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 林清玄的经典散文范文优秀5篇

2023-12-22 08:30:02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名人语录吧,语录为文体之一种,是指一个人的说话记录。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语录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书包范文为朋友们分享了林清玄的经典散文范文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林清玄范文 篇一

而经历肌肤之亲姻缘之旅的你我,

唯有珍惜爱践行爱,才不会辜负彼此的生命。

林清玄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出版过一百多部著作。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当天,林清玄穿着白色的西式衬衣,套着中式的黑色背心,颇具仙风道骨之感。年近六旬的他,目光睿智、语速舒缓、妙语联珠,常常穿插着幽默风趣的调侃,让人觉得可敬又可亲。伴着窗外静寂的雪,记者倾听了林清玄关于爱和生命的精妙见解。

“爱情是天边的彩霞,婚姻是脚边的玫瑰。”通常我们将爱情定位得比较高,令人向往,为了追彩霞我们常常踩烂了玫瑰。如果可以坐在玫瑰花圃里面欣赏天边的彩霞,岂不更美好?但这需要永远不失去那种浪漫的心,那种为爱创造的情怀。

纵有才名贯江东,生生世世与君同

林清玄和太太方淳珍的婚姻状态是:日日都缠绵,天天都要表达爱。每天出门前一定要拥抱,回来时也要拥抱,在街上走时还要手牵手。

“你要表达你对她的感情,每天都要表达。因为感情是很奇特的东西,你不表达就会慢慢变淡。你要表达你的浓情蜜意,这种表达不只是牵手拥抱这样的事,而是更多地花心思去想能为对方做些什么。”

有时,方淳珍并没有要求他为自己做什么,但她只是一个揉肩这样的小举动,都会被林清玄捕捉到。他会体贴地问:“太太,你是不是累了?我给你捶捶肩吧。”

每一天,林清玄都会想为妻子做一些浪漫的事。有一次,方淳珍的手表忽然坏掉。林清玄不动声色,偷偷跑到钟表店,选了一款名叫“绮年华”的表。在将手表送给太太时,他特意在卡上附一句“希望你永远拥有美丽的年华”。生活中,他经常用心去找寻表达自己感情的契机,让太太很感动。

数日前,林清玄到宁波演讲。宁波是中国的江东,令他不禁想起一段旧事。

在遇到现任妻子方淳珍后,林清玄才明白之前的婚姻是错误的。于是,他和分居多年的前妻离婚,选择忠于内心的感情。名人的婚变总会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导致很多人对他口诛笔伐。但林清玄觉得一个人一辈子难得碰上一次真爱,碰不上就只能在黑暗中孤独地生存;碰上了,就不该把真爱放走。方淳珍也顶着各方压力,对他不离不弃。两人结婚时,简朴到没有钻戒和婚礼,只有林清玄送的一张求婚卡,上面写道:“纵有才名贯江东,生生世世与君同。”

林清玄的经典散文 篇二

关键词:莫友芝诗歌用典仕途

莫友芝,字子,自号(吕阝)亭,晚号叟,贵州独山人,是晚清的著名学者、诗人和书法家。莫友芝是古代贵州文化的主要代表学者之一,同时也是清代宋诗派代表诗人,他曾师从宋诗学派领袖人物程恩泽,因此他的诗歌具有明显的宗宋特色,比如重视学问根底,长于考证,好用典故等。莫友芝一生著作颇丰,他以惊人的创造力为后人留下了1500多首诗歌。

莫友芝生在儒者之家,在父兄塾师的教授之下,幼时的莫友芝对四书五经、对儒学朴学已经有了较深厚的基础,而且才华过人。例如他七岁时曾受晋代著名诗人谢“竹外山犹影”之诗句的启发,把家中的读书堂取名为“影山草堂”,此后莫友芝行迹半天下,无论走到那里,都把自己的书屋叫做“影山草堂”。此外,莫友芝为人处世皆以儒家的思想为准则,他认为诗自是儒者之事,多读书才能做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这种理念之下,莫友芝诗歌的用典,折射出其“宗宋”以才学为诗的倾向。

用典,指恰当地引用古籍、经典著作里的语句、故事或典故,又称引用、用事、援引等。在说明事理的时候,适当征引典籍,能加强说服力和权威性;在叙述和描写中用典,可以以少喻多,不但文字精炼,而且寓意深刻。《文心雕龙》提到用典则曰:“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可知典故是援引过去事例或古人言辞,来印证今日之事,说明当时情境。

事典指引用古代故事或人物生平,高超的用典技艺,可以利用典故本身的内容意蕴,使语言精练,使形象或意境内蕴丰富;并可避免直率,在文字之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莫友芝诗歌中的事典运用,与自身命运和国家前途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苦心读书,参加科举,及第显身,是中国封建时代读书人都具备的一般思想。科举制度把读书、应考与做官联系起来,不论是出身豪门贵族还是贫寒百姓,都可以通过读书应考,获得步入仕途的机会。出身书香之家的莫友芝,也继承了通过科举走人仕途的功名思想。

道光六年,16岁的莫友芝初应院试,就补得生员成为秀才;道光十一年,21岁的莫友芝参加乡试考中举人。自小聪慧的莫友芝两试皆中,未来似乎一片光明,然而道光十五年,道光十七年,莫友芝赴京参加春试,均落第而归,两次失利,并没有影响到莫友芝强烈的入仕决心。如《陈相廷、赵晓峰并见和苏韵,叠韵答之》一诗:

男儿耻作曳尾龟,浪逐牺绣求人和。何异操舟不安柁,美恶颠倒从风吹。君不见民部尚书拜李纬,元龄但说称其髭。仲宣有才独貌寝,荆州两眼生凌撕。又不见清忠强介嫌众疵,建中非相由天危。奥援一泱进皇甫,更一朋党汗冰丝。人间何者定美好,独家扰扰方争为。富贵无聊想仙去,鹤背万贯谁手持。一生噢著尚无几,外此岂有关肤肌。试问鸡鸣踏漏候三殿,何如破衾里裂任娇儿。万钱费尽汗一箸,何如藜羹当饿时。楼台百顷蔽云日,何如天地一重帏。错文列采冲箧以自朽,何如羊裘自适山野姿。文如杜房武褒鄂,图写麟阁神淋漓。济时未了青史债,尽瘁不许辞丹墀。何如桃花流水放船去,鳜鱼入手青蓑披。陈相廷,闲官可乐休言卑,鄙亭输尔还饥驰。官田稻熟公事了,系马便倾三两卮。赵晓峰,(吕阝)亭与尔同孤羁,一方破砚常相随。但愿淬妃有灵更不老,樗散何妨刘献之。

这首诗作于道光甲辰(1844),两次春试落第并没有使莫友芝陷入消沉,他仍然对自己满怀信心,渴望有朝一日能达成理想。

“曳尾龟”出自庄周《庄子・秋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日:‘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一生穷困潦倒,住陋室,容貌枯槁,却始终拥有冷峻深刻、洞察人生的敏锐目光和超然的处世态度。楚威王想请他来辅佐朝政,派两个使者带上许多珍珠玉帛,在濮水岸边见到隐居在此钓鱼的庄子,庄子对使者打比方说他愿意像保全性命曳尾涂中的乌龟,过着隐居生活。曳尾龟原意是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而在这首诗中,莫友芝却反其意而用之,表露了好男儿应当出仕为国尽力、一展抱负的思想。

“君不见民部尚书拜李纬,元龄但说称其髭。仲宣有才独貌寝,荆州两眼生凌撕”这两句中,使用了三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幸翠微宫,授司农卿李纬为民部尚书。玄龄时在京城留守,会有自京师来者,太宗问日:“玄龄闻李纬拜尚书如何?”对日:“玄龄但云李纬好髭须,更无他语。”太宗遂改授纬洛州刺史。王粲字仲宣,其祖为汉朝三公。出身于大官僚世家,天资聪颖,少有才名,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17岁诏受黄门侍郎,因避乱乃不,离长安而往荆州事刘表,16年未受重用。刘表死后,王粲劝其子刘琮归附曹操后才得受器重,成为曹魏名臣。韩朝宗,唐代官员,曾被任命为荆州长史。韩朝宗任官时喜欢提拔后进,因此受到当时其他人的尊敬。时人曾有语:“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当时的大诗人李白曾写下举世闻名的篇章《与韩荆州书》希望得到他的举荐。韩朝宗才能出众,相貌也十分奇特,两眼犹如冰凌一般令人看之胆寒。这三个人物,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李玮仪表堂堂却无大才,王粲、韩朝宗才能出众却相貌独特,三人的仕途都受到容貌的影响,才俊不能两全,才者不如貌者,莫友芝也为才者不平。

“文如杜房武褒鄂,图写麟阁神淋漓”此句中,“杜房”指杜如晦、房玄龄,两人皆是唐初名臣、良相,能谋善断,是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褒鄂”是唐褒国公、鄂国公的并称。

唐初功臣段志玄封号褒国公,尉迟恭封号鄂国公,两人都是唐朝名将,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曾在玄武门之变中讨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助李世明夺取帝位。“麟阁”,指麒麟阁,是汉朝阁名,供奉功臣。汉武帝建麒麟阁于未央宫之中,主要用于藏历代记载资料和秘密历史文件。后汉建帝为表彰功臣,将历代对汉有功的功臣画像存放于麒麟阁。如果把龙作为帝王象征的话,麒麟就象征辅佐帝王的将相功臣。以良相、名将自勉,以进入麟阁为誉,表现了莫友芝不甘平淡,渴望功成名就的壮志。

末句“但愿淬妃有灵更不老,樗散何妨刘献之”中,“淬妃”是传说中的砚神名。后魏刘献之,博闻强识,才华过人,被本郡推举为孝廉,献之不愿入仕,被逼无奈,到京城复命后称病返乡。后来魏高祖诏征其为典内校书,献之叹日:“吾不如庄周、樗散远矣!”固

以疾辞。莫友芝以樗散自谦,却又渴望在文墨之中获得一番成就,这是他希望通过科举获取功名仕宦的思想的直接写照。

科举制度是通向仕途的唯一道路,然而此路非易,仕途不顺遂是常有之事。总有凌云之志,经天纬地之才,科考失利,也只能感慨壮志难酬。莫友芝一生八次参加科举,尽管在行动上一直积极努力,屡试不第的现实也难免会使这位多愁善感的诗人情绪低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在《和答子尹古州见寄》中,莫友芝写到:“源明束带辱,政以三径藉”。

这首诗是莫友芝与挚友郑珍的和答之作,作于道光二十五年,这一年,郑珍选得古州厅(今榕江县)训导,但届期不足一年,因此莫友芝写了这首诗宽慰好友,同时也是对自己渴望入仕而不得的慰藉。

诗歌中使用了两个归隐不仕的典故。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有一次,上级派督邮到彭泽县视察,县吏告诉陶渊明,你应当“束带见之”,陶渊明感叹道,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就向乡里宵小之辈折腰呢!于是把官印交出,辞官回家,并作了《归去来兮辞》,明确表明不羡慕富贵,也不畏权贵,向往自由、逍遥无束的生活。“三径”,晋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因以“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

陶渊明也曾在《归去来兮辞》中使用过这一典故:“三径就荒,松竹犹存。”

“进则朝廷庙堂,退而江湖山野”,出仕还是归隐,是中国古代文人心中两个解不开的结,莫友芝也不例外。但是莫友芝并非淡泊功名之人,考场失利难以释怀,不仕归隐也只是一时之念。为赶赴春试,他几乎每次赶考都提前进京,认真复习应考。不仅自己多次赴考,他还鼓励弟子胡长新进考,亲自送弟弟莫庭芝进京应考。道光年间,弟子胡长新考中进士,得任官职,其弟莫庭芝应廷试被选为拔贡生。而他却屡屡落第,壮志难酬,不免惆怅伤感。

如《九日刘仙石太守招集省吾轩,次尊生观察韵,呈主人及在坐胡若川圻,邱培之永丰》一诗:

客心于好节,邈若不相亲。

主人能好事,乃有翠尊因。

诙嘲张桓孟,歌寓激张陈。

宁无感摇落,且以永夕晨。

群山入苍茫,愁雨连郊。

黠兴亦以断,顽胄犹未臣。

昏昏沅路,苦乏消息真。

宿垒傍秋花,黯黠谁能珍。

观察整巡社,雷霆起蹄轮。

太守赞机画,理剧气义振。

幕府尽才俊,摇豪荡烟尘。

贱子坐匏系,问道岂无津。

庶看凯旌扬,及次霜威辰。

漫惜明年会,当歌怀故人。

这首诗作于1857年重阳节,莫友芝第四次赴考落第,受郑珍推荐,莫友芝受贵阳知府刘书年所聘成为家庭塾师。科举不中,抱负未展;太守府中人才济济,才华不得施展;加之客居他乡逢重阳,远离亲人无法团聚,种种现实都让莫友芝忧愁烦闷。

在“诙嘲张桓孟,歌寓激张陈”一句中,上句用“桓孟”之典。据笺注:“桓、孟: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宴龙山,风吹嘉帽堕落,嘉之不觉,温命孙盛作文嘲嘉,嘉即答之,其文甚美,转从事中郎。”《世说新语》载,桓温,东晋大将,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权倾当朝,素有不臣之志,敢行废立之事:“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足遗臭万载耶?”下旬用“张陈”之典。“张、陈:汉高祖谋臣张良、陈平的并称。晋葛洪《抱卜子・臣节》:‘仪萧曹之指挥,羡张陈之奇画’。”“画”,即“谋划”、“策划”。所言之意即在赋诗谈笑间,嘲笑桓温篡夺王位的计谋未能实现,同时也褒扬象孟嘉、张良、陈平那样有才华、有才干、有职位的谋臣们,表达了钦佩和羡慕之意,隐含自己怀才不遇,无力施展才能的失意之情。

第二处用典,是“贱子坐匏系,问道岂无津”一句,两处用电皆出自《论语》之中。“贱子”,自谦词。“匏系”,语出《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得系滞一处。”这是孔丘急于出仕的自我表白。旧时用以比喻不得出仕,或久任微职不得升迁。而“问道岂无津”,则引用“孔子使子路问津”之典。莫友芝以此作比,隐含了自己不得出仕之机会,有才能却不能施展而心有不甘之意。

仅从这两处用典,就可以看出莫友芝有鸿鹄之志,用古代圣贤能士作比,然而屡试不中一次次落地而归,他仍坚持初衷不改。

莫友芝生于晚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断入侵,无能的清政府不断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求苟活。莫友芝于咸丰九年和咸丰十年赴京应试,旅途自西南向东北行进,亲眼目睹了英法等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暴行,目睹了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愤慨一国之君不抵抗而仓惶出逃热河,因而留下了忧时伤国的两首著名七言律诗――《有感二首》:

(一)

海腥吹入汉宫墙,无复门关亦可伤。

杂种古来忧社稷,深仁今日太包荒。

羽林说卫存文物,车驾巡秋冒雪霜。

卧塌事殊南越远,可容鳞介溷冠裳。

(二)

烟艘未肯靖机赢,月落霜黄趣负戈。

精卫有心衔木石,爰居何事避风波。

筹边上相朝辞阙,横海将军夜渡河。

十道援师齐擐甲,汉廷已许莫离和。

其一:“海腥吹人汉宫墙,无复门关亦可伤。杂种古来忧社稷,深仁今日太包荒。羽林说卫存文物,车驾巡秋冒雪霜。卧榻事殊南越远,可容鳞介溷冠裳。”这首诗作于咸丰十年(1860),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时。1857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入侵广州,随后英、法、美、俄四国公使集结军舰,北上入侵天津,继而占领北京。侵略军在北京恣意抢掠,火烧圆明园,国家危在旦夕。而咸丰皇帝却如丧家之犬,置都城和百姓于不顾,匆忙离京逃往热河避难。如此懦弱无能的皇帝,如此不堪一击的清政府,怎能不令人感到沉痛悲愤!诗歌结尾用了两个典故,“卧榻事殊南越远,可容鳞介溷冠裳。”“卧榻”之事是指,宋兴师欲灭南唐,南唐派使者请求缓师,宋太祖说:“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睡耶?”“南越”,即西汉元帝时,珠崖首领反叛朝廷,贾捐之谏阻征讨,认为珠崖远离中原,弃之不足惜,不击不损威。“鳞介”比喻英法侵略者,“冠裳”比喻中华民族。用这两个典故的意思是说,英法入侵中国,绝非南唐、珠崖二事可比,南唐属于民族内部矛盾,而珠崖远离京城,对国家存亡不构成威胁。而英法联军打入北京,则直接威胁国家存亡了。沉郁悲怆的情调,表现出作者忧国忧民救亡图存的意识。典故的运用形象而又贴切地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和救国救民的良苦用心。

其二的颔联征引两个典故,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评说大清国朝野对英法等侵略者入侵行径的丑恶嘴脸态度。“精卫有心衔木石”取《山海经・北山经》精卫鸟衔木石填海之典,以精卫鸟喻指面对强敌人侵,不甘作亡国奴的大清臣民军士,他们敢于赴汤蹈火,决心奋死抗击英法等侵略者。而此联对句之“爰居”,典出《国语・鲁语上》本指一种海鸟,莫诗此在喻指英法等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之时贪生怕死,卖国求荣的大清君臣统治者。

列强人侵,烽烟四起,国之不平,想要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一展才能已是不可能。这种情况之下,莫友

芝在为国担忧的同时,只好放弃入仕为宦的想法,安于现实,专研学术。

如在《彝儿书来,言七月奉其母、婶,携弟妹逃乱出渝城,下三峡,脱重险,已抵汉镇》其二中:

内顾那曾终岁计,客愁能耐尔曹何!

纵无兵革应糊口,跳出艰虞且放歌。

旅食江湖穷已惯,儒冠天地老嫌多。

鹿门早晚携难遂,判买扁舟学志和。

这首诗作于1862年,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莫友芝多次人京会试,跋山涉水,历尽艰难,却仍然是科场不利。积极人世的儒者,入仕无门,生活日益艰难;加之时局动荡,不得不携儿带女,辗转漂泊。莫友芝早已厌倦了这种生活,想归隐山林,过平淡的日子。这首诗就用了东汉名士庞德携妻子隐居于襄阳鹿门山,唐代诗人张志和隐居于新安(今徽州)这两个典故,表明自己隐居的愿望,贴切而不落俗套。

庞德公,字子鱼(民间传说),又字山民(三国演义),生卒年待考。东汉名士。襄阳人。荆州刺史刘表数次请他进府,皆不就。刘表问他不肯官禄,后世何以留子孙,他回答说:“”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庞德公与当时隐居襄阳的徐庶、司马徽、诸葛亮过从甚密,称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徽为”水镜“,庞统为”凤雏“,被誉为知人。诸葛亮以师礼待庞德公,每次造访,均拜于床下。后庞德隐居于鹿门山,采药以终。

张志和,唐代隐士,字子同,初名龟龄,诏改今名。自号玄真子。肃宗时明经及第,时年十六。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坐事贬南浦尉,遇赦还,不复仕,放浪江湖以终,自号烟波钓徒。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唐李德裕评张志和:”隐而有名,显而无事,不穷不达,严光之比。“

此二人均有奇才,却洒脱浩荡,不为世俗名利所羁绊,莫有芝用此典故,抒发对平淡生活的向往。但此时国家不平,又是在屡试不第之后所作,不免多了几分无奈和悲壮。

莫友芝52岁时,被李鸿章等密荐为江苏知县,眼看光耀在即,但年过半百的他终于婉谢,真正决意仕途,最终一生不仕。

晚年的莫友芝淡泊名利,心无旁骛,一心专研学术。他在胡林翼幕府、曾国藩幕府以及交游中的活动主要是校勘书籍,寻访古籍,进行学术研究,著书立说;除诗词歌赋外,还为目录研究,训诂、声韵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为黔学大家。

参考文献:

[1]刘勰,龙必锟译注,文心雕龙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2]庄子,方勇译注,庄子,北京,中华书局,2010

[3]张剑,莫友芝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8

[4]莫友芝,张剑,陶文鹏,梁光华编辑点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林清玄散文集范文 篇三

1、《文化苦旅》,作者:余秋雨。它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

2、《在云上》,作者:林清玄。林清玄一如既往地为我们传递着智慧超越的人生理念,喜乐逍遥的生命境界。他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只金翅鸟。有无边的想象,不凡的心象,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淡中,创造高峰。只要有正向的信念,就有正向的未来;只要打开感觉的开关,就能契入生命的美好。

3、《家》,作者:巴金。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来源:文章屋网 )

林清玄 篇四

别让孩子考第一

我小时候读书差,考试都不及格。有一年考试,我好不容易考了一个超过60的分数,很高兴,把成绩拿回家给我爸爸看。我爸爸正吃饭,他放下碗哈哈大笑。哥哥姐姐都很奇怪,我考得这么烂,爸爸为什么还笑呢?爸爸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找一个接班人,现在终于找到了。我一听,坏了,爸爸是农夫,向上三代都是农夫,我不要做农夫,所以后来就开始用功努力读书。

我发现大陆家长都很在意成绩,都想让孩子考第一名,其实,现在的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他们在班级里的排名是第七名到第十七名。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压力小,生活更轻松,是创意最多最好的。说到这里我真感动啊,终于找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了,小时候我们那班上只有17个人。

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那就让他别那么努力,轻松点,进第七到第十七名里,那才能成功嘛。如果你的孩子是后几名,那就让他努力进到前十七名里面。

我上高中时,有位老师邀我去他家里吃晚餐,我很开心。晚餐吃的是饺子,等饺子端到桌上,我的眼泪都掉下来了。老师说的话更让我感动,他说:“我教书50年,我用我的生命向你保证,你将来一定会成功。”哇,我更感动了,眼泪掉在饺子上。因为从来没人理解我,用生命和我保证。过了两个星期,我的希望破灭了,因为全班每个同学都去他家里吃过饺子,他对每个同学都用生命保证过。所以说考试没有考过第一名,也有人用生命保证你会成功。

考大学的时候,我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也没考上,第三年终于考上了。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是361分,我考了361.5分。回到家,我就用红纸写上“恭祝林清玄金榜题名”,贴在大门上。

上了大学,我就琢磨起谁是考361分的幸运儿。一番调查后,我发现是张毅,世界五百强企业――“琉璃工房”公司的老板。所以说,如果小孩的成绩不是很杰出,请不要放弃,因为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种植物一样,山坡地种竹笋、香蕉,沙地种西瓜和哈密瓜,烂泥巴里种芋头,不同的植物适合不同的土地,不是只有一个样子的。这个世界最大的悲哀就是把所有不一样集合在一个校园里,希望教育成一样的样子,这是个大问题。

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

每个孩子心底都有一颗种子,那就是他们从小的愿望。愿望过大,或无法实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长要唤醒孩子心底的这颗种子,让孩子学会为自己喜欢的事情或目标而努力。

小时候我最喜欢看《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里面讲了很多冒险故事,让我觉得文字是这么神奇,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从此下定决心要当一个作家。家里唯一支持我的人就是妈妈。那时家里穷得没有书桌,我就趴在“供桌”上写。小学开始每天写500字,初中写1000字,高中写2000字,大学写3000字,直到现在写了100多部书。

妈妈是个很有智慧的人。小时候写字,她总这样跟我说,伤心的事情,自己蒙被窝里哭哭就算了,不用写出来。别人看你的文章,是希望从里面得到安慰和启发,你要写了伤心难过的事情,万一哪个读者看了更加伤心难过,旁边刚好有个窗口,就想不开跳了下去,那你当作家还有什么意义。所以从我立志当作家开始,就决定只写生活里快乐幸福的故事,因为我想让别人从中得到快乐。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育孩子,就是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

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除了学习,孩子更应该掌握这几方面的能力:

首先是面对挫折的能力。要锻炼这个能力,除了读书,还要劳动。

其次是爱的能力。我的学生做过一个实验,回家抱自己爱的人,100斤都抱得起来,还能转一圈,抱100斤石头肯定不行。用饱满的爱面对亲人、朋友,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

三是认识生命的多元价值。台南有个高一学生,父亲是种凤梨的农民。为了鉴定凤梨的甜度,在每个凤梨上敲3下,几年下来,父亲敲凤梨的手指肿得很粗大。学生很心疼父亲,就发明了一个可以敲三下鉴定凤梨甜度的机器,这个机器最后得到了英国发明奖的金奖。所以,孩子不一定要成绩好,要看他对生命的理解。

四是认识世界。现在很多孩子去国外念书,这是个好想法。认识到世界的广大,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才能弱化自己的痛苦,才能包容世界。

五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孩子学会了解自己,之后还要学会表达,特别是内向封闭的孩子。有个男孩喜欢一个女生,想约她,结果一靠近女生就紧张,满脸通红地吓跑了。这时候,我教你们“林清玄五字大明咒”:大家都是人。那个不敢追女生的男孩可以默念“我们都是人”,看见位高权重的人不敢说话也念“我们都是人”。这样才能克服内心紧张,才不惧于表达自己。

六是有感情后要提炼观点。好文章一定会有好观点。我给我的孩子讲睡前故事,不讲白雪公主,这都太老套了。我自己写了365个故事。比如有个国王,他有个独生子,有一天国王叫王子搬个椅子到阳台赏月,王子说自己身份显贵,怎么能搬椅子,椅子是下人搬的。后来国家战败,王子成了庶民,流落街头,被一个做椅子生意的人收留,每天的生活就是搬椅子。先有观点,再讲故事,肯定是好故事。有感情也要不失浪漫情怀,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喝茶,浪费时间慢慢走,浪费时间慢慢变老。

爸爸,你知道眼泪为什么是咸的吗?

我和我的三个孩子都相处得很好。每天孩子出门,我站在门口拍拍他们的肩膀,说爸爸爱你们,要加油。每天孩子回家,我还是抱抱他们,说爸爸爱你们,今天辛苦了。现在我的大儿子已经三十多岁了,我还是会经常抱抱他,拍拍他的肩膀。

父母要把孩子当成最亲密的朋友。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永远保持年轻的心、理想的追求和浪漫的情怀。

我的大儿子上大学时,回家跟我说,爸爸,我喜欢上一个女孩子,不知道怎么追她。我说那你给她写封情书吧。儿子说,现在大家都用电脑了,写情书太落伍了。我说,就是因为所有人都用电脑了,你写的情书才特别嘛。

儿子又说,我不会写情书,怎么办?我跟他说,没事儿,爸爸帮你写。一个月后他就追到那个女孩子了。那封情书,写得很美嘞!

孩子不只是父母的朋友,也是父母的老师。他们的天真,他们的浪漫,有很多值得父母学习的地方。

有一天,小儿子做错事,我让他到冰箱前罚站。站了一会儿,他突然跑过来问我,爸爸,你知不知道眼泪是咸的?不信,你吃吃看。我说,嗯,是咸的。他又问我,爸爸,那你知不知道眼泪为什么是咸的?

我一下子愣住了,摇摇头说,不知道,为什么是咸的?儿子流着泪说,我知道,因为它是从心里最咸的地方流出来的。那一刻,我被他感动了,感动得发誓以后再也不让他罚站了。

我想到一件事,是成龙的故事。有一天,他出差回来想去接儿子,结果学生都走完了,孩子还没接到。他去问老师,老师说,你儿子两年前就毕业了。孩子长得太快,如果不细致地爱孩子,不和孩子细致地生活,就会不再认识孩子,不再看得到孩子的心。

我大儿子上大学的时候,我送了他一个锦囊:

林清玄的经典散文 篇五

【关键词】魏晋风度 玄学 文化 审美

谈及中国哲学与文化,我们势必会提及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深刻的体现,也一直是后世文人景仰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宗白华先生曾说过:“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①叶朗也说过:“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②

魏晋风度的产生与发展

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在这种背景下, “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准确地说,应当是开端于正始,即所谓的正始名士们。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发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大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用不合事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他们放纵情感,无拘无束,借助不同常人的处世方式表达着对苦难社会的关注与无奈。

经司马武帝执政后,到元康、永嘉时期,内乱仍频。此时门第世家开始只关心自己一家一姓一族之得失,而置国家存亡于不顾;只图以清谈博得名声,进而得到高官厚禄;不再关注社会与人生,只言玄远,以示其超逸脱俗之风貌。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外化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不同常人的放旷、真率与智慧。这种艺术的人生是自然的,是个人的真实处境与心境的流露。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命悬一线,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他们无论是顺应当时的政治环境以求得性命的委曲求全,还是纵情于山水以求得精神的解放与暂时的麻痹,由于对人生境遇的恐惧,他们的情感实际上都处于一种异常焦灼矛盾的状态中。外表尽管表现得轻视世俗、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于现实与人生,异常矛盾与无助。这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魏晋风度与魏晋玄学

谈及魏晋风度,就不能不谈到魏晋玄学,因为它是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灵魂与源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即用老庄的哲学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当时,一些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崇尚空谈,追求虚无与玄远,在空谈中探讨自然与人本体的关系,探求更本质的人生意义,将关注点从无能为力的政治转向了自身存在价值的讨论,名为“清谈”。《周易》、《老子》和《庄子》被奉为玄学经典,称之为“三玄”。玄学给两汉以来保守腐朽的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中国的哲学文化领域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同时是魏晋名士们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的外化表现。

魏晋名士率性而为,不事修饰,追求率真的人生,体现出了一种逍遥放旷的风流气象。阮籍的白眼对俗礼与尽哀哭女,是何等的率真烂漫;阮籍的“性至孝”与丧母后的吐血又是何等的至真至纯;而嵇康在行刑前,“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又是何等的洒脱与傲岸。

魏晋名士以率性率真的人性来品味玄趣,由此生发出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这使他们开始转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探究,以空灵之心审视山水自然的大道之美,体悟宇宙的无为之制。正是这种超越形的束缚的情怀,使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灵性与无穷的玄趣。

正是由于“玄学”的产生与盛行,魏晋名士们在思想与哲学领域开启了一条自由之路,可以打破礼教束缚,追求更为本真、更为自由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方式。这使得“魏晋风度”开始成为一种最高层次的审美追求。

魏晋风度的审美特征

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和对其艺术的表现,在中国的审美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魏晋时代是一个以自然为人生最高理想的时代。魏晋士人崇尚自然,寄情山水,他们厌倦了的黑暗与残酷,更多地追求精神上不受外物的牵累,强调个性的真实与自由。同时,魏晋士人把在政治理想上的绝望转向文学艺术,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在“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追求指导下,魏晋时期的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

千百年来,魏晋名士那种潇洒清远,富有审美意味的生命存在和精神面貌令人神往。鲁迅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指出,魏晋风度主“通脱”,以“慷慨、华丽”为衣,以“饮酒、服五石散”为行,尚清谈,讲容饰。魏晋时代无论是当政者还是文人士大夫,都极为追求外貌举止的俊美和飘逸,以此来展现清高不俗的内在人格。这与当时士族阶级的审美趣味和品位理想是极为契合的,即强调由形见神。这种由形而凸显出来的神韵与风骨,体现着士人精神领域的审美心态。

魏晋士人身处极端动荡的社会之中,生命常常一纵即逝,且又被繁复的礼教所束缚。在如此背景下,魏晋士人寻求精神的自由解放,体现在现实中就是一种放达不羁的生活方式。他们不拘于礼法,不泥于形迹,心系自然,真实率性,以此来追求达到内在精神上自由之极境。

残酷的社会现实促使人们重新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残酷现实的哀伤成为整个魏晋时代的一种基本情绪。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悲伤、颓废的感叹,实质上标志着人的觉醒,是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礼教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是人自身的觉醒。

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

魏晋风度的产生是以人的觉醒为前提的,文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对“人”自身、对自我本体的探究与追求上,从而奠定了中国文人的基本人格精神。

魏晋风度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代表了魏晋士人文化的发展趋势。它是魏晋名士人生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的具体展现,是魏晋时代所特有的文化气质。魏晋时期,社会急剧动荡,巨大的变革与惨烈的政治斗争使魏晋名士在存活于世的安全上都没有保障,时时面临着生死选择。而另一方面,魏晋士人又不甘庸碌无为,他们一如既往地忧国忧民,以求济世报国。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魏晋名士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表现出很强的统一性,而其内在人格精神与现实政治环境又极度地背离甚至对立。正是这种既统一又矛盾的表现,决定了魏晋时期主流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历史走向,使魏晋风度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质成为这个时代文人文化的标识。

轻名淡利和率真自然是魏晋风度的精神本质与内在追求,潇洒放旷和风流蕴藉是魏晋风度的外化表现,二者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共同体现了魏晋风度的全面性与深刻性。魏晋风度不仅在魏晋时期具有重要和广泛的时代意义,对后世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哲学和思想,也产生了无可名状的深远影响。

务实与超脱、入世与出世,皆为人本性的追求。魏晋士人对洒脱率真、放达真情的人生的倡导与追求,为后世文人们展示了人性自由真实的光芒与磅礴。魏晋名士们把老庄“无为”、“逍遥”的自由人格理想,通过自身在乱世中真实而坚定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感染力,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一方面,魏晋风度造就了中国文人清高的气质与清醒的思辨;另一方面,它为后世处于低谷困境的文人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与平静,并得以发展为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用以追求人本质的回归、精神的解放和个性价值的真正体现。正是这些,令后世文人在面对浊世与困境时,能够以独特的人生态度、处世方式以及绝对的自信和清醒的思辨去对待人生和社会,寄身尘世之内,逍遥世俗之外,以独特的社会文化行为激浊扬清,救治世弊。从这个意义上说,魏晋风度不仅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总之,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是魏晋士人追求现实人生和生命超脱的方式,是人的觉醒时代的伟大产物。魏晋风度是在一种放达的处世方式中升华而来的哲学式的精神气质和艺术化的文化内涵,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来反对当时黑暗压抑的社会制度,反抗束缚本性的礼教与压迫,并进一步发掘和释放人生真正的意义和真正的道德,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注释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最新范文

餐饮招商意向书(优秀7篇)12-22

礼仪礼仪范文【优秀4篇】12-22

名人尊师的故事优秀8篇12-22

李白的思乡诗范文【优秀10篇】12-22

校园小说范文【精选3篇】12-22

海绵城市调查范文【3篇】12-22

遗传学论文范文【6篇】12-22

简单大方的生日祝福语优秀8篇12-22

一师一优课心得体会最新6篇12-22

工程项目管理策划书8篇12-22

149 278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