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印 吴金印先进事迹 新乡【精选8篇】

2024-01-13 20:50:20

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分享的吴金印先进事迹 新乡【精选8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学习史来贺吴金印先进事迹争做合格共产党员 篇一

学习史来贺吴金印先进事迹争做合格共产党员

近期通过报纸及不同媒体,认真学习了史来贺吴金印同志的先进事迹,心灵得到了新的洗礼。史来贺、吴金印同志是我市先进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们身上都闪耀着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是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榜样、楷模和生动教材。史来贺,这个在上世纪中期就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齐名,曾被授予全国劳模、全国民兵英雄、全军英模等荣誉称号,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在新乡县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民兵营长)岗位上50多年如一日,用自己的执著坚守与追求,把一个昔日穷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铮铮誓言。如今,史来贺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已10个年头,但他留给世人的精 神财富弥足珍贵,给人启发,催人奋进

吴金印,他是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他在工作岗位几十年来,主动放弃组织调他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深深扎根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忠于党的事业,不计名利,不怕艰苦,用辛勤的汗水带领基层群众脱贫致富,在平凡的工作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树立起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深受群众的爱戴。一双粗布鞋,一顶老军帽成了吴金印特有的形象,快半个世纪了,他的这个形象和他经年累月为百姓做的事,深深刻在了当地群众的心上,而夸他的歌传了50年还有人唱。他的经典语录传递着无限的正能量。如:“老百姓是爹娘,谁不好好为他们办事,就是不孝之子”、“干部和群众,是鱼水关系。活鱼水中游,死鱼水上漂”。

史来贺,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体现了我党群众路线光辉性及正确性,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史来贺,吴金印同志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充分执行了党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史来贺同志担任刘庄村党组织的书记50多年,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本村实际相结合,为探索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规律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形成了史来贺精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私奉献,廉洁奉公;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等。史来贺精神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政治品质。史来贺精神和刘庄经验代表了中国农村的发展方向和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赢得了广大群众和党员干部发自内心的认同与学习。史来贺精神和刘庄经验对我国中西部农村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因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学习取经者,从而把史来贺精神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史来贺精神充分体现了党在农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主张。弘扬史来贺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始终抱有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我们常说,理想是罗盘,为人导引方向;信念是灯塔,照亮前行的路。史来贺同志从入党那一天起,就抱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从此再也没有动摇过。在担任刘庄当家人50多年的时间里,无论形势如何变幻,他都始终对党无限忠诚,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对人民群众无比热爱,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刘庄的发展上,倾注在了为群众造福上。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还在惦记着刘庄的发展建设。弘扬史来贺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史来贺同志常说,“无论形势任务如何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相信和依靠群众的原则不能变,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的作风不能变。”他坚持认为,经济、物质搞不上去,人民群众得不到实惠,得不到利益,就体现不出党的先进性,体现不出共产党员的价值。正是凭着这种信念和执著,史来贺同志带领刘庄干部群众锲而不舍、艰苦创业,把过去“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的“佃户村”建设成为一个闻名全国、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50多年来,史来贺同志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想着群众,弘扬史来贺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共产党员的称号是奉献而不是索取”,史来贺同志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十年来,史来贺同志不论担任何种领导职务,都始终保持着普通劳动者的本色,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刘庄,他带头吃亏,带头奉献,带头严格要求自己。1965年,他开始拿国家干部工资,当群众平均收入比他低的时候,他把工资交给集体,按劳力平均水平参加分配。当群众的收入超过他的工资收入时,他仅拿自己的工资,不要村里的补贴。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过程中,他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时刻保持清正廉洁的好作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他逝世后,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时,才发现他一辈子为刘庄创下了近10亿元的资产,自己却连个普通衣柜都没有。弘扬史来贺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始终发扬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在史来贺同志身上,不仅体现着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而且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进取精神。50多年来,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或是政策体制如何调整,史来贺始终遵循一个原则:既不刮风,也不跟风,而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把对上级领导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实际快速发展的新路子。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他51年如一日,努力奋斗,艰苦创业,使刘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上世纪50年代末,他带领群众奋战20年,解决了温饱问题;80年代初,他带领群众兴厂办企业,使刘庄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小康社会;90年代后,他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使刘庄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他虽已到古稀之年,但依然紧跟时代步伐,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制定了实现更高水平、更加全面的小康规划。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普通共产党员要认真学习史来贺吴金印同志的光辉事迹,以史来贺、吴金印同志为榜样,爱岗敬业,克己为公,不谋私利,以患者为中心,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为医院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肛肠科:侯臣芳

2013-10-30

学习吴金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二

最近,根据县委安排,我们认真组织开展了学习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活动,通过学习,让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位基层干部:四十年如一日,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勤勉务实的实干态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扎根基层、服务百姓、为民造福。

一是心系百姓的为民情怀。吴金印老书记通过带头到每座山、每道沟、每一户进行调研,提出

了“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 的规划,他一直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的“四同”原则,无论是开山培绿、平地建楼,还是产业规划、城镇建设,他无一例外,都自始至终站在群众中间,从群众利益出发,遵从群众意愿,与群众同甘共苦。学习他,就要一切为了群众,拜群众为师,以劳动者的身份多深入基层、深入到企业中去,对于群众和企业反映的问题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从思想上摆正自己的位置,牢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二是不畏艰辛的创业精神。吴金印老书记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他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累,什么叫苦,在肾摘除手术后仅3天他就要求出院,出院后第一天他就忍痛出现在荒山治理的工地上,他在唐庄西山峭壁上与群众一起苦苦奋战了15年,亲自在治山治水的茅屋里住了8年,白天与群众共同劳动,晚上就在茅屋里看图纸安排工作,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茅草庵书记”。为了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他带领大家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将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山变成了有“绿色银行”之誉的宝山,用不畏艰辛、负重拼搏的创业精神赢得了民心。学习他,就要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逆境时,要勤于思考,学会多角度、全方位想办法,转变不利条件,克服困难,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真正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三是淡泊名利的无私品德。吴金印老书记在农村一干就是一辈子,他把最美好的时光和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唐庄镇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与他一起工作的同志,有的高升当了市领导,有的进了省级大机关,他却多次自愿放弃了组织上调他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始终把根深深地扎在基层,扎在人民群众之中。群众为了感激他,曾在西山上刻上了“吴公山”三个大字,但他坚持将之改为“唐公山”,还有的村民先后五次在五处要为他立碑,均被他劝止。学习他,就要做到淡泊以明志,无私以致远,就要远离浮躁,沉下身心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扎扎实实投入工作,我们在工作中,要坚持工业立县的理念,做到不断突破、创新,要积极服务企业,继续改进工作作风,以实际行动,为庐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 篇三

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

“把群众带到富路上,把干部带到正路上”

“老百姓养鸡为下蛋,养猪为过年,养狗为看家守院,养我们干部为了啥?如果不为老百姓办实事,连鸡、猪、狗都不如。”这是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挂在嘴边的“干部经”。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唐庄镇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太行山区乡镇就因他而名扬全国。在乡镇党委书记岗位上40余年来,吴金印始终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是情系群众家长里短的知心人,更是与时俱进引领群众发展致富的主心骨。他说,“把群众带到富路上,把干部带到正路上”是他一辈子的使命。

“帮助群众挖掉穷根,就是最大的联系群众”

行驶在唐庄镇街道上,百威英博、北新建材等世界500强和银金达、六和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的厂区从眼前掠过,花园、医院、学校、文化中心俱全的新农村社区秀美堪比别墅区,让人怀疑究竟是置身大都市还是小乡镇。

吴金印仍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标志性打扮,头戴一顶军绿色小布帽,身上松松套着件白色上衣,脚蹬一双黑色的老布鞋,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被认出来。他指点着唐庄新貌对记者说:“帮助群众挖掉穷根,就是最大的联系群众。”

十多年来,唐庄镇先后投入5亿多元,修筑“五横五纵”10条道路30公里,完善水、电、气、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吸引了3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产业集聚区。2012年全镇工业产值33.8亿元,帮助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了业。

“车轱辘一转,一年十来万。”在贴息贷款政策引导下,买货车跑运输的村民越来越多。唐庄镇正在实施的“万亩林果园”、“生态观光园”等农业现代化建设工程,也让农民的腰包迅速鼓起来,改变了从前“一家一户,一镰一锄,一犁一耙”的小农经营方式。

“种了20亩桃,去年卖了11万元。”45岁的马胜奎家住石屏村,正好位于唐庄镇万亩果园内。指着自家宽敞明亮的小楼和新买的轿车,他难掩喜悦:“现在俺村家家有果树,户户走富路,这都是托了老吴的福。要不是他,俺现在还和以前一样在土里刨食吃,更别说发家致富了!”

“当干部,只有为老百姓干实事,心里才踏实。”吴金印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吴金印带领干部群众在山上造田,让吃糠咽菜的村民吃上了白馍;八九十年代,他引导发展乡镇企业,昔日花钱靠救济的农民摆脱了贫穷;如今,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家家住洋楼,看病上学就业都在家门口。

“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

在原本就不算大、因种了几畦黄瓜豆角而更显拥挤的唐庄镇政府院内,很难看到几个干部的身影,树影婆娑中透着一股安静。在吴金印的带动下,全镇干部都沉在基层,每人负责几个项目,经常吃住在工地。

“只有生活在群众中,才能了解群众,知道群众在想啥,才知道自己该干点啥。”吴金印说,唐庄镇取得的所有成绩都是群体智慧的结晶,群众最有智慧,群众最有力量。

早年在狮豹头乡工作的15年里,吴金印7年住在军烈属、“五保户”家里,8年住在治山治水的工地上。到唐庄镇后,他不住机关、村委,而是串百家门,每天给老百姓交饭钱,一边帮他们跳水扫地,一边了解基层情况,跟群众商量制订发展规划。

“全镇大人小孩都认识他,他了解的情况比村干部还多还透,他一到山上去就有人围过来打招呼。”吴金印多年的老同事孟双喜老家在山上,他介绍说,村民一提起吴金印就夸赞“这样的干部少见”。

回想起几十年来的工作,吴金印感慨万千:“光靠咱一个人啥也弄不成。为群众办事群众支持,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吴金印说,“干部和群众,是种子和大地的关系。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离开群众就是死路一条。”

“为群众干事心里才踏实,干部要走在正路上”

吴金印的“干部经”不是说说而已。镇里上任何项目,他都是裤腿一挽身先士卒;他的手机号是公开的,随时可能接到群众反映情况的电话和短信。他自己不会操作,经常请身边的工作人员帮忙回短信。吴金印说,干部一心为公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为群众干事心里才踏实。

1995年前后,唐庄镇准备搞高效农业蔬菜园区提高农民收入,要建100多座日光温室大棚。为了少花钱多办事,镇里提供建筑材料,村民义务劳动,每个镇领导干部负责一个组。吴金印要求吃住在工地,围着100多吨钢筋用玉米秆搭了许多草庵。

有人背后说闲话:“这年头了谁还在工地上住茅草庵?离家七八里地,来回也不算远。这是老典型作秀吧?”时任唐庄镇镇长韩立平去问吴金印,吴金印说:“是不是作秀咱心里最清楚,咱不做出行动咋调动群众干?再说,100多吨钢筋堆着,夜里谁顺手拿走几根谁知道?这一圈都住着干部,鼓舞士气,也能看好材料。”

那一次,全镇干部从9月份住到天冷下霜,场地空了才撤。“大棚建好后承包给各村群众,为致富发挥了大作用。”韩立平回忆说。

干部走正路,直接效果是赢得群众的信任。2005年,当几个贫困村被划归唐庄镇时,有村民兴奋地说:“老吴是真正为老百姓干事的,肯定能让俺过上好日子!”

夸他的歌,唱了50年

一双粗布鞋,一顶老军帽。

快半个世纪了,吴金印的这个形象和他经年累月为百姓做的事,刻在了当地群众的心上,而夸他的歌传了50年还有人唱。

“老百姓是爹娘,谁不好好为他们办事,就是不孝之子”

8月30日,河南某大学学生蔡玉辉给素不相识的吴金印打电话:“吴书记,我在暑假期间给镇里一家企业打工,现在要开学了,厂里不能及时结算工资,能帮帮我吗?”吴金印撂下电话就同企业沟通。第二天,吴金印又打电话给该学生,得知问题已经解决了,才放下心来。

唐庄镇老镇长韩立平说,这样的事情对吴书记来说是家常便饭:听说盆窑村李江龙家的屋顶漏雨,吴金印拿出自己的工资塞给该村支书李庆一,让他转送给李江龙买点材料修房子;在大池山,吴金印住在宋大娘家,修房、砍柴、挑水,拉大娘去医院看病,老人去世后又亲自给宋大娘料理了后事。

他在砂掌村蹲点时,了解到五保户武忠体弱多病,便住进了他家,给老人端水送饭、挑水扫地、买药洗衣服。老人逢人就说:“就是有个亲儿子,也不一定能像金印这样对待我啊!”

吴金印说:“老百姓是爹娘,谁不好好为他们办事,谁就是不孝之子。”

“干部和群众,是鱼水关系。活鱼水中游,死鱼水上漂”

狮豹头乡李岩沟村民五牛见到记者,拽着就往家拉。走进他家的老房子,他指着门后说:“40年前吴书记就住在这里,现在我盖了新房不拆老屋,就是留住吴书记的影子,他在我家住了两年多,和我家结下了深厚感情。”

40多年前,距五牛家最近的青年洞是造地时最大的工程。青年洞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景区,洞前数百平方米平台上,游人如织,洞旁一溪清泉流淌。当年,吴金印给李岩沟村留下的不仅是这一渠清水,还有几百亩旱涝保收的良田。

吴金印在狮豹头乡工作10多年,带领群众凿山洞6个,筑大坝85道,建小水库和蓄水池25座,修渠道3.8万米,修筑高标准山区公路20公里,建公路桥8座,植树20万株,造田2000多亩。

羊湾村党支部书记郭胜说:“吴书记在我们乡工作15年,在老乡家住了8年,在工地茅草庵住了7年,这样的干部百姓服!”

乡亲们吃上了白馍,乐得合不拢嘴,对吴金印既感激又爱戴。有一次,吴金印到五保户杨务新家吃派饭,老两口偷偷地把老母鸡杀了。当香喷喷的鸡肉端上桌时,吴金印说啥也不吃。他说:“你们俩年纪大,吃了补身子。我年轻力壮,不能当客待。”说完,硬是跑到另一家盛了碗粗饭吃,老两口死活没扯回他。

带着干部钻最深的沟,爬最高的山,跑遍村村户户,深入访贫问苦,成了吴金印每年工作的重要内容。吴金印调离狮豹头公社时,为不惊动乡亲们,他早早起床,带着简单的行李,推着自行车,悄悄地下山了。走到小店河村头时,被青年突击队长闫玉礼最先发现了。结果,正在附近河边洗衣服的妇女,放下手中的衣裳跑过来了;正在路边田里锄地的小青年,丢下锄头跑过来了;村头的老大娘老大爷,也拄着拐杖赶过来了„„

“帮助群众挖掉穷根,是最大的联系群众”

行驶在唐庄镇街道上,百威英博、北新建材、银金达、六和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厂区,以及花园、医院、学校、文化中心俱全的新农村社区从眼前经过。

10多年来,唐庄镇先后投入5亿多元,修筑“五横五纵”10条道路30公里,完善水、电、气、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吸引了3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产业集聚区。2012年全镇工业产值33.8亿元,帮助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了业。

其实,1987年11月吴金印任唐庄乡党委书记时,这个位于太行山南麓的乡村,还是有名的“穷窝子”。

吴金印说:“集体有,跟着走;集体空,没人听。”心系群众,造福群众,就得挖掉穷根子。他“真情换真心,真心换真投”,用人性化的招商理念,让唐庄产业聚集区成为企业家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他带领干部群众,扛着铺盖卷儿,拉着锅碗瓢盆,在杂草丛生的山沟安营扎寨,使多年河滩变成了良田。

“种了20亩桃,去年卖了11万元。”45岁的马胜奎家住石屏村,正好位于唐庄镇万亩果园内。指着自家宽敞明亮的小楼和新买的轿车,他难掩喜悦:“现在俺村家家有果树,户户走富路,这都是托了老吴的福。要不是他,俺现在还和以前一样在土里刨食吃,更别说发家致富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吴金印带领干部群众在山上造田,让吃糠咽菜的村民吃上了白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引导发展乡镇企业,昔日花钱靠救济的农民摆脱了贫穷;如今,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家家住洋楼,看病上学就业都在家门口。

在唐庄镇政府采访时,后沟村村民李红云表演了她创作的快板:“桃花围着俺村转,引来宾客当景观,百姓越过越幸福,幸福生活有根源,党委书记吴金印,亲力亲为带头干,榜样力量做表率,不怕辛苦多流汗,男女老少抱成团,小康离咱已不远。”

群众路线不抽象

吴金印和群众是什么样的关系?在太行山,群众悄悄为吴金印立碑,把他的名字刻在石头上。吴金印见一处名字,就磨平一处。他说,事业是群众干的,我一个人能干成?刻我的名,脸红不脸红!

吴金印从来不用刻意深入群众,因为他从来没有和群众有所分别。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共产党员在群众中,像鱼生在水里,像树长在地上,天经地义。

不了解吴金印的人经常会问,一个人怎会有这么高的民望?别人想都不想的“傻事”,群众愿意跟他干。别人啃不动的“硬骨头”,他一句话,群众心服口服地去办。

原因简单到极点:吴金印提议办、带头干的,恰恰是群众心坎上的事。他带村民修130多米长桥,是因为村里石头果木要外运;他围山闸沟造良田,是因为石头沟里的山民太惜地,太需要脱穷根;他挖山不止,是因为老区群众巴望着脱贫;他叫停挖山,是因为时过境迁,群众期许环境改善„„

在吴金印身上,群众路线丝毫不抽象,而是血肉丰满。吴金印不许他的名字刻在石头上,可他的名字“印”在老百姓心坎上。夸他的歌传了50年还有人唱,他造的粮田把他的故事写在大地上。

名利淡如水群众重如山

在唐庄镇西山顶上俯瞰,一个个鱼鳞坑依山而建,从山顶一直延伸到山脚下,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在这里,吴金印带领群众苦干13年,人工开凿出了600多万个鱼鳞坑。经过治理后,西山水土得到保持,过去4500亩被称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三保田”,变成了花果山、生态园、旅游区。有人这样形容现在的西山:“山顶松柏戴帽,山坡果树缠腰,山脚经济林封底,山下片片良田。”

今年夏天,吴金印出差回来,发现这里最高处的岩石上,刻着“吴公山”三个醒目的大字。“这不是胡闹吗!”他急得脸都红了,“改造穷山恶水是大家的功劳,你这一弄我夜里都睡不着觉。”

群众自发为吴金印刻字立碑的事早就发生过。在大池山,记者看到群众为他刻的碑文。当年大池山每人每天靠政府救济的3碗水生活,吴金印用几个月时间,挖出一个两丈多深、能蓄十几立方米水的旱井,汛期蓄满水,到冬春旱季,就成了百姓的救命水。在村子最高处,井旁竖着碑文:“1967年冬,好干部吴金印为解决村民吃水难,亲自动手打下此井,吃水不忘挖井人,池山人民特立此碑。”

1991年夏,刻有“我们的好书记吴金印”的石碑立在青年洞前。吴金印得知后,赶到现场,拿着锤子把石碑上的字凿掉了。盆窑村的老支书李庆解释说,现在村民过上幸福生活了,很多人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对吴书记有个纪念。吴金印打趣地说:“人未亡,上神堂,你们是想让我快一点上‘天堂’啊。”

为什么吴金印能被如此拥戴?唐庄镇财政所所长杨金根说:“他为民办实事、身先士卒、清正廉洁,有人格魅力。”

一次,镇里一名干部下村检查工作,在村干部留他吃饭时喝了几盅,吴金印知道后,让他背乡里的“四不”规定。“身不懒,积极参加劳动;嘴不馋,不在群众家吃喝;耳不聋,倾听群众意见;手不长,不拿群众东西。”这位干部在全镇大会上作了检查。

在唐庄镇走访,问起对吴金印的评价,47岁的四和社区居民朱喜英抿嘴一笑,先讲起了自己家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末,她和丈夫自由恋爱,都到谈婚论嫁的地步了,一说去婆家看看,丈夫就着急慌忙拦着:“咱去城里转转吧。”她心里纳闷,决定偷偷去探个虚实。到了荒山上的婆婆家,一看村路坑坑洼洼,房子破烂,床上是编织袋做的铺盖,她差点哭出来。“结婚吧对不起自己,不结又坏良心。”

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2008年吴金印带领大家改造荒山,在一片废弃的砖窑场上建起了能容纳4个村子的新农村社区,3年内盖了300多幢两层半的别墅。还建了6幢六层楼,免费给五保户、残疾人、贫困户居住。群众都陆续从荒山上搬了下来,老村全部改造成耕地。

“吴书记最清楚老百姓想啥盼啥。”朱喜英说,最近儿子在郑州谈了个女朋友,说想回家看看,她底气十足地说:“叫她来看吧,不用咱吹。”

新乡市党校教授张敬民与吴金印打交道多年,在他眼里,除了始终把老百姓利益放在首位的“不变”,吴金印最难得的品质其实是与时俱进的“变”。无论是早年造田解决粮食问题,发展乡镇企业引导致富,还是如今协调发展,吴金印作为老典型,一直有新思路。

“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

“无论待遇高低,时间长短,我都要跟着吴书记干到底。”当了几十年村支书、已经退休的李庆一,还驻扎在唐庄镇金门沟造地项目的工地上,“金印身上有一种魅力,那就是始终为群众服务,跟着他干心里踏实。”

吴金印曾经形象地说,农村干部是“领头雁”,什么时候都要和他的雁群在一起。

与群众保持“四同” 大司马村村民韩志明高位截瘫,坐轮椅出行十分不便,吴金印就为他在家门口专辟了一条直路;狮豹头乡的孤寡老人宋大娘与3个年幼的孙儿无依无靠,吴金印就给她当起半个儿子,修房、砍柴、烧水、买药,事无巨细地照顾一家老小„„

吴金印认为做人民公仆就要“四不”——身不能懒,嘴不能馋,心不能贪,手不能伸。他曾与党委成员约法三章,要做到“四同”:同吃,即上级干部住村不准单独起伙,一律到群众家吃派饭,不准喝酒;同住,即住村干部不准住村委会,必须住军烈属、五保户或困难户家里;同劳动,即每个乡干部自备一套劳动工具,每月劳动不得少于10天;有事同群众商量,即村里的重大决策要与村干部一起与群众商量。

“只有生活在群众中,才能了解群众;知道群众在想啥,才知道自己该干点啥。”吴金印经常这样说,也一直这么做。

绿色经济,只为群众满意

近年来,唐庄镇建起了73个石砟厂、85个石灰窑和大大小小的石料厂,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107国道两边就是农民种的桃树,石料粉尘一吹过来,毛桃就变成了灰桃,碰到下雨还会变成泥桃。农民桃子卖不出去,抱怨声很多。”吴金印回忆说。

“赚钱不能建立在农民减产的基础上,一年两三亿元的收入我们不要了。”在吴书记心里,百姓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干部和群众,是种子和大地的关系,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离开了群众就是死路一条。”吴金印狠下心关闭石料厂,分散在山里的100多家污染企业先关停,后拆除。

为帮助农民把桃子重新卖出去,吴金印组织村民在桃树集中地新铺了5公里的水泥路,新建了5个凉亭、两座牌坊。一座现代“桃花源”风景点既展示了唐庄特产,也发展了农家旅游。前年开始举办的“中国卫辉唐庄桃花节”,更是拓宽了市场和销路。

每逢3月桃花盛开时,来自郑州、北京、上海,甚至日本的20多万名游客前来赏花游园。鲜桃上市时,全国10多个省市区的果商会亲自到这里收购。“去年种了20亩桃,卖了11万元。”45岁的马胜奎站在自家新购置的小轿车前喜不自禁。

“跟着老书记有奔头儿”

红白相间的复式小楼里,朱喜英正坐在客厅里一边看电视一边记录歌舞动作要领,作为妇女主任的她一会儿还要到社区的文化大院带领大家排演节目。现在,唐庄镇有85%的农户都和朱喜英一样搬进了新农村社区的小楼里,享受和城市人一样的文化生活。

代庄村是新乡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全村从1999年开始进行统一规划和改建,但固有的乡土情结和保守思想,使得新农村建设在村里的推广工作步履维艰。镇党委书记吴金印没有强行推进,他召集不同层面的群众,了解大家有什么顾虑;请来规划设计部门实地勘察,将设计图张榜公布,然后各村从下到上屡次开会讨论定夺;从选址,到搬迁,新村社区建设的每一步都有村民们的见证。听取村里人的意见,住着自己参与规划的房子,村民们很舒心。

回忆今昔变化,朱喜英颇为感慨:“住茅草屋走山道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我的丈夫、儿子都在家门口的企业上班,我们在文化大院里唱歌、健身、学习。跟着老书记有奔头儿,生活越来越滋润!”

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

7月初的一天,吴金印从外地出差回来,发现有人在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西山景区最高处的岩石上,刻下三个大字:吴公山。

吴金印找到有关人员问:“说,是谁干的?”

对方先是含笑不语,后来又想支吾过去。吴金印一下子火了:“胡闹!这是干啥的?马上凿掉!”

过了一会儿,他口气有所缓和。两眼望着远处,一字一句地说:“什么吴公山啊?就叫唐公山吧——唐庄镇的山,公有制的山。是群众山,人民山!”

“万物土里生,人靠土地养,土地是咱农民真正的铁饭碗、聚宝盆。”

9月的唐庄,十里长沟,玉米随风摇穗。“这十里沟的地就是好,水冲不坏,天旱了还能浇,地头有机井,地里埋有管道。”唐庄镇四和社区农民暴秀明说。看到弯弯曲曲的秀美梯田,外人谁也不会想到,几年前十里沟还是一条乱石成堆的荒山沟。

1987年,吴金印到唐庄镇任党委书记。上任不久下村调研,拥有丰富造地经验的他一眼就看上了西北两条各长十多公里的荒沟——后山沟和十里沟。他带领班子成员冒着酷暑,步行几十公里,仔细察看荒沟地形,制订出了治理方案。

“苦干两个冬天,决心造出2000亩良田!”1992年10月,他带领全体机关干部,扛着铺盖卷儿,拉着锅碗瓢盆、劳动工具和日常办公用品,开往杂草丛生的后山沟安营扎寨。近万人的造田大军和3000多台大小车辆往来穿梭,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造出良田1000多亩。第二年冬天,又用两个多月在十里沟造田1000多亩。这2000多亩地,每年可增产粮食150万公斤。

2009年,南水北调工程在唐庄镇施工,挖出的大量黄土堆积如山。看到这些珍贵的黄土,吴金印决定利用这些黄土在十里沟再次造地。经过200多天的紧张忙碌,42条混凝土拦水坝筑好了,1800多亩荒滩推平了,1100米顺河堤建好了,一辆辆大车把南水北调工地的弃土拉来,垫上四五米厚,多年的荒沟终于变成了1810亩良田。

唐庄镇西边就是太行山余脉龙山,龙山有着丰富的石灰岩,“那时候水泥厂、石灰窑林立,白天车水马龙,晚上灯火通明,都来山上崩石头。几十个石灰窑,100多个石渣厂,一年镇里创收3亿多元,群众的确是增收了,可是环境变坏了。”吴金印说,我们痛下决心,一定要改善环境,修复龙山。

山坡栽树,坡底筑坝垫地,山沟里改造成良田。从1999年开始至今,唐庄镇在山上栽下600多万棵树。站在龙山顶上往下望去,水泥石块构筑的白色弧形树穴,像鱼鳞一样遍布山坡,这就是鱼鳞坑,每个坑里栽种一棵树,荒山秃岭变得朝气蓬勃。“再过几年,树木长大了,就看不见这些鱼鳞坑了。那时候,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林茂粮丰。”吴金印满怀希望地说。近年来,唐庄镇在吴金印的带领下,先后造地、复耕1.5万多亩。在吴金印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唐庄镇土地整治规划图,上面圈圈点点标注着计划改造的地块。他总是说:“普天下啥最珍贵?土地最珍贵。万物土里生,人靠土地养,土地是咱农民真正的铁饭碗、聚宝盆。”

“帮助群众挖掉穷根,是最大的联系群众。”

吴金印常说:“帮助群众挖掉穷根,是最大的联系群众。”

在长期的基层工作实践中,他深切地认识到:心系群众,造福群众,离不开资金投入。帮助群众,钱从何处来?等不来,要不来,只有艰苦奋斗,发展工业,有了效益,才能做到:手中有钱,心中不慌。群众受益,喜气洋洋。

吴金印以长远的眼光提出强镇富民的信念:“搞城镇化首先要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而发展工业正是壮大经济、扩大就业、拉动市场的唯一正确选择。如果没有工业作支撑,就无法真正实现农村人口的集聚,你盖的社区再好老百姓也不愿意住。”

2011年3月开工建设的世界500强百威英博年产100万吨啤酒项目落户唐庄镇,就是很好的例证。2010年,世界500强百威啤酒集团计划在我国中部地区投资扩建。吴金印闻讯后,马上与市县有关领导专程赶赴上海,向百威总部推介唐庄的投资环境和发展优势,并邀请商家到唐庄实地考察。为了抢时间、抓机遇,吴金印一连几天没睡一个囫囵觉,两眼熬得通红。百威高层被吴金印的真诚深深感动,最终决定把投资27亿元,年产啤酒100万吨,税收7亿多元的项目落在唐庄镇。项目签约仪式上,百威集团一高层主管动情地说:“我们之所以选择了卫辉市唐庄镇,除了这里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配套完备外,吴金印的人品、口碑、号召力、影响力也深深打动了我们。” 接下来世界500强北新建材来了,国内500强六和集团来了,国内最大的塑料薄膜项目银金达也来了„„在唐庄镇产业集聚区,一排排崭新厂房拔地而起,一座座花园式厂区相继落成,目前唐庄产业集聚区引进企业已达到30多家,初步形成了以粮食深加工和建材生产为主的两大产业链条,并不断扩展延伸,解决了农民就近就业。特别是百威啤酒、北新建材、六和集团、银金达等企业的建成投产,标志着唐庄镇从过去的“五小”工业到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实现了产业升级、跨越发展。2012年底,唐庄集聚区内的工业总产值达33.8亿元,涵盖了全镇工业份额的80%以上,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

“建设新型城镇化,就是要让唐庄老百姓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只有产业集聚了,老百姓在家门口才有活干,有钱挣。挣的钱多,社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又好,才能吸引老百姓自愿离开土地进入社区。”吴金印说。

2005年,卫辉市行政区划调整,原归太公镇所辖的谷驼、张庄、靳湾、虎掌沟4个国家级贫困村,被划到了唐庄镇。这4个村,或在半山腰,或在山顶上,群众吃水、吃粮、走路、上学、就医、择偶都难。

吴金印进村了解情况后,立即派车给群众送水。每逢春节,给家家户户送肉、送对联。新农合推行后,他安排镇里拿出资金,为每个人缴纳了个人承担部分,没叫老百姓掏一分钱。

为彻底改变村民的生活环境,2008年,吴金印开始谋划如何让群众搬下山、住新房。他跑到新乡市请专家定规划、绘蓝图,最后填平废弃的砖窑场,建起了能容纳4个村居住的新型农村社区,取名四和社区。

从2008年到2011年,四和社区盖起了300多幢两层半的小别墅。同时,还建起了6幢六层楼,专门免费提供给没有积蓄的五保户、残疾人、贫困户,让群众一个不少地从山上搬了下来。

9月5日,在四和社区记者随机采访了71岁的居民王法和64岁的居民暴秀明。“我们原来有‘八难’:吃水难、吃粮难、穿衣难、娶亲难、出门难、上学难、看病难、走路难。”两位老人对记者说起在深山居住的往事,有一肚子倒不完的苦水。而说起下山迁入新社区的好处,乐得合不拢嘴。

“建设这个社区,镇里投入1.9亿元。不仅让大家住上了新房子,还有活儿干,有钱赚。社区通水通电,用上了天然气。基础设施齐全,学校、幼儿园、敬老院、医院、超市、文化大院、休闲广场、图书阅览室应有尽有。原来的山里人,现在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目前,唐庄镇的所有行政村,本着节约耕地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被整合为40个新型农村社区,向城镇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唐庄镇镇长宋艳说。

吴金印常说:“我们建设高标准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把城市的所有优点都吸纳过来。”为了将唐庄打造成一个功能完备并具特色的国际花园城镇,打造成一个“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示范镇,2012年,吴金印又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的一批专家教授专程来到唐庄,对原规划作了进一步调整,重新绘制了一个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蓝图。这一高标准的新镇区规划,以产业集聚区为中心,面积为5.8平方公里,全部实现绿化、美化,路网、水系、电力、通讯、供气、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公益服务设施全部配套。今年5月,一批专家和新乡市、卫辉市、唐庄镇三级领导及唐庄全镇人民代表参加讨论、修改,对唐庄新镇区规划进行了二次论证。

今天的唐庄,一条条水泥路连通着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一排排日光温室铺展成片;一栋栋村民楼房鳞次栉比,一座座现代化工厂星罗棋布;一行行垂柳凝碧,一片片松柏吐翠,远近闻名的明星镇再次走在了前列。

学习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吴金印常说:“干部和群众,是种子和大地的关系。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离开了群众就是死路一条。”在他身上,人情、亲情、乡情,一样也不少;温度、热度、纯度,哪个也不缺。吴金印从来没有刻意深入群众,他早已成为群众中的一员,在百姓眼里,他不仅是党的干部,更是他们的朋友和亲人。党性,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感情丰沛、血肉丰满的。吴金印就是这种具有党性的人。

学习吴金印,就像仰望太行山上苍劲挺拔、历久弥坚的青松。与老吴交往越久、对他了解越深,就越觉得他心劲足,眼光远,追求大。吴金印说:“最大的联系群众就是富裕群众。”几十年来,他始终扎根群众的沃土,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动力,养成发展的瘾、干事的劲、成功的法,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感召群众永远跟党走。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挂念百姓安危冷暖。吴金印的事迹是一部生动的教材,吴金印的精神是一面“正衣冠”的镜子:党的干部不能和群众隔道墙。这样的好作风越盛,“四风”越没有市场;这样的干部越多,我们越能经得起“四大考验”,远离“四大危险”。

学习吴金印,感悟吴金印,我们就能更好地守住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命线,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让党的事业长盛不衰,让“中国梦”变为现实。

近日,河南日报刊发《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践行群众路线活动的先进事迹》引起广大党员群众关注。40多年来,吴金印同志“心不离群众,身不离劳动”,带领卫辉市狮豹头乡、唐庄镇群众开发资源、复垦耕地约1.2万亩,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造地书记”。“群众好比土地,我不过是一粒种子,只有把根扎到土里,才能开花结果。”吴金印同志扎根大山,一颗红心一生承诺,在穷山沟结出幸福之果。

当前,党中央大力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承诺。什么叫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怎样才能把群众凝聚在一起?吴金印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和感悟。

感悟吴金印同志群众之子的赤子情怀。“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离不开他们。”这是1966年8月,吴金印在一份决心书上写下的一句话。24岁的吴金印,刚参加工作就主动要求到农村最艰苦的地方。就像种子渴望回到土地,他的魂儿离不开土里刨食的农民。他常说“干部和群众,是种子和大地的关系。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离开了群众就是死路一条。”在吴金印身上,人情、亲情、乡情,一样也不少;温度、热度、纯度,哪个也不缺。从来没有刻意深入群众,却早已成为群众中的一员,在百姓眼里,他不仅是党的干部,更是他们的朋友和亲人。党性,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感情丰沛、血肉丰满的。

感悟吴金印同志感恩群众的感恩之心。“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回想起在群众家生活的往事,吴金印动情的说:“我那时候年轻,是朴实的山里人教我懂得了啥叫善良、啥叫感恩。这一辈子,啥时候想起他们,心里都是暖烘烘的,觉得不尽心尽力地为老百姓办事,就是没良心,就是不孝之子!”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对群众心存感恩才能构建起党群连心桥,才能真正承担起应负的责任,才能把自己的精力、智慧和意志奉献给人民群众,回报党和人民。

感悟吴金印同志高瞻远瞩的发展眼光。吴金印说:“最大的联系群众就是富裕群众。”几十年来,他始终扎根群众的沃土,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动力。从改河造田到北抓林果、从开发荒山到打造四合社区、从发展工业到治理污染,无不体现出吴金印高屋建瓴的站位和长远的眼光,在他的带领下,唐庄镇实现了温饱梦、小康梦、城镇梦„„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挂念百姓安危冷暖。吴金印的事迹是一部生动的教材、一面现实的镜子。感悟吴金印,学习吴金印,更好地守住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命线,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让党的事业在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中绽放永恒不衰的光彩。

史来贺同志的事迹感人至深,在于他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史来贺同志的事迹感人至深,在于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公而忘私,心系百姓,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史来贺同志的事迹感人至深,还在于他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清正廉洁,勇于承担责任。史来贺同志是党和人民的好干部、好儿子,是我们全体党员干部学习的好榜样。

一、学习史来贺精神,提高党性、道德修养

史来贺同志是人民的好儿子、党培养的优秀干部,作为一个父母官,他没有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有着一颗爱民的仁厚情怀,深入百姓,体察民情,访寒问暖。夏天,她为集体新村统一安装了空调,外村亲戚都来刘庄避暑。冬天,他让职工晚上班早下班,提醒青年工人穿棉袄。为群众送去煤和火炉了,保证每家不受冻。过年,他和村干部照老规矩,到牛屋马厩过除夕,替饲养员喂牲口,让他们回家吃团圆饺子„„面对双目失明的老人,史来贺同志深情地说出“我是你们的儿子”,这是怎样的一种人民情怀!这是多么崇高的人格力量!改革开放让中国走上了富国之路,人民生活富足。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生存问题,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名国家干部,我们代表的就是党和国家的形象,当我们面对群众诉求时,是否还记得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是否拥有像史来贺同志一样的赤子之心、人民情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我们要像史来贺同志一样爱护、帮助我们的人民,这样才是我们的立国之基、立党之本。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提拔干部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如果一名党员干部连最基本的党性、道德修养都不具备,又如何能够公而忘私,干好本职工作,又如何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史来贺同志对人民的深情值得每一个党员干部用心感受,用行动去实践。

二、学习史来贺精神,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史来贺同志在工作上实事求是、身先士卒,顶风冒雨,明察暗访,不顾病痛,用科学发展观描绘出了刘庄的新篇章。

老史从小深知,贫贱农家百事哀,就数盖房最苦。他当村支书的前20多年,为群众住房有救不完的急。那些年雨水好像特别多,村民们记得,雨中总有一个披蓑衣的身影,带着村干部到处巡察,排水,支撑危墙,遮漏雨屋顶„„老史抓住民生疾苦的“牛鼻子”,三推集体新村升级版。这三代新村,没占耕地,没向国家伸手,没向群众摊派,没收村民一分钱。

在我们今天的工作中,工作内容虽然不同,相同的是我们都会面临困难,面临困境。在困难面前,我们是知难而上,还是畏惧退缩?工作方法采取的是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还是推诿扯皮,知难而退?“动机”和“方式”是解决问题的一对孪生兄弟,二者缺一不可。“动机”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立足点,是为什;,而“方式”就是方法、途径,是怎么做。工作中,我们首先要有干事创业的激-情,要想干,这是“动机”,然后才是怎么干?这是“方式”。史来贺同志一心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问计群众、实地考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三、学习史来贺精神,培养正直无私、清正廉洁、勇于承担责任的工作作风史来贺同志一心为公,两袖清风,清正廉洁、率先垂范。老书记家是全村最简陋的,最值钱的就是新飞冰箱、18寸彩电,老柳木圈椅、老方桌、长板凳已是村里的古董;卧室里,木板床铺着旧被褥,房间从南到北扯了两根长铁丝,上面搭着四季衣服,连一个衣柜都没有。他的遗物,只有用旧了的草帽、老花镜、放大镜、计算器、手表、小收音机、对讲机„

对比史来贺同志,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有多少领导干部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又有多少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迷失方向?还有一些人工作中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推诿扯皮,不负责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史来贺同志正直无私、清正廉洁、勇于承担责任的工作作风给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在当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珍惜党和人民的信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加强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决不能用来为个人谋取私利。史来贺同志把生命交给了这片热土,他没有高谈阔论、没有留下什么警世明言,甚至没有像样的政绩工程,但他有一颗火热质朴的心,他心里想的是人民,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是人民的儿子!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李连成李连成(1951年8月—),中共党员。1991年任河南省濮阳县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个人简介

李连成,男,中共党员,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委书记。“个人富不算富,群众富才是真的富。”16年前,在致富路上摸爬滚打7年,成为全村首富的李连成,面对全村人期待的目光,义无反顾地担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1991年8月,李连成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实干苦干,身先士卒是李连成的一贯作风,外出跑业务、办公事,尽可能当天回去,舍不得住招待所。他带领群众发展大棚蔬菜,给大家指导技术,无偿把自己的三座蔬菜大棚转让给三个最穷的农户。任村支书16年来,他没有喝过村里一杯酒,没有乱花村里一分钱。

“当干部,就要带头,带吃苦的头,带吃亏的头。”村里办股份合作制企业,一开始只有13家入股,企业赚钱后,他耐心地做其他12个股东的工作,把价值200多万元的再生纸厂作价68万元转让给全村群众,实现了家家有股,户户分红。在新村规划建设中,李连成不顾家人的反对,拆除新建的小洋楼,把最好的宅基地让给群众,而自己选择了最偏僻的地方。

李连成常说自己有“发展瘾”。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把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如今,西辛庄村家家住的是小洋楼,户户烧的是天然气,村民用水、用电、看病吃药不花钱,孩子上学全免费。2004年,西辛庄村规划建设了占地3000亩的电光源工业园区,目前入区企业16家,其中资产超亿元的2个,超千万元的9个。全村工业企业总资产超过5亿元,2006年实现产值3.2亿元,利税4500万元,集体积累达到2450万元,人均收入超过9000元。

李连成带领西辛庄村由贫穷走向富裕,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河南省生态示范村、中州新村。李连成也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当选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2人物轶事

让基层代表多发言,发好言,这是记者今年两会期间采访河南代表团会议时最大的感受。3月7日上午,河南团在驻地河南大厦举行的全体会议上就出现了这样一幕——

“下面请李连成代表发言,看他都快坐不住了。”主持会议的河南代表团副团长、省长郭庚茂风趣地说。李连成连忙坐直身子自报家门:“我是一名村支书,来自濮阳县西辛庄村,我不会说普通话,就用家乡话说了,请大家见谅。我来自西辛庄,但今天我不说俺村的事儿。”这位村官特意卖了个关子。“因为我是农民的代表,就说农村和农民的事儿。我在农村我可知道,俩儿车都岔不开。”他浓重的乡音,让现场不少听众支棱起耳朵。

郭庚茂见状赶紧“翻译”:“他是说,农村的路太窄,两辆车走个对面,没地方避让。他说的岔,就是这个意思。”听这么一解释,来听取意见的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也笑了。

李连成直率地说:“路弄不好,家电咋下乡啊?”“他是说,要先送路下乡,然后再送家电下乡。”河南代表团团长、省委书记卢展工也加入了为他翻译的行列。

李连成说“:我来北京开会一看,乖乖哟,我们村再干1000年,也撵不上北京啊!”卢展工打趣道:“连成的意思是,他们村想赶上北京啊。”会场顿时善意地笑成一片。

“说了这么多,只有三句话。”李连成作最后总结:“农村规划不好,国家就规划不好;农民不富裕,国家就不富裕;农村不和谐,国家就不和谐。说得不一定对,请各位代表批评。为啥批评哩?批评也是生产力!”他的结尾,博得了全场掌声。

3相关评价

“干啥的人有啥瘾,我当支部书记就要带领群众致富,我有发展瘾。”河南省濮阳市西辛庄村党委(原为党支部)书记李连成在当选十七大代表后说,“有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我们西辛庄少走了弯路,更明白了路该咋走。”(8月29日《人民日报》)一句“我有发展瘾”朴素、自然,却道出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农村基层干部亲民、爱民、为民,办实事、求实效,开拓创新的优良作风和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勤奋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让人由衷地敬佩。

村级组织是国家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稳定的关键。村级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级干部是推动农村工作的主要力量。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要靠他们去落实,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决策要靠他们去实施,农民群众的实际困难要靠他们去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人民群众就是通过村级党组织的形象来认识我们党的形象,就是通过村级党组织的作为来判断我们党的作为。村级党组织和村级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如何,直接影响到民心的向背、事业的兴衰,直接关系着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村级党委(党支部)书记作为这样一个关键层次和基础环节的关键人物,必须始终不渝地践行“三个代表”,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标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享有对人民群众的领导权,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生动实践中培养道德情操,提升思想境界,实现自身价值。

正是因为如此,上任第一天,李连成就把“军令状”立到了村委会墙壁上:“我要是喝村里的一盅酒,就割我的舌头;要是乱花村里的一分钱,就剁我的手指头!”他先把自己的两个大棚无偿转让给村里的几家贫困户,并向村民们公开承诺:谁想种大棚蔬菜,他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资金上给予扶持。西辛庄很快掀起了种菜热潮,两年后,全村蔬菜大棚发展到40多个,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500多元。

正是因为如此,李连成把价值100多万元的再生纸厂作价68万元转卖给全村群众,以使家家有股、户户分红。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连成的“发展瘾”越来越大。如今的西辛庄村人均收入超过11600元,是名副其实的富裕村、文明村。最近,西辛庄村又从上海星华集团引资3000万元建设了南星科技照明有限公司,从温州引资3000万元建设了神光电子有限公司,从安徽引资500万元建设了天成节能灯生产项目,又吸引了一家台商投资1.1亿元建设照明器材生产企业,一个电光源产业集群正在这里诞生。

可以说,李连成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所做的都是事关农村发展、百姓生活的小事,但是发展才是硬道理,群众的利益无小事,党的威信就是靠一点一点的民心会聚起来的。李连成的“发展瘾”,忠诚地诠释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有了这样的理念,老百姓才能从中得到最大的实惠,才能树立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党和政府的工作才能顺利推进。这样的干部确实值得学习,并且应该成为党政领导干部的榜样。

4相关信息

2009年10月30日,记者随同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采访团来到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村里新开挖了人工湖,拓宽了柏油路,安装了路灯,绿化了街道。在鲜花和绿树丛中矗立的不仅仅有“别墅小洋楼”,还有全市一流的村办小学、敬老院和民生医院,以及融宾馆、餐饮、超市、商务、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大楼和村文化广场。

西辛庄的发展靠的是实事求是

谈起西辛庄的发展,全国劳动模范、西辛庄村党委书记李连成兴奋地说:“俺西辛庄老百姓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靠的是实事求是,俺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灵活选择,通过股份合作、集约经营、筑巢引凤、基地带动四种形式,2008年村总产值达6亿多元,村民人均收入1。4万元。目前俺村工业园区内有18家企业,年产灯芯柱、车灯、节能灯、荧光灯、圣诞灯40亿只,产品远销周边及欧美等八个国家和地区,是咱豫北最大的电光源产业集群。”李连成接着说,“就这还得抓紧学习,加快发展呀。”

该抠的得抠,该大方的还得大方

走在西辛庄宽阔、洁净的街道上,记者发现,村中每座别墅的四周绿化带里种的都是时令蔬菜,这与街道两旁绿化带里种的鲜花和景观树不一样。面对记者的疑问,李连成笑呵呵地说:“这是我的发明,既合理利用了土地,又能吃上新鲜菜。”在西辛庄李连成是出了名的“抠”,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取消村里的招待费。17年来村里没有买过一盒烟、一瓶酒,没报过一分钱的招待费。与他的节约、小气相比,去年他和村“两委”班子在村里投资9000万元盖起了一座高标准的“民生医院”,所有的医疗设备在整个濮阳市来说都是最先进的。村里群众看病,除“新农合”报销过的,剩余的再由村委来报。目前,西辛庄村家家户户的生活用水、用电、用气都不收费,孩子上学、老人供养也都不收钱,群众看病不出村。

宣传是生产力,批评也是生产力

对于生产力的理解,李连成有着他农民式的独特方式。在村“两委”办公室里,他面对记者真诚地说:“这些年西辛庄成了典型,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农工商旅游示范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荣誉面前,我压力很大呀,我得带好这个头。西辛庄发展这17年来,历任省委书记都来过,我这个典型当不好,上对不起各级领导,下对不起父老乡亲;当然典型当好了,领导和群众都满意了,也就是和谐了。所以我知道,典型当好了就是生产力。就像咱们媒体的宣传也是生产力。有时候我工作干不好,领导也会批评我,我再找到不对的地方改正过来,这样批评也是生产力呀。”在聊天中,有人开玩笑地问他,你们西辛庄新农村建设都搞这么好了,还需要帮扶吗?他急忙说:“那咋不需要哩,太需要了,我们需要的是创新和指导呀,需要的是给我们提供项目和信息呀,要知道帮扶也是生产力啊!”

学习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新版文档 篇四

学习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吴金印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深受感动,一位镇党委书记,40多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带领群众坚持不懈地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开山造地,改变环境,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面貌,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在他的带领下,荒山、荒坡、荒岭、荒滩变成了一片片绿色的果园、林地、农田,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排排厂房魏然耸立,一条条道路婉转绵延,一座花园式的村镇,洋溢着祥和与幸福。

同样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深深地被他的精神所打动,他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与群众密切联系的深厚感情。从吴金印的讲话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提的最多的就是“群众”二字,他说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他也用了40多年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群众观,群众的利益一直揣在他的心里,群众的冷暖一直是他最大的牵挂,在录像中我们看到他带领群众在热火朝天生产、与群众同吃同住的场面,他笑得非常开心,那是一种最朴素的情感,触动人的心灵。他为群众规划的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是依靠群众自己决策,其次所有的工程不是全部承包给建筑商,而是最大可能的交给群众自己来建,一切依靠群众,同时也让群众靠自己的劳动吃饭,靠勤劳致富,从点滴细节我们看到他始终怀揣着对群众的一份深厚的热爱,这份深厚情感是他扎实工作的原动力。二是长期扎根基层,坚持勤劳创业,为群众无私奉献的担当精神。从1959年参加工作在村里任会计,到1969年到狮豹头乡担任领导岗位,再到1987年担任唐庄镇党委书记一直到现在,他一直扎根在乡村,扎根这片他深深眷恋的土地、深沉热爱的人民、深情奉献的事业中。在这50多年中,他获得的赞誉无数,他的最高荣誉室当选为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是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以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组织上曾经多次要调他到更高的岗位工作,都被他拒绝了,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力这片土地。为改造荒山荒坡,解决群众的生活出路,他带领机关干部,扛着铺盖卷,拉着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在乱石杂草中搭帐篷、支大锅,夜以继日奋战,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破石填沟,在他锲而不舍的坚持下,十几年里,他们硬是从荒山和乱石中造出了15000多亩土地,让这些土地长出了庄家和树木,长出了绿色,也创造了奇迹和希望。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勇于承担为民造福责任的担当。

三是谋划土地之局,做好山石文章,带群众脱贫致富的智慧气魄。有两件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一件是四合社区的建设。第二件是他对唐庄镇农工商及城镇化建设的谋篇布局。四合社区是为过去在山顶和半山腰居住的新划入的四个村村民而建造的。他的思路是“填坑平地建房”“开山挖石填土”,进行土地置换,在宜居之地创造条件填坑,结合小城镇建设为居住条件极差的村民盖起了两层半的楼房,所有配套设施一次性规划到位,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在不宜种地的地方(山上)开山挖石,荒岭采取自下而上修鱼鳞坑的办法,垫土植树,对荒坡采取坡该梯、地穿衣、地有唇将“三跑田”变成“三宝田”,对荒沟将渣土沟垫土造良田,他们还修通了山路,种起了庄稼树木,办起了驾校,让农民变成了居民,荒山变成了良田,生态良性发展,群众日渐富裕。在此基础上,他们关闭了过去凌乱无序布局的小型加工厂,建立了30平方公里的工业集聚区(年产值40亿),正在谋划农业现代化园区,将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联合起来,成立了合作社(目前已成立了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物流运输三个合作社),唐庄城镇化建设的近期目标是成片建设150万平米的住宅区,打造商业一条街,建设果树公园,建造一座生态好、无污染、现代繁华的新城镇。吴金印老书记已经70多岁高龄,但他依然和过去一样,对未来发展的思路十分清晰,蕴含了智慧,也体现了一种从容的大将气魄。

学习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品 篇五

学习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吴金印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深受感动,一位镇党委书记,40多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带领群众坚持不懈地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开山造地,改变环境,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面貌,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在他的带领下,荒山、荒坡、荒岭、荒滩变成了一片片绿色的果园、林地、农田,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排排厂房魏然耸立,一条条道路婉转绵延,一座花园式的村镇,洋溢着祥和与幸福。

同样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深深地被他的精神所打动,他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与群众密切联系的深厚感情。从吴金印的讲话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提的最多的就是“群众”二字,他说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他也用了40多年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群众观,群众的利益一直揣在他的心里,群众的冷暖一直是他最大的牵挂,在录像中我们看到他带领群众在热火朝天生产、与群众同吃同住的场面,他笑得非常开心,那是一种最朴素的情感,触动人的心灵。他为群众规划的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是依靠群众自己决策,其次所有的工程不是全部承包给建筑商,而是最大可能的交给群众自己来建,一切依靠群众,同时也让群众靠自己的劳动吃饭,靠勤劳致富,从点滴细节我们看到他始终怀揣着对群众的一份深厚的热爱,这份深厚情感是他扎实工作的原动力。

二是长期扎根基层,坚持勤劳创业,为群众无私奉献的担当精神。从1959年参加工作在村里任会计,到1969年到狮豹头乡担任领导岗位,再到1987年担任唐庄镇党委书记一直到现在,他一直扎根在乡村,扎根这片他深深眷恋的土地、深沉热爱的人民、深情奉献的事业中。在这50多年中,他获得的赞誉无数,他的最高荣誉室当选为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是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以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组织上曾经多次要调他到更高的岗位工作,都被他拒绝了,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力这片土地。为改造荒山荒坡,解决群众的生活出路,他带领机关干部,扛着铺盖卷,拉着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在乱石杂草中搭帐篷、支大锅,夜以继日奋战,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破石填沟,在他锲而不舍的坚持下,十几年里,他们硬是从荒山和乱石中造出了15000多亩土地,让这些土地长出了庄家和树木,长出了绿色,也创造了奇迹和希望。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勇于承担为民造福责任的担当。

三是谋划土地之局,做好山石文章,带群众脱贫致富的智慧气魄。有两件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一件是四合社区的建设。第二件是他对唐庄镇农工商及城镇化建设的谋篇布局。四合社区是为过去在山顶和半山腰居住的新划入的四个村村民而建造的。他的思路是“填坑平地建房”“开山挖石填土”,进行土地置换,在宜居之地创造条件填坑,结合小城镇建设为居住条件极差的村民盖起了两层半的楼房,所有配套设施一次性规划到位,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在不宜种地的地方(山上)开山挖石,荒岭采取自下而上修鱼鳞坑的办法,垫土植树,对荒坡采取坡该梯、地穿衣、地有唇将“三跑田”变成“三宝田”,对荒沟将渣土沟垫土造良田,他们还修通了山路,种起了庄稼树木,办起了驾校,让农民变成了居民,荒山变成了良田,生态良性发展,群众日渐富裕。在此基础上,他们关闭了过去凌乱无序布局的小型加工厂,建立了30平方公里的工业集聚区(年产值40亿),正在谋划农业现代化园区,将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联合起来,成立了合作社(目前已成立了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物流运输三个合作社),唐庄城镇化建设的近期目标是成片建设150万平米的住宅区,打造商业一条街,建设果树公园,建造一座生态好、无污染、现代繁华的新城镇。吴金印老书记已经70多岁高龄,但他依然和过去一样,对未来发展的思路十分清晰,蕴含了智慧,也体现了一种从容的大将气魄。以上三点是本人学习吴金印书记先进事迹的一些体会,与吴金印相比,我们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高山下的一棵小草,永远也达不到他的高度。但同样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会将它当做我前进路上的一盏明灯,一座塑在心底的精神丰碑,在我今后的人生中,无论做人做事,都要经常想想吴金印老书记,多一份踏实,少一份浮躁,多一些奉献,少一些私念,多一点群众观念,少一点个人恩怨,一切想着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以劳动者、参与者的身份走进群众中,扎扎实实做好每件事。

学习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六

学习吴金印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深受感动,一位镇党委书记,40多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带领群众坚持不懈地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开山造地,改变环境,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面貌,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在他的带领下,荒山、荒坡、荒岭、荒滩变成了一片片绿色的果园、林地、农田,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排排厂房魏然耸立,一条条道路婉转绵延,一座花园式的村镇,洋溢着祥和与幸福。同样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深深地被他的精神所打动,他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与群众密切联系的深厚感情。从吴金印的讲话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提的最多的就是“群众”二字,他说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他也用了40多年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群众观,群众的利益一直揣在他的心里,群众的冷暖一直是他最大的牵挂,在录像中我们看到他带领群众在热火朝天生产、与群众同吃同住的场面,他笑得非常开心,那是一种最朴素的情感,触动人的心灵。他为群众规划的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是依靠群众自己决策,其次所有的工程不是全部承包给建筑商,而是最大可能的交给群众自己来建,一切依靠群众,同时也让群众靠自己的劳动吃饭,靠勤劳致富,从点滴细节我们看到他始终怀揣着对群众的一份深厚的热爱,这份深厚情感是他扎实工作的原动力。二是长期扎根基层,坚持勤劳创业,为群众无私奉献的担当精神。从1959年参加工作在村里任会计,到1969年到狮豹头乡担任领导岗位,再到1987年担任唐庄镇党委书记一直到现在,他一直扎根在乡村,扎根这片他深深眷恋的土地、深沉热爱的人民、深情奉献的事业中。在这50多年中,他获得的赞誉无数,他的最高荣誉室当选为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是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以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组织上曾经多次要调他到更高的岗位工作,都被他拒绝了,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力这片土地。为改造荒山荒坡,解决群众的生活出路,他带领机关干部,扛着铺盖卷,拉着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在乱石杂草中搭帐篷、支大锅,夜以继日奋战,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破石填沟,在他锲而不舍的坚持下,十几年里,他们硬是从荒山和乱石中造出了15000多亩土地,让这些土地长出了庄家和树木,长出了绿色,也创造了奇迹和希望。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勇于承担为民造福责任的担当。三是谋划土地之局,做好山石文章,带群众脱贫致富的智慧气魄。有两件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一件是四合社区的建设。第二件是他对唐庄镇农工商及城镇化建设的谋篇布局。四合社区是为过去在山顶和半山腰居住的新划入的四个村村民而建造的。他的思路是“填坑平地建房”“开山挖石填土”,进行土地置换,在宜居之地创造条件填坑,结合小城镇建设为居住条件极差的村民盖起了两层半的楼房,所有配套设施一次性规划到位,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在不宜种地的地方(山上)开山挖石,荒岭采取自下而上修鱼鳞坑的办法,垫土植树,对荒坡采取坡该梯、地穿衣、地有唇将“三跑田”变成“三宝田”,对荒沟将渣土沟垫土造良田,他们还修通了山路,种起了庄稼树木,办起了驾校,让农民变成了居民,荒山变成了良田,生态良性发展,群众日渐富裕。在此基础上,他们关闭了过去凌乱无序布局的小型加工厂,建立了30平方公里的工业集聚区(年产值40亿),正在谋划农业现代化园区,将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联合起来,成立了合作社(目前已成立了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物流运输三个合作社),唐庄城镇化建设的近期目标是成片建设150万平米的住宅区,打造商业一条街,建设果树公园,建造一座生态好、无污染、现代繁华的新城镇。吴金印老书记已经70多岁高龄,但他依然和过去一样,对未来发展的思路十分清晰,蕴含了智慧,也体现了一种从容的大将气魄。以上三点是本人学习吴金印书记先进事迹的一些体会,与吴金印相比,我们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高山下的一棵小草,永远也达不到他的高度。但同样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会将它当做我前进路上的一盏明灯,一座塑在心底的精神丰碑,在我今后的人生中,无论做人做事,都要经常想想吴金印老书记,多一份踏实,少一份浮躁,多一些奉献,少一些私念,多一点群众观念,少一点个人恩怨,一切想着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以劳动者、参与者的身份走进群众中,扎扎实实做好每件事。

学习吴金印新得 篇七

学习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李伟华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的政治要求,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是凝聚党心民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之举。发改委在深入学教活动的同时,上下党员干部迅速掀起了“学习吴金印、做为民务实清廉表率”活动的高潮,大力弘扬吴金印践行群众路线精神。

4月4日李主任带领我委全体干部职工到唐庄镇四合新村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纪念馆参观学习,聆听学习我们身边的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太行公仆吴金印同志的先进事迹。看到他那种勤劳朴实、视人民为父母、甘当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我只能用无比激动的心情去敬仰吴书记那种敬业、奉献的精神。

观看吴金印同志事迹影片、浏览吴金印同志事迹图片展,看到吴书记在基层工作脚踏实地、格尽职守、为民无私奉献地忘我工作,他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基层,把人生价值体现在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上。在他担任乡党委书记的几十年间,带领群众筑坝造田、修水池、上山挖地、下河造田,让秃山岭披上绿装,荒山沟长满了庄稼。多年来,吴书记坚持吃住在治山治水工地的茅草庵里,几十年如一日,与群众同甘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作为镇党委书记的他带头立下了“四不”、“四同”的规矩,要求干部工作中身不懒、嘴不馋、耳不聋、手不长,要求干部密

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同商量,树立了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现在的唐庄镇在吴书记的领导下,绘制出了唐庄镇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新蓝图,加速实现了唐庄镇的现代工业化发展,随着众多世界级、国家级现代化工厂落户唐庄镇,使农民变成了工人,新型社区建设使农村和城市没有了区别,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吴金印同志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基层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全部宗旨,为党员干部树立起了道德标杆,不愧为“最美基层干部”。通过这次学习,让我领悟到提高思想认识的紧迫感,切实增强学教活动的责任感,我要牢记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查找我在理想、信念、思想和工作上的不足,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按照教育实践总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要把吴书记当成一面镜子,把群众当成一面镜子,时刻照出自己有没有做到努力工作,有没有做到用心学习;时刻照出自己有没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吴书记那种服务于民,为民奉献的精神,让我增强了工作的自豪感,增强了努力学习的劲头,今后,我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加强业务理论的学习,提高工作水平,增强自身素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并在本职岗位的实际工作中扎扎实实、努力创新,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工作者而奋发努力。

学习吴金印心得体会

孔维东

太行公仆、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吴金印,在平凡的基层岗位上默默奉献了四十多年,他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基层,把人生价值体现在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上。吴金印带着乡亲们拦河筑坝、闸沟造田,让秃山岭披上绿装,荒山沟长满了庄稼,数十年来,他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事,与群众同甘共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在他每一个工作过的地方,都传颂着吴书记感人至深的动人真情事迹和利在千秋的丰功伟绩。吴金印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为全体共产党树立了形象,为广大乡镇干部树立了标杆,为广大公务员树立了榜样。

4月4日由李艳芳主任带队的发改委全体干部职工到唐庄镇吴金印同志事迹纪念馆参观学习,通过观看吴金印事迹影片、聆听先进事迹后,让我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机关干部,我们又该如何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饱满热情、崭新的姿态去践行自己参与群众路线学教活动的责任呢?

一是加强学习,积极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作为一名机关干部,总会遇到各种各样千变万幻的情况,只有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对一件事想清楚、想全面、想透彻,才能准备把握事情的脉络,才能从点看到面,从表面看到本质,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对症下药,有效解决问题。作为机关分管农村经济工作的干部,我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和一种精神追求。要坚持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农村经济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和惠民政策等,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服务农民群众的能力。

二是脚踏实地,一心为民甘于奉献。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必须竭尽全力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办好事,把群众当成一面镜子,干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就是要办好群众的事。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将工作延伸进田间地头,做到群众所想必先知、群众所盼必先谋、群众所忧必先解,唯有立足于此,才能真正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吴金印同志真心真意为群众办实事,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树立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用实干架起党和群众的联心桥。

三是清正廉洁,创新争先敢为人先。作为一名机关干部,首先要能吃苦。要有奉献精神,能耐得住寂寞,安心工作,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好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吴金印同志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基层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全部宗旨,为党员干部树立起了道德标杆,不愧为“最美基层干部”。他是新时期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他的模范事迹和高尚品质,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向吴金印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们热爱农村、扎根基层、为民造福的公仆本色,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勇于开拓、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坚持原则、是非分明的坚强党性。

和记娱乐学习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篇八

---他始终扎根群众的沃土,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动力,养成发展的瘾、干事的劲、成功的法,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感召群众永远跟党走。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挂念百姓安危冷暖。吴金印的事迹是一部生动的教材,吴金印的精神是一面“正衣冠”的镜子:党的干部不能和群众隔道墙。这样的好作风越盛,“四风”越没有市场;这样的干部越多,我们越能经得起“四大考验”,远离“四大危险”。

学习吴金印,感悟吴金印,我们就能更好地守住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命线,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让党的事业长盛不衰,让“中国梦”变为现实。

近日,河南日报刊发《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践行群众路线活动的先进事迹》引起广大党员群众关注。40多年来,吴金印和记娱乐同志“心不离群众,身不离劳动”,带领卫辉市狮豹头乡、唐庄镇群众开发资源、复垦耕地约万亩,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造地书记”。“群众好比土---亲情、乡情,一样也不少;温度、热度、纯度,哪个也不缺。从来没有刻意深入群众,却早已成为群众中的一员,在百姓眼里,他不仅是党的干部,更是他们的朋友和亲人。党性,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感情丰沛、血肉丰满的。

感悟吴金印同志感恩群众的感恩之心。“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回想起在群众家生活的往事,吴金印和记娱乐动情的说:“我那时候年轻,是朴实的山里人教我懂得了啥叫善良、啥叫感恩。这一辈子,啥时候想起他们,心里都是暖烘烘的,觉得不尽心尽力地为老百姓办事,就是没良心,就是不孝之子!”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对群众心存感恩才能构建起党群连心桥,才能真正承担起应负的责任,才能把自己的精力、智慧和意志奉献给人民群众,回报党和人民。

感悟吴金印同志高瞻远瞩的发展眼光。吴金印说:“最大的联系群众就是富裕群众。”几十年来,他始终扎根群众的----

最新范文

对照检查材料原因【通用6篇】01-13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阅读理解和答案精01-13

decide的名词形式?【最新4篇】01-13

use的形容词形式是什么(优秀2篇)01-13

giraffe是什么意思(2篇)01-13

国防法心得体会【最新10篇】01-13

睚眦的读音2篇01-13

程序员简历【优秀8篇】01-13

Lead过去式和过去分词是什么(优秀2篇)01-13

刷子李的课文原文(精选10篇)01-13

149 294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