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想8篇

2023-12-25 16:53:28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带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想8篇,希望能够对朋友们的写作有一点启发。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篇一

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闫志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探讨:一,究竟有没有人类普世的核心价值。这个问题涉及到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概念。过去我们只是简单地把它归于资产阶级的价值体系当中,但是社会主义也需要有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究竟哪些是资产阶级独有的,哪些是人类普世的?

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对于这一点,马恩的论述是大家普遍比较认同的,那就是追求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核心价值。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同。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的价值有共同点,但是又带有中国特色。

三,核心价值是否就等同于核心价值体系?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我国的核心价值是否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以人为本可以说是中国特色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也能体现社会主义的鲜明个性。此外,核心价值体系与“三个有利于”之间关系紧密。邓小平当时提出一切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那么“三个有利于”就是社会主义价值的根本标准和趋向。

讨 论

论题一:现在提出早还是晚

中国工运学院原院长、教授李生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非常重要,但现在谈体系还为时尚早。究竟什么是核心,什么是体系,还不太清楚。目前研究状况更像是书本体系,而不是真正的理论体系,应当多研究些具体的问题。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后来才提出的,甚至在提出来之时,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行,但是最后经过实践证实是正确的。如果这一问题最终被研究成纯理论性的,那就面临着被扼杀的命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思想还是检验尺度,目前还不明确。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从历史的眼光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应该现在才提出来,在社会主义运动兴起的过程中,甚至是初期就应该提出来。很难想象,在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情况下,会兴起那么广泛而持久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并取得那样大的历史成就。西方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甚至之前就提出来了,像“自由、平等、博爱”等,并不是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几十年之后才提出来。从理论上讲,一般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其实早就有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过,特别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也包含着。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加以研究和概括,以便形成一个比较清楚的体系。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研究员李贺林:在人们价值取向多样性的今天,还要不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还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态势,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进一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一元性主导地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新与旧并存,中与外同在,善与恶交错,历史的与现实的相互交织,民族的和世界的相互纠缠,健康的与腐朽的相互抗衡。人们在消化中,同时也在动荡和彷徨中构建新的价值理念。如何在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同时,吸收世界文化的营养,形成新的民族的现代的文化,包括价值体系,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论题二:有没有普世的价值

国防大学马列教研部教授姜汉斌:核心价值涉及很多方面,不同的社会背景就会导致不同的价值体系的出现。到底有没有人类普世的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任何一个新观点的提出,在理论上和逻辑上总会有不尽完善之处。比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多样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唯一性这两个概念就容易混淆。这一概念的哲学基础问题要搞清楚。这一概念提出后,其所包含的内容就需要理论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并加以完善。

国防大学马列教研部教授廖作斌:这个问题是从人们的思想领域来体现的,应该属于哲学范畴。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内涵上说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是人类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没有背离人类文明的大道,这其中也应该包含资本主义的好的观点和思想理念。

第二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就已经开始了。比如早期有同志倡导的“为人民服务”、“向雷锋同志学习”等。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明我们在这方面的建设更加自觉,已经走上了一个更加成熟化的道路。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曹胜:民主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虽然随着政治思想的不断演进和流变,民主的含义、内容和形式逐渐变得复杂起来,出现了代议民主与直接民主,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多元民主与协商民主等,但其基本涵义并没有变,那就是,建立的是人民的政权和按照人民意愿进行的社会治理。民主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最核心的价值体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必须将民主作为核心价值之一来确认。

论题三:是否需要和西方价值体系相抗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理论部主任、教授彭恒军:我们应该致力于构建与西方自由主义理论相抗衡的理论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中国特色。

普世的价值是否存在?“自由、平等、博爱”是普世存在的,但是它的内涵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不同的群体对同一个问题肯定会存在着不同理解。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问题就存在着“民族性、阶段性、阶级性、地域性”的差异。在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如果只注重概念上的建设,而不加强对实际意义的解读,那么就抽掉了实践性,抽掉了具体性,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崔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是要与西方资本主义抗衡。早期,商品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但是社会主义也需要商品,所以现在我们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资本主义提出的民主、科学等原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同样是需要的。因此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汲取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提出适合自身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核心价值体系。

很多体系的形成是在理论提出之后,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发展而最终形成的。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群众性的自发组织、NGO组织都出现在抗震救灾的活动当中,这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间组织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即非营利、公众服务、自愿。这就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不应是为了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相对立,而应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最终服务于人民的。

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二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回答了这一重大问题。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对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人类社会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规定着整个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其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总是与社会基本制度及其要求相适应的,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如果不以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共同的导向,社会就会失去灵魂、失去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着眼于新形势,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只有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从人类文明进步中、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之大成。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提供的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这些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价值取向,是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集中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方面,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根基,指引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通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康庄大道,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过各种艰难险阻。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以其巨大的理论力量、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凝聚人、感召人、鼓舞人,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前进的指路明灯。当前,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迫切要求最大限度地形成广泛社会共识、凝聚各方力量。我们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展现出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就是要昭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位是不能动摇的,进一步揭示和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基石和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广泛的感召力,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优秀中华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进一步凸显了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凸显了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发展中的生命线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遵循,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明确了努力方向,有利于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得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党和人民经历和战胜了世所罕见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特别是在很不寻常的2008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衷共济,奋勇战胜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充分展现了党和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这些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也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事实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植根于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之中,植根于社会主义制度之中,具有激励中华儿女勇往直前的无穷力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潮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同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坚决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使这一价值体系为广大群众深刻把握和自觉认同,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

近年来,有的人把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标榜为“普世价值”,企图用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取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些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价值观念也要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在社会关系中居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主体必然有着不同的社会需求,同一事物对于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同一主体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价值判断也是不同的。因此,价值观念是具体的,那种适用于所有主体、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且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的、超越时空、永恒不变的价值观念,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当然,作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中都不可避免地会碰到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形成一些共同的需要,产生一些共同的价值追求。特别是在存在较多共同利益的领域,如环境保护、防灾救灾、卫生防疫、预防犯罪、体育竞技等领域,更容易达成价值共识。但是,这些价值追求或价值共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利益冲突较多的领域,价值的共同性就较少,特别是在核心价值体系上,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我们既要看到价值领域存在共同性,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要看到不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区别,决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念。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但是,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都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又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不同国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其自由、民主、人权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各不相同。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决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模式,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发展民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我们在宣传民主的时候,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资本主义社会讲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无非是多党竞选、三权鼎立、两院制。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个统一”和“四个制度”,构成了最适合我国国情、最能够把13亿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的制度安排,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必须看到,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不同,世界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我们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并积极吸收和借鉴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更好地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求是》2009年第11期)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篇三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价值之本,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有序发展的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核心、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社会转型必然引起人们价值观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体现转型期价值观变化的基本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内在精神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必须要大多数人形成共识,深入人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社会的主心骨。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意识形态;价值共识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4-0116-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价值之本,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有序发展的思想条件。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抵制各种愚昧、腐朽的价值观的侵蚀,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合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进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

一、从哲学的“价值”概念中理解核心价值观

哲学所说的“价值”,是许多人即熟悉又陌生的字眼。汉语中的哲学用语“价值”一词,相当于英语中的value,法语的valeue,马克思曾应用《试论哲学词源学》的书,对这些外语的词源作为旁证,与古代梵文和拉丁文中“掩盖、保护、加固”这种词义有渊源关系,是在该词义派生出来的“尊敬、敬仰、喜爱”的意思的基础上形成的”。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抽象来自具体,理论是现实的反映。价值论旨在揭示一切价值现象的共同本质和规律,为人类提供创造和实现理想价值的理论支持,“价值是一个产生和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范畴。任何事物(客体)是否有价值以及有何种价值,都是相对于一定主体而言的。都是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 ②就是说价值本身以主体不同而转移。哲学的一切价值都是对于人的价值,哲学如果不与人即一定的主体相联系,如果不是从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本身及其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它的价值就没有任何意义。随着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目的的凸显,一种全球性的或者是一定社会范围的价值观共识,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需要。“之所以存在社会核心价值观共识,他的存在和理由也在于任何主体本身,在于不同的价值主体之间的一致性,统一性。”③在一个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主体来说,他有他自身价值方面的确定性和客观性。亨延顿说:“人类在文化上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在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④由于价值的主体性特征,当我们在讨论任何价值时,包括讨论社会核心价值的时候,要明确“对于谁的价值”,“满足谁的需要的价值”。

从理论上说,“社会核心价值观,应是指事物对于共同主体(社会共同体、或统一主体如全人类)所具有的价值,随普遍的或超越了多元具体主体(如具体的民族、国家、地区、阶级、宗教、党派、企业以及具体个人等)界限的基本价值信念,价值理想,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⑤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会形成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得以运转、社会秩序稳定的基本精神依托。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正常的,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不应引发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的混乱,否则是相当危险。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进入转型期,在社会转型期中,有一个重要现象就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实质上是价值追求的个性化”。⑥也就是说,每一个国家、组织、个体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价值追求,而这种价值追求只适合相应的主体而不一定是和其他的主体。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只要处于合理、公正的秩序内就是好事。问题在于在多元价值中,却存在着共同一致的价值,即一元价值,同样,一元价值也来源需求和利益的一致性。多元化的价值中也渗透和隐藏着统一的价值,价值的多元和一元是辩证统一的,如果价值观只有一元没有多元,社会将失去活力和创造力,只有价值的一元和多元的统一,才能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又处于和谐有序状态,这才是正真的理想状态。

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以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的形成提出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即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化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0年后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特性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又经过10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规定其基本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说:“统治阶级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这个阶级。”⑦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之义核心价值观,最为核心、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面对社会意识形态出现的多样化倾向,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多元化的价值”之间的宏观矛盾才能得到协调和平衡,不同社会思潮之间才能和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告诉我们:不仅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结构与功能”的关联,意识形态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意识形态与多元社会价值观之间也存在“结构与功能”的关联,而且这种关联往往表现得更直接、更迅捷。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核心,而且是整个社会多元价值观的核心。因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多元社会价值观的有序。这就要求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对多元价值观给予引领,以调节其间的冲突和矛盾。

三、新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变化的特点

在社会转型时期除了利益结构、社会权力、权威地位等发生变化之外,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更引人瞩目。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儒家是被国家采纳来形成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在天道观方面,儒家有“天命”,道家有“天意”,老庄有“自然”;在社会问题方面,儒家有“周道”,道家有“尚同”,老庄有“小国寡民”,法家有“今世”;在人道思想方面,儒家称“仁义”,墨家称“兼爱”,老庄称“真人”,法家称“利众”。而孔孟的哲学提倡的是等级性的社会制度,与此等级相匹配,他们提出了仁、义、礼、智的道德体系,并通过他们的人性论和宇宙论对此加以论证。董仲舒则把这套等级观念与阴阳学说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了能够被表现与外的礼制,与这套礼仪相配的是三纲五常这些他们认为永恒不变的伦理道德体系。其内仁、外礼、后为仕的进取的人生观,成为中国的精英阶层持有的主流的价值观。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完备的。“中体西用”后,儒家思想被一次次冲击,在“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从俄国传到了中国,且能够扎根又正好是正在被批判提供的土壤中长生的结果。儒家的无神论、大同思想、民本主义为接受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而道家的辩证法则使中国人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多的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其中复苏的影子,尤其是在核心价值观方面。“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主要是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人准备的。”⑧因此,中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以儒、佛、道、宗教为辅,即“一主多元”,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传统持两种态度:有些人重视传统,对传统的东西抱有极大的兴趣,习惯于向古人寻求标准,视经典古籍为金科玉律一般,认为总“尊孔读经”可能会形成核心价值观;相反,另一些人有反传统的倾向,把传统看得一无是处,批判古人迂腐不堪,认为传统是今天发展的障碍,打破传统才有进步的希望,也就是把西方的价值观,个性问题等几乎一切都被我们运用,这是相当危险的。文化不同,价值观就有所不同。“现代价值观念必须通过批判传统的价值观念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必须通过批判现代价值观念而巩固自己的地位,这种冲突不仅仅是两个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是新约时代之间的相互否定。”⑨在客观形势上,时代变迁、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现代价值观念必须通过批判传统价值观念而为自己开辟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价值观观念变化的基本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成为社会内在的精神之魂。

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转型触及人们的灵魂深处,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作为“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⑩“社会核心价值观必须赢得社会大多数人认同,以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从而具有对多元价值观念予以引领的基础。”也就是说,社会核心价值观必须是来自于生活的,是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抽象、升华出来的,而不是某些人主观的愿望和凭空设想,不是某些人、特别是少数精英们为所有人“立法”。社会转型给人们的道德领域带来了复杂的变化。但是,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界限要分清楚;倡导什么、抵制什么的旗帜务必鲜明。这个界限的旗帜必须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变化的基本特点联系起来。

四、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价值共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要大多数人形成共识,其中关键的是建立各级领导层“价值共识”。法国学者阿尔都塞提出了“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新概念,并提出没有一个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中并在它之上发挥作用的领导权,任何阶级都不能在长时间内掌握国家权力。

但是,目前即便是在党员干部队伍这个支撑主流价值观的群体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没有渗透到他们的精神骨子里,也没有形成共识,好像只是党员干部的旗帜“处处替老百姓着想,民生工程”等为老百姓谋福祉的话语,在落实中有些党员干部走马观花、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形成干群关系矛盾冲突,给社会造成许多不稳定因素,而时期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这样简练的话语深入到每个党员干部的心目中,使人民群众敬佩党的领导,服从党的领导。所谓价值共识是指“不同价值主体之间通过相互沟通而就某种价值或某类价值及其合理性达到一致意见”。???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核心以及某一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区别仍存在其价值观念,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实质上是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交往。一般来说,文化交往的目的是为了在交往各方达到某种价值共识。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能是一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要构建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使全社会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一方面,必须使人们普遍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长城”,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本质的体现。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社会主体就会迷失“主心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会迷失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必须承认和允许社会主体在具体价值观上的差异,充分地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文化。社会核心价值观共识的形成,只能在具体价值的现实的、历史的交往和实践活动中,在基本的、共同的利益和需要之上,通过包容多样、求同存异、相互协调才能形成。

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具体共同体的自身发展,成熟程度不同,各自的能力和力量并不均衡,甚至相差很大。因此,目前也许应在如何达到社会核心价值观共识的出发点、程序、途径、方法上,优先寻求价值共识,这样,可以基本保证社会核心价值观共识和大方向不至于走偏,不会滑向另一个不可收拾的极端。

社会核心价值观共识所追寻并不排斥人为的主观设计,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们等“精英”的主观设计,甚至,也不排斥某些发达国家,民族凭借自身优势强制说服、“推销”。但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必须确立,“即任何人为的设计或‘推销’,都只能是一种外在的方法和手段,它必须得到相关主体的普遍认同,即在理论和实践中均符合各具体主体的目的、利益、需要以及现实条件”。???也就是说,核心价值观观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而不能只变成一种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符号”或口号。

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需要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是既能确实对特征的多样化、多益多元化的个体实现社会整合的价值体系,又能够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友善的核心价值观。

(一)真理性

有学者认为,任何社会都必定有核心价值观作为共同导向,否则社会不能存在和发展,社会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社会导向性和前进方向性。“它应该突出国家的指导思想,指导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有学者认为,核心价值体系应该被人们所信仰,成为社会、民族和国家的灵魂。它必须符合人们的愿望和需要,为人民提供理想和信仰,形成先进的“国魂”和“民族魂”,从而为人们提供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所谓“社会主义的理想,就是人类对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社会价值理性的一种延续是在否定不完美的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之后对一种更人道、更平等、更自由的合理社会的理想价值诉求”。???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是合理的、具体的,能突显主体的共识。而现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些抽象,大多具有表面性,是精英们制定的很难深入到大多数人的心中,所以就造成宣传和执行两张皮的现状。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改善民生、共享改革成果,包括教育、就业、分配、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社会管理方面等具体规划,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来推进社会核心价值观认同。

(二)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是统领经济、社会、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建设的纲领和核心,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政治保证,是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成果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和奋斗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经济学基础,是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提高科学论证的。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重申:“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说明了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爱国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邓小平同志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注 释]

①李德顺:《价值论――种主体性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1页。

②李德顺、孙伟平:《哲学价值新论》,《哲学研究》,2009年第6期,第13页。

③⑤??????孙伟平:《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④塞缪尔・亨延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⑥江畅:《哲学动态》,2007年第1期,第7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第107页、第213页、第11页、第9页。

⑧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7页。

⑨韦正翔:《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1~322页。

???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168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陈新汉:《哲学动态》,2007年第11期,第17页。

??????汪信砚:《学术研究》,2009年第11期,第25页。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四

这一讲,我们同大家谈谈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话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首先要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解决好认识、认知、认同的问题,要准确把握其基本内容、现实目标、鲜明特征和实践要求,增强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

第一,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使全国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当代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也才能把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团结和凝聚起来。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既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也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

第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精神理念,也蕴涵着现实的目标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就是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在革命时期就高高举起民主的旗帜,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了不懈努力,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为人类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重要位置,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生动局面。

第三,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明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汲取人类思想精华、适应时展要求创造性提出的,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拥有广泛而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是科学的,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在地蕴涵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包含着和谐的精神、和谐的理念,真正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是民族的,它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符合民族心理、反映民族特性,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是时代的,它植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体现时代潮流、富有时代气息,反映着人类发展进步的要求。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是开放的,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开放包容的气度,充分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充满改革创新精神,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讲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强调的是坚持和发展的统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讲共同理想,强调的是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引导全体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我们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的是发扬传统与立足当代的统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断用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思想观念来丰富和充实。

第四。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要求。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把握其实践要求,在党的历史方位和执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定要致力于引导人们增强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念和信心,更好地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完成党的执政使命而不懈奋斗。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定要致力于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人们把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之中,努力把全体人民的思想意志统一起来,把全民族的智慧力量凝聚起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定要致力于提升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每个公民的精神境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五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全球化语境下,电影艺术如何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如何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电影艺术的终极目标是“养眼”还是“养心”?与会者围绕上述议题并就当下电影艺术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明振江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是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行为,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创作、统一思想是出大作力作的必要条件和源泉动力。八一电影制片厂作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更应贯彻这一价值体系,并在实践中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论,拓展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尊重艺术规律、生产规律、市场规律,做到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上创新,使作品真正发挥讴歌时代、弘扬正气、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仲呈祥认为,人民军队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诉求在相当意义上可以引领这个民族的文化建设和精神建设。八一电影制片厂所拍的影片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人。可以说,在新中国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引领时代风潮的大作力作呈现给观众。2001年的《冲出亚马逊》、2002年的《惊涛骇浪》、2003年的《惊心动魄》、2005年的《太行山上》、2006年的《我的长征》、2007年的《八月一日》……近6年来,八一厂每年至少推出一部力作,一部精品。这些作品题材重大,主题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影响广泛。该厂建厂55年来,拍摄了2200多部作品,这些作品歌颂我党我军的光荣历史,展示我军部队建设的精神风貌,反映官兵的现实生活。它起到了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激励人民的作用,影响了广大的观众。无论从哪个意义上来说,八一厂在弘扬主旋律、引领中国电影业发展方面功不可没。

中国电影的命题是什么?电影创作过程中是“怎样写”重要还是“写什么”重要?对此,贾磊磊认为,当下部分电影的叙事逻辑已出现了悖离,特别是某些商业电影颠倒了主流机制,每当我们看到影片的结尾时,感到他们比的是凶残,比的是暴力,而没有人性。应该说一部好的电影必须具备一个好的人文主题,如《太行山上》《我的长征》等,人文的主题在这些影片中所占的分量,是过去我们战争题材的作品所不具备的。事实上人文主题是我们对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当我们讨论什么电影是好电影时往往是自我的论断,究竟是我们认可的好电影才是好电影,还是观众喜欢的电影才是好电影?当下,我们对电影的评价尺度应该有所调整。深刻而具有普世价值的主题,鲜活而具备引领示范作用的人物,极富创新精神的表达方法,应该成为好的电影和影视剧的基本标高。如能达到从基层到高层、从普通观众到专家都能认可都能赞美的程度,这种影视作品便是经典。这就是近期播出的八一厂拍摄的《士兵突击》带给影视创作的重要启示。

电影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和载体、作为现代化工业的综合艺术和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信息社会中,电影成为了无语言障碍的一种交流方式,怎样利用好这种形式?剧作家王树增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电影艺术有很多自身的规律,但最大的艺术规律、最基本的艺术规律就是展示人的心理。今天的人们内心的困惑是什么?他们的忧患和生存状态是个什么样子,也就是说他们的心路历程是什么?写普通民众的心路历程实际上就是写这个民族的心路历程。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民族心理给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带来的动力和阻力;在新的形势下,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所承担的心理压力、生活波折及命运际遇等等……如果脱离了对这些内容的表现,电影就很难使观众认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六

第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要义。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立场、观点和方法,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前进的。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不动摇,就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二,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解决理想信念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用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腐蚀我们。现在,党员干部正确的理想信念面临着严峻考验,有些人在矛盾面前畏缩不前,在困难面前悲观失望,在诱惑面前不能洁身自好,说到底,还是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够坚定。从主观上讲,放松世界观的改造,背弃理想信念,思想蜕化变质,是一些党员干部堕落为腐败分子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要自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分析的理性基础之上,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吸引人、感染人、凝聚人、鼓舞人,引领人民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三,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正确的行为准则。我们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仅需要正确的理论、纲领、路线和政策的贯彻,还需要全体党员在思想、道德、精神、情操等方面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共产党员作为先进分子,应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标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全党自觉地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从做人、做事、做官入手,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用正确的行为准则来统领、规范自己的行动。要正确对待名、权、位,树立正确的名誉观、权力观、地位观,始终不渝地用先进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加强党性修养,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自己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第四,要培养良好的作风。党来自人民群众,又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党的道德操守和追求既要同于群众,又要高于群众。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导向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先进示范。要做到爱民有真措施,亲民有真感情,惠民有真成效,在实践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五,要自觉引导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处于集中显露时期,各种思潮层出不穷。特别是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样,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思想观念相互交织,思想理论领域的噪音杂音时有出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任务十分艰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社会思想意识带来了相应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也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面对这些复杂情况,最根本的就是要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主导、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凝聚起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思考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七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制度在道德层面的本质规定,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理论结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结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系及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联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内容上有相互重叠交叉之处。从道德与价值的关系看,社会主义道德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提升。因此,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从文化视角来看,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源力量;从实践维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着力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引领。

(一)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源力量

道德和价值,都与文化有着内在的关系。德国哲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所谓“解释系统”显然涵括道德解释系统、价值解释系统、宗教解释系统及艺术解释系统等。但纵观贝尔的论著,贝尔的文化概念更多地指涉伦理价值意蕴,故所谓“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更多的是指“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伦理价值解释系统”。任何一种文化都内涵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取向。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内涵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取向。从文化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取向的体现,是社会多元价值体系中具有主体性和主导性的观念体系;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伦理精神的反映,是社会多样化道德规范中具有主体性和主流性的规范体系。文化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不断得到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从价值层面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建构良好的文化价值生态环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从伦理层面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建构良好的文化道德生态环境。良好的文化价值生态环境和文化道德生态环境,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当代中国,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持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逐步引导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进步和道德提升,进而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人民群众既是道德建设的主体,也是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只有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进而才能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任何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都需要自己的文化软实力作为支撑。应该说,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都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所不可或缺的内源力量。任何一种文化都内涵一定伦理取向,伦理属性是文化的应有属性。任何文化都蕴涵一定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灵魂。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完整、丰富的价值观内容,其内核是核心价值观,或者说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故核心价值观念体系是决定文化性质、方向和特点的最重要、最根本因素。从此意义上讲,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不仅包括道德自觉、道德自信和道德自强,也涵盖核心价值观自觉、核心价值观自信和核心价值观自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时代课题。无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又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尚,以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源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须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着力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引领

关于价值与道德的内在关系的解释,《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价值是值得人们向往和追求的善。“善”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广泛使用的一个伦理学概念。有学者指出:“狭义的道德仅是指道德规范和美德,但广义的道德观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西方的传统哲学中,人生哲学问题、价值哲学问题都是归属于伦理学或者哲学价值论的。”[1]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道德的理论基础也在于价值观。从道德哲学与价值哲学的关系来看,价值观从属于伦理道德观,伦理性是价值观的内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提炼。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概括提炼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着经济伦理观、政治伦理观、生态伦理观、法治伦理观、社会伦理观、职业伦理观及文化伦理观等多种伦理价值观意蕴。而实践性是道德之为道德的应有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归根到底不能停留在文本中或口头上,它必须通过道德实践环节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奉行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着力点,是其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主义伦理价值范畴,伦理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属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伦理属性具有两个方面意义:一方面确认核心价值体系的伦理属性进而确认伦理道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地位与作用;另一方面确认核心价值体系的伦理属性进而认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指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不断发展。

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在社会文化体系中处于根本地位,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对社会思想文化具有统领和指导作用,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的急剧转型及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等,给整个社会道德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多维影响。从当前道德领域来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始终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化的主旋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建设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受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及消费主义等消极伦理文化现象的强烈冲击,以至于出现了“道德失范”、“道德滑坡”、“道德冷漠”及“道德危机”等令人痛心的现象。如果社会文化价值导向不确定,是非、荣辱、美丑不分,人们的价值心态就会出现道德淡漠乃至缺德或恶德行为的时常发生。社会主义道德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指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会失去灵魂而迷失方向。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引导全体国民树立共同理想,化解社会道德危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价值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三、社会主义道德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贵在践行,而社会主义道德实践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建构“一主多元”的伦理文化格局、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等社会主义道德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建构“一主多元”的伦理文化格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客观需要

任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都要汲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伦理文化资源。在当代中国道德生活中存在着三类主要的伦理文化资源:一是体现科学性与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资源;二是体现历史性与民族性的中华传统伦理文化资源;三是体现世界性与时代性的西方伦理文化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精华与西方伦理文化先进成果综合创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导性资源;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源性或母体性资源;西方先进伦理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不可或缺资源。总之,建构“一主多元”的伦理文化格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导性资源。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阐释了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功能,以及道德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说。马克思主伦理文化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既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新阶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更开创了中国伦理文化发展的崭新阶段,将中国伦理文化发展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2]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一主多元”的伦理文化格局必须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流文化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了社会主义道德性质和共产主义道德方向。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是主流伦理文化,它代表着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导向和前进方向,并以强大的主导力量和吸引力引领多元伦理文化的健康发展,而多元伦理文化则丰富社会伦理生活,促使伦理文化领域百花齐放。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科学性与阶级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有机统一。因此,在建构当代中国伦理文化格局中,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为主导性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呈现出科学性与阶级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的理论特色。

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需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从文化实践来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母体与根基,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无容置疑,中华传统伦理文化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矛盾文化体系,需要坚持辩证看待的态度。当代中国走向现现代化的征途中,如果丢失了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根基,就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和社会价值危机,就会在全球化浪潮中迷失自我,进而失去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故批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环节。全面正确认识中华传统伦理文化,促使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现代转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题中应有之意。我们必须坚持“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基本原则,用现代意识和敏锐眼光充分挖掘、积极吸收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精华,并结合时代精神给予创造性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根源性和母体性的伦理文化资源,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保持深厚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在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在走向现代化道路的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价值多元化问题,造成本土文化与外来西方文化的冲突和矛盾,进而出现了文化价值认同的危机。在多元文化价值观并存的历史背景下需要着力解决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如何维护和认同本土文化的价值观念体系;二是如何借鉴和认同西方文化价值体系中的合理性因素。只有批判继承和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念,同时积极汲取和合理借鉴西方文化中合理性的价值观念,才能促进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健康发展。西方伦理文化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伦理反映,无疑具有精华与糟粕、先进性与腐朽性并存的双重属性。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推动下,我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扩大,各种外来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渗透,对我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多维的影响。一方面,西方伦理文化的积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伦理道德的发展。如西方社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及“低碳经济”等理念,日益被我国主流道德文化所吸收、借鉴和应用。另一方面,对于伴随而来的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及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则要给予有力地批判与抵制。积极借鉴西方伦理文化的先进成果或有益内容,无疑有利于丰富和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容,进而体现开放性与包容性、世界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理论特色。

(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集中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表达,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固有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完全符合我国社会实际和时展要求,也完全符合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培育“四有”新人的需要,不仅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而且具有思想性和导向性。从伦理价值观角度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纲,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提升,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可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伦理价值根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我国全体社会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又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必需的基础性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素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深入到人们的荣辱观中,成为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尺度和行为评价的荣辱体验,才能保证其实践特性,使其成为坚实而鲜活的价值事实。”[3]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伦理底线。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联接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桥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来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针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因此,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格局。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伦理价值范畴,是与我国现阶段倡导的道德价值取向和核心价值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以何为荣、以何为耻,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及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和行为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为人们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行价值判断、做出价值选择及确定精神价值导向,提供了价值原则和价值根基。从荣辱观的道德诉求和价值取向来看,“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荣、以背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耻”,可谓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终极价值诉求和最高道德境界。“荣辱观作为最基本的伦理价值观,其内在心理机制是人的羞耻之心。它是道德自律的心理依据,也是道德良心能够发生作用的运行机制。良心可以使道德主体对于合乎良心的行为感到光荣与快慰,对违背良心的行为感到耻辱与羞愧。”[4]实践证明,引导公民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助于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耻的张力中形成正确的道德感和知耻感,从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了内在的“道德心理机制”。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才能使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道德价值典范和伦理价值取向。因此,抓住社会主义荣辱观,也就抓住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也就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在的道德心理机制。可见,引导公民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道德基础。

(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 篇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别共同点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高中思想政治课中都有关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价值及价值观的教学内容,相当部分教师在学习了十报告的精神后,能自觉地把十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精神要求渗透到教学中去,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混为一谈的现象较为普遍。其实,两者是既有共同点又相互区分的两个不同概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相互区别

1.内容不同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十报告用这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2.范畴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一个内容全面系统、内涵丰富深刻的科学体系。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行动遵循的准则。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拥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十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而凝练,不仅展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而且让社会公众找到核心价值观里的“主心骨”,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

3.地位作用不同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更加精炼,易于普通百姓理解,更易于转化为行动。按照十要求,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居主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及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就会迷失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具有许多共同点

1.本质上的一致性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体现,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和演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所依托、无所寄寓。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2.目标上的一致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灵魂,就会显得庞杂、分散而不集中、不精练。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制度安排和实践运动提供科学、完整的价值合理性依据。

3.发展上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体系,其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充实、加强和提升的过程,因而对于“核心”这个概念应当有更深入的理解。一方面,“核心”要坚持、要加强,要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核心”与非“核心”的内容,既要有所区别、不能一概而论,又要相互统一、相辅相成。除了“核心”部分外,还有许多的、非“核心”的部分,也属于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范畴,并且有些也会不断融入、充实、提升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中。因此,只有用发展的观点、开放的观点,才能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丰富、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科学、更加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要重视“”部分,又要重视“核心”部分,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实践,又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提升。

三、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共同点和不同点,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更是促进教师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最新范文

二元一次方程【优秀8篇】12-25

简短故事(精选5篇)12-25

描写秋天【最新4篇】12-25

描写菊花的诗句【优秀5篇】12-25

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区别解析(优秀712-25

舆情信息范例【最新3篇】12-25

悲惨世界简介(优秀5篇)12-25

榜样【优秀7篇】12-25

明察暗访【优秀10篇】12-25

一场秋雨一场凉(优秀6篇)12-25

149 280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