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的认识 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优秀9篇)

2024-01-24 10:49:40

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书包范文小编精心为您分享了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优秀9篇),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帮助到大家。

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篇一

一、环境科学素质的概念和内涵

我们认为,环境科学素质是指人们在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并在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理性分析、科学判断所形成的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行为能力和行为践行水平的综合反映。

理论上,一个具备较高环境科学素质的公民应该是掌握了必须的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崇尚并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面对现实与未来的环境问题,均能够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掌握的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以及可查询的科学证据与信息,进行综合的、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给出现实环境中的最优行为选择倾向,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为理性的环境保护理念、态度和一定的环保行为能力,而且能够在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始终坚持选择,积极践行。

二、环境科学素质的内涵分析

环境科学素质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不是简单的环境素质、环境意识等概念,也不是仅仅在科学素质定义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环境保护领域的限定范围。

首先,环境科学素质确立了“科学性”在环境科学素质形成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强调在学习和掌握环境保护领域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同时要具备科学精神和思想,并在科学精神和思想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对实际面对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判断,并通过这个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内化形成个人的、系统的、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以及与个人行为能力水平相平衡的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付诸实践的行为预期。“科学性”将伴随整个环境科学素质的养成过程和实践过程,它既是环境科学素质养成的基础,也是环境科学素质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的保障。

其次,强调了“意识”是在科学分析、判断过程中内化、升华而形成。环境科学素质定义中的“意识”与简单的、朴素的初级环境保护意识有着明显区别。简单的、朴素的环境保护意识没有科学知识基础,他可以来源于社会舆论宣传的口号,来源于人类潜意识对美好资源环境的向往,来源于生产、生活中个人利益的驱使,或者是个人的生活习惯与风俗等等,例如人们对青山绿水自然美景的喜爱和保护,对个人生活空间的爱护以及由此产生的废物管理和处置习惯,由于生存地区资源限制或经济原因导致的对资源的节约意识等等,这些“意识”的形成没有经过科学分析、判断和升华的过程。这种朴素的意识往往在面对某一特定的问题或某一领域的具体问题时显现明显。因此,在将这种意识独立于理论基础和形成过程之外,作为评价个人和社会整体意识水平的测量尺度时,往往会给出一个全社会“环境意识较高”的假象,这种“较高的环境意识”在没有科学知识支撑的情况下,缺少了“意识”向“行为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说,这种朴素的初级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整体环境问题的解决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而环境科学素质中的“意识”,是一种科学的意识,是经过科学的洗礼后,内化而升华的环境保护意识。相比于朴素环境意识它具备了三种特点:一是环境科学素质中所指的环境保护意识脱胎于个人的学习、分析和实践过程,具有良好的科学理论和实践基础,具备了情况判断和指导行为的能力;二是环境科学素质中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动态的、广义的,不限定于某一领域,或者某一具体环境问题,这种意识在不同的领域,面对不同的环境问题时均可以重复显现并发挥作用,三是环境科学素质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的同时,将伴随着行为能力的生成,意识与行为能力相伴相生。这个特质极大的提升了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三,将“行为践行水平”作为环境科学素质的核心落脚点。国外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核心落脚点是“对科学的理解和支持”,6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落脚点是“行为能力”,4’5环境素质的核心落脚点是“正确的环境行为”,7环境意识的落脚点是“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能力”。8上述观点都是基于“意识决定行为”的理论基础,认为“有意识+有行为能力=有行动”。这个观点在大多数社会行为领域都是成立的,但是在环境保护行为的实践中,“有意识+有行为能力”的简单组合距离有行动不仅不能划等号,而且存在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从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到行为的实践要受到成本因素和其他自然人为环境保护行为实践率的影响。因为个体在选择是否践行环境保护行为时,不仅仅要考虑各种成本因素(例如经济成本、个人舒适度等),很大程度还要考虑他人不采取环境保护行为对自身采取环境保护行为产生的损失和抵消作用,进而可能选择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践行环境保护行为,从而导致全社会都不践行环境保护行为的困境,这种结果使得仅仅关注于“有意识+有行为能力”的环境科学素质不再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公众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也具备节约用水的行为能力,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公众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公共厕所、宾馆)或家庭生活中(如过度洗澡、洗衣等)不选择节约用水的行为。又如近年在我国形成的垃圾焚烧、PX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公众的不支持行为,这种“有意识+有行为能力”的组合,社会调查的结果分值很高,但是这种“虚高”的意识和行为能力,对于环境的改善是完全没有现实意义的。因此,本文将“行为能力和行为践行水平”纳入到环境科学素质的概念中来,而不是将践行水平作为环境科学素质的外在表象来研究。这种环境行为的实践,是在科学意识和行为能力的支撑下,克服了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和阻碍而发生的纯粹的环境保护行为。

三、环境科学素质的三维理论模型

环境科学素质包含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方法、环保意识和态度、行为能力和践行水平三个维度。

(一)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方法,是指对环境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对环境科学技术研究过程和分析方法的基本了解。知识层面要求理解与环境保护柏关的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术语和概念,了解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的通用技术名词和术语;方法层面要求能够理解环境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常用环境保护技术方法,理解环境科学证据与结论的关系,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分析方法。

(二)环保意识和态度,是指对环境保护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环境行为转化的原动力。本研究所指的意识和态度,是具备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意识和态度,而非简单的原始朴素意识和态度,要求公众具备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科学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客观理性看待环境问题,理解和支持环境保护工作,并能够清醒认识到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三)行为能力和践行水平,是指基于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了解,能够对环境事务做出客观判断、理性处理以及正确践行的能力。行为能力包括学习查阅能力、理性分析和判断能力、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个人行为的约束能力、公共事务的参与能力以及对社会消极因素的抗拒能力;践行水平包括个人环保行为的实践与持久性、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环保行为的实践和持久性,强调自觉去践行。

四、公民环境科学素质的层次结构分析

研究者们对科学素质的层次结构,有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认为可以从“有、无”来判定。类似于文盲和脱盲,一个人或者具备科学素质或者不具备科学素质,这两种状态之间可以有一个明显的划分界限。另外一种观点是通过科学素质的高低来衡量和划分层次,认为科学素质不是简单的“有或无”的关系,而是“高或低”的关系,可以根据高低水平划分不同的层次结构。

本研究认为,仅仅通过简单的“有或无”来衡量环境科学素质,或者通过“高或低”的标尺来描述环境科学素质,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水平。因为环境科学素质是一个综合素质,是个人多方面素质、意识态度以及行为的综合反映,我们认为,环境科学素质用“处于不同的状态”来定义更加合适。按照三维结构模型,公众的环境科学素质水平,可分为如下状态,。如表所示,三维结构维度的排列组合共计得到了8种结果,其中三维结构内容均为“无”的情况,可以视为完全没有环境科学素质的状态,是一种“启蒙状态”,从目前社会环境与调查结果来看,这种人群数量非常少,不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第二种到第八种组合的结果,都可视为为“有环境科学素质”,根据每个维度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7种结果。其中第五种和第七种结果是一种理论模型下产生的结果,现实情况中基本不存在这种情况,我们很难理解和解释为什么会有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都合格的人,没有一点环境保护的意识态度和行为能力,也不能解释掌握一定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同时也具备行为能力并进行了有效的实践的人,会没有正确的环境意识和态度。因此这两种组合结果也没有研究和分析的必要。第三种和第四种组合结果,我们可以命名为“本能的环保行为”和“朴素的环保行为”,这两种行为都缺少科学性指引,因此可将这两类人群合并为“朴素的环保行为状态”来研究。下面,将详细对四个典型状态人群进行分析:

(―)朴素的环保意识状态

就个体而言,目前大多数的公众都处于这个状态。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的感受和从媒体、社会宣传得到的零散(甚至缺乏科学依据的极端环保理念)信息,形成目的性简单(以对自身有益为主)的环保意识和态度。这类人群很容易在各类调查、访谈中表现出对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与关心,对环保事业发展的支持与理解,但是在具体怎么参与、如何参与和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尤其是面临自身利益的时候,则出现困惑甚至非常矛盾的选择。例如生活垃圾的处理,公众都会表现出支持生活垃圾的分类和无害处理,但是当要在自家附近建立焚烧厂或填埋场时,则表现出极度的反对和不理解。社会上称之为“邻避运动”,其实这是朴素环境保护意识,遇到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保护问题后,非理性意识被迅速放大和极端化的表现。这种意识水平,参杂上其他社会因素,例如政府公信力、社会阴谋论、以及缺少科学依据的舆论引导时,会迅速的演变为行为人自以为“科学、合理、正确”的社会行为。比如垃圾焚烧厂的建立,只要有极少数人随便抛出一个“焚烧有害”的所谓科学结论,就迅速的将公众的朴素环保意识唤醒、扩大,演变为缺少理性的公共社会事件。这说明缺少科学知识支撑的朴素环境意识,某种程度上是在增加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在缺少科学知识支撑的环保意识面前,公众通常无法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科学判断,很容易被误导并相信错误的信息(心里学上都是倾向于向更坏方向发展的,也就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这时的科学证据、论断和专家的科学解读,均会被强大的公众集体意识绑架,进而被孱弱的社会公信力等社会因素削弱的毫无说服力了。因此,这类人群是最需要加快开展素质提升,提高其知识水平,以期形成科学的环保意识和态度。

(二)朴素的环保行为状态

处于这个状态的公众基于道德约束、社会规范等原因形成了浅层次的环境保护行为。以个人行为为主,是一种无意识、无科学基础、未经过深度思考和选择而发生的行为(从众的行为)。主要包括两类明显特征的人群,一类是生产者,以个体生产者为主,他们出于利益需求,例如高附加值、高利益的环境产品的生产与流通,促使他们选择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另外一个人群是以追求时尚为主的消费群体,他们在概念炒作的指引下,以追求时尚、高端生活为主要导向,选择有机食品,选择有环保理念的时尚产品。这个群体的行为虽然不是出于保护环境的目的,但是其现实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善环境有益,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体社会环境行为的养成,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行为践行氛围。尤其是一些环境意见领袖的环境行为的选择,他们在毫无科学理念支持的前提下,通过个人的号召,带领某个村或者社区的一部分人,按照意见领袖的思想,直接开展了环保行为的践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种行为虽然不能对全社会形成真正的影响,但是他对促进社会的环境行为的养成,科学的环境意识的形成,是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的。

(三)科学的环境意识状态

这个状态的公众基于科学知识、方法的学习和了解,经由个人思考、分析、判断、选择,内化而形成对环境保护的正确认识。具有科学的环保意识和态度的群体,以精英阶层和知识分子群体为主。这类群体人员数量不够庞大,基于个人素质的综合修养,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或者具备较高的科学知识储备,潜意识中形成了较为科学和完善的环境保护理念。这类人群可能出于各种个人的、社会的因素干扰,使他们仅仅停留在高意识(或者高意识的形成状态),他们喜欢坐而论道,却很少起而行之。或者刚刚打算起而行之,又觉得自身力童过于渺小,又继续坐而论道。这类人群是缺少一个“起而行之”的社会氛围。只要时机成熟,可以迅速成为环境保护的实践者和中坚力置。这类人群,如果遇到第一类人群,会很愿意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却不会引领大家一起践行。他们遇到第二类人群,会在意识的感召下,迅速的加入到第二类人群的行列中,并帮助第二类人群提升行为的科学性,一边传道授业解惑,一边进行具体实践。

(四)科学的环保行为状态

这个状态的公众是真正具备环境科学素质的人群。基于科学知识、方法的学习和了解,经由个人思考、分析、判断,选择,形成对复杂环境问题的理性分析和科学判断,能够给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并能够排除感情、习惯、经济等因素干扰,赋予实践。这种状态是个人环境科学素质的最高状态。

结语

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篇二

[关键词] 环境保护 课堂教育 GEOGRAPHY 环保知识 课堂渗透

目前,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关于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已经引起广泛关注。要想进一步达到有效地课堂教学,我们必须寻求思想上的转变,并大胆创新,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教学,培养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充分引导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达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学校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大舞台。同学们在学校期间也是培养一个人是否形成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关键时期。因而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利用好教材,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让学生自学养成环境保护意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一堂课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上好新学期第一次课,可以为接下来的教与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内容安排和实施步骤上,第一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堂课上得是否成功,会给接下来的整个学期甚至将来更长时间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第一堂课的价值远远超过一般意义的40分钟课。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新学期第一课”就以追求“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为前提、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为途径、实现“深刻准确把握课堂内容”为目标,构建出别开生面的地理课堂教学形式。

一、如何从第一节课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笔者认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养成应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所以把所要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学习的相关知识隐藏在“GEOGRAPHY”这一组字母中。GEOGRAPHY就好比一组密码一样,它的每一个字母都蕴藏着许多知识等待我们去发现。G:Great(神奇的、伟大的),E:Earth(地球),O:Old(古老的),G:Grow(发展、壮大的),R:Real(真实、实在),A:Anywhere(无处不在),P:People(人类的),H:Hopeful(有用的、有帮助的),Y:Yourself(你们亲自学习)

1.认知、感知地球

地球是神奇的,古老的,伟大的。

1.1G:Great(神奇的、伟大的)。同学们的第一节课都有很高的兴趣,因而这时的教育效果是非常好的。第一课先让学生介绍一些自己知道的神奇的、伟大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教师作适当补充,主要是通过图片展示补充。景观不要都详细介绍,挑一个侧重就行。

1.2.E:Earth(地球)。学生能介绍的自己说,教师做补充。不要让学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生存的环境是有限的。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其大小在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气层和磁场,表面的71%被水覆盖,其余部分是陆地,是一个蓝色星球。地球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也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已有45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以近24小时的周期自转并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1.3.O:Old(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是在中国流行的对世界四大古文明的概称,分别是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来源于梁启超提出的“地球上古文明国家有四”,但与其原意并不相同。这种说法只在中国流行,并没有得到世界范围的历史学界的公认。因为这个说法只能代表文明发源地的文明中心,并不规范。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对应着世界四大发源地,文明分别指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中国这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而同一时期的爱琴文明未被包含其中。四大古文明的意义并不在时间的先后,而在于它们是现在文明的发源地。

2.认知、感知人类

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且不断发展、壮大。

G:Grow(发展、壮大的)。通过图片、数据介绍人口增长之快,城市发展壮大之快。让学生感觉到人与环境之间矛盾日益明显。

3.认知感知人对自然的影响

3.1.R:Real(真实、实在)。让学生们自己说一说他们知道的环境污染的知识,学生们很积极,都说出了很多。就问我们身边有没有环境污染呢,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呢?学生们都积极发言、争论,该怎样做等。最后提示大家,要让我们身边的环境优美,就必须从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的教室、学校,让它们清洁、卫生,进而爱护其他的环境。

3.2.A:Anywhere(无处不在)。人类的诞生、成长和生存也都需要大自然的存在。没有了大自然,人类也就无法生存下去,整个人类文明也将烟消云散。正因为这种唇亡齿寒的关系,人类有理由对环境施加正面影响。并且难能可贵的是人类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4.认知感知人类对自然环境保护作出的努力

4.1.P:People(人类的)。今天,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环保主义者。保护大自然的呼声耳听能熟,保护大自然的行动也是司空见惯。比如:1:黄河千年泛滥成灾,是人类不断改造、修护,才制止了环境的恶化;2:长江三峡,高峰出平湖,世纪壮举,化水灾为水利;3:三北防护林,抵挡风沙,绿化沙漠;4:澳大利亚蜣螂的引入,净化环境;5:人类改良土壤,创造了新品种;6:人工降雨,改善气候环境;7:建立自然保护区;8:建立种质库,保护稀有濒危物种;9:退耕还林还草;10:消灭有害物种,减少疾病传播

4.2.H:Hopeful(有用的、有帮助的)。让学生提建议如何能做环保小卫士,建议如下:1:节约用水;2:用肥皂洗手,最好用无磷洗衣粉;3:节约用电,随手关灯;4:做“公交族”,“自行车英雄”、减少家长用车接送;5:珍惜纸张,回收废纸;6:买环保电池,回收废电池;7:不用一次性筷子;8:超市购物,少用塑料袋,并回收废塑料;9:拒食野生动物;10:植树护林;11: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

4.3.Y:Yourself(你们亲自学习)。一个全球的活动“地球一小时”(EarthHour)活动在全球展开。中国也将是这活动中的一员,全球携手关灯一个小时以应对全球变暖,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而有一些人则认为这是一场劳民伤财的环保秀。那么人类的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到底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呢?我们生而为人,面对我们的是人类发展至今的高度文明和环境的满目疮痍,我们不禁思考:人类活动到底是保护了环境还是破坏了环境。课余时间,同学们把收集来的有关环境方面的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加工。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找时间让同学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成果展示给大家。

当然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不能靠一节课,所以还需要后续坚持。

二、上好典型课,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这类课涉及的环境内容比较多。新教材开始就是有关人与环境的知识,这是进行培养同学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一点,这此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素材。

三、注重在平时的课堂中渗透

此类课涉及环境内容不突出,或是间接的反映。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及时挖掘。例如:结合有关森林部分的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环境的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学生要绿化环境,自觉爱护一草一木;同时提倡爱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关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

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篇三

分 院: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 号:

2017年10月

班级:

本次我的调研主题是:环境保护;调查内容:对环境知识的了解情况、、对环境现状的了解情况以及环保对策;调查目的: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共建绿色家园。

与所有的县城一样,我县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九十年代前,我县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八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县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时至如今,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从全县总的情况来看,我县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生态恶化积重难返,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环境保护又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恶化等。

当前世界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出现了范围扩大、难以防范、危害严重的特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难以承受高速工业化、人口剧增和城市化的巨大压力,世界自然灾害显著增加。 一、环境污染会降低生物生产量,加剧环境破坏。

(一)、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

(二)、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脏水、垃圾;

(三)、交通工具排出的废气和噪音;

(四)、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五)、矿山废水、废渣。

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许多环境隐患:

(一)、土壤遭到破坏。

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在有些地方,土壤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化肥和农药过多使用,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有毒尘埃降落,泥浆到处喷洒,危险废料到处抛弃,所有这些都在对土地构成一般来说是不可逆转的污染。

(二)、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专家估计,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请记住, 我们不能造水,我们只能设法保护水。

(三)、空气污染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威胁 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有毒气体主要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

(四)、草坪上的垃圾越来越多,影响小草的生长,原本生气勃勃的小草变得奄奄一息。同时,垃圾散发的难闻气味把我们那平静的生活被搅得不得安宁,人们不再在它周围乘凉,而是避而远之;蜻蜓、蝴蝶很难再看到它们的影子了。这严重破坏了小区的生态环境。更糟糕的是,在小区范围内这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五)、由于人们环保意识薄弱,经常是垃圾到处乱扔。所以草坪上垃圾箱周围各种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在草坪上,你可以看见被丢弃的快餐盒、塑料袋、酒瓶、泡沫甚至是一些家禽家畜的尸体也能看见,原先美丽整洁的草坪变得惨不忍睹,垃圾的臭味越来越大。人们在清洁了自身的同时,却把所有的污垢留给了草坪,这是多么不道德。

三、形成原因

(一).人口压力增长快

(二).资源的不合理运用

(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四、建议:

(一)、继续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结合普法教育,融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内容,推进公众参与保护环境。切实抓好老污染源治理,继续抓好。

(二)、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地不受污染。继续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结合普法教育,融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内容,推进公众参与保护环境。

(三)、针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发展废品回收业。对于不可回收的垃圾,距离县城较近的村镇可采用村收集、镇(乡)中转、县(市)处置的模式,做到统一收集、定点存放、定时清运、科学处理;对于交通运输不便或运输成本较大的村镇可采取统一收集后进行简易填埋处理的办法。

(四)、切实抓好老污染源治理,继续抓好重点污染源排查整治工作,加大煤金等矿山企业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整治力度,确保达标排放,防止污染反弹。

(五)、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地不受污染。

(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克服重审批轻管理的倾向,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七)、加强环保队伍自身建设,提高环保人员的执法水平和能力。

五、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商品市场环境卫生好坏,关系到我市省级卫生文明城市的创建,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把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二)、积极服务,建立绿色通道。环境卫生管理有关部门要对商品市场熟食、饮食经营人员进行督查,对没有办理健康证的经营人员,采取上门**服务,不符合条件的坚决取缔。

(三)、继续完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对商品市场的环境卫生保持24小时清洁,积极加大环境卫生的投入,建立健全环境卫生各项规章制度。

(四)、建立绿化带。对有条件的商品市场要逐步进行改造或创建绿化带和公共绿地,提高商品市场的绿化覆盖率。

(五)、切实加强市场内的治安管理,建立群防群治、联防联动机制,为经营者和消费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

(六)、建议有关部门彻底清除城区内的卫生死角,同时就近规划兴建一个农贸市场,以方便这一带的居民生活。

(七)、建议市政府从每年的城市建设配套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城区商品市场环境卫生的改造和建设,使我市商品市场环境卫生真正有一个彻底的改观。

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调查报告

姓名:张

院系:

学号:

时间: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环保已成为一个全球的热点。为了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因此,在学校中开设环境教育和有关环境保护的活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当前,新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将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发生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变化,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社会行动力的主体,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将决定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意识,是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

因而学校的环境教育也应从传统的环境教育向新时期的环境教育转变,同时把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行为提上环境教育的日程,把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而且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经验也证明,光有环境保护的认识是不够的,怎么样落实到实处才是最重要的。

二、调查方法:

对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的部分学生采取了随机抽样调查。

三、调查时间和地点:

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综合楼,2013年5月22日下午5点到6点。

四、调查基本资料:

1、总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

2、男女比例分别占40%和60%。

3、调查对象主要为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在校大学生,全为大一学生。

4、本次调查对象来自不同的院系。

五、调查内容分析及建议:

(一)调查内容分析:

本次针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问卷,主要从环保行为、环保意识和环境问题对策这三方面进行了调查,就这三个方面进行如下调查结果分析:

1、环保行为方面

问卷的第2题至第6题涉及到被调查者的环保行为:

① 一次性盒饭问题:只有5%的学生会绝对不会在吃放打包带走时使用学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饭盒,24%的同学是几乎不会使用一次性饭盒,而40%的同学偶尔会使用学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饭盒把饭打包带走,16%的同学会习惯性地使

用一次性饭盒。

② 践踏草坪问题:为了方便或其他原因践踏草坪的同学中,几乎每次都会那样做的占40%,偶尔会做的占40%,经常那样做的占20%,这表明大部分同学都会为了方便而践踏草坪。

③ 灯和空调的开关问题:在自习室时,看到人不多的情况下,偶尔会自觉地关掉一些灯或关掉空调的同学占大多数,占56%,几乎不会那么做的占20%,绝对不会那么做的和习惯性那么做的分别占12%.

④ 垃圾分类问题:偶尔会分类扔垃圾的同学也占大多数,占50%;而绝对不会分类扔垃圾的占24%。

小结:由①②问题可得同学们为了方便,会经常使用一次性盒饭,也几乎每次都会践踏草坪,可见当面临便捷方法与消极的环境保护行为的选择时,大家会选择对环境造成危害或消极影响的行为;而由③④问题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的环保行为还是积极的,他们会主动节约资源,会主动做出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行为。

2、环保意识方面

问卷的第7题至第9题涉及到被调查者的环保意识:

①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问题:有40%的同学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50%同学认为起到比较大的作用,10%的同学会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中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没有人不知道个人环境保护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有关环境保护的关注问题:在有关平时是否会关注保护环境这方面的新闻的问题上,36%的同学的回答是经常,62%的同学选择了偶尔,还有2%的同学从不关注保护环境方面的新闻,这表明大家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消息不是特别关注,这点值得大家注意。

小结:①表明大家对个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环境的,也许改变的不是很大。②中的数据表明,同学们的环保行为过程中大家环保意识不是那么令人欣慰,有一部分同学的环保意识需要加强。

3、环境问题对策方面

问卷的第10题与第11题涉及到被调查者面对环境问题的对策:

发现有污染现象时,只有20%的同学会直接找有关部门反映,而却有50%的同学会想参与但认为由于身单力薄而放弃 ,有24%的同学会直接拨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电话,竟也有6%的同学认为无所谓,事不关己,这可见面对环境问题时,大部分同学会选择逃避,也许这也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放弃为环境问题出对策的现象。

(二)有关环境保护意识的建议

就调查结果分析从学生自身、整体文化氛围、学校管理这三个角度出发给出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意识的建议:

1、 从学生自身出发

(1).大学生应积极了解与环境问题相关的知识和新闻,提高环保意识 :

在问及大学生环保意识增强的想法时,选择学生自身素质高的大学生是最多的。由此可见多数的大学生认为提高环保意识的根本是从学生自身出发。在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对环保基本知识的了解较少,对环保知识或者新闻的关注度并不高。对于与自身密切相关并且具重大意义的大会,作为大学生,应该做为常识了解。

(2).大学生应从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虽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介绍到大部分有较好的生活习惯,但在对白色污染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上,我们需要每一个大学生的参与。

(3).以自己的力量感染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 :

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不仅要从自身出发,做个环境的守护者,也要让自己的行为感染周围的人,譬如在面对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我们自己捡起来的同时亦需要劝导他捡起来,重申维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不必区分是陌生人还是熟悉的人。大学生是应当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以自己的力量去感染更多的人。

2、从整体文化氛围出发

整体文化氛围好是大学生认为群体环保意识最强的第二大原因。所以我们建议大学校园中,各类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团委,各类社团都可以通过一些宣传活动,如举办知识大赛,晚会来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环保事业的大家庭中。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绝大部分大学生用实际行动响应低碳。我们相信,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的同学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响应低碳生活的行列中,并为环保发现自己的力量。【保护环境调查报告】

3、从学校管理出发

(1)多进行环境保护意识宣传:

学校可以 开展关于保护环境的班队会,让同学们自由发言,想出保护环境的办法,让同学们更多的为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做贡献;多开展一些环保手抄报制作活动,多贴一些环保手抄报和一些关于环保的资料在展示区里,让同学们多了解环保,知道环保的重要性等等。

(2)对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方案:

通过调查可知,有94%的同学希望通过双面打印,并适当降低打印价格以节约纸张,由此我们认为对复印或打印实行双面,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减少纸张被使用的目的。从而我们对学校复印店提出有偿使用双面打印或复印的建议。而同学们为了方便会使用一次性饭盒和践踏草坪,因此学校可以对食堂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改变食堂饭菜分类方式,扩建食堂以至于学生不会因为食堂拥挤而选择使用一次饭盒把饭带回宿舍等等。

六、调查结论:

此次环境意识调查活动虽然只在一所大学一个年级进行,但具有以点及面的效果。调查结果也确实反映出学生普遍环境意识水平较高。在学生的环境意识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都有很高的认识,但在行动力方面就显得略有不足,表现出知与行有些脱节,令人担忧。希望通过这次调查结果的显示,让同学们有所深省。

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篇四

环境刑法是惩治和预防环境犯罪的法律,环境刑法学则是以研究保护环境刑法法益的理论与立法为主要任务的法学分支学科。在环境刑法学中,环境刑法法益居于最为重要的地位,是环境刑法理论研究、立法及司法实践的中心课题。

一、环境刑法法益之争及其评析

法益是指法律所保护的利益和价值,它是西方刑法学者在探究犯罪本质的过程中提出的。环境刑法法益是指环境刑法规范所保护的而为环境犯罪所侵害的人们共同享有的利益。但对环境刑法法益的具体含义在学界却没有统一的认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环境保护制度说该学说认为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本身所固有的特点来看,该类犯罪的客体或者法益应当是国家环境资源保护管理制度。该学说表明了刑法介入环境保护是为了配合环境法惩罚侵害环境行为,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但笔者认为,该学说将制度作为环境刑法保护的法益并不恰当,国家设置制度还有更深层的保护法益存在。

(二)公共安全说该学说认为环境犯罪侵犯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该学说体现了强势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看到了环境犯罪与人身、财产法益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但笔者认为,该学说将环境犯罪归类于危害公共安全罪也是不妥当的。

(三)双重关系说该学说认为环境犯罪侵犯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和为环境犯罪所间接侵害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虽然此种理论遭到了批判,但是笔者认为此学说看到了环境刑法保护法益的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法益,或说环境生态法益;二是传统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

(四)环境利益说或环境法益说该学说认为现代环境刑法保护的客体应当确立为“环境利益”,即认为环境犯罪侵犯的是以环境为主体的“环境法益”。笔者也赞同环境法益是环境刑法保护的客体或法益,但环境法益应当是以人为主体,并不是以环境为主体。

(五)环境权说该学说认为环境刑法法益就是环境权。环境权的内涵一般是指法律赋予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享有适宜、健康和良好生活的环境,以及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基本权利。但直至目前,环境权仅为一个学理上的概念,并且学界对此认识不一,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观点认为,环境刑法法益是传统法益。环境刑法保护的传统法益即环境刑法所保护的人身、财产权益。至于这种传统法益的种类,又有不同的表述,如环境犯罪侵犯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我国环境刑法保护的客体是国家环境资源保护管理制度。笔者认为,环境刑法法益包括传统法益。虽然传统法益是对人身和财产权益的法律保护,但环境刑法的保护法益不应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此种观点将环境犯罪与危害公共安全罪混同,因为环境犯罪更多地是通过环境对人们所享有的利益的一种侵害,而不是对公共安全的威胁。另外,将国家环境资源保护管理制度作为环境刑法保护的法益也是不恰当的,国家设置制度还有深层的保护法益存在,例如,人的人身及财产权益等,这才是环境刑法所保护的法益至少国家的行政管理权而非管理制度是环境刑法的保护法益。第二类观点认为,环境刑法法益是环境权或环境法益。环境权的含义还没有统一明确。环境法益则是指环境刑法所保护的环境利益。笔者认为,环境权虽然被学界普遍认可,但是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并且学界对此认识不一,故将环境权直接作为环境刑法法益有欠妥当。而环境法益,应当是环境刑法法益的内容。但学者对环境法益没有统一的认识,甚至有学者认为环境法益包括了传统法益的内容。环境法益的内涵需要得到进一步明确。第三类观点认为,环境刑法的保护法益是多重的,既包括传统法益,也包括环境法益。笔者认为,此类观点看到了环境刑法法益的两个方面,并且此类观点中的环境法益没有包括传统法益,而是与传统法益共同构成环境刑法法益的新型法益。

二、对环境刑法法益内涵产生争议的原因

(一)价值取向存在分歧环境刑法法益的价值取向是指研究环境刑法法益所依据的价值观的选择。对环境刑法法益的概念所作的不同界定,反映了不同的环境刑法法益的价值取向。根据各学者对环境刑法法益所作的不同定义,可以看出以下三种价值取向:第一,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这主要体现在坚持环境刑法法益是传统法益的观点中;第二,坚持“生态中心主义”,例如,有学者认为环境犯罪侵犯的是以环境为主体的“环境法益”。第三,在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兼顾“生态中心主义”,传统法益与环境法益的结合是对其比较好的阐述,并且这种价值取向已经越来越受关注。但是总的来说,对环境刑法法益的价值取向仍然存在分歧,这可谓是环境刑法理论发展的一道屏障。

(二)对环境刑法法益特别是环境法益认识不一致近年来,环境利益或环境法益慢慢地成为了讨论环境刑法法益时的重点话题,但是各学者对环境利益或环境法益的认识仍有较大差异。学者对环境法益的认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甚至在内容上是坚持以人为主体还是以环境为主体都存在分歧。

三、环境刑法法益之抉择

(一)认识环境刑法法益的价值取向选择要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人类中心主义”在我国坚持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念的大环境下,已经受到了挑战。而“生态中心主义”仅仅是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并且“生态中心主义”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笔者认为,应在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兼顾“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因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可持续发展理念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求人们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倡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利益保护与自然利益保护相结合,其应有之义就是要坚持兼顾对传统法益与环境法益的保护。此种发展观体现了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兼顾“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据此,界定环境刑法法益应以此种价值取向为指导。

(二)环境刑法法益及环境法益的重构1.确定环境法益的内涵环境法益的保护及确立是人们对利益的关注从人与人之间拓展到了人与自然之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结果。环境法益不包括传统法益的内容,环境法益也并不等于生态法益,还应包括其它方面的法益。正如学者杜万平的观点,“环境法益是环境法律所保护的人们对于环境所享有的利益,是指对人们具有一定意义的公共环境利益,属于超个人法益,其实质是环境生态利益。环境法益的内容包括环境生态法益与其他环境法益(如环境美学、教育、历史和科研等方面的价值所体现的利益)。”2.环境刑法法益包括传统法益与环境法益对于环境刑法法益的大部分观点都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偏差。笔者认为,无论从环境犯罪的危害类型来看还是从实践来看,环境刑法法益都应当由传统法益和环境法益两部分组成。第一,从环境犯罪的危害类型来看,环境刑法法益包括传统法益和环境法益两部分。环境犯罪不同于其他犯罪,其具有社会危害性和生态危害性的双重属性。社会危害性会对人身、财产权利、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等造成危害,导致传统法益的损害;同时生态危害性会对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环境公共利益造成危害,从而导致环境法益的损害。基于环境刑法是对环境犯罪行为进行规范,环境犯罪危害类型也就决定了环境刑法应当保护的法益范围。据此,环境刑法法益由传统法益和环境法益组成。第二,从实践来看,传统法益和环境法益是环境刑法法益的内容。从国际上来看,在2世纪,各国环境刑法法益保护基本上都经历了一个“从传统法益到生态法益”的立法变迁过程,正如学者蒋兰香观点:“囿于对环境犯罪本质的不同理解,各国立法制定环境犯罪时,其目的有的是为了保护民众的生命、健康、财产权益和资源权益,有的则是为了保护生态权益”。在我国实践中,环境刑法虽然是以保护传统法益为主,但是从《刑法修正案(八)》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改为“环境污染罪”,删去“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刑法已经慢慢接受了环境刑法保护环境法益的思想,传统法益和环境法益都成为了环境刑法保护的法益范畴。据此,将环境刑法法益划分为传统法益与环境法益是比较合理的。

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篇五

面对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借助教育的手段使人们形成环境保护意识,获得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环境教育的提出始于1972年召开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该会议提出利用跨学科的方式,在各级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中、在校内和校外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之后,环境教育开始被各国政府所重视。联合国在《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从小学学龄到成人都要接受环境和发展的教育。”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比较晚,国民的环保意识还比较低。目前,我国的环境教育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面向全社会公众的环境教育,二是面向大、中、小学校的环境教育。其中,学校教育系统的环境教育是现阶段我国环境教育的重点。如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规定,“在小学的《自然》和中学的《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业,如环境学等,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树立良好的环境觉悟,养成文明的环境行为习惯,从而投身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列。开展生态环境教育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成人教育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环境问题的严重,对于实施环境教育,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也更为紧迫。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中提出,环境教育主要是针对公众,针对每一个公民。这把环境教育提到了全民教育的层面,是人人都参与的。在1977年第比利环境教育大会中提到:应该通过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途径向所有年龄层次的人士提供环境教育。在1992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提到:“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公共意识和培训,应当是使人类和社会发挥出最大潜力的过程。教育对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处理环境和相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由此可见,环境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儿童、少年,还包括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成人群体。环境教育是全民教育,环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没有全民的参与,环境问题难以解决。我们的社会是以成人为主导的社会,因此,成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成人教育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成人教育提高了社会人口的环境素质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教育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教育的分支──成人教育则是环境保护中的先锋。Close(1977)指出成人基本教育目标:“……助长人们与自然及文化环境之间密切关系,培育改善环境,尊敬及保护自然生态”。他给成人教育提出了这一要求,促使成人教育以环境的保护为自己的目标。成人生态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弥补既往教育过程中环境教育的缺失,对不懂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的人进行补偿教育,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公众对自身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状况的意识,包括环境知识、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参与和行动的教育和培养,从而形成关于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系统知识。成人教育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在生态平衡中不可取代的作用,它是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成人教育的对象包含了年满18周岁的所有成人,而成人又是社会的主体。成人都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与社会的联系密切,直接从事着生产实践和管理活动,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破坏的实施者。在以成人为主导的社会中,成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高低,成人爱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的模范行为,也会激励和带领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年龄层次的人自觉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列。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一种能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的各种变化做出反应的教育;环境教育也是一种全民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终身性、全民性的教育思想也正是现代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

2.成人教育培养了专门的环境保护人才

环境的污染治理和保护资源的有效利用都需要一批专门的环境保护人才,需要环境专家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出谋划策。而目前,我国环保队伍的总体水平和数量还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和地方环保系统内的近7万名干部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1.5%,中专占11.7%,其他占36.6%,而环保专业毕业的不超过5%,许多同志毕业后,从未参加过业务培训,知识老化需更新。这给成人教育带来了市场,成人教育通过开设与环境工程相关的专业培养高学历的环境保护专门人才,通过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提升环境保护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通过生态环保继续教育基地实施生态环保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成人教育还通过一些专业培训为社会提供了一大批环保素养高的师资队伍。

3.成人教育培养了具有环境素质的政府

1987年莫斯科国际环境教育和培训会议明确指出:“环境教育应扩大到更高层次的决策者中去”。中共在“三大对策”中也提倡:“各级党校和干校也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各级干部对环境和发展关系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作为成人决策者的环境思想和意识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环境建设,因为他们制订了国家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并能集中治理大型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工业生产及日常消费的决策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环境保护的开展情况,取决于当地领导的环保意识的强弱,当决策层具有了对环境重视的意识,才会制订出关于环境的保护措施,呼吁全社会来共同保护生态环境。政府人员作为环境教育的优先对象,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和态度,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融合到他们的政策和活动中,是改善自然及生活环境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如创立于1981年的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是国家环保局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培训全国各地环保局长5000多名,培训两万余名各类环境管理人员,大力提高了政府人员的环境意识,培养了具有环境素质的政府。

三、成人环境教育的对策

1.树立成人教育的环保意识

在莫斯科国际环境教育和培训中指出:“保护环境就意味着合理开发,这个思想应作为环境教育和培训的前提”。生态平衡的破坏不仅在于生产方面的,也有认识的原因。认识产生行动,有了正确的环境意识,才会产生爱护环境的行为。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水平和产生相应行为的自觉程度,即在环境和发展关系问题上,人们的观念、态度、责任感、行为自觉性等,促使这种认识水平和自觉程度形成的教育活动就是环境与发展意识教育。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而许多人忽视了大自然与人类和谐的辨证的关系,成人教育应帮助每一个成人形成对待整个环境及其相关问题的意识和敏感,帮助他们获得有关环境的一系列观念和情感,并形成积极参与环境的改善和保护的动机。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机关、媒体、学校、单位、社区等各级组织的作用,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环境教育活动;大众媒体负有宣传环境保护的使命;社会各种成人教育培训机构也成了宣传环保的载体;还可通过电视、电影、讲座等向成人进行宣传教育;开展一些具体的关于“保护环境”的文艺活动来宣传教育;帮助成人自觉树立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了解人与自然互相制约的辨证关系。

2.加强成人生态环境教育的领导和组织机构建设

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广泛性,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事业,需要全民的协作配合和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因此,要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联动的机制。组建成人生态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成人生态环境教育工作的规划和组织,指导群众性环保活动的开展,制定完善的成人生态环境教育的方案和相关的环保行为法律规章制度等,依法加强和普及环境教育,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成人环境教育的开展。要加强环保、教育、司法、工商、人社等部门的密切合作,充分发展和利用环保协会和工会等协会、学校及校外教育机构、科技场馆和公共图书馆等科普机构、干培中心及生态环保继续教育基地等政府培训机构来全方位的开展成人生态环境教育。

3.成人教育课程内容渗透生态环保

生态环境教育要立足本土,着眼于社会。在成人教育的专业课程中渗透生态保护的思想,一方面应当在学科专业课中渗透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开设关于环境工程的专业课,并把这一课程作为成人教育中的基础课进行教学。如,自然辩证法、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课程。环境教育内容的设计要针对不同的行业和职业特点,把岗位和污染的实际、企业的安全生产与环境管理相联系,同时结合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环境的现状选择有地方特色的实用性的环境知识。课程的内容应包括对生态环境污染的认识、生态环境的形势、环境保护的知识、环境污染事故的防控技术、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和义务等。重点要介绍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使生产活动直接实践者的成人懂得如何来进行环境保护,怎样才能保持生态的平衡。

4.创新成人生态环境教育的途径

积极引导成人参加环保活动,倡导环保行为,在环境中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教育成人从身边细小的事做起,不因事小而不为,要积少成多,环境保护本来就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为成人多途径、多形式的提供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和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的机会。开展社会生态环境教育活动、环境知识讲座和环保读书活动;创建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主题活动如绿色家园,绿色地球;参加一些植树活动,义务劳动,卫生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如何保护环境。总之,加强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接触,把认识付诸于实践,在具体的实践中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掌握环境保护的知识,从而在活动中反省自己,监督他人,共同维护环境,促使人类与生态环境这对社会的基本关系和谐发展。

5.组建专业的成人生态环境教育师资队伍

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篇六

一、我国环境保护实践提出环境保护工作需要转型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己经提出环境保护必须转型,而且这一需要又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者自己提出来的。这就说明了我国当前进行环境保护工作转型的客观必要性和现实迫切性。并且他们根据自己近40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也提出了实现这一转型的具体思路和途径,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但是我国的环境保护转型和涉及的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件大事,如何才能更准确和有效地实现这一转型,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和更深入地进行研究。为此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环境保护工作转型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环境保护转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世界环境问题凸显于20世纪60年代末,其实质是经济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进入后工业社会阶段,经济与生态这一基本矛盾急剧尖锐化的反映。当时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等生态与经济不协调的五大生态经济问题己经明显地显现。“罗马俱乐部”的有识之士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向何处去”的问题,并引起长达十年的“悲观派”和“乐观派”两种观点的尖锐争论。随之,联合国和各国政府及人民努力寻求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道路,并在实践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从而形成了遍及全球的世界环境与发展运动。

我国自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派团参加了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开始重视环境保护,40年来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至今也还存在很多困难。正如国家环境保护部的同志们估计的那样,地方政府每一次强力推动经济高速度増长都造成环境危机,随之又出现一次又一次的国家环保工作暴风骤雨式的环境整治行动。如此往复就形成了经济増长与环境整治的恶性循环,经济发展大起大落、百姓健康屡受威胁、环保部门疲于奔命①为扭转我国环境保护的这一困难和被动局面,他们提出我国的环境保护需要转型。其主要内容是实现“三个转变”:(1)从重经济増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増长并重;(2)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要实现“三个转型”,即从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向更多地借助市场力量转型、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型、从“风暴频刮”向制度建设转型。

(二)环境保护转型体现了生态时代的客观要求

环境保护转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它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提出不是偶然的,其实质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生态时代的客观要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受生产力发展的推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己经经历了三个时代:以“铁犁牛耕”标志生产力水平的农业时代、以“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生产力水平的工业时代和以“绿色技术”标志生产力水平的生态时代。工业时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工业文明,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时代则要求在生产力继续高度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加强环境保护,以及在此过程中不断改进提高环境保护工作,包括目前提出研究环境保护工作转型,就必然被提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曰程。

对于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转型,应该看到,上述我国环境保护部门所提出的认识和做法,都是其在近40年来工作中的切身体会。这些实践经验的取得十分宝贵。他们提出的转型思路和设想,特别是作为系统的认识和对策提出,也都是正确的。但是也需要看到,这些思路在我国己经提出多年而在实际工作中却见效不甚明显。这就意味着实施这一转型,并在实践中切实能够取得成效,还需要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此笔者拟就“环境保护究竟应该怎样转型”的问题,从理论上,包括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谁是保护环境的任务主体?怎样才能建立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内在统一的市场机制等,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希望能引起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更深入探讨。

二、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环境保护转型的基础

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存在和难于治理,从根本上说是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没有正确的认的问题,也就被提上环境保护工作的议事日程。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回顾我国40年来环境保护的历程可以看到,人们进行环境保护就是从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开始的。首先,什么是“环境”?由于我们是从人的角度(或人的利益角度)研究问题的,因此对“环境’最简单通俗的解释就是人周围的事物,或人以外的一切事物,也就是作为主体的“人”以外的客体。狭义“环境”的内涵是指自然环境,广义“环境’的内涵则同时包括人文环境。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与政治经济学不同,所指的通常是前者,即主要指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一个独立于人而存在的概念,从根本上说属于自然的范畴,其基本特征是本身存在的客观性。虽然“环境”作为一个概念是由人命名的,但作为各种自然物的实体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则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的远古,就己经是客观存在的了。

“环境问题”则是一个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概念。从根本上说,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因为自从有了人类之后,才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也才能够产生。而从现实生活上说,它又是一个经济范畴。因为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经济活动,人从一开始出现,为了生存,就要利用自然资源,进行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由此,“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核心就是“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人类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人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压力也日益加大。人类社会初期,“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是不矛盾的。而当人类发展经济的压力大到危及自然生态的正常运行,以至它的存在时,就出现了“环境问题”和“环境危机”(即“生态经济问题”和“生态经济危机”)。在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由于经济与生态的矛盾逐步显现并日益尖锐,就引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随着保护环境(实际上是解决“环境问题”)工作的逐步发展和深入,“环境保护转型”

(二)人们认识环境问题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产生,即是由于发展经济破坏了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引起的。这一事实说明了“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或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同时“环境问题”又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新问题。人们对它的实质以及对如何解决“环境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由表及里,由不完全的感性认识到比较全面的理性认识的过程。具体来说,是从就事论事,单纯着眼于保护环境,到逐步认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从而着眼于“保护环境必须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人们这一认识的深化从1972年到1992年,在联合国召开的关于保护环境的两次大会中可以得到清楚的证明。

20世纪60年代末,人们看到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威胁,但着眼点还只是保护环境。为促进问题的解决,1972年6月,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动员和组织各国政府起来保护环境。之后的20年各国政府和人民在保护环境上都做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总的情况是,全世界的生态与经济矛盾并没有消除,整个生态环境的状况还在继续恶化,并且愈来愈严重地限制着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对此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与发展(核心就是生态与经济)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脱离了发展经济,单纯为保护环境而保护环境是保护不住生态环境的。据此,联合国于1992年6月又召开了“环境与发展会议”。这次会议的突出特点是明确地把“环境与发展”(实质也就是把“生态与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并把这一指导思想上的重要转变明确地标注在大会的名称上,与20年前联合国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的大会名称形成鲜明对照。

回顾联合国的两次大会,从“保护环境”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相结合”,这是人类在20年保护环境的实践中取得的一个突破性认识。据此大会也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从发展经济出发指导世界保护环境的行动。实际上这就是环境保护的转型,即要求人们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从而把全世界的保护环境行动转向到着眼于如何发展经济和重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上来。然而遗憾的是,会后又一个20年来,由于人们认识上的惯性和行政管理机构分工的局限等原因,致使许多国家的环境保护依然停留在“为保护环境而保护环境,,的原有基础上’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并“以经济手没有认识到这一重要改变的深刻理论内涵,从而使环境保护工作仍然继续处于困境中。

四、把保护环境融入发展经济中,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在经麵实践中切实做到保护环境,除在个建立“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的资源利“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中,必须明确认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任务“主次关系”外,也还需要明确认识两者发挥作用的“内外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在这里也提出以下两点认识和对策建议。

(一)进行环境保护的两种方式

在我国进行环境保护实际工作,不但在进行环境保护的出发点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识和做法,同时在进行环境保护的途径和方式上,也存在着这两种不同的认识和做法。

对此,回顾过去可以看到,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一直是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两者分离的情况下进行的。即一方面是经济部门和企业,其日常工作就是发展经济;另一方面是环境保护部门,其日常工作就是保护环境,两者的关系是“油水”关系和“外在”关系,相互截然分开。其特点是在统一的“经济与生态关系”中,把两者割裂,以至对立起来。其结果必然是经常出现两者的不协调。由此,在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也必然经常出现环境保护滞后于发展经济,不能实现两者并重;经济发展部门是“放火者”,环境保护部门是“消防队”,工作永远被动等等。最终也就使“先破坏,后整治”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破坏资源和污染环境等生态与经济不协调问题无法得到避免。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大量破坏资源和污染环境问题,使人们明确地看到一点,即这种把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分离,以至对立起来的做法不是一个有利的做法。在这方面,笔者曾提出一个思路,就是把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两者内在地结合,以至融合起来,使两者的关系从过去互相分离的“油水”和“外在”关系,转变为两者相互交融的“水乳”和“内在”关系。其特点是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从割裂,以至对立的状态,转变为统一,以至融合一致的状态,从而使两者的发展走向协调。由此,在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也就能够做到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两者并重甚至同步。最终也就能够使“先破坏,后整治”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破坏资源和污染环境等生态与经济不协调问题得到避免。

(二)建立“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的资源利用指导思想

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切实做到“把保护环境融入发展经济之中”,还需要建立新的具体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对此笔者提出了一用新方针的思路和提法。

对于这一观点的提出,首先,笔者认为,利用资源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环境保护的目的,归根到底也就是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使之能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以及后代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当前人们在发展经济上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日益尖锐的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矛盾,即正确认识和处理资源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其次,在现实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要实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内在统一。对于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统一,笔者的观点是:一方面应该看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两者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是存在矛盾的。这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使得消耗资源是无限的,而资源的存量又是有限的。但是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两者又是能够实现统一的。这是因为可持续地发展经济,在利用资源的同时,也必须保护资源,从而就使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矛盾统一得到实现。

对于在实践中如何建立能实现资源利用和保护统一的正确指导方针,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中利用资源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大量实践,笔者提出的思路是,“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对此,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总结过去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经验可以看到:()把利用和保护对立起来的认识,包括“只利用不保护”和“只保护不利用”,都是错误的;(2)把利用和保护割裂开来的认识,包括“先破坏,后治理”和“边破坏,边治理”,也都是不对的。

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应当把利用和保护内在地结合起来。要树立“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的指导思想,把对资源的保护融合在对它的利用之中,使之在利用的同时就得到了保护,从而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防患于未然。笔者在1989年承担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委托课题中,就提出了这一观点®。这个提法一提出,就被视为“有价值的新观点”。之后也己经被有关中央文件和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在指导工作的重要讲话中采用,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中也己被广泛使用。

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篇七

【关键词】地理教育;环境教育;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125-01

引言

在中国,地理教育一直被视为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的先锋。但是至今为止,地理教育依然有一些职责不到位的方面。我研究过初中地理教学,并对初中生做了关于地理知识的问卷调查。事实证明,初中生获取的地理知识面还是非常广泛的。初中生主要关注的地理知识是自然方面,包括地形地势,大陆海洋分布,天气气候,山川湖海等。还有人文环境,包括城市分布,地理位置,交通发展,工业农业等。但是他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认知还是非常欠缺的,对“环境保护”这一概念了解少之又少。这足以证明初中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存在错位的状况。

要想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白每一个人身上肩负着的环保使命,初中地理教育必须着力于环境保护教育方面,注重对学生环保教育,我个人认为可以从这几点做出改正:

一、在环境保护方面,培养学生未雨绸缪的能力

在我国的初中地理教育中,地理教材可以添加我国从古至今历史上发生过重要环境灾害的事件,并将其进行比较。详细地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添加遭受水资源问题的地区,例如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水资源严重稀缺的华北地区,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感受,向学生传达珍惜水资源的理念;2.添加植被覆盖面积在逐渐减少的地区,例如逐渐荒漠化的西部地区,并思考荒漠化造成的后果,唤醒学生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纸张的意识;3.添加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气候变化带来影响的地区。详细分析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4.添加遭受土地资源问题的地区,例如重工业随意排放污水导致土地污染,描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我个人觉得利用这几点,可以帮助学生知道人与自然紧密的联系,每个人在环境保护上都应未雨绸缪。

二、采取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进行地理教学

地理教材描述存在一定局限性,若是能够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实践体验,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地理知识,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学校可以主动联系当地环保部门,帮助初中生进行户外考察,也可以请相关环保工作人员对初中生进行演讲,或者组建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能够了解环保知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利用采集的信息分析当地环境是如何对当地人们产生影响的。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们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主动从生活中的小事去保护环境。

三、向学生展示环境保护理念和日常的环保行为准则

我国初中地理教材在有关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方面很是欠缺,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国家的学生更加需要知道在我国环境保护是如何进行的。这是我国在初中地理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初中生本身年纪尚小,还未完全有准确的判断能力。我国的初中地理教育需要在環境保护方面对初中生进行引导,在了解不同地区的学生具有的环境保护理念与他们日常的环保行为之后,能够让初中生学习精华,促进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理念,主动承担生活中的环境保护责任。

四、我国初中地理教材应介绍环境法条例

以下这些是初中生应该了解的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1989年12月26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通过并施行。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总则、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法律责任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规法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还签署了几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公约,如《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修订本)》,《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关于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防治荒漠化公约》等等。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向初中生普及这些环境法,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在环境保护中自己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促使学生们自觉保护环境。

五、我国应对从事教育行业的人的综合素质严格把控

都说教师是园丁,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展现了辅助协作的作用。根据问卷调查表明,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者大多都具有环保意识,但因为在初中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所占比例较小,老师们对这方面的讲解自然而然就会减少。而少数教师自身对环保意识的认知不深刻,在教学中,自然不会将环保理念传授给学生,久而久之,环境教育在初中地理教育中所展现的方面也越来越少。然而,在当今社会,拥有环保意识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树立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作为一名从事初中地理教学的老师要时空应该明白自身的责任,不断学习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提升个人环境教育的认知,全面介绍环境保护的内容,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跟上大环境下实时更新的教育知识步伐,促使地理教师能够合理地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六、结语

环境保护意识的树立和提升是当代教育事业重要的教育发展方向。我国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保护,学生作为祖国新一代的未来,更加需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若是初中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一再错位,这不仅仅影响到我国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知,还影响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方针政策的实施。地理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环境教育,两者联系紧密,而且我个人认为在初中地理教育中,可以把环境教育视为关键知识,着重讲解。除此之外,环境教育是作为一个人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应该终生坚持的学习点。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来获得环境教育。这要求我国人民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方式向他人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要求自然,人文和经济环境三者之间互相平衡,并能够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正勇。初中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的错位与整合[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1).

[2]韩明。初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整合的研究[J].东西南北:教育,2017(3):00189-00190.

[3]李冬梅。如何在初中地理环境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6,(28).

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篇八

1公众水生态意识的现状

从人和水的和谐相处到美丽中国的建设,可以看出,近年来,人们对生活、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视。而水作为生命之本,生态之基,使得水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尤为突出。为充分了解公众对水生态环境的认知现状,我们对浙江省八个县市的近2100位群众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其中非常了解水生态环境的仅占11%,有一些了解水生态环境的占64%,而25%的受访者对水生态环境没有一点概念或一点也不了解。在被问及水生态环境和日常生活关系时,更有20.3%的受访者认为水生态环境和自身生活关系不大,仅仅有15.6%的受访者认为水生态环境破坏会威胁到自身生活或者给生活带来很大程度的不便或影响。

在我们调查的2100位受访者中,21%的受访者认为身边的水环境问题非常严重,17.1%人认为人类目前面临的水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61%人认为当前水生态环境问题确实存在,但是并不严重,其余的则认为目前水生态环境没有什么问题。调查结果显示,61%的受访者认为应该非常重视水生态环境,认为水生态环境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应该从自我做起保护;18%的受访者认为保护水生态环境与自己无关;7%的受访者认为保护水环境应该是国家政府的事情,更有16%的则完全没有水环境的概念。由此可见,公众对水生态环境的了解知之甚少,缺乏水生态环境的普及与教育,这对当前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有较大制约影响。

2当前公众对水生态环境的意识存在的问题

结合公众的水生态环境意识现状,对水环生态境影响的具体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以及长年来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意识的影响,对水环生态环境缺乏保护意识;二是由于淡薄的水生态环境意识,在生产活动中仅仅追求效益,追求高额经济利润,不求水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2.1对水生态环境的认知度较低结合调查结果中被访对象不同的文化程度和对水生态环境的认识情况,分析发现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原因,对于水环境的了解和熟悉存在一定的困难,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生态环境这一笼统的层面上或者对水生态环境的认识仅停留于字面意思,缺乏专业的了解。这种受教育的不同程度,体现公众在对水生态环境意识的层面也存在明显不同。正是由于公众文化知识水平的局限性,使得公众在对水利工程以及水生态环境的认知及理解知之甚少。

2.2对公众水生态的普及教育不全面自开展“五水共治”以来,虽然对“五水共治”进行了积极的宣传,但是公众只闻其一,不知其二,对于身边的水生态环境的知识相当贫乏,在缺少专业教育和引导背景下,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在2100位受访者中,只有35%的受访者真正了解身边水环境的严重性。由此可见,应该借助“五水共治”如火如荼的开展东风,积极普及提高公众的水生态环境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公众的水生态环境意识。

2.3水环境保护的参与度较低水生态环境是以水为核心围绕人群的空间,但是大多数公众对于水生态环境的存在和与生活联系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事不关已的状态,大部分公众脱离了水生态与日常生产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缺乏水生态环境意识,缺乏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被访对象中,只有40%的人认为当前的各种节水、爱水、护水宣传活动是有效果的,有近60%的认为这种宣传活动没什么取得好的效果。造成这一现象除了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公众参与度的缺乏,心理上事不关己的态度,致使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无法深入人心。在意识到水生态环境这些问题时,人们更多的是把水生态环境的治理希望,寄托到国家政府层面,期望国家政府采取强硬有力的手段和措施。如在受访者中,有23.8%的受访者在看到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行为时,虽反对这样做,但认为那是别人行为我不管也没权利去管,仅仅保证我不会做就行;有53.8%的受访者认为当地政府在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所起作用不大,甚或没有作用,才导致了近年来水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超过55.2%的受访者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破坏水生态环境违法案件的查处,加大该方面的立法工作,更有10.6%的受访者觉得自己没有责任对破坏水环境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而在受访对象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半的受访者觉得应该提高公众的水生态环境意识,来共同爱护、保护水生态环境,可见提高公众的水生态环境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建议与对策

借鉴以往的技术经验,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公众的水环境意识的提高和转变,提出如下的几个建议:

3.1规划公众教育,提高公众水生态环境意识公众对于水生态环境的认知程度需要通过引导性教育来实现,这是一种最为直接的方式和最系统的动力保证。在“五水共治”的背景下,根据问卷调查中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社会群体的水生态环境意识的成熟度,可以区域性地广泛展开针对性教育,进一步加大科学深度和系统规划,提高教育的现实价值。

3.2拓宽参与途径,激发公众水生态环境意识公众水生态环境意识薄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公众的参与度不够,因此可以积极拉动公众投入到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列中,必能达到提高公众水生态意识的目的。首先是进一步完善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通过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激发其参与热情。通过进一步加强专业人士与公众的交流,使得公众对水生态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其次是鼓励公众互相监督,严厉抵制破坏水生态环境的恶劣行径,积极推行并完善奖惩制度,使公众认识到水生态环境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并以此来约束和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再次,拓宽公众的参与视野,引导公众将关注的焦点投向更加广泛的水生态环境意识的层次中去。深度和广度同时增大,能够促进公众水生态环境意识得到全面性和实质性提高。

3.3积极做好对公众的水生态意识宣传积极引导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全民参与。当前,公众对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要加强爱水、节水宣传力度,把关心水、珍惜水、保护水变成每个公众的自觉自愿的行动。

要让公众在意识层面理解和接受水生态环境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关,这就需要专业机构和组织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其一,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增加水生态环境意识的普及性。根据对以往的宣传方法调查分析中,发现发放简明扼要的文字与图文并茂结合的资料是宣传最为有效的方式,其次就是播放影片,录像等影音资料的方式。因此在宣传方式上,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是借助政府部门、机构等权威部门进行宣传;二是利用当前数字移动媒体技术,在电子杂志、网络媒体等媒介积极宣传。三是融入一些独特的方式,例如在帽子、杯垫、鼠标垫等人们日常生活触手可及的物件上印上水生态环境的相关信息,加强与人们生活的紧密接触,使公众对水生态环境有更多接触和了解,做到水生态环境知识的普及。其二,在宣传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对于不同层面和知识结构的人群,应该区别进行知识的宣传和和普及。对于专业人士应强调工程的生态问题;对于工业技术群体则是宣传工业与水的紧密相关性和重要性;对于普通大众则更需要他们关注的是身边水环境的问题。对于不同的职业,社会生活等方面都需要区别对待,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篇九

当前,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没有多少保护环境的热情,同时对如何保护环境的认识也较为缺乏,主要表现为:①同学们大都对环境保护没有多少兴趣,保护环境的行为相对比较滞后;②不少同学缺少关于保护环境的知识,对如何保护环境的态度也不明确,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需要进一步的加强;③当前我们接受环境教育的渠道较为单一,基本来自于家庭和学校,而这样的教育缺少一定的实践,其枯燥的讲授方式也容易让我们的兴趣全无。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关于社会环境教育的力度,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我们高中生在实践中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其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学校与社会组织也可以建立健全有关对环境保护行为的激励机制,鼓励高中生们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当中,从日常的小事做起,引导我们从小就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2高中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产生的重要意义

高中生们自身的环保意识以及实际行动将会对我们的环境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高中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如果我们在上学期间拥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那么等我们长大在步入社会之后就会切切实实的对环境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当前,相关单位务必要提高对高中生环境保护意识的认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促使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人;同时,相关部门也要确保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技能,思想与实践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从而使得我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得以增长。

3高中学生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的措施与方式

3.1高中生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绿色健康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关于环境保护教育的鲜明素材。当高中生们身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就会在休息、活动、学习时,充分的感受到美好环境带给自己的愉悦,从而发自内心的产生对保护环境的情感倾向。环境对于高中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会立刻转化为学生的行动,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制约学生们以后的行为。因此,高中生们应该提高自我环境保护意识,自身积极行动起来,为我们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3.2高中生们可以经常参加关于如何保护环境的教育实践活动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学校和老师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已经让学生们充分的产生了这样的认识。为此,高中生们可以有效的利用学校里的优质资源,和同学们联合起来,集中统一的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的同时,实践将会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从而从思想认识上更加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3.2.1高中生们要尽快锻炼出一个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些高中生们由于自我年龄较小且没有独立生活经验,因此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关于自身的环境卫生意识也比较薄弱,尤其是一些住宿生更是如此。对待这种情况,做的较好的同学可以对他们进行帮助,使他们尽快的锻炼出一个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3.2.2高中生要增强自我辨别能力,不断提高自身认识

抓住时机,指的是当前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等高精尖技术的推广,我们周围充斥着许多的不文明现象,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困扰感染了我们,对此,我们应该立足于课堂,立足于钚保,增强自我辨别能力,对不文明、不环保的现象说不,不断的提高自我环境保护意识。

3.2.3高中生们要积极的投身于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中去

在曰常学习中,学校会经常开展一些关于保护环境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针对空气污染的现象,老师们会带领我们深入到一些化工厂等厂房附近,让我们深刻了解到空气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性;在课外活动中,学校倡导同学们自我编排话剧、小品的形式并让学生们角色扮演,让我们懂得了千净的饮用水,纯洁的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此外,学校还设置了一些辩论赛和话题活动,让高中生们自己搜集资料,然后一一辩论,在辩论中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紧迫。对此,我们高中生们应该积极回应,积极参与,切实投入到环境保护的实践当中去。

3.2.4高中生们要号召周围的同学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水是万物之母正是由于水的存在,地球才生机勒勃。有水的地方,万物才能生存。高中生们要号召周围的同学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入手,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真正做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与此同时,高中生们可以自我设置一定的场景,利用机会让自己体会到没有水的滋味,这样一来,就会使们真切的感受到水的重要性以及对我们的珍贵。此外,高中生们也要加强对水知识的探索,让自己认识到可以一水多用,从而更好的保护水资源。

3.3高中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巧用丢弃物,变废为宝

在老师的动员下,高中生们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绿色教育实践活动,培养自己养成变废为宝的节约理念以及相应的动手创新能力。具体到日常活动中,我们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利用那些没有毒害_的纸盒、塑料杯、纸板、散布等废物,将它们分类整合,制作成游戏物品,使自己在游戏当中懂得节约,懂得循环理念,培养了自身保护环境的情感和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些废物的选取,高中生们事前要做好一定的查阅工作,对废物要把好关,在将环保节能循环理念灌输到自身脑海的同时,增强自我的甄别能力。

3.4高中生们要在所住社区、学校积极宣传,号召周围人群加入到环境保护当中来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高中生作为时代的接班人,应该认识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对此,高中生们可以在所居住的社区,学校大力宣传环保思想、可持续发展理念,增设宣传栏、黑板报和文化窗,对相关坏境保护进行大力宣传。众所周知,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走了一条牺牲环境的道路,虽然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乡村、河流等受到了极大的污染,高中生们作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作为未来国家的主人,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自身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性,这会让我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可以更好的认识到环境保护,更好的投入到荪境保护当中去。总之,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上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后起国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发展经济的同时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安身立命之本,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我们高中生应该加强自我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事业的实践当中。

4结语

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从小做起,从自我做起。高中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我们应该从小就树立起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投身于一些环境公益活动当中去,加大对周围人群的宣传力度,在生活中将这些理念深切落实,把自身所在的环境爱护好,保护好。提高环境保护认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高中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我们要一起为保护人类生存的唯一地球环境而努力。

最新范文

新年寄语祝福语文案走心【优秀9篇】01-24

形容生气的两字词语(5篇)01-24

两次伟大的理论创新——深入学习领会“01-24

心理学经典书籍【最新8篇】01-24

好媳妇先进事迹材料精选7篇01-24

元旦晚会主持词精选8篇01-24

简短八字祝福语(优秀9篇)01-24

不悔的青春情感散文(优秀6篇)01-24

一次函数知识点最新3篇01-24

经典格言【优秀6篇】01-24

149 302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