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剧本范文 电影剧本范文大全(必备10篇

2024-02-02 20:34:35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下面是书包范文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找到的电影剧本范文大全(必备10篇,欢迎参考阅读。

经典电影剧本 篇一

电影文学社2011年下半年纳新策划书

一、新学年,新面貌。这个学期,我社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纳新活动。在这个新的学

年里,我社将全面宣传有关电影的博大精深,并且给大家提供拍摄电影的机会,虽然咱们社团器具不全,可是我们还有很多兄弟姐妹,同时也提供了咱们社团的各个部门的广域交流,加强社团与社团的联系,等等方式来丰富我们的大学生活。因此锻炼我们能力,让我们将来更好的踏足社会。

二、接下来我首先描述一下整个纳新的框架。

团的宣传)。

2、做好宣传的材料,在新生的宿舍进行宣传(提高知名度)。

3、新生军训时,利用我们业余的时间进行拍摄,在做好媒体工作,找做完选好时

间进行放映,加大力度宣传。

4、在纳新时,加大力度进行展板和海报的宣传。

5、军训完,在各个班级进行宣传。

6、正式纳新,分配好社团成员值班情况。

7、纳新时,做出社团具体介绍的稿件,让大家来关顾时,能清晰的简单了解咱们

社团。

三、社团具体分工如下:

2、副社长负责宣传材料的准备,并将宣传材料发至各个部门,进行宿舍宣传。(具体的分工再议)

3、在新生军训时,哪个部门有时间,哪个部门就进行军训影视的采集工作。

4、因为处于纳新时期,展板和海报由社团成员一起来完成,主要由宣传部负责。

5、军训完后,副社长负责宣传资料的准备(资料费自己想办法)。社团部门共分两组,然后在晚上向各个班级进行宣传。

6、正式纳新时,主要分配值班情况,收集各个部门成员的行程,再做具体值班安排。

7、纳新时由副社长负责社团介绍的稿件,和登记表的准备。

1、在纳新之前,提高电影的播放频率,最好能在操场进行播放(在播放中加入社

电影剧本 篇二

剧作家的责任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每一个参加到电影剧本创作的队伍中来的人都会问到的,可是人们的回答却很不一样。很久以来就流行着一种观点,电影编剧的责任应该就是创作出故事情节,运用人物动作和对话来塑造出丰满立体的性格,至于蒙太奇、拍摄方法、用什么景别来表现、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等等方面的事情就交给导演来处理吧!表面上看,这还真有点分工合作的道理,但实际上正是由于这个所谓的“道理”阻碍了电影编剧整体水平的发展。

电影动作的意义

确实,电影剧作家应该有责任讲好故事并运用结构技巧铺排好情节,他们更应该把塑造出性格扎实可信的人物当作自己的最最重要的责任。但是,剧作家用什么来塑造人物呢?传统的说法喜欢笼而统之道:“动作。”也许,这在过去几乎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置疑的定律,然而我们今天却不能不重新考虑它的真理性。

动作,这个概念最初来自于戏剧。对“动作”这个概念作出最全面的也是最具影响的论述者应该是贝克,他对动作所总结出的理论成为沿用至今的定理。他甚至认为动作比其它剧作元素都要重要。他说:“‘情感交流’是一切好剧本的公式。所谓情感交流,是剧中人物和剧作者把感情先流到观众身上,那么,这就非靠动作不可,因为动作是激动观众感情最迅速的手段。”是他首次明确地将动作分为内部动作(也作“内心动作”)和外部动作两大方面的。他的失误在于没能正确地说明内心内部动作和外部动作的关系,他认为一个人物能够不用外部动作就可以将内心动作表现出来,例如他在舞台上一动也不动。后来者多次指出他的这一失误,因为内心动作是外部动作产生的依据,外部动作是内部动作的反映,内部动作只有通过外部动作才能得到揭示,而他所谓的“一动也不动”,其实就是人物在那一时刻的外部动作。那时,人们还把人物的形体动作(其中包括表情动作)看作是外部动作的全部内容,但到后来,人们开始觉得语言动作(对话)也是外部动作的一部分。因为在戏剧舞台上,人物可以发挥的形体动作(尤其是表情动作)实在是有限,而情节的进展和人物性格的揭示更主要地依靠着对话。所以,戏剧对于对话的写作有一条明确的要求——动作性。对话只是内心动作的外部表现,并非内心动作的全部的、直接的反映,对话的“潜台词”就产生于对话与内心动作之间的差异。

总之,在戏剧的剧作理论中,“动作”这一概念便是人物塑造的全部武器。我们都知道,电影是向戏剧学会叙事的。戏剧的叙事经验曾经就是电影编剧的罗盘经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直至今天,依然有人认为电影艺术和戏剧艺术有着同样的定律,那就是动作是人物性格塑造的唯一法宝。除了人物的形体动作和语言动作,你不能用任何其他方式来揭示人物的内心动作。所以我们至今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导演将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全部努力都用在了演员身上,为了说明那个剧中人物此时是痛苦的,便让演员作出嚎啕大哭之类的痛苦状来。但也有很多高明的导演越来越发现电影在揭示人物内心的时候有着很多与戏剧不同的办法。比如,在最初,人们发现的(这也是最最容易发现的)是就人物动作中的形体动作而言,在戏剧舞台上没有多大发挥余地的细微的表情和手势动作却在电影里成为揭示人物心理更重要的武器。例如弗雷里赫就曾经指出:“摄影机善于摄录极其细小的动作、极其微妙的细节、难以捉摸的语调、眼睛的闪动、睫毛的颤动;善于选取出最最重要的东西,用一个单独的场面把它突出出来——摄影机的这些能力决定了银幕上的戏剧动作的性质。”

很快,人们就发现电影与戏剧在揭示人物内心方面的差异还不仅仅是动作幅度上的问题,例如普多夫金拍摄的《母亲》,当尼洛夫娜坐在丈夫的棺材前陷入令人窒息的悲哀的时候,导演并没有指示演员嚎啕大哭,甚至他不让演员流一滴泪,只是木然地静坐在那里。当然,前面我们说过,静静地坐着也是人物的外部动作,但仅仅靠这样的动作就很难揭示母亲此时的内心痛苦了。这时,导演聪明地在母亲的脸的镜头之后接入了一个特写镜头:水从悬壶洗手器中慢慢地滴下来,一滴又一滴。水滴的形象和节奏十分巧妙地将人物此时此刻那种绝望的、欲哭无泪的悲哀揭示了出来。现在要问:滴落的水滴是人物的动作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将这样的情况纳入剧作理论呢?

电影剧作理论家们在这一方面似乎有点保守,甚至有点束手无策。他们通常能够指出在电影艺术中,揭示人物性格和内心的方法与戏剧的有着众多的不同之处,但是他们依然不敢贸然地抛开戏剧理论已成的“动作”概念。他们依然将那些电影艺术中出现的新武器叫作“动作”,只不过有了点小小的改良。例如:劳逊在他的《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中就英明地发现,在电影艺术中,揭示人物内心的不仅仅是动作,还包括将这个动作展现给观众的方式。他以卓别林的影片《巴黎一妇人》举例说:“他(卓别林饰演的人物)的妻子因为他啫酒而离弃了他。我们看到他背对着摄影机,望着他的妻子的照片。他的肩膀上下抽动,好象在伤心地啜泣。之后我们却发现他正在摇动一瓶香槟酒。”在这时,揭示人物性格和引起观众笑声的不是人物的动作。如果你一开始就从正面将卓别林开香槟的动作直接表现给观众看就绝对不能有任何戏剧性的效果。劳逊指出:“观看一个事件的角度就决定了事件本身的意义。”这对于电影艺术说来应该是重要的发现。他甚至还指出:“构图决不只是动作的注解。它本身就是动作。”这同样是英明的。但是,他依然将这些发现统称为“动作”,只不过在“动作”前面加上了“电影”两个字用以区别戏剧的“动作”概念。他定义说:“电影动作就是用光和影表现出来的活动。”

弗雷里赫将劳逊的发现向前推进了,他除了前边我们提到的他关于电影在表情和手势动作方面与戏剧的不同外,还指出:“电影剧本与舞台剧本的区别在于,它不仅准备让演员来表演,而且还准备进一步把这表演拍摄下来。”显然,他认为,对于戏剧说来,动作本身就是一切,而对于电影说来,在表情达意方面摄影机表现动作的方式也许更加重要。他这样要求电影的编剧:“电影剧作家在下笔以前也应该先在自己头脑中看见所设想的动作,但他在想象中仿佛预先看到了演员的表演,以后被摄影师拍成许多镜头,又被导演剪辑成统一的影片。所有这一切都包含在‘电影动作’这一概念之中。”如果我们回过头去看看本文一开始提到过的夏衍先生对电影编剧的要求,就不难发现,弗雷里赫对电影编剧的要求扩大了很多,他将景别、摄法(是固定拍摄?还是运用推拉摇移的运动拍摄?)甚至于蒙太奇方式都交给了电影编剧。但是,他依然将所有这些都称作“银幕上的戏剧动作”或“电影动作”。

另一位很有影响的苏联电影剧作理论家瓦依斯菲尔德在这一方面也作了很好的研究和发现,他在《电影剧作家的技巧》一书中的“动作”一节中问道:“影片中的动作跟舞台剧或小说中的动作又和区别呢?”接着他就作出了深入的分析,并将自己的重点放在了电影的平行蒙太奇上。他认为在舞台上是无法充分表现同时发生的两个动作的,而电影的平行蒙太奇却很好地利用它来增强了动作的表现力了戏剧性。然而,他依然认为电影的这些武器是“动作”的范畴。

其实,我本人在最初也做出了同样的事情,在我1986年完成的《你了解这门艺术吗?——电影剧作常识100问》一书中,我论述了主观镜头、摄影机的运动、光影甚至音乐(例如《甲午风云》中邓世昌弹奏的琵琶曲《十面埋伏》)等等有着与动作相同的揭示人物心灵和塑造人物性格的功能。但我也和大家一样没有脱离戏剧理论的框架,称这些电影独有的武器为“银幕动作”。

如果今天我再写那本小书的话,我就不会称它们为“银幕动作”。我会明确地指出,“动作”这个剧作元素只是电影揭示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元素之一(即便在电影艺术中它依然是最最重要的元素),但对于电影艺术说来,它不象戏剧那样就是全部。除了动作之外,电影还有其它揭示人物心灵和性格的手段。而将这些独特的手段纳入剧作家的构思和写作应该是剧作家的责任,不能把它们推卸给导演或摄影师。

内心生活的物化

在很多时候,剧作家不能只写剧中人物的动作。比如有时即便一个人内心冲突很激烈或者他很痛苦,却被深深地掩盖着。这时,从表面上看你就无法看出他心灵中的真正情感。然而这正是一个人物最最准确真实的情感表现方式,如果你硬要演员通过形体动作来表现,比如说,让他痛苦或歇斯底里,就太令观众反感。我认为,编剧在这时还有很多比求助于人物动作更好的办法,那就是让人物的内心生活物化。在现代电影中,最常见的就是使用“闪回”直接将人物内心转换成画面,或者运用画外音形式的“内心独白”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说给观众听。当然,这些手法用得巧妙是会产生很好的效果的。但必须看到,这里有个很大的困难。因为人的内心生活是复杂的、混乱的、片段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所以如果表现得太客观、太有逻辑、太冷静、太直白就会变成一种简单的图解,令人生厌。例如:《阿Q正传》中出现了阿Q的梦境,就有图解的意味。相比起来,法国电影《老枪》中的处理就好得多。当男主人公向德国人举起枪的那一瞬,脑海中突然出现了他与已经被德国人杀害的妻子过去生活的短暂闪回,而那些闪回并不是他们生活中的幸福时刻,反而是他吃妻子醋的片断,这就不得不使观众发挥了自由的联想。我国影片《人鬼情》中的“戏中戏”运用得也很好。锺馗的唱段恰到好处地烘托着剧中女主角秋芸的心情。现在的编剧不是不用闪回的问题,而是滥用和乱用闪回的问题。关于如何使用时空交错式结构的问题,仍然是今天电影剧作理论中一个没有足够研究的领域,由于篇幅的限制我想将它放到以后再展开。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并非什么时候都应该使用“闪回”,我们还有更加绝妙的方式来将人物的心灵展现给观众看。例如在《城南旧事》中有一场戏是疯子秀珍对小英子诉说自己往昔的遭遇。在原来的剧本中,这些东西就是通过“闪回”来表现的。但如果一个疯子能如此从容地、有逻辑地回忆过去,显然就有失真实。这样也无法揭示今天秀珍那种神经质的感情状态。在影片中导演的处理是高明的,他抛开了“闪回”,却利用了从秀珍视点出发的空镜头,那镜头在神经质的画外音中轻轻地拉开,又悄然地推向空空的房屋,形成了一种绝妙的情感节奏,使我们与秀珍的心灵合而为一。在这里,同时起着作用的就不仅仅是秀珍的动作和语言,而是摄影机运动的节奏。这样的处理本来就应该是编剧的责任,可惜的是现在由导演来完成了。

在很多的时候某个物件道具也会成为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对象化途径。在前边,我们举过的普多夫金《母亲》中那个例子就很说明问题,那一刻,母亲的心情正是通过悬壶洗手器中慢慢滴落的水滴表现出来的。水滴的节奏与人物心灵的感情节奏形成了一种模拟的关系,就好象我们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用细雨打在芭蕉或梧桐叶子上的声音节奏来表现愁绪一样。在意大利影片《我们曾如此相爱》中有个更有趣的例子:影片中三个男青年和一个女孩子是很好的朋友,二战后,女青年与三个男青年中最富有的一个恋爱,却最终被他抛弃。当她与另外两个同样爱着她的青年在一起的时候,那两个人却为了她而争吵起来。这时,我们看到这个女青年的动作和表情似乎并没有过多的痛苦,她甚至蛮有兴致地走进了街边的自动照相亭照相去了。但当那两个青年人最终到照相亭找她的时候,却发现她已经不在。就当二人也要离开的时候,自动照相机发出了“喀、喀”的声音,一联四张照片从机器里边逐一地被“吐”了出来,上面都是那个女孩儿:第一张是她不太痛苦的脸,甚至还挂着笑容;第二张上的她就出现了愁容;第三张已经是痛苦的表情了;而第四张竟是她捂住脸痛哭的照片……在这里,编剧巧妙地利用了自动照相机这一道具,将人物隐藏得很深的痛苦内心揭示给我们,竟然比直接看到她哭的动作更加令人心碎!

如果一个编剧有这样的主动性,他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道具是能用来揭示人物心灵的。但是,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剧作意识,你就会失去很多的机会。比如,我的一个学生曾经作过一个构思:一个小镇里生活的男孩,他的父亲是个粗暴的酒鬼,经常殴打他、他的妈妈和他那已经出嫁的姐姐。小男孩的心里充满了对父亲的仇恨,但他太弱小了,却不可能采取什么激烈的反抗,只能在内心里对父亲咬牙切齿。他每天躲出家门,因为没有什么地方可去,就混在游戏厅里借打游戏来消磨时光……总之,故事很一般,因为当一个孩子只在心里冲突着的时候,我们观众是无法感觉到的。如果硬用表情或动作或台词表现出来,那就太直白了。后来,我们想到了他每天玩儿的那些个游戏机是个很好到道具,因为那个小男孩只有在打游戏机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个真正的强者。这时屏幕的光线照射在他仇恨的、被父亲打出青伤的脸上,不安地闪动着各种色彩。在屏幕里,他操纵着的武侠将一个又一个的对手击倒,人物那些庞然大物在倒下去的时候发出痛苦的叫声。观众很容易就感觉出他实际上在向着自己仇恨的父亲使出拳脚,这便是他心灵的隐秘。我们找到了将它外现的物化方式。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在剧本中创造出感情的节奏

事实上,对于一个编剧说来,讲好一个故事固然难,用一种富有节奏感和旋律感的语气来讲故事就更难。我的一位学生问我:“老师,电影剧本是不是只要实打实地写出看到的和听到的就行了?”我告诉他:“是的。但那只是初级的认识。因为在一开始你必须改变文学思维的习惯,学会用画面和动作讲故事。但是,渐渐地你会发现电影剧作的灵魂是虚的,那是一曲统一的但又分成乐章的旋律,它有着动人心魄的节奏。”法国国立声画学院的院长卡里埃先生是著名的剧作家,他创作的剧本《铁皮鼓》、《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等等都是世界影坛上的精品。在他到北京访问的时候,突然在饭桌上问我:“在你教学生写作剧本的时候,最困难的是什么?”我告诉他:“是节奏。”他听后大叫:“我们是一样的。”确实,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很不容易,因为直到现在我国几乎大多数的编剧们依然只会忙着讲故事情节,而在他们讲述情节的时候依靠的依然只是剧中人物的动作和对话。就象德国电影心理学家于果。明斯特伯格指出的:“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考虑的一切都还是片面和狭窄的。我们仅仅探讨了电影演员及其表达情感的手段,而且我们的研究自然只限于对其身体反应的分析。但是尽管我们周围的人除了体态表达之外几乎没有其它手段来表达?约旱母星楹颓樾鳎缬熬缱髡呖隙ú挥κ艿秸庑┫拗频氖康摹!彼髡啪缱髡哂Ω醚罢乙恢纸谛那楦小胺涞缴硖逡酝狻薄ⅰ吧⒎⒌街芪Щ肪持小钡姆绞健@澄?慕西纳克也说:“很少有人懂得赋予一部影片以节奏和赋予画面以节奏有着相等的重要性。”“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还没有看到有人在写作剧本时,就试着把这种节奏安排进某些数学的比例关系中,即赋予某种节拍。”

伯格曼所拍摄的几乎所有影片的剧本都是他自己创作的,显然他首先是一个伟大的编剧。当我最初看到伯格曼的电影剧本时,心中很是诧异。因为在他的剧本中经常会写下一些无法变成视听形象的文字,例如:

“夜幕降临,暑热稍稍减退。黎明的时候,一阵热浪掠过了灰暗的海面。

……(略)

骑士回到沙滩,跪下来。他闭上眼睛,紧锁双眉,开始早祷。他紧握双手,嘴唇无声地念着祷文。他神情由于而悲痛。他睁开眼睛直视着东升的旭日,它象鼓胀的、将死的鱼从晨雾弥漫的海面上一跃而起。天空灰暗,沉滞不动;象一座坟墓的穹顶。一片乌云上方隐约可见一只海鸥,张着一动不动的翅膀,在空中飘翔。它发出古怪的、觳觫不安的鸣声。”

——《第七封印》

您着觉得奇怪吗?他是个很有经验的导演,难道他不知道在他写下的第一句话里就包括了两个不同的时间,我们如何从夜幕降临一直拍摄到黎明?更何况我们也无法为“暑热减退”和“热浪掠过”造型!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种偶然,但当我读了他很多剧本(象《野草莓》)以后却发现这就是他的风格!我终于知道了对于他说来,一个剧本真正应该记录的并不是那些看得到的和听得到的,而是一种能够形成情感传递的节奏。他是在演奏情感的音乐!

剧作家应该象贝多芬一样为他的作品付出节奏方面创造性的劳动,而且,事实证明,成功的影片,它的剧作正是节奏的典范。下面是日本著名导演新藤兼人创作的剧本《裸岛》的开场段落,我们立刻能读出它多特有的节奏感:

“2、黎明

海还在沉睡。

人也在沉睡。

晨雾中传来橹声。

一只小舢板靠近岸边。

船上有一对贫苦的农民夫妇,那是千太和阿丰。

……

3、大岛上的小河

晨雾中传来潺潺的流水声。

两人加快步子走近河边,开始往木桶里打水。

在默默打水的两人的头上,冰山一样陡峭的梯田的山,仿佛要刺透黎明的天空一样,高耸入云。

村里已经有人起来干活了。

打水的夫妇,朝着田间小道的人,恭敬地行礼,又继续打水。

打满了水,两人掮着压弯了的扁担,又急忙顺着来的路往回走。

4、岸边

两人气喘吁吁地走来,把装了水的桶挑到船上。

他们小心谨慎地搬运水桶,那水好象宝贝一样贵重。千太把住橹,阿丰解开系在岸边的绳子,伸手推开岸边的岩石。

缓缓漾开的涟漪。

鱼从仍然沉睡的海里,阵阵跃出水面。

5、大海

蔚蓝的大海,轻波缓浪。

岛屿还在晨雾之中,但东方已经亮了。

缓慢而单调地摇着橹的千太粗壮的手臂。

阿丰解下掖在腰上的毛巾擦汗。

小舢板的前方,有个手掌大小的岛,隐隐约约显现在眼前。

……”

他的剧本突出的个是剧中人物的行为,因为那行为只用一句话就能说明白:“一对夫妇在黎明十分划着小舢板到一个大岛上去打水。”他在这里分明是在演奏第一乐章的主旋:轻柔、平和、欢快、明朗……所有视听元素在这里结构成为有机的节奏。在后面,整个节奏发生了变化:

“20、烈日当空

万里无云。

灼热的太阳当头。

21、海滩上

缓缓三轻波,反复进退。

静得使人昏昏欲睡。

清澈的波浪冲到沙滩上,又慢慢地退下去,小松球被晃荡得仿佛要睡着了。

22、梯田

憋住气使足劲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阿丰。

23、干旱的大地

千太小心翼翼地浇水。

24、海滩上的松球

松球仍然好象陷入沉睡之中,单调地随着波浪漂来漂去。”

电影剧作 篇三

中国有句俗话,说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诹”。我们根本就无法想象,一个人如果没读过几首诗却能够出口成章。对成功作品的借鉴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而对别人作品缺点的批判便是对自己鉴赏能力的提高。鉴赏能力是什么?正是创作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缺乏鉴赏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具备足够的创作能力的。“眼高”不一定会“手高”,有时也会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但“眼高手低”也并不一定是坏事情,因为有了“眼高手低”这个阶段才能走向“眼高手高”的境界,然而“眼低”却只能是“手低”了。上面那句大俗话同样也适用于电影剧本写作的学习。要想“入道”——“入”剧本写作之“道”,首先就要有褒贬电影作品的能力。如果看了一部上好的影片你却不知道它还在哪里,是什么原因使它这么好,或者看了一部挺糟糕的片子你却赞不绝口,你肯定就写不出一部好剧本来。所以,如果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首先需要有一定的看片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具有电影见识。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其实就是大量的影片“喂”出来的,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看片子、拉片子(带着某项研究目的在拉片机上逐段甚至逐镜头地研究一部影片)或在老师带领下看片。看片不能瞎看,谁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不能耗费在无聊的电影上。看片的技巧之一就是学会“泛读”和“精读”相结合。所谓“泛读”,就是走马观花,看过之后不作细致的分析,这样能保证你的看片量;所谓“精读”,就是在看过一部影片之后对它在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并写出读片笔记来。在电影学院诸多专业的课程中,“影片分析”课是所有学生都必修的,而且是最最重要的课程。一位老师用诗一样的语言形容它的重要性:

要多看电影。

多看会使

陌生变得熟悉,

高远变得亲近。

一部伟大的电影

它好象就是你拍的,

它成为了你的下意识。

(摘自苏牧《荣誉》封底)

北京电影学院有众多的专业,不同的专业在进行影片分析的时候角度很不相同。例如学习表演的学生常常从表演角度研究影片,而学习摄影的学生便常常研究一部影片的影调、画面构图和摄影机的运动等等,学习录音的学生当然更多地去研究声音的处理和音乐。但是我认为,无论哪一个专业,学会从剧作角度分析一部影片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电影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剧作展开的或者说是为了完成剧作而进行的。导、表、摄、录……无一不是为了叙述故事、展开情节、塑造人物、揭示主题、抒发情感、结构冲突,而这些恰恰就是剧作的构成内容。所以我说,对一部影片的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等等方面的分析只能在对它的剧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二、抓住剧作特点

对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包括了如下内容:1、题材选择;2、叙事风格;3、剧作样式;4、情节构思;5、人物设置;6、性格塑造;7、主题内涵;8、结构手法;9、细节运用;10、对话写作;11、声画关系,等等。所谓剧作分析就是要对一部影片在上述内容的特点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不仅要对它作出褒贬,更要分析出它之所以成败的原因。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对一部影片进行剧作分析的时候,并非要对上述内容作面面俱到的分析,我们所要分析的是这部影片呈现出特色的部分。这就象我们向别人介绍一个人的长相的时候,不会泛泛地说那些与其他人相同的共性特征一样,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一个脑袋两只耳朵,不,我们不会说这些。但我们会抓住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来进行描述,我们可能会说:这个人精瘦,长着个水蛇腰什么的。在分析一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首先就要找到该作品那些值得一谈的特色。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秋菊打官司》

这部影片在剧作方面至少有这样一些方面是值得分析的:1、题材选择。中国有着广阔的农村,而农村里发生着很多的富有戏剧性的事件,可是这部影片的编导者却偏偏选定了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一为农村妇女不满村长打她的丈夫开始了没完没了的告状,从乡里一直打官司到了省城。象这样的事情与今天农村里发生的地头蛇欺男霸女、坏村长仗势欺人、黑社会拐卖妇女儿童等等相比应该说是太普通了。然而影片的编导者却通过这一个小小的官司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今天中国农村在组织结构方面的问题、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典型的人际关系和人们情感的表达方式。2、风格特色。中国电影导演们一直在追求故事片的真实性方面作出努力。可是尽管第四代导演曾经创作过一大批具有纪实性风格的影片,但比《秋菊打官司》更具有纪实性更强的作品在当时还不多见。然而,影片的编导者并没有满足于与第四代导演进行纪实性的竞赛,而是独具特色地将喜剧性与纪实性完美地揉和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寓庄于谐、庄谐相映成趣的剧作风格。3、主题内涵。从表面上看,这部作品的主题体现出了中国“普通农民法制意识的觉醒”,很多的评论文章也是这样看的,然而其实那只是作品主题的表层。如果农民打一次官司就算作“法制意识的觉醒”,岂不是《杨三姐告状》的时代就已经早早地“觉醒”过了?其实作品真正令人深思的是秋菊和村长之间的冲突和关系。村长因为对方骂自己是“绝户”而动手打人在中国农村并非是多么稀罕的事情,再说那个村长无论就他的立场和道德等任何意义上看也不是一个坏人,相反在秋菊难产的为难之际他还能不计前嫌地抢救她,表现了是一个人正直仗义的道德原则。但他却不肯满足秋菊仅仅道上一个歉的简单要求。因为在他看来那是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就象父亲打了儿子是不能向儿子道歉的一样,一个领导当然也不能向村民道歉。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中依然存在着一种封建主义的残余和植根很深的观念。人们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村长连如此一件小小的错误说上一句“软话”尚且如此困难,如果遇到其他更大的问题又将如何?如果象这个村长这样并没有多坏的人对待村民尚如此专横,如果遇到更坏的村长又将如何?可见,小矛盾反应大主题应该是这部影片隐蔽较深的作者动机了。

《洗澡》

1、作品的选材。在今天的国产影片创作中,人们常常对表现现实的都市题材比较发怵,原因是那些场景观众早已司空见惯,而那些人物的生活又都是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搞得不好往往会使影片因为缺乏戏剧性而显得平淡。所以很多电影工作者要么就是躲着现实都市生活走,去搞一些古装功夫或历史题材,要么在都市生活中专一表现边缘人(小偷、黑社会老大、歌女等等)或制造一些异常时刻中耸人听闻的情节(例如《有话好好说》用菜刀剁人手等)。而这部影片却偏偏向这样一些媚俗的做法挑战,选择是一个即将拆掉的北京老式澡堂作为叙事的中心环境;不仅不依靠大美人来招揽观众,反而把一群老爷们儿当作了表现对象,这显然是要有一点勇气的。2、影片风格和情感特色。这部影片没有人为地制造戏剧性,编造一个悬乎其神的故事情节,而是突出细节的作用,专一表现一个“情”字。可以说,以朴实的和富有创造性的细节来表现父子兄弟之间、父子三人与洗澡的顾客之间甚至顾客与顾客之间的微妙而真挚的情感,是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这部影片打动观众获得成功的秘诀。3、环境选择。将叙事环境选定在一个老澡堂子里是相当有地域和时代特色的。我们知道,一种特定的人文习惯和人际关系必须建立在一种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之中。就好象,在过去?哪甏诒本┑乃暮显豪锎嬖谧乓恢窒嗟碧厥獾娜思使叵担谀抢锶嗣羌负趺挥惺裁锤嗟囊剑曳⑸耸裁词虑椋踔亮矸钩允裁醋罅谟疑岫蓟嶂溃蚨诶镏涞墓叵狄簿拖猿鲆恢智捉?墒堑蔽颐前峤怂ィ庵痔厥獾娜思使叵稻突岜灰恢纸衔涞墓叵邓妗T谠杼美锵匀灰泊嬖谧乓恢痔厥獾娜思使叵担庵止叵党渎嗣篮玫娜饲槲叮谧髡呖蠢此踔脸搅私鹎U庋焕矗杼谜飧鲂鹗禄肪尘筒辉偈歉黾蚣虻ササ淖匀换肪常晌恢秩思使叵档脑靥濉S盟樟缬袄砺奂也橄@镅畹幕袄此稻褪恰霸煨突肪忱锎嬖谧拧碧ù省薄?、主题内含。这部影片的主题内含是独特的,作者关注了在社会日益市场化和商品化的今天新的价值观念对往日人际关系和情感所带来的冲击,提出了一个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里保持人情关系的问题。但是,我们切不要认为对一部影片进行分析就一定是在写一篇对该影片的表扬稿。影片分析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指出影片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出现的根源。显然,这部影片的作者依然犯有国产电影的通病:生怕观众不能理解自己设定的主题所述为何,在影片中一次次通过人物的嘴将主题思想直白地说给观众听,诸如“洗澡可以净化灵魂”之类,令人觉得颇有点作者跳出来说教的味道。主题虽然?捞兀慈狈钚浴?、结构。整部影片的叙事是比较流畅的,尽管突出了细节的作用却没有松散的感觉。然而比较糟糕的是,影片的编导者为了主题说明而非常生硬地加入了一些很意念的时空内容:陕北嫁女的洗澡场面和西藏人前往圣湖洗澡的场面。这些内容与情节发展本身并无任何叙事上的联系,纯然是作者为了说明本来就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主题思想而作出的图解。破坏了结构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也使作品本来已经建立起来的质朴风格收到了严重的损伤。

三、有比较才有鉴别

在对一部影片进行剧作分析的时候,与其它影片进行比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孤立地看一部影片,难免会就事论事,很难对一部影片作出宏观上大把握和深入的分析。

所谓对比,便是从纵的和横的两个方向来考察一部影片所处的位置和它达到的水准。纵的方向是把这部影片放在电影发展史的河流中,尤其是将它放置在同一类型的作品中作出分析和观察。比如《湘女潇潇》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村妇女悲剧性人生命运的影片,而在中国电影史中便有着一系列这样的影片,如《祝福》、《白毛女》等等,尽管这些影片都在妇女的悲剧性命运,但角度和深度却不尽相同。《祝福》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归结为封建社会的万恶势力,夫权、神权、族权、政权对这个善良女性的迫害;《白毛女》则突出了阶级压迫的主题,是黄世仁这样的地主阶级制造了喜儿的人生悲剧。与这些影片相比较,《湘女潇潇》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将潇潇的悲剧命运归结为直接的阶级压迫。在这部影片中没有一个迫害潇潇的罪恶势力的代表人物。潇潇是在一种封建的宗法观念中被剥夺了爱情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那种观念浸透在每一个人物身上:在族人身上有、婆婆身上有、与潇潇偷情的男人身上有甚至在潇潇自己的身上也有。它就象一种有毒的空气包围着所有的人。潇潇的婆婆是个受害者,同时也是个迫害潇潇的人。潇潇是个被迫害的人,但她早晚也会成为一个迫害下一代儿媳的人。由此可见,在这部影片中,对中国农村女性悲剧原因的探索步伐有了进展和新的深度和角度。如果我们不对这部影片作综向比较,就很难得出这样的认识了。横向比较指的是将这部影片与同时出现的同种类型的影片作比较,例如《玻璃是透明的》这部影片,是一部现代都市题材的喜剧片。在当前,我们能看到不少都市题材的喜剧影片,比如《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等。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很多都市题材的喜剧片常常会选择与普通人的生活有相当距离的题材,在表现这些题材的时候也往往采取十分夸张的情节构思。例如《有话好好说》,不仅人物与普通人有距离,而且选择是核心情节是生活中的异常事件——复仇。《不见不散》所涉及的生活也不是大多数的中国百姓所熟悉的。《没完没了》更是将一个十分荒诞的情节——绑架——作为自己情节的核心。与这些影片相比,《玻璃是透明的》就有很大的不同,它表现的内容更贴近大多数人熟知的现实:一个被叫作“小四川”的高中生在上海一家餐馆里打工的故事。影片所着力表现的是这个生性乐观与人为善的小伙子在打工期间与餐馆里的人之间的关系。就情节而言,也没有太多的夸张,无非就是他被动地纠葛在男老板、女老板和一个后来成为老板情人的打工妹之间的矛盾里。作品的喜剧性建立在“小四川”和其他人物?男愿裆稀U飧鲇胧牢拚男∪宋锏纳屏己退Φ母丛拥娜思使叵敌纬闪顺逋唬壑谠谒娑缘睦Ь持锌吹搅怂霓限未常俏飧鲂∪宋镆淮未蔚匕凑兆约憾捞氐男愿衤呒窗谕牙Ь扯⒊隽嘶嵝牡男ιK运担馐且徊扛犹畹摹⒂凶胖势臃绺竦那嵯簿纭4蟾乓簿褪且蛭捌那榻诠谧非笊罨嗟颊呷疵荒艽尤粘I钪锌虺龈实亩鳎杂捌攵嗌傧缘糜行┢降艘恍?/P>

四、必要的修养

通过上面的讲解,相信大家会有这样一个认识:对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修养之上。

首先,你必须有相当的看片量。一个人如果加起来总共没看过几部影片,就无法展开一部影片与其它影片的比较并对这部影片做出正确的分析了。保证一定的看片量才能了解最新的和全面的电影创作动态和现象,也才能将一部影片放置在大的创作背景和环境下来考察。例如一篇分析《沙鸥》的文章这样说:

“尽管《沙鸥》这部影片在今天的观众眼中看来各个方面都显得幼稚了,但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特殊位置是必须肯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的发端之作,是书写在银幕上的宣言。因此,当我们立足于今天对这部影片进行评论的时候,考证它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就比单纯分析它的创作技巧重要得多了。

“‘’粉碎以后的1979年到1980年,中国电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春潮。其中,《小花》、《小街》、《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等等一批中年导演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然而在热热闹闹的创作中,中国的电影人却惊讶地发现,正是‘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由于十年动乱的耽误,中国电影已经与世界电影拉开了距离。尽管这些中年导演从外国优秀影片中学习借鉴了很多对于当时的中国电影说来还很新鲜的表现手法,例如变焦镜头的运用、时空交错式的结构、画外音、高速镜头、通俗唱法的主题歌、旋转镜头、女跑男追……等等,但是渐渐地他们就感觉到盲目地从外国电影中拿来一些皮毛无法解决中国电影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一个是被观众普遍指责的‘不真实’,一个便是电影语言的落后。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影坛的两个年纪已不太年轻的新人——张暖忻、李陀夫妇在《电影艺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作者以慷慨激昂的语调呼吁国内同行向外国电影学习,加快中国的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步伐。尽管今天看来,这篇文章对外国电影具体手法的罗列过于琐碎和表面化,缺少系统扎实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但作者的热情和直率还是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激起了中国影坛的轩然大波。这篇文章被后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来的人们看作是第四代中国电影导演的宣言,而文章的作者就是《沙鸥》这部影片的编导者。”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把握《沙鸥》剧作特点的时候并没有就《沙鸥》论《沙鸥》,而是把这部影片放在了一个大的创作背景中考察,这就使文章作者得以沉浸在剧作手法的具体细节里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由此可见一个全面客观的剧作分析应该建立在对电影创作发展和现状的全面了解和全盘把握上,这就要求作者随时关注电影创作的现实和动向。

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作好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没有相应的剧作理论准备也是不行的。我们来看看上面引述过的分析《沙鸥》的文章中的一个段落: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经制定过戏剧必须恪守的规律,他说:‘有人认为,情节之统一,出于只写一个人物,其实不然。因为一人的遭遇可能很多,甚或无数可计,其中有些无法统一;同样,一人的行为可能甚多,其中有些不能构成一件行为。’据此,他认定,只提写‘一个人’是不能保证情节完整性的,必须提‘一件事’。中国清代戏剧家李渔持有同样的观点:‘后人作传奇,但知为一人而作,不知为一事而作。尽此一人所行之事,逐节铺陈,又如散金碎玉,以作零出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可是《沙鸥》要打破的偏偏就是这条戒律。在影片中,沙鸥的行为虽然依旧是统一的——努力奋斗,夺取金牌,但是影片却没有拘囿于一个单一事件。也许,作者可以把时空和情节框定在最后一次出国比赛上,然后再依据亚里士多德的法则有层次地展开这个事件。但是这似乎不合《沙鸥》作者的意,他们更关注的就是沙鸥这个人,关注她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感。而在全片之中,构成情节纲索的不是一件具体的事件,而是沙鸥人生中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在这段历程中发生了大大小小很多的事件,例如‘吃牛肉’、‘看病’、‘出国比赛’、‘参加婚礼’、‘失去男友’、‘瘫痪’、‘当教练’……所有这些小小的事件就象珍珠一样构成了情节项链,而将它们串结在一起的则是沙鸥那漫长的人生历程线。这样的做法固然似乎不如以一桩激烈的外部事件为情节主线来得热闹,但却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使人关注人物性格的发展和深刻的生活内涵。比起今天的影片,也许这养的尝试算不得什么,但比起传统的中国电影,也许它还真就有些‘生活流’的味道了。”

在这个分析段落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剧作理论的充分了解。唯其如此,他才能头头是道地对这部影片的情节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指出它在情节和结构方面对传统的突破。所以,有志于提高自己对一部影片剧作的分析能力的朋友一定要花一些功夫来全面地学习包括戏剧剧作理论在内的剧作理论。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

有的朋友会问:“电影评论和您说的电影剧作分析有什么不同?”其实在对一部影片进行评价褒贬方面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影片分析不仅要指出这部影片哪些地方处理得好,而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好,还要进一步分析出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所在。所以,多读通常发表在杂志上的影评对学习影片分析的技巧是会有好处的。但我们如果不满足于对一部影片的表面现象说长道短,就应该深入地阅读和学习一些必要的剧作理论著作。现在,我就向朋友们推荐一些初级的读物:

1、亚里士多德《诗学》:这是本剧作经典理论。今天的很多电影剧作理论和电影创作现象都可以寻本朔源到这一著作中,因此为学习剧作理论者不可不读的一本书;

2、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虽然这是中国较早的(晚清)剧作理论著作,但它却十分英明地总结出了传统戏剧创作的所有重要的规律,因此被制定为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的必读书目;

3、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不要小看这本薄薄的小书,它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电影创作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它是长久以来普及中国电影教育的基础教材,通俗易懂并富有实践性;

4、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尽管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它的作者尚没有完全脱离戏剧理论的框架了总结电影剧作的特殊规律,它对于我们说来却是有借鉴意义的,尤其在考证戏剧理论与电影剧作理论的关系方面。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很好地了解以“冲突律”为结构依据的传统剧作特征;

5、文化艺术出版社《电影论文选》:这本书全面地选编了中外电影著名电影家和电影理论家最重要的篇章,使我们能够简捷地对电影理论有个基础的全貌的了解;

6、罗艺军主编《中国电影理论文选》:这本书分上下两卷,全面选编了从1920至1989年的中国电影理论重要文著中的篇章,能使我们对中国电影理论有个总体的概观;

经典电影剧本 篇四

人物角色:

男主人公:姜伟

女主人公:刘晓娜

同事:^v^

父亲:姜大国

1.〔内景〕在医院的走廊里,清晨。

姜伟拄着拐(由远及近),在艰难的前行着,一个漂亮女孩(笑的甜美),挽着他的胳膊,而他嘴里喃喃自语“小娜,有你挽着胳膊,真好。”

镜头切换:姜伟的胳膊有着被人挽着的动作,但此时挽着他的胳膊的,是空气。

同时,画面渐渐变得扭曲

(画外音:汽车急刹车的声音……)

〔切到〕

2.〔内景〕写字楼,会议室,上午。

在会议室里,姜伟很歇斯底里的跟刘晓娜争吵着。

(特写)姜伟:我做什么?我做什么不都是为了咱们两个的将来,现在没钱,没钱怎么活啊!

刘晓娜(语带哽咽):没钱,咱们两个人可以一起努力,过好日子,是靠两个人共同奋斗出来的,而不是靠钱。

姜伟:不靠钱靠什么?不可理喻!(说完,气冲冲的离去)

刘晓娜(看着离去的姜伟,咬了咬嘴唇)

〔切到〕

3.〔外景〕大街,阳光明媚,中午。

刘晓娜挽着姜伟的胳膊,但被他很用力的挣脱了。

姜伟(瞪着刘晓娜):我跟你说了多少遍,我讨厌被女人这样拉着,你不觉得吗?让我很不自在。

刘晓娜(一脸不解):可我喜欢啊。说着,就要再挽姜伟的胳膊,但姜伟已经是快步走开了。

刘晓娜(冲着姜伟离去的身影喊着):你到底什么意思啊!

姜伟头也不会的走了。

画面切入:姜伟的回忆――在校园里,姜伟和刘晓娜快乐的追逐打闹着,画面里,看不清人脸,而且画面变得越来越模糊……

〔切到〕

4.〔内景〕写字楼,阴天,下午。

姜伟看着电脑屏幕,此时QQ弹出信息。

“我看到你的女朋友,和一个男的很暧昧。”

姜伟(扭头,看后面)

同事^v^(冲姜伟做了个低头的动作)

此时QQ又有新的信息。

“我给你传过几个照片,你看看,我偷拍的。”

接着,传过来的图片,姜伟打开,有的是刘晓娜和一个男的逛街的照片,有的是刘晓娜和这个男的吃饭的照片。

姜伟(怒不可遏,自理念叨着):真想不到啊,居然背着我……

画面切入:姜伟的回忆――同样的情景,似乎换成了别人,和刘晓娜在追逐打闹着,而姜伟越想看清,越看不清这个男的脸……

〔切到〕

5.〔内景〕写字楼,晚上。―― 续上景

姜伟(木然的看着电脑屏幕,手机械的敲着键盘)

刘晓娜坐在他旁边,对他笑着。

镜头切换:刘晓娜的旁边,多了那个男的,但这个男的脸,还是那么模糊,看不清楚。

〔切到〕

6.〔内景〕姜伟的家中,卧室

姜伟(大叫一声,吓醒了,原来是个梦)

画面切入:姜伟的回忆――在校园里,姜伟和刘晓娜快乐的追逐打闹着,画面里,看不清人脸,而且画面变得越来越模糊……

姜大国(温和的看着姜伟):儿子,又做恶梦了吧。

姜伟(擦擦额头的汗珠):没事,爸,你去睡吧,我没事。

姜大国(对姜伟点点头):恩,那好好休息。

〔切到〕

7.〔内景〕写字楼,茶水间,上午。

姜伟和刘晓娜几乎同时来到了茶水间。

姜伟绅士的让刘晓娜先接水,双手握着杯子,等着。

刘晓娜(扭头,有些奇怪的眼神看着姜伟):怎么,我们现在突然变得这么生分了?

姜伟(低下了头):没有,我就是遵循女士优先嘛。

刘晓娜(接了水,扭头离开,看了看姜伟,头也不会的离开)

姜伟(望着她离去背影,欲言又止)

8.〔内景〕写字楼,办公区,上午。

姜伟和刘晓娜都在专心的在电脑前工作着。

姜伟不时的朝刘晓娜的方向张望,但看到刘晓娜要扭头,他就马上把头低下去。

姜伟拿起电话,拨了内线,但看到刘晓娜拿起,他就马上挂了电话。

{解说:有时候,心与心的距离,可能是一句话的距离,也可能是一万年的距离,姜伟和刘晓娜他们之间,莫名的有了一丝阴霾}

〔切到〕

9.〔内景〕写字楼,会议室,上午。

姜伟在会议室里高谈阔论着,下面很多人在窃窃私语,而刘晓娜则在默默注视着他。

姜伟(同时用手比划着):这次,咱们公司对这个项目是志在必得,承蒙老总赏识,这次,我作为这个项目带头人……声音逐渐变小,画面除了姜伟和刘晓娜,其他的人和景物,都变得模糊起来。

姜伟(双手撑着桌子,开始做总结性发言):下面还有谁有异议的?请过来说明,我虚心接受任何意见和建议。

刘晓娜(起身):我对这个项目很不看好,公司也没必要冒这么大风险,来做这个项目。

姜伟(睁大了眼睛,瞪着她)

刘晓娜(看了姜伟一眼,继续说):姜伟,咱们就事论事,本来如此,你也不必瞪我。

姜伟(一摔桌子上的文件,转身离开)

刘晓娜(看着姜伟离去的身影,摇了摇头,同时追了出去)

〔切到〕

10.〔外景〕大街上,上午。

追了出去的刘晓娜,四下张望着,很快,看到了姜伟,此时的姜伟,正要走到路中间。

路上一辆辆的车疾驰而过,刘晓娜追了上去。

(画外音:汽车急刹车的声音……)

〔切到〕

11.〔外景〕大街上,上午。

抱着倒在血泊里的刘晓娜,此时的姜伟的一条腿,也被截成了两半。

姜伟(他忘记疼痛,大声喊着):救人那!快叫救护车!这里有人被撞了!

〔切到〕

12.〔外景〕救护车上,上午。

姜伟(对着躺在旁边担架上的刘晓娜,不顾护士的阻拦,扔紧紧的握着她的手,眼泪不住的往下流):不要离开我,以前的`事情,就当什么都没发生过,咱们重头再来。

刘晓娜(微微睁开双眼,断断续续,费力的说着):其,其实,我知道,你,你在生,生气。我就是想,想让,让你在乎我,所以,所以我,我就找我,同学,来跟我合演,这,这出戏,呵呵(艰难的露出了一丝笑容)我心满意足了,你,很在乎,在,在,在……话没说完,闭上了眼睛。

姜伟(撕心裂肺的喊着):啊~~~~~

〔切到〕

13.〔外景〕在医院的走廊里,清晨。

望着外面明媚的阳光。

拄着拐的姜伟,低下了头,流下了泪水。

(全剧完)

经典电影剧本 篇五

淡入

外景:训练场

时间:日

人物:众公安干警

△气势恢宏的训练场,公安干警在苦练擒拿格斗。

△一队漂亮的女干警,在节奏感强烈的音乐声中健步走来。

△一声"立——定!向右——转!敬礼——"过后,展现女干警风采。

△天际飞来片名:我是警察

△片名渐隐,幕黑,一阵鞭炮声和喜庆的锣鼓声骤然响起……

1、内景:王诚的新婚洞房

时间:晚上

人物:王诚、林娜、闹洞房的男女朋友若干

△王诚家客人熙熙攘攘,新郎王诚携手新娘林娜走进洞房,后面簇拥着一群"嘻嘻哈哈"闹洞房的年轻人。

△王诚和林娜顺从众人安排,他们想着法儿来整治新郎和新娘。

△一块被吊起的糖果挂在新人之间,朋友们让他俩同时舔着取乐。

△大伙正在兴头上,王诚手机忽然响了,他从口袋取出走到床前接听。

王诚:你好,我是王诚,请讲。

△王诚手机里传出画外音:"队长,辖区内发现一具男尸。"

△王诚一怔,即刻捂住手机转身看向新娘林娜。

△众人不解地看着王诚,王诚对着手机小声说话。

王诚:我马上到。

△林娜快步走出门去,众人惊愕地看着林娜的背影。

众人:哎?林娜——林娜——

△王诚面对众人尴尬一笑,用手示意大伙坐下,众人不安的目光投向门外。

△林娜拿着一套整齐的警服回来,王诚迎过去,众人更不解地看着林娜。

甲:林娜,你这是干什么?

△林娜微微一笑,一边帮助王诚换衣服,一边回应众人。

林娜:出警呗。

△王诚换好衣服,给众人行了个礼匆匆出门,众人对他报以扫兴的叹息声。

2、外景:建筑工地

时间:晚上

人物:王诚、公安干警甲乙

△王诚驱车赶到案发地,他跳下车匆匆跑过去。

△两个公安干警向王诚报告。

甲:报告队长,九点五十分我们接到报警电话立即赶了过来。

△王诚打开电筒看了一下地上的尸体。

乙:队长,这尸体好像已经腐烂。

△王诚掏出手机拨打。

王诚:报告局长,我是王诚,三号工地后面发现一具男尸。我在现场,好的。

3、内景:王诚家新婚洞房

时间:晚上

人物:林娜、林娜的女友甲乙丙丁

△众人看着林娜,纷纷发出埋怨。

甲:洞房花烛夜也不得安宁,这警察的职业……

乙:这职业也太那个什么了吧?林娜,往后你受得了吗?

△林娜低头一笑。

林娜:与他相处多年,已经习惯了。

△众人发出"唏嘘"声。

丙:我呀,我以后可不嫁给警察。

丁:那没错,说句不好听的,三更半夜小两口正热乎,不料手机一响……

△众人"哇——"地一声大笑,即刻将丁抬起扔在了床上打闹起来。

4、内景:会议室

时间:晚上

人物:局长、王诚、众公安干警

△局长在召开相关人员紧急会议,他看着每一位干警严肃的面庞。

局长:对这起恶性的事件,市局要求我们,要立即行动,限期破案!

△局长将目光转向王诚。

局长:王诚,说说你的意见吧。

△王诚即刻站起身。

王诚:局长……

5、内景:王诚家

时间:凌晨

人物:王诚、林娜、王诚妈

△王诚拖着疲惫的身子打开家门,他走近自己的新房前轻轻叩门,门内没有动静,他摇头笑了一下,转身回到客厅,放下文件包,脱去警帽放在茶几上,身子朝沙发里一倒睡熟了。

△空镜:窗外天色发白,依稀能听得到鸟鸣声。

△室内,另一间房门打开,王诚妈整理着衣服出来,他一看王诚在沙发里躺着,立即上前查看。

△王诚鼾声若雷,王诚妈即刻心疼不已。她转身看着王诚的新房,迅疾怒气冲冲地走过去拍打房门。

△王诚被惊醒,"腾"地坐起身,他怔怔地看着母亲。

王诚:妈,怎么啦?

△王诚妈不说话,依然在拍打着门,王诚走过去拉开母亲。

△门开了,林娜揉着眼睛看着他们。

林娜:妈,咋了?

△王诚妈当即大发雷霆。

王诚妈:你不让他进门是啥意思?还嫌他不够辛苦吗?!

△王诚用力拉开母亲。

王诚:妈——

△王诚妈不依不饶叫喊。

王诚妈:我知道你那心事,如果感觉他配不上你,就请另寻高枝!

△林娜笑。

林娜:妈,您在说什么呀?

△王诚把母亲拉进了她的房间,一边安慰一边解释着。

△林娜站在门外尴尬地看着王诚和婆母。

6、外景:山里

时间:日

人物:王诚、众公安干警

△三辆小车奔驰在山道上。

△一个干警的画外音:据老乡报告,嫌疑人昨天在这里出现过。

△车内王诚的眼睛看着山里,他突然发现了什么,立即拿起对讲机。

王诚:靠边停车!

△王诚和几个干警下车,顺着王诚手指的方向看去,山谷里有所小茅屋,干警们相互点了下头。

7、内景:林娜家

时间:日

人物:林娜、林娜爸、林娜妈

△林娜坐在自己房间里的床上哭泣。

△林娜妈气冲冲地走进门。

林娜妈:这老婆子倒是挺厉害的?不讲道理是吗?他一个小警察有什么了不起的?咱们家产过亿,就不信找不到一个合适的!

△林娜爸走过来。

林娜爸:哎呀你又在撒什么野呀?人家小警察招你惹你了?

△林娜妈当即大怒,她"腾"地转身手指林娜爸。

林娜妈:都是你干的好事!说什么警察职业高尚,那小子厚道可靠,能给咱娜娜带来安全感。这下可好了,才过门几天啊?安全堡垒就从内部突破了!

林娜爸:这跟那小子有关系吗?哎娜娜?王诚对你差了吗?

林娜妈:你别整天护着他,我可不感兴趣!

林娜爸:那是你的自由!我不仅过去看好他,现在看好他,将来也一定会更加看好他!

△林娜起身劝解爸妈。

林娜:爸,妈,你们都别吵了,别吵了。

△林娜爸和林娜妈都气呼呼地相对怒视着。

林娜:其实这事与王诚没有一点关系,他非常疼爱我,我也非常理解他……

林娜妈:可他那不讲道理的老妈……

林娜爸:哎呀,新车都有磨合期,更何况新人呢?

△林娜妈朝林娜爸翻了一眼,转身走出门去。

8、外景:山里

时间:日

人物:王诚、众公安干警

△山里响起清脆的枪声。

△一个罪犯手提射枪在密林中仓皇逃窜。

△王诚持着枪率众干警分散追击。

△罪犯的射枪在瞄准王诚。

△王诚在荆棘中爬行前进。

△罪犯的手在扣动扳机。

△一个干警纵身扑过去,罪犯猝不及防地胡乱开了一枪。

9、内景:林娜家

时间:日

人物:林娜、林娜妈

△林娜和妈妈在客厅吃饭,手机响了,她拿起接听。

林娜妈:啥事啊?

△林娜妈忽然大惊失色地起身大叫。

林娜妈: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

△林娜也惊愕地看着她妈。

林娜:怎么啦怎么啦?

△林娜妈惊恐地一边回应林娜,一边跑向卧室取钱。

林娜妈:你爸爸,你爸爸他出车祸了……我的钱,我去拿钱……

△林娜即刻跟着妈妈进屋。

10、内景:局长室

时间:日

人物:局长、王诚

△局长在笑着夸奖王诚。

局长:干得不错,局党委研究过了,要嘉奖你们中队,并申报市局,请予集体记功!

△王诚敬礼。

王诚:谢局长!

△局长笑着将茶水递给王诚。

局长:谢我啥呀?要谢,应该是我谢你们才对。你们战斗在捍卫人民生命财产的第一线,常常出生入死,舍小家,顾大家,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一方百姓。或许有人不理解你们,可我理解!我是一名老公安干警,我知道警察职责的重大与神圣!

△王诚感动地看着局长,他的手机响了,他看了局长一眼,局长示意他接听。

△王诚走到门外接听手机,他突然惊讶地叫了一声,局长即刻转身看了过去。

局长:怎么啦?

△王诚愣愣地看着局长。

11、外景:医院大门口

时间:日

人物:王诚、众病人与家属

△王诚从远处匆匆走来,一边接电话一边跟路人扬手打招呼。

王诚:林娜,我到医院门口了,别急,你在抢救室门口等我。

△王诚关了手机上医院大门台阶,手机又响了,他接听,忽然止步。

王诚:什么?案发地在哪?

△王诚看了一眼医院的门牌,他犹豫了一下。

王诚:好的,保护现场,我马上到!

△王诚转身又下了台阶,他给林娜打电话,手机传出忙音,他无奈地挂了机。

12、外景:某工地

时间:日

人物:王诚、众干警,群众若干

△一辆小车由远及近奔驰过来。

△王诚下车匆匆走来。

△路边躺着一个浑身是血的民工,王诚立即指挥组织抢救。

13、外景:医院抢救室门口

时间:日

人物:林娜、众病人与家属

△林娜手持手机在焦急地呼叫着王诚,她跺着脚在人群中发泄着。

林娜:他是我爸,不是你爸,不是你亲老子是吧?王诚,我算看透你了,你好自为之吧!

△林娜愤怒地挂了手机,转身向抢救室跑去。

14、内景:审讯室

时间:日

人物:王诚、干警甲乙

△干警押着犯罪嫌疑人走进审讯室。

△王诚开始审讯嫌疑人。

王诚:姓名?

△犯罪嫌疑人应答……

15、外景:医院

时间:日

人物:林娜、王诚、群众若干

△林娜拿着手机在愤怒地呼叫着王诚,她在人群中跺着脚疯狂地发泄着。

林娜:你不用解释——我不听!不听——我爸不是你爸!你也永远不要再喊他爸——

△王诚把手机贴在耳边,急匆匆地向医院走来,他已经看见了林娜。

王诚:林娜,我马上到你跟前了,你冷静一下。

△林娜怒火冲天歇斯底里地大喊。

林娜:我不想见到你——

△林娜一气将手机摔在了地上转身便走,周边人群惊异地看着她。

△王诚急跑过去,将手机捡起来去追林娜。

16、外景:桥头上

时间:傍晚

人物:王诚、老奶奶、小女孩

△空镜:夕阳照在湖面上,波光潋滟粼粼瑟瑟。

△王诚独自一人立在桥头上,他紧锁眉头在等候着林娜。

△王诚的手机响了,他接听。

王诚:林娜,到哪了?

△手机里林娜画外音:王诚,别等我,我不会去的,你该干嘛干嘛去。我累了,我爸也需要休息……

王诚:林娜,听我说好吗?就听一句行不?林娜……林娜……林娜——

△王诚无奈地挂了手机,他坐在了桥头上,两眼深情地望着波浪起伏的湖水。

(闪回)

△王诚父亲与歹徒搏斗,被歹徒一刀刺进胸膛,父亲倒下。

△王诚父亲的遗体被推出抢救室,王诚母子呼天喊地地哭叫着。

△小王诚抱着父亲遗像走出殡仪馆,他的双眼噙满泪花,怒视着前方。

△成年王诚在党旗前挥手庄严宣誓……

(现实)

△王诚掏出手机给林娜发微信,画外音:林娜,你爸就是我爸,这是不争的事实。老人家出车祸,我心痛万分。现在人已住院,并无生命危险。可我想说的是,队里案情重大,死者家属没日没夜地叫喊着死者的名字,使我的心一刻也不得安宁。林娜,如果你真不让我当警察,那我只好说,咱们俩,还是分手吧……

△微信发了出去,王诚的嘴巴紧闭起来,他抬头仰望天空,极力抑制着自己痛苦的心情,可眼睛里还是涌出了两行晶莹的泪花。

△一位老太太领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孙女走上桥头,老太太累了,她也坐下休息,她包里的收音机正播放着《渴望》主题歌: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问询南来北往的客……

△小孙女在桥头上蹦上蹦下,她来到王诚跟前,怯生生地看着他。

△王诚也在看着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小女孩笑了。

女孩:叔叔,我认识你。

王诚:是吗?你怎么认识我?

女孩:我在电视里见过你,你抓过很多坏人,还立了很多很多功劳对不对?

△王诚把小女孩拉在身边苦笑着问小女孩。

王诚:你喜欢警察吗?

△小女孩点头。

女孩:喜欢。没有警察,我们幼儿园小朋友就没有安全。

△王诚一把将小女孩搂进怀里,大颗泪水掉了下来。

17、外景:山道上

时间:日

人物:王诚、罪犯

△罪犯驾驶一辆小车奔驰在山道上,王诚驾驶一辆警车紧追不舍。

△两辆车在山道上较起劲来,相互交叉蹩脚。

△小车撞上了山石,罪犯弃车逃走,警车上王诚也即刻跳下车追赶。

△俩人在石崖上搏斗,罪犯一个趔趄差点掉下峡谷,王诚一把抓住他,罪犯趁机推下王诚,王诚跌落峡谷……

△幕黑。

18、外景:医院抢救室门口

时间:日

人物:王诚、林娜、众干警

△警车开进医院,干警抬着王诚下车,众护士们推来手术车推走了王诚。

19、内景:王诚家

时间:日

人物:林娜、王诚妈

△林娜奔进家门呼叫着。

林娜:妈——妈——王诚受伤了——他受伤了——

△王诚妈从卧室急奔出来。

王诚妈:你说啥?

林娜:王诚受伤了——

王诚妈:人呢?

林娜:医院抢救室!

王诚妈:我的天哪,快,快,还愣着干什么啊?

20、内景:医院病房

时间:日

人物:王诚、林娜、王诚妈、林娜妈、局长、众干警

△王诚的病床前围满了公安干警,局长在给吊着膀子的王诚喂汤喝。

△林娜奔进病房,她惊叫一声扑在王诚的床前。

△王诚的妈妈也奔进病房,她老泪纵横地蹲在床前看着受伤的王诚。

△局长把汤碗递给了林娜,安慰了王诚妈后与众干警退出了病房。

△林娜妈也赶来了,她心疼地来到王诚床前,从包里拿出许多补品放在床头。

△林娜妈看了王诚妈一眼,王诚妈有些内疚地一笑,林娜妈也随即惭愧地一笑,俩人还是搭上了腔。

王诚妈:呃呃,这孩子吧,就像他老子,为了工作,他可以什么都不要。

林娜妈:嗯嗯,我们娜娜他爸就喜欢他这种性格的男孩子。常常夸奖他是铁骨铮铮,血气方刚的。

△林娜在给王诚喂汤,王诚咳嗽了一下,林娜妈即刻抱怨林娜。

林娜妈:哎哟,你慢点儿。

△林娜妈说着夺过了林娜手中的碗,亲自躬身给王诚喂汤喝。

△林娜从包里取出一厅牛奶递给王诚妈。

林娜:妈,给,这是您最喜欢喝的。

△王诚妈接过奶,她看着林娜,眼睛里涌出了泪水……

21、内/外景:医院病房

时间:日

人物:王诚、林娜、王诚妈、林娜妈、局长、众干警

△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局长亲自驾车来到医院,从病房中接走了依然还吊着膀子的王诚。

△林娜、王诚妈、林娜妈、局长、众干警一起上车,车子缓缓出了医院大门。

△歌声中车子奔驰在林木葱茏的大道上,出现字幕,淡出。

剧终

电影剧本 篇六

【正文】

“电影制作是艺术和商业的结合。”

——杰克·瓦伦蒂(前美国电影委员会主席)

“你知道声望是什么意思吗,你知道吗?”

“当然知道了,就是不挣钱的电影。”

——美国电影《长丝袜》台词

美国《综艺》(Variety)杂志曾对好莱坞2002年以前的100部总收入最高的电影做过一项非正式调查,表明大多数电影都是从以前的作品中获得灵感。

在好莱坞,大约50%的电影是改编自电视节目、漫画书、戏剧或电子游戏,也有一些影片是给以前成功的影片拍续集,或者搞旧片重拍,新瓶装旧酒。

一些人说,好莱坞是不知道创新为何物的城市——这一问题在业内外已引起了注意。电影制作方依赖不断回炉的想法来拍片,已成为一种趋势。

不过就算是被多次使用的创意也是创意。那它们都是从哪来的呢?——有的是来自制片厂内部的制片人、经理、作家或者是导演,有的则是来自外部。

剧本交易中的衍生业务

开发内部创意的方式相对简单。制片厂买下一个文学著作的所有权,然后雇一个剧作家。这个作家在制片厂项目开发人员的指导下准备剧本(至少是第一稿)。

如果制片厂从外部的剧本市场获得一个剧本,情形则比较复杂,其中有一些起重要作用的机构和人物。

公司

公司在剧本交易中起中介作用。典型的公司的职责主要是协商用工合同,购买剧本,帮助寻找资金,或者在需要项目合作的公司之间做中间人。公司的标准佣金是10%,所以《综艺》杂志干脆把这些机构称为“百分之十”。有些电影将来有可能拍出其他版本,比如电视版。如果这样,机构会得到版税或重播酬劳。

加利福尼亚州依照该州《人才法案》来对这些机构颁发执照和进行管理。机构由同业公会颁发证书,或者是这些公会的签约方。一些机构为业内工作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另一些机构则专门经营某些领域,比如只为演员或剧作家服务。机构在业内的影响举足轻重,它们的无形资产难以估量。

生意自20世纪末期开始显现其强大的实力。麦克尔·奥维兹于1975年成立的创作人员公司(CreativeAssociatesAgency)极大地扩张了生意的市场。最初它是组织电视节目拍摄的重要机构,后来又扩张到电影、投资银行和广告业,由此成为好莱坞重要的机构。20世纪80年代,该公司还承揽了几个好莱坞大片的销售业务。此外,它还成功组织拍摄了《雨人》、《侏罗纪公园》等影片。

经纪人公司

最近经纪人和管理公司已发展成为好莱坞的重要角色。与公司的作用相似,不过经纪人公司的佣金更多,有15%或者更高,目前它们正积极地侵入机构的领地,有的甚至获准开发和制作影视项目。这样就能在更大范围上为自己的客户服务,在这一点上它们比公司更具优势。

娱乐律师

好莱坞不是每个人都有机构或经纪人,但很多位高权重的人物,都聘用律师来跟日益复杂的娱乐市场打交道。有一些专攻电影法律的律师,大多在洛杉矶、纽约和其他电影业务繁忙的地区独立工作。过去几年里,跟好莱坞打交道的律师数量激增。200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洛杉矶地区有400多名娱乐律师。

在电影的制作发行过程中,要签署很多协议和合同。因为在好莱坞,一个创意很快就成为一种资产。又比如,剧本中描绘的某个人物引起联想,就有可能被指控侵犯隐私和毁坏名誉。

电影名的选择也有可能会引起诉讼。尽管保险赔偿包括这些范畴,人们还是想通过法律途径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美国电影委员会有一个电影名注册局,电影制片厂甚至在开拍一部电影之前就把电影名注册上了。制片厂之间达成协议,避免跟已注册的电影名字相近。如果一个电影名极有可能商品化,就有可能被注册成商标。不过这种现象并不多见。

综上所述,机构、管理公司、娱乐律师等机构和人物是在好莱坞剧本市场上起重要作用的角色。那么电影剧本是怎样到制片厂手里,并被开发出来的呢?

多级开发的剧本市场

好莱坞剧本市场比较复杂,因为剧本来自不同的渠道。一个创意或者一个完整的电影剧本可能出自一个剧作家之手,也可能来自一个机构、一家制作公司,或某位经纪人、制片人、导演甚至制片高级主管。有鉴于此,在好莱坞,剧作家的定义比较含糊。因为每个人似乎都在提出创意,导演或制片人兼剧作家是很正常的事。

说不好好莱坞有多少人声称自己是剧作家,更难说有多少人在这个行当中靠写作维生。美国剧作家公会(WritersGuildofAmerica)的数据显示,4525名会员在2001年上报了收入,而8841名会员在这年的至少一个季度里公布了收入。

在2001年,一个原创剧本的价码最低在29000美元左右。通过讨价还价,往往能得到更高的价钱。剧作家做故事处理、改第一稿、重写、润色现有剧本都能得到报酬,每次电影重映剧作家也能得到一些收入。另外还有版税。2001年,美国作家公会西部办公室的数据表明,剧作家总收入达7.821亿美元。25%的剧作家在这一年的收入只有2.8万美元多一点,55%的剧作家的年收入则超过56万美元。

剧作家在业界没有多少影响力。过去他们多是跟制片厂签约,最近,剧作家则是跟机构或经纪人合作向制片人销售创意或剧本。制片人再想办法使制片厂高级主管对这一创意产生兴趣,从而签署开发协议。制片人也可能会买下某个选题,或者暂时买下一个剧本的产权。

出卖创意和剧本有时要以口头投稿的形式进行。也就是说,剧作家向项目开发经理或其他可能的买家描述一个故事。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口头投稿越来越难,这种方式对已成名的剧作家可能性比较大。

有些剧本则是已经写作完成,希望被制片人或制片厂购买。这种剧本叫特制剧本。通常制片厂会找来读者或剧本分析员拟出剧本概况,因为制片厂没有时间阅读每一个剧本。剧本概况包括剧情简介,剧本的级别(从差到优秀),还要给它一个整体评估。几乎99%的剧本都能得到推荐。剧本的读者大多是实习生,大学毕业生,或者是想成为剧作家的人。这些人可以在家里工作,每读一个剧本的报酬是25~50美元。

机构也可以把特制剧本往外发送,然后尽力炒作,制造一个投标的战争。上世纪90年代,特制剧本销售情况火爆,价钱也相当可观。1990年,创作《致命武器》(LethalWeapon)的剧作家申·布莱克以175万美元的价格卖出了《最后的童子军》(TheLastBoyScout)。此后,“百万美元剧本”司空见惯。几年以后,布莱克的《特工狂花》(TheLongKissGoodnight)卖了400万美元。尽管制片厂试图把剧本控制在较低的价位上,但到上世纪90年代末,“百万美元剧本”根本就不是什么稀罕事,甚至名不见经传的人都能成功地卖出特制剧本。比如当时的好莱坞新人奈特·沙马兰,凭《第六感》(TheSixthSense)赚得225万美元,而且该片当即投产。

特制剧本投标使人担忧剧本质量的问题,因为投标的过程会提高平庸剧本的吸引力,从而造成哄抬价格。据说,几乎所有的特制剧本在投拍之前都要重新改写,有些剧本很差,因为筛选过程不合理。谈到剧本质量,老牌剧作家威廉·戈德曼的话很精辟:这行只注意这样的剧作家——用他们的剧本拍出的电影在商业上能有收获。

最成功的剧作家或制片人不用通过特制剧本的筛选过程。有些有成功经历的机构或人物有足够的影响力,能够缩短标准的项目开发程序,单单根据自己的兴趣就能通过一部电影的开发计划。

的确,每个人都期待着下一个热点和大片,或者是下一部能衍生出商品和续集的电影。但是没人知道什么样的电影能引起轰动,这样,一个剧本能否被选中就取决于其给制片厂挣钱的潜力而非质量。换言之,利润意识占主导地位。再说,还有“恐惧因素”——管理人员害怕自己会丢了工作,便只关注他们购买的剧本是否有造星的潜能。现在那种高度概括性的电影(HighConceptFilm)成为一种趋势。这种电影通常是动作片或情节剧,故事几句话就能说清,往往起用明星,极具可卖性。只要能够挣钱,平庸又何妨?

尽管特制剧本制度为新的作家提供了机会,市场的选择性还是很强的。2002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以近50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麦克·里奇顿小说《黑影地带》(Prey)的电影版权。福克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拿到手稿之前,手稿持有方就版权的事跟他们多次接触,在一个周末达成了协议。这本书只送到了福克斯公司,这在好莱坞可是少见的事。在这里,文学作品的版权往往是要到处搜寻开价最高的投标人,最后传遍几家公司。

剧本一旦开始在好莱坞流传,就会有重要的角色介入来决定这个剧本的命运和归属。在一个价值4000万美元的协议中,环球和幻想娱乐公司(UniversalandImagineEntertainment)的高级主管布兰·戈里兹买下了《内部人物》(InsideMan),这是新手卢梭·戈沃兹的特制剧本。戈沃兹由律师转行写剧本,创作了一个惊险的犯罪故事。有好几家公司对这个剧本感兴趣,但环球和幻想娱乐公司的高级主管斯科特·斯达波和多娜·朗格力设法劝说剧作者的态度发生倾斜,最终将剧本卖给他们。

制片厂每年在剧本上会花费很多钱。有多少电影和剧本的想法最后没有机会被搬上银幕无从知晓。多伦多资深电影人比尔·马克斯说,100部剧本最终被正式投拍的往往只有1部,另外那99部则被束之高阁。

演职员字幕对于很多好莱坞剧作家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字幕关乎他们的声誉、奖金和酬劳。片头字幕的顺序往往是这样的:发行公司,制片人,制片公司,导演,主要明星,然后是电影片名。不过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字幕和付款的问题是用工合同中协商的重要内容。行业工会建立了详细而又复杂的条款。比如,美国剧作家工会要求,第一稿的剧作家如果想把自己的名字打上字幕就必须对剧本做33%的贡献,其后的作者们必须做50%的贡献。不过,如果项目负责人也成了修改稿作者,他就得做出比50%更多的贡献。

项目开发环节

创意一旦被选定,就进入项目开发环节,这是把创意转变成剧本的过程。具体步骤包括组织思想,获得版权,准备提纲,写剧情简介,写作,润色和修改剧本。

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典型的开发过程应该是先签署开发协议。它表明制片厂和制作公司同意为剧作家、制片人和导演提供资金。各个项目所得到的资金数量不同,有的资金甚至都不能支付项目开发阶段的开支。项目开发的资金来自各个渠道,有的是制片厂的钱,独立制片公司资金来源更广。开发协议有时还包括电影正式投拍之前的应急费用。这一过程,有时只需八个月,有时则要长达两年。

经典电影剧本 篇七

操场

女群众1:哈~今天天气真好!看来这次比赛咱们赢的几率很大啊~

女群众2:什么叫几率大啊~“赢”那是必须的啊,嚯哈哈哈哈哈~!!(真

汉子···)

远方一阵嬉笑声传来,原来是班上的女生来给他们加油来了。

锦华:今天天羽心里压力一定很大,也不知道他吃早饭了没····(担心状) 他们还未走到赛场,就已经听到各种欢呼和助威声了。

天明瞟了对方,只发现对方没有一个人身体条件比他好,显示出不屑的眼神。许臣仔细观察了对方的运球,投篮,和集体跑动后。发现对手后是一个十分有组织的球队。脸上露出焦虑的神情。许臣转身走向天明。

许臣:天明,看来对方今天是有备而来,最后一场比赛了,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天明:你怕啊,我可不怕。我们今天遭殃虐死他们。

许臣:别这么说,不要低估他们

天明:知道了,烦不烦。

:今天是最后一场比赛了。咱们能从开始走到现在。你们都很棒。你们是咱们班的骄傲。这场比赛至关重要,各位加油!

天明和许臣他们热身结束后。伴随着一声哨响后,双方进入了激烈,激动人心的比赛中。

由于是最后一场比赛。双方队员也都对对手的实力有所了解。一开始便将许臣包夹的严严实实的。许臣用目光给天明示意了一下。许臣将球传给了天羽,对方也随之改变了防守策略。

:天羽,传球啊……

天羽似乎没有听到一般依旧带球向篮板下冲去。

锦华和班上同学不断个天明加油鼓劲儿。

天明心想着:让你们见识一下我的实力。我才是真正的战神,看我的3分。 天明纵身一跃,此时许臣 对方都将目光集中在天明投的3分上球上。可是球却只是在篮筐上弹了几下。并未投进。观众传来一阵嘘声。天明自己心里也急了起来,但他为了要证明自己。一意孤行。不和许臣以及队友们团结。导致比分落后挺多的。正是在这关键时刻。许臣和对方球员抢篮板球是被撞倒在地。许臣只感觉天旋地转一般。他……受伤了。

天明这边立马示意裁判交了暂停。将许臣扶到了替补席上,大家焦急的闻到,怎么啊,没事吧?骑士大家心里大概清楚这次的冲撞幅度很大,许臣可能不能上场了。

许臣:没什莫大事的,但是估计这会上不了了,(看着天羽忍住疼痛说)天羽这场比赛就靠你了。

天羽:哥们好好歇着吧!@

比赛再次开始。

可是少了许臣后,战斗力明显弱了,比分被越拉越大,许臣看到这种情况,便顾不上伤情就带伤上场了。天羽看见许臣脸上的痛苦的表情。此刻再也不去想证明自己了。现在和队友赢球才最重要。

许臣:小子,发什么愣呢,快去抢球啊。

天羽:---嗯嗯---点了点头。露出了自信的微笑,跑到篮板下。

对方知道许臣受伤了就把防守重点转移到了天羽身上,可能是许臣的带上上场激发了队友,球队各点开花。分差被一步步拉近了,可是时间也剩余不多了。目前比分是68:70分,只剩10秒了。

此时此刻全场沸腾一片,欢呼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

电影剧作 篇八

一、剧作分析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俗话,说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诹”。我们根本就无法想象,一个人如果没读过几首诗却能够出口成章。对成功作品的借鉴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而对别人作品缺点的批判便是对自己鉴赏能力的提高。鉴赏能力是什么?正是创作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缺乏鉴赏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具备足够的创作能力的。“眼高”不一定会“手高”,有时也会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但“眼高手低”也并不一定是坏事情,因为有了“眼高手低”这个阶段才能走向“眼高手高”的境界,然而“眼低”却只能是“手低”了。上面那句大俗话同样也适用于电影剧本写作的学习。要想“入道”——“入”剧本写作之“道”,首先就要有褒贬电影作品的能力。如果看了一部上好的影片你却不知道它还在哪里,是什么原因使它这么好,或者看了一部挺糟糕的片子你却赞不绝口,你肯定就写不出一部好剧本来。所以,如果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首先需要有一定的看片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具有电影见识。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其实就是大量的影片“喂”出来的,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看片子、拉片子(带着某项研究目的在拉片机上逐段甚至逐镜头地研究一部影片)或在老师带领下看片。看片不能瞎看,谁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不能耗费在无聊的电影上。看片的技巧之一就是学会“泛读”和“精读”相结合。所谓“泛读”,就是走马观花,看过之后不作细致的分析,这样能保证你的看片量;所谓“精读”,就是在看过一部影片之后对它在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并写出读片笔记来。在电影学院诸多专业的课程中,“影片分析”课是所有学生都必修的,而且是最最重要的课程。一位老师用诗一样的语言形容它的重要性:

要多看电影。

多看会使

陌生变得熟悉,

高远变得亲近。

一部伟大的电影

它好象就是你拍的,

它成为了你的下意识。

(摘自苏牧《荣誉》封底)

北京电影学院有众多的专业,不同的专业在进行影片分析的时候角度很不相同。例如学习表演的学生常常从表演角度研究影片,而学习摄影的学生便常常研究一部影片的影调、画面构图和摄影机的运动等等,学习录音的学生当然更多地去研究声音的处理和音乐。但是我认为,无论哪一个专业,学会从剧作角度分析一部影片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电影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剧作展开的或者说是为了完成剧作而进行的。导、表、摄、录……无一不是为了叙述故事、展开情节、塑造人物、揭示主题、抒发情感、结构冲突,而这些恰恰就是剧作的构成内容。所以我说,对一部影片的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等等方面的分析只能在对它的剧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二、抓住剧作特点

对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包括了如下内容:1、题材选择;2、叙事风格;3、剧作样式;4、情节构思;5、人物设置;6、性格塑造;7、主题内涵;8、结构手法;9、细节运用;10、对话写作;11、声画关系,等等。所谓剧作分析就是要对一部影片在上述内容的特点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不仅要对它作出褒贬,更要分析出它之所以成败的原因。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对一部影片进行剧作分析的时候,并非要对上述内容作面面俱到的分析,我们所要分析的是这部影片呈现出特色的部分。这就象我们向别人介绍一个人的长相的时候,不会泛泛地说那些与其他人相同的共性特征一样,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一个脑袋两只耳朵,不,我们不会说这些。但我们会抓住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来进行描述,我们可能会说:这个人精瘦,长着个水蛇腰什么的。在分析一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首先就要找到该作品那些值得一谈的特色。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秋菊打官司》

这部影片在剧作方面至少有这样一些方面是值得分析的:1、题材选择。中国有着广阔的农村,而农村里发生着很多的富有戏剧性的事件,可是这部影片的编导者却偏偏选定了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一为农村妇女不满村长打她的丈夫开始了没完没了的告状,从乡里一直打官司到了省城。象这样的事情与今天农村里发生的地头蛇欺男霸女、坏村长仗势欺人、黑社会拐卖妇女儿童等等相比应该说是太普通了。然而影片的编导者却通过这一个小小的官司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今天中国农村在组织结构方面的问题、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典型的人际关系和人们情感的表达方式。2、风格特色。中国电影导演们一直在追求故事片的真实性方面作出努力。可是尽管第四代导演曾经创作过一大批具有纪实性风格的影片,但比《秋菊打官司》更具有纪实性更强的作品在当时还不多见。然而,影片的编导者并没有满足于与第四代导演进行纪实性的竞赛,而是独具特色地将喜剧性与纪实性完美地揉和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寓庄于谐、庄谐相映成趣的剧作风格。3、主题内涵。从表面上看,这部作品的主题体现出了中国“普通农民法制意识的觉醒”,很多的评论文章也是这样看的,然而其实那只是作品主题的表层。如果农民打一次官司就算作“法制意识的觉醒”,岂不是《杨三姐告状》的时代就已经早早地“觉醒”过了?其实作品真正令人深思的是秋菊和村长之间的冲突和关系。村长因为对方骂自己是“绝户”而动手打人在中国农村并非是多么稀罕的事情,再说那个村长无论就他的立场和道德等任何意义上看也不是一个坏人,相反在秋菊难产的为难之际他还能不计前嫌地抢救她,表现了是一个人正直仗义的道德原则。但他却不肯满足秋菊仅仅道上一个歉的简单要求。因为在他看来那是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就象父亲打了儿子是不能向儿子道歉的一样,一个领导当然也不能向村民道歉。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中依然存在着一种封建主义的残余和植根很深的观念。人们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村长连如此一件小小的错误说上一句“软话”尚且如此困难,如果遇到其他更大的问题又将如何?如果象这个村长这样并没有多坏的人对待村民尚如此专横,如果遇到更坏的村长又将如何?可见,小矛盾反应大主题应该是这部影片隐蔽较深的作者动机了。

《洗澡》

1、作品的选材。在今天的国产影片创作中,人们常常对表现现实的都市题材比较发怵,原因是那些场景观众早已司空见惯,而那些人物的生活又都是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搞得不好往往会使影片因为缺乏戏剧性而显得平淡。所以很多电影工作者要么就是躲着现实都市生活走,去搞一些古装功夫或历史题材,要么在都市生活中专一表现边缘人(小偷、黑社会老大、歌女等等)或制造一些异常时刻中耸人听闻的情节(例如《有话好好说》用菜刀剁人手等)。而这部影片却偏偏向这样一些媚俗的做法挑战,选择是一个即将拆掉的北京老式澡堂作为叙事的中心环境;不仅不依靠大美人来招揽观众,反而把一群老爷们儿当作了表现对象,这显然是要有一点勇气的。2、影片风格和情感特色。这部影片没有人为地制造戏剧性,编造一个悬乎其神的故事情节,而是突出细节的作用,专一表现一个“情”字。可以说,以朴实的和富有创造性的细节来表现父子兄弟之间、父子三人与洗澡的顾客之间甚至顾客与顾客之间的微妙而真挚的情感,是这部影片打动观众获得成功的秘诀。3、环境选择。将叙事环境选定在一个老澡堂子里是相当有地域和时代特色的。我们知道,一种特定的人文习惯和人际关系必须建立在一种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之中。就好象,在过去?哪甏诒本┑乃暮显豪锎嬖谧乓恢窒嗟碧厥獾娜思使叵担谀抢锶嗣羌负趺挥惺裁锤嗟囊剑曳⑸耸裁词虑椋踔亮矸钩允裁醋罅谟疑岫蓟嶂溃蚨诶镏涞墓叵狄簿拖猿鲆恢智捉?墒堑蔽颐前峤怂ィ庵痔厥獾娜思使叵稻突岜灰恢纸衔涞墓叵邓妗T谠杼美锵匀灰泊嬖谧乓恢痔厥獾娜思使叵担庵止叵党渎嗣篮玫娜饲槲叮谧髡呖蠢此踔脸搅私鹎U庋焕矗杼谜飧鲂鹗禄肪尘筒辉偈歉黾蚣虻ササ淖匀换肪常晌恢秩思使叵档脑靥濉S盟樟缬袄砺奂也橄@镅畹幕袄此稻褪恰霸煨突肪忱锎嬖谧拧碧ù省薄?、主题内含。这部影片的主题内含是独特的,作者关注了在社会日益市场化和商品化的今天新的价值观念对往日人际关系和情感所带来的冲击,提出了一个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里保持人情关系的问题。但是,我们切不要认为对一部影片进行分析就一定是在写一篇对该影片的表扬稿。影片分析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指出影片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出现的根源。显然,这部影片的作者依然犯有国产电影的通病:生怕观众不能理解自己设定的主题所述为何,在影片中一次次通过人物的嘴将主题思想直白地说给观众听,诸如“洗澡可以净化灵魂”之类,令人觉得颇有点作者跳出来说教的味道。主题虽然?捞兀慈狈钚浴?、结构。整部影片的叙事是比较流畅的,尽管突出了细节的作用却没有松散的感觉。然而比较糟糕的是,影片的编导者为了主题说明而非常生硬地加入了一些很意念的时空内容:陕北嫁女的洗澡场面和西藏人前往圣湖洗澡的场面。这些内容与情节发展本身并无任何叙事上的联系,纯然是作者为了说明本来就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主题思想而作出的图解。破坏了结构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也使作品本来已经建立起来的质朴风格收到了严重的损伤。

三、有比较才有鉴别

在对一部影片进行剧作分析的时候,与其它影片进行比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孤立地看一部影片,难免会就事论事,很难对一部影片作出宏观上大把握和深入的分析。

所谓对比,便是从纵的和横的两个方向来考察一部影片所处的位置和它达到的水准。纵的方向是把这部影片放在电影发展史的河流中,尤其是将它放置在同一类型的作品中作出分析和观察。比如《湘女潇潇》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村妇女悲剧性人生命运的影片,而在中国电影史中便有着一系列这样的影片,如《祝福》、《白毛女》等等,尽管这些影片都在妇女的悲剧性命运,但角度和深度却不尽相同。《祝福》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归结为封建社会的万恶势力,夫权、神权、族权、政权对这个善良女性的迫害;《白毛女》则突出了阶级压迫的主题,是黄世仁这样的地主阶级制造了喜儿的人生悲剧。与这些影片相比较,《湘女潇潇》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将潇潇的悲剧命运归结为直接的阶级压迫。在这部影片中没有一个迫害潇潇的罪恶势力的代表人物。潇潇是在一种封建的宗法观念中被剥夺了爱情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那种观念浸透在每一个人物身上:在族人身上有、婆婆身上有、与潇潇偷情的男人身上有甚至在潇潇自己的身上也有。它就象一种有毒的空气包围着所有的人。潇潇的婆婆是个受害者,同时也是个迫害潇潇的人。潇潇是个被迫害的人,但她早晚也会成为一个迫害下一代儿媳的人。由此可见,在这部影片中,对中国农村女性悲剧原因的探索步伐有了进展和新的深度和角度。如果我们不对这部影片作综向比较,就很难得出这样的认识了。横向比较指的是将这部影片与同时出现的同种类型的影片作比较,例如《玻璃是透明的》这部影片,是一部现代都市题材的喜剧片。在当前,我们能看到不少都市题材的喜剧影片,比如《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等。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很多都市题材的喜剧片常常会选择与普通人的生活有相当距离的题材,在表现这些题材的时候也往往采取十分夸张的情节构思。例如《有话好好说》,不仅人物与普通人有距离,而且选择是核心情节是生活中的异常事件——复仇。《不见不散》所涉及的生活也不是大多数的中国百姓所熟悉的。《没完没了》更是将一个十分荒诞的情节——绑架——作为自己情节的核心。与这些影片相比,《玻璃是透明的》就有很大的不同,它表现的内容更贴近大多数人熟知的现实:一个被叫作“小四川”的高中生在上海一家餐馆里打工的故事。影片所着力表现的是这个生性乐观与人为善的小伙子在打工期间与餐馆里的人之间的关系。就情节而言,也没有太多的夸张,无非就是他被动地纠葛在男老板、女老板和一个后来成为老板情人的打工妹之间的矛盾里。作品的喜剧性建立在“小四川”和其他人物?男愿裆稀U飧鲇胧牢拚男∪宋锏纳屏己退Φ母丛拥娜思使叵敌纬闪顺逋唬壑谠谒娑缘睦Ь持锌吹搅怂霓限未常俏飧鲂∪宋镆淮未蔚匕凑兆约憾捞氐男愿衤呒窗谕牙Ь扯⒊隽嘶嵝牡男ιK运担馐且徊扛犹畹摹⒂凶胖势臃绺竦那嵯簿纭4蟾乓簿褪且蛭捌那榻诠谧非笊罨嗟颊呷疵荒艽尤粘I钪锌虺龈实亩鳎杂捌攵嗌傧缘糜行┢降艘恍?/P>

四、必要的修养

通过上面的讲解,相信大家会有这样一个认识:对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修养之上。

首先,你必须有相当的看片量。一个人如果加起来总共没看过几部影片,就无法展开一部影片与其它影片的比较并对这部影片做出正确的分析了。保证一定的看片量才能了解最新的和全面的电影创作动态和现象,也才能将一部影片放置在大的创作背景和环境下来考察。例如一篇分析《沙鸥》的文章这样说:

“尽管《沙鸥》这部影片在今天的观众眼中看来各个方面都显得幼稚了,但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特殊位置是必须肯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的发端之作,是书写在银幕上的宣言。因此,当我们立足于今天对这部影片进行评论的时候,考证它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就比单纯分析它的创作技巧重要得多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粉碎以后的1979年到1980年,中国电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春潮。其中,《小花》、《小街》、《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等等一批中年导演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然而在热热闹闹的创作中,中国的电影人却惊讶地发现,正是‘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由于十年动乱的耽误,中国电影已经与世界电影拉开了距离。尽管这些中年导演从外国优秀影片中学习借鉴了很多对于当时的中国电影说来还很新鲜的表现手法,例如变焦镜头的运用、时空交错式的结构、画外音、高速镜头、通俗唱法的主题歌、旋转镜头、女跑男追……等等,但是渐渐地他们就感觉到盲目地从外国电影中拿来一些皮毛无法解决中国电影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一个是被观众普遍指责的‘不真实’,一个便是电影语言的落后。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影坛的两个年纪已不太年轻的新人——张暖忻、李陀夫妇在《电影艺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作者以慷慨激昂的语调呼吁国内同行向外国电影学习,加快中国的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步伐。尽管今天看来,这篇文章对外国电影具体手法的罗列过于琐碎和表面化,缺少系统扎实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但作者的热情和直率还是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激起了中国影坛的轩然大波。这篇文章被后来的人们看作是第四代中国电影导演的宣言,而文章的作者就是《沙鸥》这部影片的编导者。”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把握《沙鸥》剧作特点的时候并没有就《沙鸥》论《沙鸥》,而是把这部影片放在了一个大的创作背景中考察,这就使文章作者得以沉浸在剧作手法的具体细节里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由此可见一个全面客观的剧作分析应该建立在对电影创作发展和现状的全面了解和全盘把握上,这就要求作者随时关注电影创作的现实和动向。

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作好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没有相应的剧作理论准备也是不行的。我们来看看上面引述过的分析《沙鸥》的文章中的一个段落: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经制定过戏剧必须恪守的规律,他说:‘有人认为,情节之统一,出于只写一个人物,其实不然。因为一人的遭遇可能很多,甚或无数可计,其中有些无法统一;同样,一人的行为可能甚多,其中有些不能构成一件行为。’据此,他认定,只提写‘一个人’是不能保证情节完整性的,必须提‘一件事’。中国清代戏剧家李渔持有同样的观点:‘后人作传奇,但知为一人而作,不知为一事而作。尽此一人所行之事,逐节铺陈,又如散金碎玉,以作零出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可是《沙鸥》要打破的偏偏就是这条戒律。在影片中,沙鸥的行为虽然依旧是统一的——努力奋斗,夺取金牌,但是影片却没有拘囿于一个单一事件。也许,作者可以把时空和情节框定在最后一次出国比赛上,然后再依据亚里士多德的法则有层次地展开这个事件。但是这似乎不合《沙鸥》作者的意,他们更关注的就是沙鸥这个人,关注她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感。而在全片之中,构成情节纲索的不是一件具体的事件,而是沙鸥人生中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在这段历程中发生了大大小小很多的事件,例如‘吃牛肉’、‘看病’、‘出国比赛’、‘参加婚礼’、‘失去男友’、‘瘫痪’、‘当教练’……所有这些小小的事件就象珍珠一样构成了情节项链,而将它们串结在一起的则是沙鸥那漫长的人生历程线。这样的做法固然似乎不如以一桩激烈的外部事件为情节主线来得热闹,但却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使人关注人物性格的发展和深刻的生活内涵。比起今天的影片,也许这养的尝试算不得什么,但比起传统的中国电影,也许它还真就有些‘生活流’的味道了。”

在这个分析段落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剧作理论的充分了解。唯其如此,他才能头头是道地对这部影片的情节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指出它在情节和结构方面对传统的突破。所以,有志于提高自己对一部影片剧作的分析能力的朋友一定要花一些功夫来全面地学习包括戏剧剧作理论在内的剧作理论。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

有的朋友会问:“电影评论和您说的电影剧作分析有什么不同?”其实在对一部影片进行评价褒贬方面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影片分析不仅要指出这部影片哪些地方处理得好,而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好,还要进一步分析出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所在。所以,多读通常发表在杂志上的影评对学习影片分析的技巧是会有好处的。但我们如果不满足于对一部影片的表面现象说长道短,就应该深入地阅读和学习一些必要的剧作理论著作。现在,我就向朋友们推荐一些初级的读物:

1、亚里士多德《诗学》:这是本剧作经典理论。今天的很多电影剧作理论和电影创作现象都可以寻本朔源到这一著作中,因此为学习剧作理论者不可不读的一本书;

2、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虽然这是中国较早的(晚清)剧作理论著作,但它却十分英明地总结出了传统戏剧创作的所有重要的规律,因此被制定为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的必读书目;

3、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不要小看这本薄薄的小书,它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电影创作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它是长久以来普及中国电影教育的基础教材,通俗易懂并富有实践性;

4、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尽管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它的作者尚没有完全脱离戏剧理论的框架了总结电影剧作的特殊规律,它对于我们说来却是有借鉴意义的,尤其在考证戏剧理论与电影剧作理论的关系方面。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很好地了解以“冲突律”为结构依据的传统剧作特征;

5、文化艺术出版社《电影论文选》:这本书全面地选编了中外电影著名电影家和电影理论家最重要的篇章,使我们能够简捷地对电影理论有个基础的全貌的了解;

6、罗艺军主编《中国电影理论文选》:这本书分上下两卷,全面选编了从1920至1989年的中国电影理论重要文著中的篇章,能使我们对中国电影理论有个总体的概观;

7、王迪主编《通向电影圣殿——北京电影学院影片分析教材》: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老师们合著的影片剧作分析教材,能使我们看到老师们在对一部影片进行剧作分析时的方法;

经典电影剧本 篇九

三五米宽的胡同巷子里,蒋颂平和崔梨花在玩踢毽子。

崔咏麟从旁边低头走过。

蒋颂平看向崔咏麟。

蒋颂平:“一起来玩呀?”

崔咏麟露出嫌恶地摇摇头。

崔咏麟:“我不玩儿女孩子玩儿的游戏。”

崔梨花: “那你去哪儿?”

崔咏麟头也不回,边走边踢着路上的石子。

崔咏麟:“去爸以前工作的地方”。

崔梨花愣了下来,深叹了口气。

蒋颂平犹豫的从兜里掏出一块黑乎乎的油腻之物递到崔梨花手中。

崔梨花:“羊拐!哈哈,真有你的!蒋颂平,莫非,你爸妈是开羊肉店的?”

蒋颂平摸了摸自己的脑壳,脸红了起来。

崔梨花:“那咱们一起玩儿羊拐。”

蒋颂平:“你开心就好,下次我用绿豆给你缝一个沙包。”

蒋颂平和崔梨花头对着头蹲在地上抓羊拐。

电影剧本 篇十

论文摘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在课下和学生进行一些交流,在问到他们的电影剧本创作过程时,很多学生给出这样的答案:“就是凭着感觉写完的。”再问他们:“创作的过程中是否注重了创作理论与创作技巧的应用?”一些学生的回答是:“不知道,好像理论用不上,凭感觉写就行。”学生坦诚的回答揭示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当代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专业课理论学习的错位认识。这是一个需引起老师和学生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能否真正被学生理解和吸收并应用于实践,也涉及到高校教学能否培养出人才和学生本身能否成才的关键。与“感觉”和“理论”相关联的实质是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在创作中的关系问题,电影剧本创作是艺术作品创作的重要组成,本文将重点从感性与理性的概念以及感性与理性在电影剧本创作中的运用及关系层面分析论证“感性与理性在电影剧本创作中的思辩”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在思维观念的运用上,艺术作品的创作不同于数理公式的推导,前者需带有审美意识形态、感性思维的构成,而后者不容于感性思维的参与而在既定的公式和轨迹中进行,例如:科学中的原理、定义、公式在科学活动中是必须严格遵循的。但同时,我们不能忽略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创作目的、创作原则以及创作方法的共同参与,这就涉及到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二者的关系问题。

电影——被人们称为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戏剧、建筑之后的“第七艺术”,从1895年12月28日诞生至今,它吸引了无数的人们驻足观看,在所有艺术门类中,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但是它却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观众的喜爱,面对这样一份“宠爱”,广大的电影艺术工作者当应义不容辞地创作出大量优秀的电影作品,而如何能够创作出优秀的电影作品呢?所谓“剧本——一剧之本”,电影艺术工作者能否创作出优秀的电影剧本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再进一步说创作者如何能够创作出优秀的电影剧本呢?创作者在“感性与理性”思维观念上的把握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所在。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思维指导着人类的行动。艺术作品的创作总会让人想起“灵感”“天赋”“天才”等字眼,优秀的电影剧本当真一定是由具有“天赋”的人创作出来的吗?剖开个别现象,从普遍现象上看,答案是否定的。

本文的核心论点:电影剧本创作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共同建构而成,在电影剧本的创作中感性和理性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思维面,它们彼此交织,相互渗透。

一、什么是感性和理性

首先我们共同认识一下感性和理性的概念问题。什么是感性和理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感性”的注解为:“感性指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在康德的哲学思想中,康德将人的认识能力区分为感性、知性与理性。感性指的是“感觉表象”。感性是被动的单纯接受的能力,感性与感觉是有所关联的,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人有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人就产生各种感觉。例如,视觉能看到事物的颜色;听觉能听到事物的声响。从感觉到认识,感性即直接接触具体事物当中产生的对事物具体形象的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因此感性思维往往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所谓理性,就是基于感性,通过思考而升华的一种抽象的认知。理性就是能看清事态和物质的本质,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行为。“理性是原则的能力”。理性认识就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考作用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理性认识往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般情况认为人的认识首先是产生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然后经过分析、总结和概括便形成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感性是理性的基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要认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必须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是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因此理性认识往往具有抽象性与间接性的特点,但正是这种抽象性和间接性决定了它能够从现象深入到事物本质和规律,深化人们的认识。

二、感性与理性在电影剧本创作中的运用及关系

电影的发明实际上是发明了一个摄影机眼睛和录音机的耳朵,由此带给我们一个由视觉和听觉共同获取的富有魅力的电影世界。我们经常说,摄影机代替了观众的眼睛,摄影机的眼睛可以带着观众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由翱翔。但是这只眼睛是掌握在别人手里,由不得观众想看什么,而是由那个掌握摄影机的人决定给观众看什么。在这里“掌握摄影机的人”不仅仅指摄像,它还包括了编剧、导演等幕后人员,而其中最先“掌握摄影机的人”便是编剧。电影文学剧本是电影能够立体呈现的前提,也是电影艺术作品得以成立的真正意义上的基础。电影剧本的创作不同于写小说,它要求编剧必须用画面来写作,用镜头来写故事,运用视觉性思维进行创作。那么在视觉性思维展开过程中,感性与理性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可以分别看一下。首先从创作者本身来说,电影剧本创作中的“感性”强调个人的创作欲望、创作情感和创作情绪,在创作的过程中,创作情感和创作情绪往往在创作者的主观意识里是连贯的,这三个方面在创作的过程中又常常被人们统称为“感觉”,虽然这样理解“感觉”概念不太准确,但它也道出了感觉与感性之间的关系,通属“感性思维”。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审美情趣、情感认识以及对社会中人与事的理解转变为笔下的画面语言,这种转变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任何艺术作品都应是有感而发,没有情感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感性思维在剧本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编剧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不能将生活不加选择地记录(实验性电影作品除外),更不能忽略创作目的、创作构思、创作规律和创作理论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电影得到很多人的喜爱,有的电影却不受欢迎的原因。例如:在悉德。菲尔德的著作《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谈到:“电影剧本的前十分钟必须提出戏剧性前提、戏剧性情境和主人公的戏剧性需求。‘戏剧性前提’指的是这个电影剧本讲的是什么,即这个电影剧本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它提供了一种戏剧性冲动,而且促使故事直向最后的解决。而“戏剧性情境”就像一个容器,指的是包容这个故事内容的空间。实践证明有的电影作品对此做到了,留住了观众;有的电影作品播放了十几二十分钟还没交代清楚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观众便没有耐心再往下看下去,从而选择了离开。这就如同当一个编剧情感的阀门已被打开,凭着自己的感觉想把开篇部分大肆渲染的时候,观众已离开了座位。成功的例子如:票房大热影片《非诚勿扰》在前十分钟交代了本片要讲一个“三无伪海龟”中年男子秦奋征婚的故事,当观众明确了电影的戏剧性前提和人物的戏剧性需求以后便饶有兴趣地想知道秦奋究竟是怎么征婚的?他到底有没有征到意中人?开篇设置了悬念,它提供了一种戏剧性冲动,吸引观众迫切想知道后面的结局。倘若这部电影的开篇不做这样的设计,用二十分钟的时间交代人物需求和戏剧性前提,估计观众早已失去耐性,进而影响了整片的观影效果。电影作品是以电影观众作为受众对象,失去观众也便失去了作品生存的土壤,因此倘若在创作的过程中一味追求感性认识而忽略剧作章法、剧作理论等理性框架,最终必将导致作品的失败。剧作理论和剧作章法都是对剧本创作本质和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归属理性思维层面,作为一名编剧必须要好好掌握。再如:任何一部电影都有理性表诉机制——叙事机制,以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为例,美国人紧紧抓住了电影这一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确立了模式化的电影叙事形式。例如:影片《魂断蓝桥》就完全依照模式化的电影叙事,在主题构成、情节设计、结构安排、人物性格等诸多元素上构成了完整的电影叙事机制,以其对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成功运用而成为世界经典之作。

但电影剧本创作中的理性框架若离开了感性基础,抛开感觉、情感、表象、想象等特征,其电影剧本必然会生硬呆板,缺少生动和生活的质感。在影视剧本创作活动中需要情感、情绪等感性思维的参与予以作品“生动”和“生命”。同时,我们要意识到理性框架构成的最终目的同样是要令作品“生动”和富有“生命力”。电影剧本创作中的感性思维若离开了理性基础,抛开剧作理论和剧作方法,仅凭个人的自我感觉进行随意创作,其剧本就很容易造成结构散乱、调理不清、无章、无规、无格、缺乏明确主题和清晰的线索,最终用再多时间、再多笔墨也只能写出劣作。电影剧本的创作不论多么地需要情感的融入和丰富的想象都必须通过理性的梳理从无序的“感性释放”走向有序的“感性清晰”。公务员之家

上述分析证明电影剧本中的感性创作与理性创作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缺一不可,创作者在电影剧本创作中只有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结合,才能够创作出拥有观众、拥有市场、被许多人广泛喜爱的成功的影视作品。否则只能产生大量的平庸之作和失败之作。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电影剧本创作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在艺术实践中二者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任何事,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其它办法解决的。感性和理性永远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互相渗透,互相依存,电影剧本创作没有绝对的感性,也没有绝对的理性。感性过程和理性过程的有机结合才是导向抽象意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才是电影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10页。

[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83页。

[3]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85页。

[4]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10页。

最新范文

词语详细解析:压抑(优秀7篇)02-02

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5篇02-02

优秀劳动模范事迹范文推荐(精选4篇)02-02

《聊斋志异》蒲松龄(最新4篇)02-02

通知、通告、通报辨析【精选4篇】02-02

项目负责人职责(最新5篇)02-02

塞上听吹笛翻译及诗意古诗词(优秀4篇)02-02

关于秋天的名言句子精选句子优秀6篇02-02

我的四季(优秀6篇)02-02

自我简介【通用3篇】02-02

149 308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