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文言文 狼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优秀8篇)

2023-12-19 05:55:39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书包范文为您分享了狼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优秀8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一些帮助。

妇女节的作文1200字 篇一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题记

从婴儿的“哇哇”坠地到哺育他长大**,父母亲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从上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又有多少老师为他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光和热,燃烧着自己,点亮着他人。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亲友为您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大海。是否您在父母亲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您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感恩是敬重的。居里夫人作为有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奖,但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用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伟人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您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

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亲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忘记了曾经父母亲的付出,忘记了那一声声快乐,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亲,看待亲朋,您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您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您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说干咱就干!干脆我就做一个炒火腿吧,我最爱吃了。我马上行动起来:我找来几根火腿,只见它们都穿着***外套,想给它们脱衣服还真不容易啊,我先把它们头上的铁帽子切掉,可身上的衣服还是紧紧裹着,用手撕了一下,撕不动,我只好把它们连皮带肉一分为二了。这下它们的衣服轻轻地就被我剥下来了。然后把它们切成片,只不过它们的长相就像我们班里的同学一样,高矮胖瘦全都有。好了,材料准备好了。再把锅放在炉子上,烧热后给锅里倒上点油,等油烧热以后,我把火腿丢进锅里,马上就发出“哧哧”的声音,只见火腿上的油吹着一个个小泡泡,好像玩得很开心。接着,我帮它们在锅里做了几个回合的‘**体操’。哈哈。不一会儿,一阵香味扑鼻而来。闻得我口水直流三千尺。我赶紧把它们盛到盘子里,就这样一盘热腾腾香喷喷的火腿炒好了。

我把它端到两位评委——祖母和妈妈面前,请她们品尝并打分。妈妈夹了一筷子,先闻了闻说好香啊,然后送进嘴里,最后给我打分:“色香味俱全,100分!”祖母吃了一口说:“嗯,不错,比我做的还好吃嘛!也给100分!”耶!我高兴得跳起来,看来只要用心,无论做什么都能做好!

高中周记 篇二

生活无处没有语文,有语文的地方,就是一个充满花香的世界,他能让你沉浸在那个世界里。

语文就像一扇门,只要你推开这扇门,它就能放你发挥无限的力量,就能看见你的前途所在。当然,只有爱语文、懂语文的人,才能用他的“魔法”把这扇门打开。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就像他们的挡箭牌,他能在你最危险的时候救你。语文就像人们的食物,他能在你饥饿的时候,给你充饥。语文就想衣服,他能在你寒冷的时候给你温暖。语文能让你一个幼小无知的孩子长大**,从无知走向有知。

语文是空中的雷雨,给旱民们带来湿润,语文是话,给无色的世界带来色彩。语文是鸟儿,给空中带来色彩。语文是春天的万物,给春姑娘打扮,语文是夏日的夕阳,给结伴到老的夫妻带来喜悦。语文是秋日的落叶,给大地增添色彩。语文是冬日的雪人,给孩子门带来欢笑。

总之,生活中无处没有语文,语文能让一个盲孩子,也能看见光明。

初中文言文《狼》原文及翻译 篇三

《狼》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翻译:

一个**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神情悠闲得很。**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狼文言文 篇四

知识是被厘清的信息,对于人类,惟有知识最接近真相,最好的知识就是离真相最近的知识,从信息到知识,是一条中国人至今无法走上的道路。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1《狼》知识要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郭沫若盛赞蒲氏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特殊字词

1.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

2、古今异义:

①股:古义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为屁股。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 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③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只增笑耳。今为耳朵。3、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④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

4、特殊句式

投以骨 :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5、虚词:

①之:(1)助词,无实在意义,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起凑足音节。久之。 (2)代词,它。例:又数刀毙之(代狼)(3)助词,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指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 :代指积薪(4)一狼洞其中:代指积薪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指屠夫。(6)屠自后断其股:代狼

③以:(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2)以刀劈狼首:介词,表示工具,用。

④于:介词,在。例:其一犬坐于前。

⑤而:连词,表转折,但,可是。 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一词多义:

(1)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意暇甚:神情。

(2)敌:恐前后受其敌 : 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 盖以诱敌: 敌方 。

(3)前:狼不敢前:向前 前后受其敌:前面

三、全文翻译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四、用原文回答。

1、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的词语是:屠惧,投以骨;

复投之。

2、恰当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凶恶)的语句是:

(1)缀行甚远。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恰当表现狼狡诈阴险:(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⑵目似瞑,意暇甚。(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狼

“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4、表明屠户不失时机奋起反击的词语是:“暴起”“劈”“毙”

5、文中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五、内容理解

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

答: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 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结局:杀狼。

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前 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3.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答: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6.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2《寓言四则》

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杞人忧天》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很高兴。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3一、《世说新语》二则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君与家君/期/日中

(4)待君久/不至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2)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

拟: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4)太丘舍去

舍:舍弃

(5)去后乃至

乃:才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尊君在不(“不”同“否”,和肯定词对用时,表示否定)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泛指小辈

今义:儿子女儿

(2)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与“来”相对

(4)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

今义:委托

(5)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

今义:领

(6)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顾忌;理睬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白雪纷纷何所似?

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妇女节的作文1000字 篇五

尊敬的各位**,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

今天是一个伟大的节日——国际“三八”妇女节,我想,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一提到“妇女”这两个字,大家最不能忘怀的,最应该感激的,是自己的母亲。所以,我就以“感恩母亲”为题,进行演讲。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她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求你任何的回报——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地方,严重缺水,一个人每天平均只有3斤水,牲畜亦如此。一天,一头憨厚的老牛,拦住了一辆送水车,任主人怎样赶它,就是纹丝不动。主人只好拿出鞭子使劲抽打,鲜血沁出来,染红了鞭子,可老牛还是不动。没办法,主人只好取出一些水,放在老牛面前。但老牛并没有喝这以死抗争来的水,而是长哞一声,一头小牛闻声而至。老牛慈爱的看小牛喝完水,才慢慢的转身离去

老师们,听了这个故事,我们的心能不为之颤动吗?

水滴感激大海,因为大海让它永不干涸;花朵感激绿叶,因为绿叶使它如此艳丽;小鸟感激蓝天,因为蓝天任它**翱翔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尚且知道感恩,我们人类岂不更应该学会感恩,常怀感激吗?

大家知道,**有个感恩节,那一天,要吃火鸡,南瓜馅饼和红莓果酱;那一天,无论天南地北,再远的'孩子,也要赶着回家。

总有一种遗憾,我们国家的节日那么多,却惟独少了一个感恩节。我们可以东施效颦吃火鸡,南瓜馅饼和红莓果酱,我们也可以千里万里赶着回家,但那一切并不是为了感恩,团聚的热闹总是多于感恩。

朋友们,让我们永远记住: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也仍然清澈澄净;母爱是一株大树,在季节的轮回中,固执的坚守家园,撑一树浓阴默默付出;母爱是润物的细雨,母爱是醉人的春风;母爱是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使快要渴死的小骆驼喝到水时纵身跳入深渊的壮举;母爱是油锅滚沸中,母鳝鱼为保护腹内的鱼卵始终弓起中间身子的优美姿态;母爱是纯洁的,总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量;母爱又是无私的,她永远罩临着你,伴随你一生。

朋友们,让我们常怀揣一颗感恩母爱的心吧!“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涮涮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老师们,今天的箴言,亦犹如我们伟大的母亲,让我们也怀揣一颗感恩的心,为她的健康成长和壮大努力吧!也许明天,地球人也将感恩我们的母亲箴言,因为他们的总统、*、**都将从这里诞生,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高中周记 篇六

看着曾经的记忆定格成一幅幅幻灯片,曾经飘散在风里的诺言,找不到那只一去不复返的小鸟,我们的青春苍白如火焰。没有鲜红的火舌,没有热烈的燃烧,苍白的火焰迎着苍白的脸,一点点归于黯淡。

青春的花儿皱缩得如一团渍纸,蝴蝶的翅膀如落红般飘落,夜晚的星空不见了繁星点点。那轮月,竟是如此苍白,一如我们逝去的华年。

青春的雨季没有到来已经结束,充斥着训斥的耳朵听不见雨落的滴滴点点。什么柔情似水,什么佳期如梦,迷蒙的眼睛只看到那苍白的阳光,一如我们逝去的华年。

放肆的欢笑,当笑声戛然而止,感到的却是无尽的疲惫。青春的欢颜变成了一张没有兑现的支票,上面写满了谎言。总说着后来后来,回头看,迷蒙了的以前以前。

擦不干的泪水,就这样留给了,我们的昨天。

高中周记 篇七

昨天下午,我在妈妈那儿玩了好长时间,一直到夜深人静。

妈妈在丽苑花园小区开了一个小店。那附近的一个湖、一个学校、朦朦的细雨、淡淡的夜色、寂静的街道和清甜的空气就是昨天下午它欢迎我的全部。附近的风景虽然不是最好,但是幽静夜幕、清爽空气够以让人飘飘欲仙了。这种淡雅、没有压力,修身养性般的生活出现了……

啊!怪不得自古以来的庙宁都要远离喧闹的人市,原来他们对于这种生活早已是恋恋不忘了。我记得,我们班的国瑜说我是一个宅男,的确!从初中开始我出去的次数少了,因为我真的很讨厌那种忙碌并且充满压力的生活。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喜爱**探险。我虽然知道在家中闷着脱离现实确实不是什么好办法,这种过日子像是加快了生命的步履,但似乎又没有我向往的地方——可能就只有我心中的幻想了。在那儿我恍然大悟地发现原来并非要像和尚一样处于寂静的深山老林!只要在生活中一边善于去发现美,一边保持心身的自然畅快,积极投入生活,那么生活就会变得优雅起来!我们向往的生活就会飘然而至。

夜深人静,我躺着呼吸自然!憧憬着未来。

狼文言文 篇八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狼意象往往是充满负性情感的阴险、狡诈的代名词。21世纪以来,关于狼性的文章作品重新审视了狼意象的基本特征。梳理并勾勒狼意象及其文化内涵的演变,可以更为明晰地辨识出“狼”形象在文学、史学、社会学等文化中所扮演角色的变迁历程,从而改变中国文化中狼意象在较长一段历史时间上的单纯文化内涵,使之重新恢复其多元象征意义。

关键词:狼性;意象;内涵;文化;演变;变迁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1009105

狼作为生物链中的普通物种,多年来一直恣意自由地生活着,与其他生物一样,并未引起世人的关注。21世纪以来,从贾平凹的《怀念狼》、姜戎的《狼图腾》刊行以来,一时间,文坛上“狼言”四起。《狼的故事》、《像狼一样思考》、《狼魂》等作品相继涌现,更有许多未公开刊印,只是在网络上的有关“狼”的作品亦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2015年初,电影《狼图腾》、《战狼》以 “非商业、非主流、非娱乐化”的“黑马”姿态,低调冲入新年电影排行榜并力拔头筹后,“狼”现象引起了诸多评论者的关注。大部分的评论着眼于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幽远意旨、主题意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作品通过文字所传达的生态话语和人文话语进行了理性的思考。然而,对于“狼”现象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似乎不够深入,有进一步将其延伸、拓展至历史学、文化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领域进行综合研究,以寻根溯源、见微知著,探寻其来龙去脉的必要。

狼作为一种自然物种大多栖息于山地、草原、森林周边。在古代,以至近、现代,这些地区居住的人群多为少数民族、游牧民族。因此,现实生活中与狼关系较为密切的人群大多为少数民族、游牧民族,而农耕民族与狼的关系则较为疏离。狼作为山林、草原地区最为强悍、勇猛、智慧的动物而成为游牧民族、少数民族的精神崇拜,并且往往与部落首领、英雄、始祖的出生、兴起联系在一起,进而形成“图腾”崇拜。《史记・大宛列传》记录了乌孙王昆莫奇异的出生及其成长,与《诗经》中《大雅・生民》篇后稷被弃,各种动物对其的种种保护有相近之处。现代学者认为,《大雅・生民》是远古图腾崇拜下的产物。那么,有理由相信,乌孙王昆莫传说就是狼图腾影响下的文化产物。相似的记载又见于《汉书》卷六一《张骞传》。狼图腾在游牧民族传说中记载还见于《魏书》卷一零三《高车传》载录的关于高车远祖的传说。故事中匈奴单于之小女主动“下为狼妻”,从文中的“后遂滋繁成国”之句来看,或可推测出与她婚配的是以狼为图腾的高车远祖。而“其有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之句,或可理解为高车族是喜欢引吭高歌的游牧民族。追认狼为本民族始祖的游牧民族还有突厥族和蒙古族:突厥族认为其男性始祖是一匹狼;蒙古族也认为其始祖是“苍狼”。现代文化人类学学者普遍认为,人与兽婚配的故事,通常是图腾崇拜的产物。在这些始祖崇拜的传说故事中,狼无疑是作为游牧民族之神圣崇拜物而存在的,且后世的诸多史书中亦有不少狼图腾崇拜的痕迹,如《隋书》、《新唐书》、《北史》中都载有少数民族在“牙门树狼头蠹”的习俗。不仅如此,少数民族的可汗甚至常常以狼头赏赐有功之臣,于此可见,绝大多数的游牧民族都对狼保有着特殊的感情上的信仰与崇拜。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之子窝阔台以畋猎中一只苍狼不幸殒命于犬群来预测自己命之将尽。从中可见蒙古人对狼在感情上对宗族的认同。

秦汉以来,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一直处于胶着之态。直至汉武帝后,中原农耕集团不断地稳定与发展,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加之汉人在生产技术水平方面不断地提高,农耕集团在与本来就在数量上呈劣势状态的游牧集团的对垒中明显地处于优势,使得生活于周边的游牧集团不断地流转、迁徙、分化、融合,直至形成今天的生活于边疆地区的不同的少数民族。尽管如此,这些少数民族依然保留了不少关于狼崇拜的民风、民俗:如柯尔克孜族至今还有许多关于狼的信仰,认为狼是圣物,它的肉可以保佑妇女生育,它的拐骨挂在孩子身上,作为护身符,可以保佑平安。维吾尔等民族的日常生活中也保留着许多崇尚狼的习俗,远行时要将狼骨带在身上作为护身符;产妇分娩后躺在新剥来的狼皮上;将狼的踝骨挂在婴儿摇篮上用以避邪,并希望婴儿能成长为勇敢的人;在木勺、乐器等器物上雕刻狼头等。塔塔尔族相信狼有非凡的超自然能力,至今乐于珍藏狼的后踝骨。满族和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哈萨克族等一些萨满教有崇敬黑狼的信仰,认为它是英勇无敌、嫉恶如仇、除恶祛暴的萨满护神与助手[1]。

与中国古代的狼信仰、狼崇拜一样,在古代,西方也有作为英雄崇拜的狼信仰。如罗马人相信罗慕洛(Romulus)和勒莫(Remus)是被一只母狼哺育的,他们甚至还在罗马的朱庇特神庙(canitol)树立了母狼的铜像;弗雷泽的《金枝》中记录了欧洲大陆直到19世纪上半叶,还保留着的“绿狼兄弟会”;以至波兰人现今还保留有圣诞节时人们头顶狼皮装扮成狼,让别人或牵着、或抬着走,而牵他或抬他的人可以向人家讨赏钱的风俗。所有种种表明,狼信仰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在文化、文学的初始发展中都呈现出多元意象。狼意象的正面形象在西方文学中始终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然而,在东方,尤其在我国的文化、文学发展中,狼意象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生了较大的变迁与演化。

就我国文化的发展而言,由于我国历史的长远,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间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相互冲突、相互交流与交融,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间也是一次次地融合与分化,这些复杂的历史变迁所造成的复杂因素,使得中国文学中的狼意象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蕴并逐渐趋于汉化的统一过程。具体而言,这个历史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唐前阶段、唐宋阶段、元明清以降阶段。

其一,唐代之前因华夏文明所处的历史时期,农耕民族的力量尚未足以掌控宇内八荒,农耕民族的文化尚未足以同化融合游牧文化,故而此阶段的狼意象具有多元多意性,既有狼性贪婪、凶恶、狠毒的一面,又有无畏、勇猛、执著的一面。

一方面,狼性中丑陋方面自不待言:《史记・项羽本纪》中有“猛如虎,很(狠)如羊,贪如狼”的形容;《苏秦列传》有:“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之比喻。然而与其丑陋一面性格相较而言,对其性格中另一面美好品性的描写也不乏见:《诗经・豳风・狼跋》云:“狼跋其胡,载F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狼F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暇。”《诗序》曰:“《狼跋》,美周公也。周公摄政,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不知。周大夫美其不失其圣也。不失其圣者,闻流言不惑,王不知不怨,终立其志,成周之王功,致大平,复成王之位,又为之大师,终始无愆,圣德著焉。”[2] 郑玄笺曰:“老狼进则躐其胡,退则O其尾,进退有难,不失其猛,喻周公将欲摄政,遭四国流言,归政成王,王复留为大师,进退有难,而不失其圣。……美其圣德”[2]。诗歌将历史中上鼎鼎大名的周公比喻为“狼”,由此可见,汉代之前,狼的形象具有象征美好品德的特性。

狼性中强悍勇猛的一面,在唐前文化中也是常常受到赞扬。《礼记・玉藻》云:“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郑玄注:“卫尊者宜猛也”。这里的狼形象显然是具有正面的积极意义的,它象征着英勇、神猛和力量。法国作家勒尼・格鲁塞在《草原帝国》载,拓跋焘(魏太武帝)于429年决定向东戈壁的蠕蠕蒙古部落采取反侵寇的行动时,他的一些顾问们向他预告说:南朝(南京)帝国的汉人可能要趁机来牵制他的兵力。他简单地回答道:“汉人乃步卒,吾人则骑士。驹犊群岂能抗拒豺狼”。书中又引《阙特勤碑文》有“吾父可汗之骑士英勇如狼,其敌人则怯懦如羊”之句。这里的“豺狼”、“狼”显然也是英勇无敌的勇士的代名词。

由此可见,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尚处于较为疏离游移的历史阶段,狼的意象处于多元多意的状态中。正面形象与负面形象相较,似乎“狼”意象的正面形象稍占上风。随着农耕民族文化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渐显渐强,狼的意象也渐渐由多元多义走向单一并最终归于统一。

其二,唐宋时期是狼意象发生转变的过渡阶段。此时狼意象的出现往往与异族犯边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与胡人、胡族结合在一起。具体而言,唐代时期,安史之乱前文学中很少有狼意象,渔阳鼙鼓阵阵擂响后,唐代文学中的狼意象陡然增多。无独有偶,靖康蒙难前宋代文学中狼意象也很少,而自金、辽犯边后,宋代文学中的狼意象频频出现。如李白《幽州胡马客歌》、刘商《胡笳十八拍》、李光《水调歌头》、胡铨《好事近》、吴潜《满江红》(齐山绣春台)、李曾伯《满江红》(得襄阳捷)等,诗词中的狼意象大多为凶狠、狡诈的形象。

唐宋时期之所以在以游牧民族为主题的异族进犯中原后频频出现狼意象,其主要原因当在于异族的入侵打破了农耕民族的祥和安宁,使得农耕民族的百姓流离失所、家无宁日。而游牧民族的节节胜利与农耕民族的连连失败两相对照,严重地伤害到农耕民族的民族自豪感,激起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怨恨、排斥与对抗。而以游牧民族为主题的异族胡人多以狼为图腾,以崇拜仰慕狼为信仰。故而,唐宋文人在表达内心对游牧民族的愤懑不满之情时自然地与狼相联系。而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入侵与践踏抢掠之残暴野蛮行径自然也为狼意象涂上了一层血腥的色彩,使得狼意象由最初的英勇神猛逐渐转向贪婪、野蛮与残暴。

其三,经过唐宋时期狼意象与胡人相缠绕的过渡时期,至元明清时期,狼意象逐渐由专指走向泛化。在狼意象走向定型的过程中,元代是其重要时期。元代时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封建专制国家,其对国家的严格管理及对国人的严格分级,使得汉人难以以胡人指斥统治阶级的严酷统治,而转以蒙古族图腾狼来指代。故元代文学中以狼指斥统治阶级是一鲜明特点。如:马致远《黄粱梦》:“怎禁那公人狠劣似狼豺”、施惠《幽归记》:“虎狼似恶公人”、孟汉卿《张孔目智勘魔合罗》:“则见几个巡捕弓兵如虎狼”等。元代文人以狼比喻统治阶级以发泄心中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封建统治的加强,这种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逐渐泛化下移,出现了以狼贪酷之人的义项:如,郑廷玉【感皇恩】:“你恶如虺蛇,毒如蝮蝎,狠似豺狼”;白朴【伊州遍】:“恨冯魁,趋恩夺爱,狗行狼心,全然不怕天折挫”。元代狼意象的下移表明狼意象已经完全由多元多义走向了统一。明清两代的文学作品中狼意象都成为残忍、贪暴、缺少人性的象征:如何景明《述怀》:“豺狠满道尤行路,戎马他乡有战尘”、郑燮《悍吏》:“豺狼到处无虚过,不断人喉抉人目”、王惟孙《征谷谣》:“怒吏如虎虎拥狼,踞坐上头索酒肉”。

非仅诗词如此,明清小说、戏剧中的狼意象亦如此。如马中锡《中山狼传》中狼意象即显示了狼之贪婪残忍、恩将仇报的本性,借此以警戒世人。《聊斋志异》卷六《狼三则》中有对狼因贪婪之本性而送命的揭示。《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中载有富人家自小养的两只狼在长大后食其家人后被杀的故事。作者讲完故事后,议论道:“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对狼凶险狠毒的本性进行了揭露。值得注意的是,在有关狼的故事中,往往加入了人对狼本性最终的洞察与制裁,表现了残暴不论如何伪装,必将被正义之剑挑去其脉脉面纱。“狼……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是蒲松龄对残忍、凶诈、狡猾的狼意象所象征的一切邪恶势力的慨叹和评价。

自元明清以来,狼之贪婪、狡诈、阴险、狠毒的意象形成后,中国近现代以至当代的文学作品很少有狼的正面形象的出现。提起狼,人们脑海中涌现出的往往是厌恶、甚至是恐惧的情感。然而,自20世纪50年展起来的“造田”运动,以至于八九十年代对经济指数的扩大化追求,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予取予求,毫无节制的破坏与掠夺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导致了生物链的断裂,自然物种不断减少甚至趋于灭绝。当作为邪恶化身的狼因现代工业车轮的碾轧而不断地失去栖息地以及人类的大量猎杀而导致数量骤减, 草原鼠害肆虐、沙化严重,人们开始反思,开始对自身的生存的困境有了一种深深的忧虑与恐惧,开始对社会、对现实、对自然、对人生表现出了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关怀。

较早对狼性的有多重意象进行反思的是贾平凹的《怀念狼》。小说中,狼既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的生态学的对象,也可以被看作是抽象的形而上的对象,具有强健、气概和精神正映衬着人的强健、气概和精神。但是,在滚滚的商品经济大潮的推动下,作为人类生存威胁的狼没有了,人的意志也因之消减了,人性中原有的顽强、进取、坚忍也随之消减,进而人的美好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只能作为一种怀想而存在了。《怀念狼》中,傅山与子明身上所体现出的狼性上的美好和烂头身上所体现出的狼性的丑陋完整地体现出了狼性的全部。然而,就狼意象而言,总是让人感到有一丝的缺失。狼性中贪婪凶狠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如狼群在白天公然地围攻家畜以至人类。而狼性中机智英猛仁慈的美好特征似乎缺少全面的表现,只有老狼送金香玉给老道士一笔是肯定的描写,即使如狼群叠摞攻城的智慧似乎给人的感觉仍然是狡诈而不是机智。这或许就是长久以来狼意象所形成的“集体潜意识”的存留。《怀念狼》中人性中的狼性意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狼性中的人性意象却较为含混,没有得到充分的呈现。从而作品中人的形象与狼的形象的某种隔阂,难以引发读者情感上的高度共鸣。

姜戎的《狼图腾》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的小说。“横看成岭竖成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关照,可以得到不同的内核,狼意象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全面而细致的反映。如狼在捕黄羊时的耐心,其等候黄羊松懈,以抓住最佳时机提高成功机率,表现了狼的智慧;在围捕猎物时,群狼合拢三面而留一口,以诱惑猎物出逃,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猎物,表现了狼性中的合作精神;母狼为了小狼崽的安全,独自出去诱惑敌人,表现狼性中的护犊慈爱;当狼群落入狗阵时,群狼破釜沉舟、孤注一掷,终于置之死地而后生,表现了狼性中的勇猛;失去父母仅三个月大的小狼在没有父母言传身教下独自谋生,表现了狼性中的顽强;母狼主动养育为失去妈妈的小狼,表现了狼性中的仁爱,等等。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浓墨淡彩地为我们刻画出狼性的不同风貌,展现出狼意象的多重内涵。难怪评论家孟繁华说:“《狼图腾》在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是一个灿烂而奇异的存在:如果将它作为小说来读,它充满了历史和传说;如果将它当作一部文化人类学著作来读,它又充满了虚构和想象。作者将他的学识和文学能力奇妙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作品的独特性。它的具体描述和人类学知识相互渗透得如此出人意料、不可思议。”[3]评论家白烨认为:姜戎笔下的草原狼,是生物的狼,也是人文的狼;是现实的狼,也是历史的狼[4]。因之,这是一部狼的赞歌,也是一部狼的挽歌。小说通过对狼意象的剖析,可以从中体味出许多令人深思的人文话语:狼作为自然物种,其身上所体现出的勇猛、顽强的生命本能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机智勇敢、团结合作、耐心待等精神,都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故而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评价《狼图腾》时指出:大草原上的生物百态在揭示着一个市场竞争的准则――竞争和变化是常态,谁也无法回避竞争,只有置身其中。

其实无论是狼还是羊或是其他生物,都在为生存拼搏,在拼搏中进化,强者恒强,适者生存。永远是“有序的非平衡结构”,如果你在竞争中被平衡掉,不是竞争残酷,而是你不适应竞争。而狼的许多难以置信的做法确实也值得借鉴:其一,不打无准备之仗,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组织严密,很有章法。好像在实践《孙子兵法》的“多算胜,少算不胜”。其二,最佳时机出击,保存实力,麻痹对方,并在其最不易跑动时,突然出击,置对方于死地。其三,最值得称道的是战斗中的团队精神,协同作战,甚至不惜为了胜利粉身碎骨,以身殉职。商战中这是对手最恐惧,也是最具杀伤力的。

以狼性作为写作视角的文学作品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狼意象的丰富性,同时在对狼意象的展示中“直逼儒家文化民族性格深处的弱性”[5],引起人们的深层思考,与受众产生互动与共鸣,从而有可能改变中国文化中狼意象在较长一段历史时间上的单纯文化内涵,使之重新恢复其多元象征意义。

参考文献:

[1]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1990:19.

[2][唐]孔颖达。毛诗正义[C]//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体。北京:中华书局:1980:400.

[3]汤哲声。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赏析[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196.

[4]姜戎。 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封底。

[5]姜智芹。中国新时期文学在国外的传播与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1:275.

The Wolf Image in Chinese Literature Shape Evolution

and the Reform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ZHANG Guiqin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Law, Dalian Radio & TV Univerc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1,China)

最新范文

美容师学习心得(优秀3篇)12-19

描写雪梅的诗句(精选句子5篇12-19

仿写诗歌乡愁(通用21首(优秀9篇)12-19

微格教学【3篇】12-19

暑假生活手抄报(精选20张【通用10篇】12-19

2023年感恩节英语祝福语短语【带翻译】12-19

王勃《滕王阁序》原文及翻译【优秀4篇12-19

落花生课文原文【优秀4篇】12-19

楹联优秀6篇12-19

我是中国人【优秀8篇】12-19

149 27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