今日立夏 今天立夏【优秀4篇】

2024-02-10 20:23:30

随着在线社交网络的爆炸式增长,越来越多人热衷于在网上发布说说,用于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那些火遍朋友圈的说说都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美丽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今天立夏【优秀4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今天立夏 篇一

2.银河流过了多年的梦,你成了立夏的清澈早晴空,早安,夏天来了。

3.早上好,今日立夏,努力生活,不负时光!

4. 夏日炎炎似火烧,心平气和烦恼消。大雨倾盆酷热罩,我送清风身边绕。祝福声声心意到,安康快乐情谊好。幸福路上迈大步,生活美满步步高。祝立夏快乐逍遥!

5.惠风和畅,麦穗飘香,立夏的祝福温馨悠长。烈日炎炎,日暖天长,立夏的祝福绿肥清凉。月上柳梢,人约黄昏,立夏的祝福轻轻光临。福送才子,爱赠佳人,立夏的祝福悄悄进门。祝你清凉一夏!

6.好久不见,遥送思念,真诚问候,及时出现。立夏已到,愿好运阳光将你照,快乐清风将你绕,平安星月将你耀,健康云朵将你罩。

7.春走了,是阳光的追求,还是岁月的不挽留?夏来了,在蜻蜓的眉头,还是在萤火虫的心头?立夏时节,季节更改,心情不改,愿你幸福生活更精彩。

8.立夏养生重在养心,多喝牛奶补充营养,滋阴清热多喝鸭汤,增酸减苦补肾助肝,饮食清淡调养胃气,早睡早起益于养阳,午间小息利于健康,立夏节气到,愿你健康伴,乐开怀!

9.夏,是绿色的代表;夏,是生命的活力。立夏时节,祝福送去,愿你如夏天一般,活力再现!

10.心通夏气,立夏养心。桂圆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桂圆克,粳米克加水煮成粥,放入白糖调味,适用于贫血体弱心悸失眠健忘的人群。

11.夏来焕生机,今日立夏,美丽在当下生活,早安。

12.立夏时节今登场,送份问候透心凉。降降你的火,心情更舒爽;消消你的气,身心更健康;平平你的忧,惬意更逍遥。只愿你安好,清凉爽一夏!

13.人总会跌倒,关键是跌倒之后的姿态。多一份勇

14.立夏时节来到了,艳阳高照幸福了,香花微笑快乐了;成功前来报道了,运气忽然增多了;户外运动健康了,生活规律做好了;朋友关心来到了,祝你人生完美了。立夏万事如意了!

15.温暖的春天已经走远,热情的夏季已经来到,愿你的日子如同,夏季的朝阳一般充满生机,永远红火,五月盛放的荷花,色彩鲜艳,永远灿烂,祝亲立夏快乐!健康长寿!

16.温暖的春天悄然流逝,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多变的永远是天气,不变的永远是心情!愿夏日早晨淡淡的轻风拂去您一生的疲惫,晚上天空的繁星传递我衷心的挂念:祝你夏天健康平安!

17. 立夏,以后的日子都要幸福,快乐。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18.百花齐放,缤纷一季的快乐,鸟儿欢歌,演译一夏的欢愉,小荷盛开,绽放一季的如意,蛙鸣声声,唱响一夏的幸福,立夏,愿你欢乐开怀,逍遥自在,清凉一夏!

19.今日立夏,节气预报:衣服会瘦身,更加省布料。美女很养眼,身材更火爆。友情将升温,朋友常关照。生活热情高,做人要低调!

20.拨开思念的浓密,让惦记在树荫下小憩。红蜻蜓亭亭玉立,听情意窃窃私语。风知我意,擦干x忙碌的汗滴,还内心一片清丽。夏至快乐

21.社会老龄化,老人有寄托。社区献爱心,同唱敬老歌。我来送温暖,同您唠唠嗑。给您理个发,真情到心窝。老人开怀笑,精神多矍铄!

22.立夏至,重养生;气温高,心莫劳;黑芝麻,补血好;食清淡,肠胃调;冷饮料,少喝好;出汗后,防感冒;烈日下,少暴晒;体无恙,乐逍遥。

23.亲爱的朋友,好久不见,万分想念。时至今日,立夏至此,祝福送去,莫要忘记。心中祝愿,愿你心情美丽,事业顺利,爱情永远甜蜜!

24.今日立夏,节气预报:衣服会瘦身,更加省布料。美女很养眼,身材更火爆。友情将升温,朋友常关照。生活热情高,做人要低调!

25.夏至持续高温,情意点点温存,凉风驱走浮躁,寄情山水怡神。让快乐伴你齐飞,让好运眷顾频频,让幸福上演柔情。祝你夏至好心情!

26.立夏到了,愿你事业红过法拉利,生活美过纯蜂蜜,一路高飞如直升机,祝你收获夏的清爽、夏的激动、夏的惊喜,夏天快乐!

27.夏天生热浪,走路都很烫;剩菜剩饭不要尝,细菌病毒很猖狂;经常出入空调房,注意要把感冒防;立夏祝你今夏清清凉凉。

28.听,初夏的脚步已经走进;感,夏日的气息已经到来。立夏时节,冷热交替,祝福送出,愿你一切如意!

29.今日立夏,规矩立下。日照时间增多,要多涂防晒霜。正常室温合适,要少开空调机。健康第一,享受第二。祝立夏快乐。

30.立夏,以后的日子都要幸福,快乐。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31.立夏节气常常衣单被薄,即使有健康体魄的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的方式,以免汗多伤心。

今天立夏 篇二

当然,在人烟弥绕的城镇感觉不到夏天的独特,有的只是对它无尽的抱怨,感叹着“树树秋声,山山寒色”的秋天何时到来。

夏是火热的,然而也是唯美的,世间万物都不似春般刚刚苏醒,它们都是一片生机,倘若你在乡间你就会感受到那种生机勃勃的美。树,高傲的挺拔站立如同一个战士一般守护着自己的国家;花,美的让人住步凝望,赞叹着是谁创造了美不胜收的它;草,绿得耀眼,仿佛夏天所有的绿色都被它夺去了。

对于农民来说,夏天是忙碌的,稻香千重浪,参杂着汗水的气息,不远处的荷花开得肆意,出淤泥而不染,自然够高清雅洁,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赞美过它的气质与不俗于世的那份淡雅,今年的荷开得阿娜多姿,亭亭玉立,亦或是每年的荷花都如此,只是今年欣赏的人不同,心境不同,荷花自然也就不同于往年了。

如果说春是萌生的绿色,秋是丰收的金色,冬是寒冷的白色,那么夏就是火热的赤色,带着一种桀骜不驯的嚣张和奋发向上的活力。

今天立夏 篇三

离开故居一两个月,一旦归来,坐到南窗下的书桌旁时第一感到异样的,是小半书桌的太阳光。原来夏已去,秋正尽,初冬方到。窗外的太阳已随分南倾了。

把椅子靠在窗缘上,背着窗坐了看书,太阳光笼罩了我的上半身。它非但不像一两月前地使我讨厌,反使我觉得暖烘烘地快适。这一切生命之母的太阳似乎正在把一种祛病延年,起死回生的乳汁。通过了他的光线而流注到我的体中来。

我掩卷瞑想:我吃惊于自己的感觉,为什么忽然这样变了?前日之所恶变成了今日之所欢:前日之所弃变成了今日之所求:前日之仇变成了今日之恩。张眼望见了弃置在高阁上的扇子,又吃一惊。前日之所欢变成了今日之所恶;前日之所求变成了今日之所弃;前日之恩变成了今日之仇。

忽又自笑:“夏日可畏,冬日可爱”,以及“团扇弃捐”,乃古之名言,夫人皆知,又何足吃惊?于是我的理智屈服了。但是我的感觉仍不屈服,觉得当此炎凉递变的交代期上,自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足以使我吃惊。这仿佛是太阳已经落山而天还没有全黑的傍晚时光:我们还可以感到昼。同时已可以感到夜。又好比一脚已跨上船而一脚尚在岸上的登舟时光:我们还可以感到陆,同时已可以感到水。我们在夜里固皆知道有昼。在船上固皆知道有陆,但只是“知道”而已,不是“实感”。我久被初冬的日光笼罩在南窗下,身上发出汗来,渐渐润湿了衬衣。当此之时,浴日的“实感”与挥扇的“实感”在我身中混成一气,这不是可吃惊的经验么?

于是我索性抛书,躺在墙角的藤椅里,用了这种混成的实感而环视室中,觉得有许多东西大变了相。有的东西变好了:像这个房间,在夏天常嫌其太小,洞开了一切窗门,还不够,几乎想拆去墙壁才好。但现在忽然大起来,大得很!不久将要用屏帏把它隔小来了。又如案上这把热水壶,以前曾被茶缸驱逐到碗橱的角里,现在又像纪念碑似地矗立在眼前了。棉被从前在伏日里晒的时候,大家讨嫌它既笨且厚,现在铺在床里,忽然使人悦目,样子也薄起来了。沙发椅子曾经想卖掉。现在幸而没有人买去。从前曾经想替黑猫脱下皮袍子,现在却羡慕它了。反之,有的东西变坏了:像风,从前人遇到了它都称“快哉!”欢迎它进来。现在渐渐拒绝它,不久要像防贼一样严防它入室了。又如竹榻,以前曾为众人所宝,极一时之荣。现在已无人问津,形容枯槁,毫无生气了。壁上一张汽水广告画。角上画着一大瓶汽水,和一只泛溢着白泡沫的玻璃杯,下面画着海水浴图。以前望见汽水图口角生津,看了海水浴图恨不得自己做了画中人,现在这幅画几乎使人打寒噤了。的洋囝囝趺坐在窗口的小书架上,以前觉得它太写意,现在看它可怜起来。希腊古代名雕的石膏模型Venus立像,把裙子褪在大腿边,高高地独立在凌空的花盆架上。我在夏天看见她的脸孔是带笑的,这几天望去忽觉其容有蹙,好像在悲叹她自己失却了两只手臂,无法拉起裙子来御寒。

今天立夏 篇四

关于“华夏”之名的由来,近代国学大师章炳麟(太炎)在其《文录》中写道:“我们民族旧居雍、梁二州之地。东南华阴、东北华阳,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日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华本国名,非种族之号,夏之名实因夏水而得,本在雍、梁之际,因水以名族,非邦国之号。汉家建国,自受封汉中始。于夏水则为同地,于华阳则为同州,用为通称,适与本名符合。是故华云、夏云、汉云,随举一名,互摄三义。建汉名以为族,而邦国之义斯在;建华名以为国,而种族之义亦在此。”

章太炎先生的这段论述,被许多学者捧为真理,广泛引用。因而在中国史学界流行近百年。然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太炎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但在学术上却并非每个观点都是完全正确的。笔者考订了太炎先生的这段论述,认为其中有正确的部分,但也有不少错误。

一、太炎先生观点略析

太炎先生说“我们民族旧居雍、梁二州之地”,“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日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这就是说,“中华”、“华夏”之“华”,自华山而得名。对此说笔者极表赞同。华山位居我国中部,高峻华美,代表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尤其是,早在炎黄时代,神州的先民就居住、繁衍生息于华山之下。毕沅在《华岳祈泽记》中还说,早在黄帝时代,人们就把华山当作神山,黄帝、舜帝曾亲去那里求神祈雨。所以华山之“华”作为中华民族的族名和国名就更在情理之中。至于华山之状远看如花,因而称为华山,那是另一个命题,不在本文论述之列。

太炎先生说,雍梁二州“东南华阴,东北华阳。”而他所说的华阳,又显然是指位于汉中洋县的那个华阳,而不是华阴市所属的那个华阳。实际上,华阴在华山北面,位居东北(东经110°05′,北纬34°34′)。而汉中洋县的华阳位居西南(东经107°32′,北纬33°33′),不是东北。两地直线距离近300公里,路程距离达400余公里。就是华阴市所属的华阳,位置也在华阴西南40公里处(东经11O°,北纬34°25′),不是东南。显然太炎先生说的位置有误。即便“华阴”、“华阳”不指具体地名,泛指华山之北和南,太炎先生说的方位也是错的。

二、太炎先生说的夏水不是华夏的“夏”字之源,华夏的“夏”字之源应是“大夏河”,即黄河

1.太炎先生说的夏水实际就是汉水

太炎先生说:“夏之名实因夏水而得,本在雍、梁之际……。汉家建国,自受封汉中始。于夏水则为同地,于华阳则为同州……。”由此判断,太炎先生所说的夏水就是汉水。太炎先生虽然没有明说夏水就是汉水,但从他说的地理位置看,只能是汉水,而不会是别的什么水。另外《辞海》缩印本第837页写道:“夏水,古水名。据《水经注》,故道从湖北沙市市东南分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县北,折东北至沔阳县治附近人汉水,自此以下的汉水也兼称夏水、旧说夏水即今长夏河。按长夏河源出江陵县西北,东南流至沔阳县南人长江,与古代夏水经流大不相同。”《辞海》的这一解释,也说明章太炎所说的夏水,正是汉水。

2.夏水不是华夏的“夏”字之源

然而太炎先生说的夏水是华夏的“夏”字之源吗?显然不是。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夏水却在长江中游地区,从地理位置讲,显然与华夏的“夏”无关。而且夏水本身就是由长江分流而出,基本与长江平行东流,然后注入汉水,再注入长江的一条小支流;除了《水经注》,它是其他古代典籍中再未见任何记载的一条小河。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名称绝不可能来源于它。

3.华夏之“夏”来源于大夏河

有人会问,既然章太炎先生的说法不能成立,那么华夏的“夏”来自何处?有一种传统的说法,即中国最早的朝代叫夏朝,夏朝的“夏”是华夏的“夏”字之源。应该说,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然而,夏朝又为什么要叫夏-朝?也就是说,夏朝的“夏”其源又在哪里?陈瑞松先生在《百家姓溯源》(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11月第1版)第88页中,讲了大禹治水、平定三苗之乱的事迹后,说:“由于禹建立了一系列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即阳城,河南登封县东),后来又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这说明夏朝之所以称夏朝是因为夏朝王族的祖宗禹被封于夏;正如汉朝之所以称汉朝,是因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被项羽封于汉中、被称为汉王一样。然而我们要再深究,禹为什么被封于夏?除其丰功伟绩之外,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原因?笔者认为是有的。这个原因就是大禹所治之水名曰“大夏”。《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禹凿龙门,通大夏,决河亭水,放之海。”这是说大禹凿开龙门之石,使大夏之水畅流而下,河岸原来决开之处不再向外横溢,全部洪水都流到海里去了。

4.“大夏”河就是黄河

1)禹为了通大夏之水,所凿的龙门恰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相夹的黄河之中。

2)黄河上(书包范文★www.shubaoc.com)游有一条重要支流,至今还叫大夏河。该河发源于青海同仁之南约60公里处,流经甘肃的夏河、临夏,于刘家峡注入黄河。笔者认为,在原始社会,今天的黄河就叫大夏河,现在的大夏河是其上游。后来由于人类的活动,大夏河流域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中下游河水变黄,人们才将其中下游改称为黄河。到了近代,人们找到了黄河更远的源头,原来的大夏河上游才成了黄河的支流。

3)古代人逐水而居。自大夏河注入黄河以后,黄河沿岸许多地名与夏有关。如历史上被宋朝人称为“西夏”的政权,实际叫大夏国,其地域恰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元朝初年开始所设的宁夏也在这一地区。到黄河中游地区,陕西A阳境内有夏阳,山西省南部有夏县。到古黄河下游,河南中部有夏台,东部有夏邑,山东西北有夏津等等。笔者以为,这些地名都与临近黄河有关。尽管由于黄河下游多次改道,这些地方有的离现在的黄河有一段距离,但它们是古代黄河叫大夏河的重要证据。

4)古史所记大禹治水通大夏的事迹全发生在黄河流经的地方。如《尚书・禹贡》记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文中的“积石”指青海西宁市东南、刘家峡西面的积石山。黄河从该山的积石峡中越过。“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相夹的黄河之中。“华阴”在华山北面,古黄河自北向南至华阴被华山阻挡,折而东流。 “底柱”指底柱山,在河南陕县即三门峡市。三门峡是黄河上最为驰名的峡口,解放后因修三门峡水库而更加驰名于世。

综上可见,所谓“大夏”,就是古代的黄河。正是由于大禹治好了泛滥的黄河(大夏)之水,所以被封于夏。因而华夏之“夏”来源于古大夏河,即黄河。这与史学家们认定的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

三、最早的华夏人因位居神州中部地区而自称中华、中国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4100多年前,夏族人最早活动于今河南登封至伊河、洛水流域,即自河南登封至陕西华山南面的洛南和华山北面的华阴、大荔等沿黄河南岸、西岸一带。因既在华山之下,又在大夏河沿岸,所以他们就自称华夏人。后来,夏族人跨过黄河占了今天的山西南部,并向东北又发展了200余公里,建都于濮阳,从而东西长达500余公里,南北宽达200余公里,幅员达十几万平方公里,人口达330万,成为当时很了不起的大国家。而华山恰好位于神州中部,诚如明人屈大均在《登华记》中所说:“太华据天下之大中至正,……以太华四局之山千数而结秀于三峰。三峰之脉,又逾河并雷首、底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东循塞垣至蛮貊、朝鲜为北纪,以限戎狄;又连商山、熊耳、外方、桐柏……为南纪,以限蛮夷。是则盈天下皆太华之所磅礴!故自天地初辟,太华定而天下之形势以定。太华诚天下名山之大宗,而四岳皆其支庶也。”因而最早的华夏人遂以上邦大国自居,瞧不起四周那些落后民族。他们把北方未归顺自己的少数民族称为北狄,把南方未归顺自己的少数民族称为南蛮,把东方未归顺自己的少数民族称为东夷,把西方未归顺自己的少数民族称为西戎。他们认为自己居住于大地的中央,所以又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称自己的民族为中华民族。这就是“华夏”、“中华”、“中国”的源头。

四、太炎先生的论述颠倒了几个关系

1.在原始社会,本不存在国家。炎黄时代居住于华山之下的先民部落,只能是民族而不是国家。当然后来“华”也代表中国。但太炎先生说“华本国名,非种族之号”,又说“建华名以为国,而种族之义亦在此。”这显然是颠倒了族与国的关系。

2.大禹因治大夏之水有功而被封于夏,从而产生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夏朝被,夏朝臣民及其后裔才被称为夏族。所以,太炎先生说夏是“因水以名族,非邦国之号”,也是颠倒了本末。

3.刘邦被封于汉中,接着建立了汉朝,这是实实在在的国家。民族是指有着共同生活习惯和相近血缘的群体。汉朝臣民在大汉王朝统治下共同生活了400余年,又互相通婚,才有了共同的生活习惯和相近的血缘。在汉朝被之后,汉朝臣民及其后裔才被称为汉族人。所以太炎先生说“建汉名以为族,而邦国之名斯在”,也是颠倒了本末。

最新范文

优秀学生事迹范例【优秀7篇】02-10

周一客户祝福短信 周一发客户祝福短信(02-10

鱼和水的对白感人唯美句子分享优秀4篇02-10

两个电话阅读答案【精选2篇】02-10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范文完整版(实用(通用302-10

关于请示的公文范文(必备【优秀9篇】02-10

肥皂泡阅读答案【精选2篇】02-10

小学情境教学法探索(优秀4篇)02-10

支部书记表态性发言(通用3篇)02-10

环保的标语【经典8篇】02-10

149 313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