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简历 摄影师简历 优秀5篇

2024-02-08 23:10:08

简历是用来申请工作的书面交流材料,它向未来的雇主表明,他们有技能、态度、资历和自信来满足特定的工作要求,那么摄影师的工作简历要怎么样写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如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大伙儿找到的摄影师简历 优秀5篇,欢迎借鉴。

摄影师简历 篇一

姓名:xxx

目前所在:荔湾区

年龄:

户口所在:

国籍:

婚姻状况:

民族:

身高:

体重: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摄影师/摄像师

工作年限:6

职称:中级

求职类型:全职

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20xx~3499元

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工作经历

xx公司

起止年月:xx—07~至今

公司性质: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广告/媒体

担任职位:摄影师

工作描述:负责拍摄婚纱照,包括外国人的英语翻译

离职原因: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xx电视大学

学历:大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20xx—03

专业一:摄影

专业二: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良好

粤语水平:良好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团结,向上,会英语,白话

摄影师简历 篇二

亚美尼亚裔美国摄影师Scout Tufankjian住在纽约布鲁克林。从2006年到2008年,她用相机全程记录了参议员贝拉克·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的全过程,并且是唯一一位从宣布竞选到获选一天不落的独立摄影师。2008年的竞选,Scout拍了12000张照片,并在当年12月出版了摄影集《Yes We Can: Barack Obama's History-Making Presidential Campaign》—这本摄影集在正式发行前的一个月里,预售数字就高达55000册。

而在2012年的美国大选中,Scout正式受邀成为了奥巴马竞选团队中的一员,是团队中两个摄影师之一。“奥巴马总统的竞选团队可能对我2008年时候拍摄的照片有一些印象,所以他们需要雇佣摄影师的时候就打电话给我,问我是否有兴趣加入。”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独家专访时,Scout言简意赅地说起加入竞选团队的经过。综观Scout在各大美国媒体的采访,她或许并不是特别能说会道。但这位常年在战地拍照的女摄影师镜头下的人物,却充满了她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理解。

转发超过81万次的照片

在Twitter的2012“年度回顾”上,今年转发量最大的是奥巴马成功竞选连任后发送的“Four more years”和同妻子米歇尔拥抱的照片。截至2012年12月12日,这张照片被转发超过81万次,位居2012年转发排行榜榜首之余,也打破了Twitter消息转发量的历史纪录。

或许今年这张创造了美国社交媒体历史的照片,是讲述Scout Tufankjian与她镜头下的奥巴马竞选的最佳开始。

这张奥巴马拥抱妻子的照片,在2012年11月广泛流传于Facebook和Twitter。照片中米歇尔身穿白底红条格连衣裙,背对镜头,而奥巴马面对镜头的表情显得格外深情,而照片的标题则是“又四年”。竞选团队将它选作了奥巴马连任成功的宣传照,短短几个小时传遍了全世界。

“我完全没想到这张照片会获得如此大的反响。”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Scout依然对照片的受欢迎程度感到吃惊,“一位朋友在大选之夜email告诉我,但我完全不相信,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我到第二天才知道这张照片创造了Facebook和Twitter的转发历史。整件事让我受宠若惊。”

这张照片实际上拍摄于8月中旬,爱荷华州东部城市迪比克市,当时奥巴马正准备结束为期三天的巴士环游爱荷华州的旅程。

“我一直非常钦佩奥巴马夫妇……尽管奥巴马是总统,但他们夫妻之间的相处是平等的。”Scout说,“他们深爱彼此,也尊重彼此,这对我来说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所以这是我为何选择专注于拍摄他们两个人在场景里的原因,而不是他们在人群中,或者至少有人群作背景。我想要表达的是他们就是一对夫妇。”

竞选团队竟然将这样一张相对更为私密的照片选为获胜这样的公共事件的宣传照,让Scout吃惊不已。“我兴奋极了,但我也很清楚,人们对这张照片的喜欢绝对不是因为我的构图,而是照片里传递出来的信息,人们或许对于奥巴马夫妇那一刻的彼此深情相拥感同身受。”

18岁开始满世界跑的战地摄影师

这位女摄影师实际上更擅长于拍摄国际突发新闻,比如埃及革命、海地地震等,她的摄影生涯开始于18岁,主要做的是北爱尔兰的街头摄影。

“我就是打开了地图,想去一个英语国家,但最好消费要比伦敦低一些。所以选择了北爱尔兰。”玩票一样的北爱尔兰街头摄影经历后,Scout回到了美国上学,主要做的是“和平与冲突研究”。职业生涯的开始也更为随意,甚至可以说是灵光一现。“我看到那些职业摄影师,问了一些他们的经历,觉得自己也可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然后把照片卖出去。我忽然就觉得这会是一件严肃的事,回家后我立刻买了一台体面的相机,学习了专业摄影课程,然后就开始了工作。”

2006年她作为独立摄影师第一次拍摄奥巴马竞选,其成绩实际上并不比此次逊色。“2006年的时候,我是作为一个摄影记者为杂志拍摄奥巴马竞选。怎么说呢,我当时知道他是谁,也对他感兴趣。不过,我最初的计划就是拍一个周末,而且这个计划里绝对不会包括开车五小时去新罕布尔州拍摄。”

“不过,我的编辑却告诉我,有一家德国杂志社愿意资助我五个小时车程的拍摄计划,所以我就取消了自己原本只拍一个周末的想法,驾车到了朴茨茅斯。这或许是我做的最重要的决定。”Scout说,“但第一次真是个噩梦,我迟到了,满屋子的人,灯光也不好,我慌极了,觉得自己根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拍照。”

然而,当奥巴马走进的那一刻,Scout忽然感觉到自己的审美与周边的环境已经彻底无关。“那个活动结束后,我打电话给编辑,决定全程跟踪报道。我根本没有给编辑选择的余地,甚至也不在乎他当时其实还没有正式宣布竞选。我知道这在美国历史上绝对是重要的时刻,而我必须在现场!”

或许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在场”的理由,Scout的拍摄计划坚持了两年半,并成为了唯一一位全程跟踪记录奥巴马竞选的摄影师。她的照片用于《新闻周刊》、《本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世界报》、《Newsday》、《纽约时报》等媒体。

2012年8月加入竞选团队,她与摄影师Christopher Dilts合作。“竞选团队没有给我们提任何要求,角度、构图或者其他一切。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拍摄。这与我原先作为新闻记者的拍摄经历没有任何区别。” Scout Tufankjian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像奥巴马爱米歇尔一样爱我吗?”

时代周报:2008年的时候,你第一次拍摄奥巴马。那时候,你对他的印象如何?

Scout:作为一个记者,我当时决定拍奥巴马竞选,完全是处于这个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而不会是因为我个人对他为人的判断或者想法。我最初感兴趣的更多的是他的支持者,以及他竞选的方式,完全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草根运动。对我而言,这些才是竞选的真实故事—比如孩子们一家一家地敲门拉票,比如老人们一个个电话自发打给朋友。

时代周报:事实上,你的拍摄角度更侧重于奥巴马的家庭。他与家人在一起时候是什么样子?

Scout:嗯,看上去会更快乐也更放松一些。当然这是我的判断,我并不确定他心里是否真的是这样。但的确,在我的镜头里有家人陪伴的时候,奥巴马总统会表现出最开心的状态。很有趣的是,2008年我拍这对夫妇,看着他们在台上拥抱,发短信给我当时的男朋友,现在当然是我的丈夫:“你爱我,能像奥巴马爱米歇尔一样吗?”他回复我的是:“嗯,可能没有。”

时代周报:其实除了那张后来被用来作获选宣传的夫妇拥抱照片,还有比较有意思、比较受欢迎的照片,比如“熊抱”那种。

Scout:对,那是在佛罗里达州,当时奥巴马有些窘迫,而比萨店老板Scott Van Duzer彻底把他抱了起来。“熊抱”这一照片,就属于那种完美时刻照片。你恰好站在了对的地方,对的时间,然后一切显得相当完美。

我当时都差点尖叫起来,他竟然把奥巴马抱了起来!现场所有人都惊呆了,但是奥巴马的表情却相当自然。如果有人把我抱起来,我的表情肯定非常惊吓。但奥巴马竟然只是耸了耸肩,回头看了一眼众人。还有一张很有意思,也是在佛罗里达,是奥巴马到一个学校里演讲,两个小孩在后面亲吻。

摄影师简历 篇三

姓名:

国籍:中国

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湖南身材:165cm60kg

婚姻状况:未婚年龄:31岁

培训认证: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工作年限:5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随时

月薪要求:3500——5000希望工作地区:广东省

个人工作经历:

详细个人自传

个人联系方式

摄影师简历 篇四

个人基本简历

国籍: 中国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湖南

身材: 165 cm kg

婚姻状况: 已婚

年龄: 31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摄影师:摄影师、影视制作、

工作年限: 5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均可

可到职- 随时

月薪要求: 3500--50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东省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20xx-02 ~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摄影师,摄像师

工作描述: 静态广告图片,活动拍摄,后期剪辑,及全职网购产品拍摄,兼职(/、/),数码后期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

毕业院校: 北京中艺影像学校

最高学历: 高中

毕业- 20xx-xx-01

所学专业一: 摄影摄像

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20xx-03 20xx-08 北京中艺影像学校摄影摄像全科班 摄影摄像,数码后期,影视后期 高级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一般

国语水平: 一般 粤语水平: 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美感好,悟性强,勤奋好学,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热爱影视业,知识面相当广泛;

有较好的艺术表现力和良好的艺术节奏感及扎实的影视基础知识和寻求艺术的最佳表现渴求;

有熟练的Photoshop数码后期、primere 和AE的使用能力。

本人主攻人像摄影、广告摄影及数码后期;兼做摄像(熟练专业级佳能XL1标清摄像机)及非编剪辑;

且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北京市劳动部门颁发的高级摄影师资格证!

能独立操作大画副相机,能熟练操作做各种佳能、尼康相机,自带索尼千万像数***数码单反和U2室内灯光设备及10平方静物棚和20平方简易人像棚;

详细个人自传

摄影师简历 篇五

映画廊推出首届“映・纪实影像奖”,引发热议。

1991年春天,正准备大学毕业的那日松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到了《大众摄影》杂志社工作。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读过这本杂志,完全是以“文学青年”的状态进入到了杂志社。整整两年的磨合之后,他才逐渐喜欢上了摄影。

1993年下半年,那日松开始担任《大众摄影》的作品编辑,并且创办了“红星茶座”,邀请了众多摄影界的“大咖”前来聊摄影。很快,“红星茶座”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栏目之一,7年多时间一直没有中断过,直到2000年那日松离开《大众摄影》,用那日松的话说,那是一段快乐而自由的时光。离开《大众摄影》的那日松先后成为了《北京青年报》图片编辑、《摄影之友》及《photo》中文版的主编,还出任过全景视觉传媒的副总裁。

2007年,中国当代摄影在艺术品市场上红火起来,中国的影像艺术作品在国外市场上非常受欢迎,映画廊也在市场红火之时应运而生。但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国内外影像藏家锐减,一大半的影像市场凋零,许多从事影像展品销售的画廊因此进入低迷状态,其中大部分画廊几年之内全部关闭。“映画廊也在那个时候从高峰跌到了低谷,我能够亲身体验到这个巨大的落差。”那日松回忆说。

为了维护画廊的正常运营,那日松一直在不断地寻找画廊的“出路”,由开始时想做一个纯粹的画廊,慢慢的调整到更像一个摄影中心,创办杂志,出版图书,以及在画廊之外做一些摄影活动等。“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没有任何经验,所以我们犯了不少错误。因为经验不足,也在管理和运营上有一些失误。同时,798的房租在不断的增加,到目前来说至少已增长了近十倍。市场没有任何进步,但是所有的成本都在不断的增长,其实对我们来讲压力很大。但是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从来没想过放弃,没想过靠这个画廊来给自己谋多少福利,去赚多少钱――因为通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包括在国外的考察,我知道:像类似这种机构,本身也赚不到多少钱。所以我们的想法就是得让它活着,让它去发挥它应该有的一种作用就够了。”那日松这样说。

如今,映画廊在798已走过十个年头。在这十年里,798里的画廊机构换了一拨又一拨,那日松也从最初的媒体人逐步变成一位策展人。他策划的摄影展两只手数不过来,那日松的名字在中国摄影界声名显赫,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同时映画廊也在798里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当然,与这道风景相伴的还有画廊里的“明星”猫――虎妞。虎妞到映画廊落户时正是2008年奥运会期间,因它独有的“模特”气质,兼之拥有众多摄影师粉丝,也成为映・画廊一个重要“形象”。

2017年,是映画廊创立十周年,它推出了首届“映・纪实影像奖”,奖金20万元。“当下的中国是纪实摄影的天堂。”那日松说道,“当下国内的摄影市场在稳步前行,国内的摄影师有无限的发挥空间。随着‘映・纪实影像奖’的揭晓,人们对这种新的纪实影像有了许多的争议。可是,不管我们对摄影家的看法如何,我们都可以毫无保留的相信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完全可以拍出高水准的作品。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革新,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在纪实摄影中大放异彩。而我们还是按照传统的理念来审视当下的纪实摄影,认为纪实摄影就应该是单纯的记录我们所看到的事物,或者简单的美化某种现实,这是不合适的。” 1.风景中的映画廊与“明星”猫――虎妞2.像素工作室设计出版的经典摄影画册和评论书籍3.像素书店全景4.夜幕下的映画廊

Q=《北京青年》周刊A=那日松

Q:您在摄影行业工作20余年,从资深的编辑到主编再到策展人。在您看来当下国内的摄影环境是如何的,跟十年前相比,有哪些变化?

A:这个说来话长,我觉得在90年代的r候相对比较单纯一些,因为那个时候经济没有这么发达,大家对摄影的态度比较纯粹,喜欢就是喜欢,没有太多功利性。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之间的差别开始显现出来,欲望上的差别也显现出来,所以我觉得这也影响到了摄影环境。到了2008年以后,摄影出现了商业化的趋势,而不像过去90年代的时候,把摄影单纯的作为一个爱好或者理想,这是最大的一个变化。摄影的商业化突显出来。

Q:那您怎样看待现在的这种商业化?

A:这个跟现在摄影师的生存压力有很大的关系。过去经济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大家都是一样的,要没钱都没钱。现在不一样,现在年轻的摄影师,他毕业之后首先考虑到生存,如果他是学摄影的话,他就要想办法用摄影来挣钱。那老一代的摄影师呢,他们要把这些摄影作品换成一种更有价值的存在方式,有的可能是通过销售,比如通过出版,通过展览……我觉得这个商业化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对每个摄影人的心态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摄影师在这种压力下可能考虑的更多就是一种商业上、或者利益上的东西。 2007年9月,摄影大师罗伯特・法兰克在映画廊 2008联展《对话・2008・影像中国》 2013陈锦《相》

Q:关于此次的映・纪实影像大奖的得奖作品,网上有很多争议,您之前也曾说过有争议是好事,也是正常现象,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一部作品的价值。但是恰恰网上有人质疑说,这组作品在摄影技巧、用光、构图以及色彩等方面毫无“技术含量”,您对此是如何看待的?

A:我觉得有争议是正常的,而且对我们来讲也是好事,说明大家对这个奖的关注度很高,第一届的纪实摄影奖就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效果,那么具体到争议的内容,我觉得如果大家争议他在艺术上的东西我觉得没有问题,但是有些争议我觉得就没有什么道理了。比如像你刚才说的这个“技术含量”,杨文彬是学摄影专业的,他在“技术含量”上没有问题,有些人在技术上指责他恰恰说明这些人是不专业的。

Q:就是说很多不了解这个专业但是却爱好摄影的人提出了这样的质疑?

A:不一定,有很多所谓的专业摄影人,他不了解现在新的影像纪实的潮流与发展,他们还停留在传统的那种纪实方式、纪录方式,也不学习,所以他们不知道杨文彬所采用的新的影像语言是什么,所以他们提出了质疑,我说这种质疑恰恰体现出了他们的不专业。我觉得如果你对杨文彬拍摄的立意包括内容上提出质疑这都没问题,但论摄影技术杨文彬是专业学摄影的,这个对他来说不是问题,他可以拍的很像专业的专业,也可以拍的不像专业的专业,这取决于他自己采用什么样的语言方式。

Q:在目前这个人人拿起手机都可以拍照片,人人都会ps的时代,会让很多人都存在这样一种想法:只要把他们的作品赋予一个思想上的意义,冠以一种观念,就可以成为一幅好的作品,就可以代表一幅作品的深度。是这样吗?

A:当然不是了,任何影像最后都要落实到一个专业性的问题,就是技术,它不光是你操作照相机是技术,ps是技术,用光是技术,你的思想、观念,你对生活的看法,通过相关器材转化成艺术作品,这本身也是一种技术。所以说,一个好的摄影师必须具备的条件第一就是技术,我没有看见过哪个摄影师,技术很差却成为一个好摄影家的――我在摄影界工作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所以很多人对这个理解是错的,觉得摄影很容易,好像谁都可以拍,其实越是简单它越难。我觉得摄影是这样,摄影入门很容易,但你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摄影师,他的技术门槛是相当高的,而且我说的这种技术,就像我见过的、我认可的优秀摄影家全都是在技术上也是最棒的。这是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好多人说摄影是可以靠蒙几张出名,这我从来都不相信。 2009吕楠《缅北监狱》 2014杨延康《心象》

Q:很多人说,是不是拍照只要有思想就可以了,其他的都不重要?您是如何看待一部作品在美学、技术上的价值与思想观念产生的矛盾与冲突的?

A:我觉得这就是艺术家跟匠人的区别。中国有很多这样的摄影师、高级发烧友,他们表面上很强调技术,对他们来讲形式是最重要的。但我不认为这种技术有多么的优秀,他们只是把技术当成一种形式表现出来。真正的艺术家技术是化于无形的。他可能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他的内容、他的观念、他的意义在里面,这里面所蕴藏的技术含量其实是非常高的。

Q:映画廊从最初创办时的初衷只是想找个大家能在一起喝茶聊天的地方,到现在十年的经营,您说它在向着影像中心转变,那么现在是否完成了这种转变?

A:没有、远远没有。美国的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巴黎的欧洲博物馆、伦敦的摄影师画廊,在我做媒体的时候就是我理想中的一种模式,就是那种“摄影英雄”,真的是热爱摄影,想为摄影历史做出贡献才会做的东西,而且这些机构也确实是世界的摄影圣地。做映画廊之后,我知道既然我们有这么好的空间,有这么好的资源平台,我们可以学习,往那方面去转变。因为毕竟我们有这个资本,因为我们这个画廊还比较年轻,中国的影像市场还是一个未开垦的处女地,还有无限可能性。

Q:摄影师们不屑于提起“糖水片”,但如今在微博微信上广为流传的大多是“糖水片”。您怎么看糖水片?

A:“糖水片”这个词对于我来说太熟悉了,因为我做媒体的时候,做大众摄影、摄影之友到photo中文版,天天面对无数的糖水片。其实糖水片可以简称风光片还有民俗片。就是指那些表面很好看,却没什么实际内容的摄影作品。也不是说这些摄影作品我们一定要批判,因为我做媒体我知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z影爱好者和读者他们都喜欢糖水片,喜欢拍糖水片。如果摄影作为一个怡情养性的娱乐活动的话,那我觉得去拍糖水片,无可非议,我们没有道理去批判它。我觉得糖水片有糖水片的作用。我们所批判的,是有些专业摄影师或者纪实摄影师丧失了他们应尽的责任,去拍无聊的糖水片。 2011任曙林《八十年代中学生》 2016《四月前后》

Q:在这次入围的十位获奖者中,杨文彬或许并不算是最有资历的,但是大奖最终却给了他,这是不是也包含着一份鼓励?你们是不是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年轻摄影师去关心和关注当下人的生存状态?

A:对,这些年我们做画廊,看到很多不同类型的摄影师,特别是这种年轻的摄影师,他们的摄影更趋向于一种商业化,专门为画廊为市场而拍片,就是所谓的小清新似的影像。我觉得小清新似的影像也是糖水片的一种。就像我前面说的,中国现在是纪实摄影的天堂,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像中国这样,每天都发生着那么多故事,那么多有趣的事情出现在我们眼前。但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很多摄影师,不光是我们年轻的,还包括中年的,他们都受所谓的风潮影响,认为纪实摄影过时了,应该去拍那种所谓当代艺术的影像,包括小清新摄影,私摄影,还有无聊摄影,我觉得这个肯定是不正常的,所以我们才创立这个纪实摄影奖,这个纪实摄影奖虽然没有年龄限制,但在我心中已经把它列为一个青年摄影师的奖。我希望我们的这个奖能够鼓励更多的青年摄影师从事纪实摄影,能够用相机去纪录现在的中国。当然我们所倡导的这个纪实摄影,不是过去那种传统的纪实摄影。比较欣慰的是,这次的获奖者、包括没有入围的很多青年摄影师,他们确实是跟世界摄影的潮流基本上同步。包括像杨文彬这样的青年摄影师,他们可能没有出过国,但是在这个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时代,他们是能够同步的跟国外摄影师一样学习最新的最先进的摄影语言。所以我觉得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这种学习的价值。他们的作品也体现出来他们是用新的纪实摄影语言在拍摄,所以我们颁给他大奖。对我们来讲,是给未来的一种可能,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纪实摄影新的希望。

Q:但是这样是否会令其他的摄影师感到不公平?您怎样看待不同年龄、不同资历的摄影师在影像市场中的竞争?

A:我觉得这个谈不上什么竞争,因为说实在的,如果是一个正常的影像市场,肯定是一个比较有资历的摄影师的作品在这里面作为主导,比如说他一定是一个资深的摄影家,艺术家,他的作品一定是很成熟的。被社会、被摄影的媒体、被摄影研究机构认可的一些摄影师,才能成为这个市场的主流,国外就是这样的。中国因为影像市场建立时间很短,刚起步又出现很多问题。那么老一代的摄影师,他们几乎没有经历过这个影像市场,所以他们的作品基本上是市场之外的。现在进来的基本都是年轻摄影师,这可能是中国的一种特殊现象。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年轻摄影师直接进入到影像市场是很难的,因为最直接的原因他们没有资历,也没有经历过市场的评估与认可。但是,因为中国的这种特殊性,市场中基本上是年轻摄影师的作品。我觉得这个随着中国的影像市场的健全或者是更加的规范化后,会逐步改变,市场终归会属于那些真正有实力有资历的摄影家。 2012欧阳星凯《人民路》 2017映・纪实影像奖

Q:如何能够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一幅影像作品真正的价值,以您多年的经验能否给一些建议?

A:摄影师一般有几种类型,比如说,有摄影师专门为媒体服务的,他的照片价值可能更多的体现在媒体的价值上面。对一个事件,对一个人物,对一个时代的记录,很多价值都体现在这。还有一种摄影师是职业艺术家、摄影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不是以媒体为主的,他们的作品一出来就是为了画廊,为博物馆而作,他们的照片价值可能更多的是体现在他们作品的价格上,比如很多世界上著名的职业影像艺术家,像古斯基、杉本博司等。另外还有一种摄影师就是自己玩,他也不为媒体服务,也不为画廊服务,就为自己,他的价值也能体现出来,自己玩也有他独有的价值。

最新范文

描写春天花朵绽放的优美句子(精彩7篇)02-08

《师旷劝学》原文及翻译【精选2篇】02-08

mj是什么意思的缩写(通用2篇)02-08

关于《孟子两章》的原文与翻译【优秀202-08

怀念母亲课文原文最新3篇02-08

精选疫情抗议心得体会及收获【精选3篇02-08

驾驶训练心得体会精选7篇02-08

龙年贺词2024精辟短句(精彩7篇)02-08

林清玄作品《桃花心木》原文及其启发【02-08

张超先进事迹6篇02-08

149 31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