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精选10篇】

2023-12-15 20:40:04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精选10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启发。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范文 篇一

1、基本解释:珍惜人才,惜才爱才。

2、表达惜才的句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

(来源:文章屋网 )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篇二

关键词:关联论 汉诗英译 人称指示语 《登幽州台歌》

1.关联论简介

关联论由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在合著的《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关联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即说话人用明示行为(如话语)把信息意图展现出来,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推理的过程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推理努力越小,则关联性越大。

关联论指出,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也就是说,“明示交际的每一个行为都存在这样一个前提,即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听话人付出一定的推理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即为最佳关联。

Wilson的学生Gutt最早将关联论系统地应用于翻译研究,提出了翻译关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限于篇幅,不作介绍。

2.汉诗英译中的人称指示语

指示语属于语用学研究范畴,这一术语源自希腊语,意为“指示”或“标示”。指示语可分为五种,包括人称指示语、空间指示语、时间指示语、话语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人称指示语“涉及言语事件中的对话者或参与者角色的识别”,可分为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指言语交际中的说话人,第二人称指言语交际中的听话人,第三人称指言语交际中除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其他角色。人称指示语包括人称代词、称呼、名字、头衔、职业名称等不同表达方式。

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在汉诗英译中极为常见。汉语古诗简明扼要、寓意深远,对语言形式有较高要求,对人称信息的表达方式并不完全依赖于人称指示语。相比之下,英语则更注重语言结构和语法,在英译汉诗中,人称指示语的使用较多。

汉诗英译中人称指示语的主要作用为:明确人物指称信息,便于对诗歌的理解;完善语句结构,达到语法规范。下面我们就以《登幽州台歌》为例,从关联论的视角对翻译过程中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3.《登幽州台歌》英译的人称指示语分析

《登幽州台歌》篇幅虽短,但“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作者陈子昂,唐代诗人,富有政治见地且才华横溢,但由于其政见常常针对当朝弊政提出批评,多不被采纳。《登幽州台歌》作于诗人随军征讨契丹期间,当时军队战败,情况危急,陈子昂屡次进言,不被采纳,反被降职。诗人觉得报国无门,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在今北京市),写下《登幽州台歌》,以此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

本文所选《登幽州台歌》三个译本的译者分别为许渊冲、Burton Watson和翁显良。许渊冲,当代翻译名家,翻译出版了大量中国古典诗歌,其译文尤其注重音美、意美、形美。Burton Watson是当代美国著名翻译家及汉学家,精通英汉两种语言,对中国古代哲学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他的译文具有准确、优美、流畅的特点。翁显良,诗歌理论、英汉诗互译等方面专家,他对诗歌的翻译多用散体,意境优美,不拘形式。

下面是《登幽州台歌》的原诗及三个译本。

登幽州台歌

[初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许渊冲译本(以下简称“许译”):

On the Tower at You Zhou

Where are the great men of the past,

And where are those of future years?

The sky and earth forever last;

Here and now I alone shed tears.

Burton Watson译本,华满元、华先发,2014:297):

Song on Climbing Youzhou Terrace

Behind me I do not see the ancient men,

Before me I do not see the ones to come.

Thinking of the endlessness of heaven and earth,

Alone in despair, my tears fall down.

翁显良译本(以下简称“翁译”):

I See Them Not

Men there have been ― I see them not,

Men there will be ― I see them not.

The world goes on, world without end.

But here and now, alone I stand ― in tears.

首先,关于诗歌标题的翻译,原诗标题《登幽州台歌》的意思是诗人登上幽州台所作之歌。许渊冲和Watson都选择了介词短语作为译文,认为标题中的地点,即幽州台,是诗歌的关键,以此作为译诗的标题能够较好地传达原诗的信息意图,构成与原诗的关联。而翁显良的译法则不同,从用词可见,他认为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是更重要的因素,因而使用人称指示语为信息编码,用第一人称表现作者本人的主观情感,将诗人的交际意图传递给读者。可以说,翁译的标题在字面上与原诗并不构成关联,但在交际意图上,仍然保持着与原诗的关联性。

下面来分析诗歌主体部分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情况。

第一句“前不见古人”,包含两处人称信息,一处是省略了的主语,另一处是“古人”。这句诗是一个无主句,根据语境,通常认为所省略的主语为第一人称,即诗人自己,这一理解符合语境,以最少的推理努力达到与原诗的最佳关联。因此,在三个译本中,但凡补译出主语,都使用了第一人称指示语I,只有许译将原诗的陈述句译为疑问句,从而无须译出主语。对另一人称信息“古人”的理解,是这句诗的关键。“古人”的字面意思为古代的人,但结合诗人的身份与写作这首诗的背景,可知“古人”实际上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这层意思才是诗人的交际意图,与原诗构成最佳关联。三个译本都使用了名词短语形式的人称指示语,但信息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许译为the great men of the past,虽未点明是贤明君主,但用great一词也与原诗的意思基本对应。Watson的译文用the ancient men,完全是与原诗的字面对应,或许由于译者没有考查到“古人”的具体含义,理解没有到位,类似的情况在西方译者的翻译中是屡见不鲜的。翁译用men there have been这一含有后置定语的名词短语,这符合翁显良译诗的自由奔放的风格,但同样在语义上没有明确到位。相比而言,许译的关联性更佳。

第二句“后不见来者”句式和第一句一样,所包含的人称信息也类似。一处是省略了的主语I,三个译本的译法都与第一句一致。另一处是“来者”,与上一句的“古人”相对,前代的贤君既不可见,后来的明主也无由相见,诗人以此来表达自己失意的苦闷之情。三个译本都使用了人称指示语。许译用those of future years,其中those即为上一句的the great men,语义连贯而下。Watson用the ones to come,仍然是字面关联,但语义有些流于浅显。翁译用men there will be,风格与上一句一致,但语义同样不够明确到位。相比之下,仍是许译的关联性更佳。

前两句诗涵盖古今,状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则是诗人在感慨古今后,回到眼前的实景,极写空间的壮阔。这句诗仍然是一个无主句,“念”的主体应是诗人自己,但三个译本不约而同地没有补译出这一主语。许译和翁译都直接描述客观事物,甚至没有译出“念”,其原因或许是译者认为这句诗的侧重点更强调空间的广袤,同时在语言形式上多一些变化。Watson的译文同样没有使用人称指示语,但是很忠实地译出了“念”这一信息,即thinking,这一现在分词作为独立主格结构,与下句的译文正好连成一句,其逻辑主语也由下一句带出。对比三个译文,Watson的译文与原诗的关联性更大,而许译和翁译都在语义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转化,尤以翁译的转化更大,虽更显其译诗的自由风格,但与原诗的关联性恐怕也因此有所削弱。

在前三句状写出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下,诗人孤寂哀苦的情绪在第四句“独怆然而涕下”中跃然纸上,“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对于这句诗的翻译,三个译本都使用了第一人称指示语,许译和翁译用了第一人称代词I,Watson则用了物主代词my。相比前三句诗,这句诗虽然也是无主句,但其人称信息可谓非译不可。因为前三句诗从时间和空间上为第四句诗做了铺垫,只有第四句诗是诗人对自己情感的直接抒发与描写。因此,补译出人称信息,可使诗人的交际意图得以明示,减少读者的推理努力,构成与原诗的最佳关联。

对比原诗与三个译本,可见人称指示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大不相同。原诗从标题到诗歌主体部分,句句所言皆为诗人,但却不着一字,全诗四句皆为无主句,没有使用任何人称指示语。而三个译本中,许译出现了3处人称指示语,Watson译本为7处,翁译则为9处。出现如此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汉语重意合,但凡推理可知的信息,通常可以省略,这是因为“说汉语的人对语句的理解常常是凭着他们对语义关系的敏感性和语境才达成的”。(刘重德,2006:152)汉语古诗又要求字数精简,根据语境可推理而知的人称信息,通常无须明言,因此人称指示语的使用较少。英语重形合,强调句子结构的完整,语义的连贯依赖于各种衔接手段的使用,主语通常不能省略,而在诗歌中出现在主语位置的信息又多为人称信息,因此人称指示语的使用较多。是否补译主语,以及补译出的主语是否为人称指示语,则可根据关联性并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其衡量的标准是使读者能够以较少的推理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了解原诗的交际意图。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范文 篇三

师:请大家反复诵读印发资料中的几首诗歌,总结出它们在题材上和写法上的共同特点。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从题材上看它们都是登高诗,从写法上看都是寓情于景。

师:好的。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在古典诗词中,登高赋诗抒怀是文人的一个传统,每有登临必有诗作。

将登高与文学联系起来,始于孔子。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韩诗外传》卷七)。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登高而咏已是知识分子所向往、所推崇的习惯。登高之后眼界开阔,使人心境开阔,有指点江山、品评山河的豪情。中国后世知识分子推崇儒教,儒家先贤的言行自然要竞相模仿。

今天我们就进行登高诗鉴赏的专题学习――自然与人格的契合物境与心境的交融。首先让我们走进作品,我想请大家一起诵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

生齐读: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s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师:请思考:诗人的悲愁具体指什么?诗人是怎样将满腹悲愁表达出来的?从诗句当中去找。

生:诗人因为参加永贞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后来又明升暗降,被派往远州当刺史。那时候诗人思念友人,自伤身世,写下此诗。

师:这位同学把柳宗元两次贬谪的遭遇回顾了一下,很好。其他同学能不能再补充一下?

生:从“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来讲,诗人看到的景象是凄凉开阔的,后面会联想到身世,这样会觉得更加悲苦。

师:很好。我们讲登高见景,见景抒怀。诗人见到的是夏日里暴雨的景象,能详细描述一下吗?

生:他见到了“惊风”、“芙蓉”、“密雨”、“薜荔”,“惊风”击打着“芙蓉”,“密雨”侵袭着“薜荔”。

师:“芙蓉”就是荷花,“薜荔”是一种植物,它们还有别的含义吗?

生:也象征着恶势力对改革派的打击报复。

师:嗯。其实这里运用了一种写作手法――比兴。表面上是写见的景,实际上具有象征性,“芙蓉”“薜荔”象征着美好的芳洁的品德。

我们继续从诗句中来找他的悲愁。“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刚才同学讲到,他和友人都被贬谪到这么遥远的地方,音信难通,家园难归,所以最后两句抒发的也是这样的悲愁。

通过这首诗我们来把鉴赏登高诗的方法明确一下(投影):登高诗歌一般是登高见景,见景抒情。登高,提供了一个观景抒情的审美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诗人可与自然、天地、万物对话,可以审视自我,发抒幽情。在本诗中,柳宗元便是通过景物描写,将一腔难以排遣的愁思充塞于天地山海之间。请大家再次齐声朗读诗歌,用声音来传递这种情感。(生再次齐读此诗)

接下来请看李商隐的《安定城楼》。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g雏竟未休!

诗人登上安定城楼,纵目远眺,所见之景通过第一联展示出来:城堞、杨柳、汀州,景象高远。接下去的诗句呢,请同学来赏析一下。

生:在第二联中,诗人写了贾生和王粲的典故,借典故表达自己和他们一样的身世和遭遇。

师:什么样的身世和遭遇?这两个人物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和诗人的经历又有哪些契合之处才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呢?

生:他们都是怀才不遇的。

师:这个词点得非常好,有概括性!“怀才不遇”,满腔的抱负、才能都没有办法施展出来。下面一联用了什么典故?

生:用了范蠡的典故,诗人表达了功成身退、退隐江湖的愿望。

师:是的。范蠡实施了复国的计划,携美人归隐江湖,很惬意。诗人用这个典故想表明自己什么样的情怀?这位同学说到“退隐”,并不贪慕于什么样的名利。他的想法啊,非常高远,就是归隐于江湖要在什么完成之后呢?

生:扭转乾坤,功成身退。

师:好,继续往下呢?

生:写了“腐鼠”和“g雏”,讽刺那些党羽势力。

师:对,他用了什么典故?出处?

生:是《庄子》。

师:对,《庄子》里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寓言故事。

生:讽刺了朋党势力,表达了自己的心志。

师:鸱鸟以为非常美味的腐鼠,认为g雏(即凤凰)也会贪恋,它哪知g雏对此根本不屑一顾。借此来指向那些打击排挤自己的朋党势力。那么李商隐是怎么卷入朋党之争的呢?谁能给我们简单地说一说诗人的遭遇?

生:李商隐二十六岁时,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与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师:很好。那能不能请你再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来谈一谈,他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

生:他想要建立功名,但是又遭到压抑,忧愤国是,却不被重用,所以政治上很失意。

师:非常好。请大家思考:诗人登高望远之际,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

刚才我们请同学将三联中涉及到的典故回顾了一下,要注意典故的运用的内涵和诗人情感的契合。诗人的情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第二联的怀才不遇难以施展抱负的感伤,到下面一联表达自己淡泊名利、在扭转乾坤之后归隐江湖的坚定想法,一直到最后这种愤慨的全面爆发,对朋党势力对他的排挤打压进行了抨击,讽刺之意很强烈。

(板书:感伤――坚定――愤慨)

我们总结一下:通过品味这首诗的深远之情,我们看到,鉴赏诗歌,不仅要分析情与景的关系,而且要知人论世。我觉得大家有一点工作做得非常好,就是鉴赏诗歌的时候把诗人的经历遭遇等做一个整理,结合诗人身世与时代背景,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

下面我们走进哲思,请大家朗读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生齐读: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和前面的登高诗有什么不同。

生:这首登高诗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感受,然后又通过登高去缅怀先人,继承了先人的文化,抒发了作者对历史传统的体悟。

师: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吗?它与前面登高诗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生思考)

师:前面柳宗元、李商隐的诗都是一开头将登高所见之景写出来,然后再抒怀。那么这首呢?

生:这首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想法、哲思。

师:很好,你能给我们讲一讲,首联是什么内容?

生:世事不断地变化,给人一种人世苍茫的感觉。

师:对,它其实是给人们揭示一个哲理,是以议论性的诗句开始的。

生:接下去抒发了对历史的体悟,用典故写了时序的更替、年华的转换和岁月的流逝,尾联写对自己前途渺茫的心理,很有沧桑感。

师:我们看“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尚”字十分有力,包含了复杂的内容,能不能给解读一下?

生:羊公当初和贤圣之士来此登临,留下来的碑记还在,现在诗人登上岘山,看到这座碑,心情十分的萧条。(犹豫)

师:为什么呢?羊公是谁?

生:羊祜,曾经镇守襄阳。他曾在此山与友人喝酒吟咏。

师:对,他和羊祜相距四百余年,现在登临此处,看到当时的百姓为纪念羊公竖立的石碑还在,为什么会悲从中来呢?为什么“泪沾襟”呢?

生:我想是一种抚今思昔的感慨吧。

师:是的,而且会自然而然地吊古伤今。那他感伤的是什么呢?

生:他自己不能实现抱负,心中的悲哀。

师:很好。鉴赏这样的诗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个方法:卷帘而上。从这个尾联的典故入手,再品读,咬文嚼字时看这个“尚”包含的思想内容、情感。诗人想到自己死后难免湮没无闻,再想到羊公,毕竟是做了一些事情,不管是为国家,还是为百姓,所以才会在他逝去之后,百姓为他立碑。四百余年的历史过去了,碑还在,诗人自然会吊古伤今。这首诗与前面诗的不同之处是它传达了诗人的一种哲思,情之悠远是慢慢深化的。

我们借鉴一下程千帆先生的评论(投影):这篇诗凭吊家乡古迹,通过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这个主题的描写,暗示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悲哀。(《新选新评新注唐诗三百首》)

走进诗人之悠远心灵,请大家找出其他登高诗中富有哲理的诗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了作者对自然之秋、人生之秋的强烈的感彩。

师:那哲理体现在哪里?

生:我觉得王勃的《滕王阁》后面四句都是带有哲理性的。人生的浮华是短暂的,只有江水是永恒的,表现了一种世事无常,但时间永恒的真理。

师:好的,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讲述了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很好。登高抒怀,别有怀抱。请大家结合印发的几首诗歌总结:一般登高诗抒发的感慨有哪些?我们来整理一下,互相补充。

生:写了仕途上的不得意,还有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还有对社会历史的一些想法。

生:还有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生:作者在登临以后,看到自然景物的开阔,往往会感觉到自身的渺小,从而产生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感慨。

师:好的,有的同学从诗人个人的角度来谈,因为前面接触到的诗人有政治上非常失意的,遭遇贬谪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这样一种悲愁。

师:我们发现,我们的选修教材是按照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来编排的,当我们把这几首诗串联起来的时候,看到诗人通过作品来反映出时代精神,体现了唐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李商隐的作品是“落日余晖”中的一部分,即使是落日的余晖,他依然有着崇高的理想。把个人放在永恒的时空之中,把自己的命运融于时代的潮流和国家的命运中去思考。这是一种大情怀。

(投影)登高抒怀别有怀抱。请大家结合印发的几首诗歌总结:一般登高诗抒发的感慨有哪些?

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整理:

个人:

国家:

时代:

从个人角度看思归思乡之情、不得见用之愁、贬谪之苦;从国家这一角度看感怀时事的诗篇,凭吊古迹、伤感于今;时代盛衰无常、世事变迁,将个人的理想追求和整个大的环境联系到一起去。

师:请诵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王之涣《登鹳雀楼》和杜甫《登高》,分组讨论:杜甫是怎样从内容和写法上发展登高诗的?我们来读一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生齐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师:我先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体会一下登高诗文化之长远。先看一段评论,说到这首诗传达出来的三种意识(投影):

穿越古今的历史意识

俯仰天地的宇宙意识

于一声浩叹中表达的强烈的生命意识

评论用的是“浩叹”,不是“悲叹”,不是“哀叹”。陈子昂就像一位巨人,站在时代的顶峰呼唤。

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这样一种评价(投影):

登高玄思的哲人之境,启迪人心的哲理之境。

《登鹳雀楼》是个人登高即景然后抒怀,但这里蕴含了诗人的智慧,引起了后人的普遍共鸣,带给我们一种哲理。

下面我们一起朗读杜甫的《登高》。

生齐读:

登?摇高

杜?摇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之景,表达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愁苦的复杂情感,沉郁顿挫,动人心肺,在意境的营造上显得雄浑高远。

请大家分组讨论:杜甫是怎样从内容和写法上发展登高诗的?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生(代表1):杜甫的诗先写景,写了秋天悲凉的景色,然后抒发了一种哲理,人生渺茫、宇宙永恒的哲思。抒发自己的情感,就是自伤身世。

师:你把杜甫的《登高》赏析了一下,能否比较一下呢?

生(代表1):陈子昂是直接抒发感慨。王之涣是先描写一种壮阔的景象,然后表达对人事的思考。

师:好,那杜甫呢?

生(代表1):杜甫是借景抒情,然后把他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来。

师:好,感谢第一位发言的代表。接下去。

生(代表2):《登高》这首诗,前半首写景,后半首抒情。首联刻画了杜甫在登高时见到的景物。描写了秋天特有的景物,表现了秋天那种肃杀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年老多病、一生漂泊的情感。

师:好的,请再推举一位代表。

生(代表3):(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形”“意”两字)如果从作画的角度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卓越的写意诗,重意不重形,讲求以意御笔,以笔写意,一气呵成。是情感自然的勃发,灵魂恢弘的喷薄,表达出怀才不遇,怀璞玉而不为人所识的惆怅之情。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凸显一个“形”字,极注重格律与平仄,中规中矩,井井有条。再加上诗人先写景,再写情,情景交融的写诗技巧,充分体现了闻一多先生论诗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卓论,体现出登高玄思的哲人之境,启迪人心的哲理之境。然而,到了杜甫,则显其并能,将陈王二人的长处交融,达到统一,并进一步发展。王诗为五言,而杜诗为七言,七言较之五言在抒情上表现得更为丰满有力,并且杜诗更为精雕细琢,从格律的角度上看简直无懈可击。再者,此时杜甫已步入暮年,在苦难的锤炼下,显示出比陈子昂更为成熟、沧桑和强大的情感,令人感动、震撼。因此,情感因格律而升华,格律因情感而洗尽铅华,不再古板和生硬。首联、颔联描写了江边的深秋图景。随着诗人视角的变换,描绘了天上地下的秋景,有声有色。首联有听觉的肃杀,有视觉的悲壮。颔联由“无边”、“不尽”将有限之小天地扩展为无限之大时空。颈联、尾联将诗人他乡作客的艰难困苦之情层次分明地倾诉出来,“年老志衰霜满鬓,一腔愁苦独登高”,一种极强烈的悲剧感撼人心魄。读罢《登高》,我实在不忍心去称赞杜子美在诗中表现的破碎的尊严和坚强。请大家珍视这种悲壮的高贵。(师生鼓掌)

师:感动于你用心灵与伟大的诗人对话,对诗歌的鉴赏本来就是用自己的心灵去走进诗人。请大家看一看:(投影展示一)登高题材也是有传统的,经过漫长的积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出,便以强大的力量夺取以往的积累,建立牢固的形象,他的主题被时间笼罩,并且是悲观的(独怆然而涕下)。而王之涣带着《登鹳雀楼》来抢占地盘,他的主题被空间笼罩,并且是乐观的(更上一层楼)。然而杜甫的《登高》,以更强大的力量和姿态,使“登高”题材形成定局。

接下来是有关比较的内容。

(投影展示二)杜甫的《登高》既包揽了陈子昂的时间和王之涣的空间,又注入了个人身世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时与空,历史与现实互相交错和浸透。陈子昂和王之涣用的都是静止的远景,杜甫则用上远景、近景、特写,并且不断转换视角,使诗写得丰富而复杂。

师:最后咱们来再进行一下整合。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韩诗外传》卷七)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过程的艰难、登上高处的旷茫和寂寥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自然、宇宙的怀想,也就容易产生诗情。细细揣摩登高诗的内容:或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热爱自然的豪情;或抒发人生感悟、历史沧桑,揭示宇宙的哲理;或抒发个人的悲抑、哀怨。登高往往表现的是一种昂扬、激烈、悲抑的人生状态,展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渴望(登)和旷茫无边(高)背景下的大豪情、大悲愁。总之,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是优秀登高诗的常态。这个登高的“高”已经不是一个物理的高度,它应该也体现了一种精神的高度:开阔的视野所带来的一种心灵的丰富。

下面欣赏名家谈登高诗鉴赏。(投影)

生齐读:

(登高诗)从空间的广阔,到时间的深邃,不仅是视野的广阔,而且有诗的精神气度――悲秋而不孱弱,有浑厚之感。

在登高的场景中,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宏大的空间中,使他的悲凉显得并不渺小。由高而低,由历史到个人,由空阔到逼仄,形成一种起伏跌宕的气息。

分析要开放,最好把作品放在系统中,在多方面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分析,结论才有可能深入。

师:大家课后也可以阅读一下当代学者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让我们对作品的鉴赏更加深入、细致、丰富,贴近自己的心灵感悟。今天我们通过登高诗鉴赏专题的学习,来感悟宏大深沉的精神力量,让生命色彩更加丰富。大家课后复习诗歌的时候也可以用分类别整合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诗作的理解,加强诗歌题材分类的意识,如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别惜别诗、咏史怀古诗等,通过整合,整体把握类别的特点,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今天的这节课就到此结束。感谢大家,下课!

思路解说:

这节课是我在南京市开设的选修教学探究课,想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选修与必修打通,将选修教材内部各专题打通,真正体现选修的特点。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按照文学史的脉络,以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风格为依据进行专题分类。在实施教学时,要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目标最优化原则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把《唐诗宋词选读》初唐诗专题中的《滕王阁》、盛唐诗专题中的《与诸子登岘山》、中唐诗专题中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晚唐诗专题中的《安定城楼》和《必修四》中杜甫的《登高》等篇目整合起来,设计为“登高诗”专题。在前期准备阶段注意了以下问题:一是注意单篇教学的落实,课前布置学生充分的预习未接触过的诗篇,温习已学过的诗篇,以提高课堂整合的效率。因为是在外校借班上课,事先我将所有课上要涉及的必修、选修诗作印成了一张讲义发给学生以加强诵读与理解;二是注意板块流程的顺序安排及问题设置的斟酌,能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分”与“合”的组合学习;三是强调古诗词鉴赏方法的归纳整理,以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四

原文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翻译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赏析

诗人具有**见识和**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其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处的时代的'范围,带有一定的广泛性。表现在这首诗里的感伤情绪,和世俗的忧生叹逝有明显的不同。这是一种在对事业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中产生的喟叹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范文 篇五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关于陈子昂的故事

摔琴扬名

据 《独异记》记载,他21岁时从家乡来到长安,准备一展鸿鹄之志,然而朝中无人,故四处碰壁,令他忧愤交加。一天,他在街上闲逛,见一人手捧胡琴,以千金出售,观者中达官贵人不少,然不辨优劣,无人敢买。陈子昂灵机一动,二话没说,买下琴,众人大惊,问他为何肯出如此高价。他说:“吾擅弹此琴,请明天到敝处来,我将为尔等演奏。”次日,陈子昂住所围满了人,陈子昂手捧胡琴,忽地站起,激愤而言:“我虽无二谢之才,但也有屈原、贾谊之志,自蜀入京,携诗文百轴,四处求告,竟无人赏识,此种乐器本低贱乐工所用,吾辈岂能弹之!”说罢,用力一摔,千金之琴顿时粉碎。还未等众人回过神,他已拿出诗文,分赠众人。众人为其举动所惊,再见其诗作工巧,争相传看,一日之内,陈子昂名满京城。后来武攸宜就召他去做了书记。

三次隐逸

在陈子昂“入世”的14年中,曾有三次隐逸的“出世”生活,累计时间长达8年。第一次隐逸是22岁初试第落榜的次年:“居蜀学神仙之术,与晖上人游。” 此次隐逸既有欲求无上智慧、又有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次年,他即中进士。第二次隐逸是经历7年官场生活后,31岁的他以“继母忧解官归里”。约两年半时间里,他的诗作中却全然没有归隐山林者那份飘逸潇洒,传递的情怀是尘心未绝、心有不甘。第三次隐逸是在38岁时以父亲年老多病为由奏请归侍,直至其冤死狱中,历时约4年。陈子昂临死前“仰而号曰:‘天命不佑,吾其死矣!’遂绝,年四十二。”

改过自新

初唐诗人陈子昂,老家在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幼年时就随父亲来到京城长安。由于父母过于娇惯,他十几岁还不爱读书,每天不是带着朋友出城打猎,就是四处找人斗鸡赌钱。后来,父母也看不下去了,一再劝他除掉恶习,潜心攻读,可陈子昂根本听不进去。有一天,陈子昂路过一处书塾,无意中听得老师讲:“一个人享受荣誉或是蒙受耻辱,完全决定于他本人的品德。好人自然享受荣誉,坏人自然蒙受耻辱。一个人放任自流,行为傲慢,身上有邪恶污秽的东西,就无法受人尊敬。作为一个君子,要博学,还要用学来的道理经常对照检查自己。这样做,你的知识就越来越多,行为上也不至于有过失了。俗话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看到别人能做一番大事业,你也许会很羡慕,但你哪里知道,人家是下了一番苦功呢!不经过努力想得到学问,就像缘木求鱼一样……”

这番话对陈子昂触动很大,回家后,他回首往事,追悔莫及,流着眼泪向父母认了错。从此,陈子昂和原来的哥们断了来往,放掉了养在家里的各种小动物,和书本交上了朋友。

名声大噪

有个叫徐元庆的人,他的父亲被县尉杀害了。这个县尉叫赵师韫,后来赵师韫升官了。徐元庆呢改名换姓,在官驿工作,这是在蛰伏待机啊!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让徐元庆等到了报仇雪恨的时机,结果了赵师韫的性命。在唐朝,徐元庆的这种行为,不但是不受处罚,反而是受到奖励的。所以朝野上下一致认为:应该嘉奖徐元庆。但是有个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这个人就是陈子昂,陈子昂是什么意见呢?《新唐书》:“国法专杀者死,元庆宜正国法,然后旌其闾墓,以褒其孝义可也。”我们翻译过来理解一下这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徐元庆的这种行为,按照法律是应该杀头的,所以不能够只是嘉奖,一定要处罚他,应该先杀了徐元庆。那当时的风气不是不合法律么,然后再嘉奖他的孝行。这个观点那真是石破天惊,大臣们马上就分为两派,不少人就支持陈子昂。这个事情可以说是让陈子昂名声大噪。

感遇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陈子昂今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感遇》三十八首是其代表作。这组诗大都是感于政事或个人遭际而作,各篇非作于一时一地,所咏也非止一情一事,但基本内容多是抒发个人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以及壮志难酬的感慨,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诗原列第二首,约作于解职归里之后。

诗作借《楚辞》中香草凋零、美人迟暮的意境,感怀身世,抒发美好理想难以实现的深沉苦闷和生不逢时的自伤之情。

全诗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前后比衬,意境鲜明,体现了他所倡导的“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创作精神。赞美压倒群芳的兰若丽质,正是自赏卓然特立的出众才华;秋风威迫、芳华摇落的叹息,乃是年华流逝、壮志未酬的深悲。

陈子昂诗歌中的经典句子

度荆门望楚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

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

于长史山池三日曲水宴

烟花飞御道,罗绮照昆明。

日落红尘合,车马乱纵横。

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

始忆携手期,云台与峨眉。

达兼济天下,穷独善其时。

秋园卧病呈晖上人

图书纷满床,山水蔼盈室

宿昔心所尚,平生自兹毕。

彩树歌

青春兮不可逢,况蕙色之增芬。

结芳意而谁赏,怨绝世之无闻。

红荣碧艳坐看歇,素华流年不待君。

故吾思昆仑之琪树,厌桃李之缤纷。

送客

故人洞庭去,杨柳春风生。

相送河洲晚,苍茫别思盈。

白苹已堪把,绿芷复含荣。

江南多桂树,归客赠生平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篇六

一。诗意起航

由《登高》想到杜甫在23岁时所写的《望岳》一诗及诗中所吟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感受他年轻时建功立业、立志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人生情怀;体会到李白那“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健笔力;想到了王安石在《金陵怀古》中“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地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所展现出的辽远的情韵。古人“登高必赋”,登上高处的寂寥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对自然的怀想,也就容易产生诗情。此类诗或抒发诗人的雄心壮志、热爱自然的豪情;或抒发人生感悟、历史沧桑;或抒发个人的悲抑、哀怨。我们从的《沁园春·长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及柳宗元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中便能体会出这种感情。登高往往表现的是一种昂扬、激烈、悲抑的人生状态,展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渴望和旷茫无边背景下的大豪情、大悲愁。总之,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是大多优秀“登高”诗的常态。

二。主脉悟意

杜甫的《登高》情感是多层、多元的。说其“悲凉”,因“风急天高”的空旷;说其“凄凉”,有“渚清沙白”的色调;说其“苍凉沉郁”,有“无边落木”的广漠,长江“滚滚”的汹涌;说其“羁旅孤愁”,有“悲秋长作客”的无奈。其感情抒发得浓烈,已达到字字情丰的境界。可以说整首诗无一废字、无一偏字,对这些“符号”所传达出的情感,都应让学生自己感悟。

阅读必须从文本出发,结论必须从文中得出。我看这应成为阅读的一项重要的思维指向。文本是思想感情之母,因此我们应让学生拎出诗中的一些词语:啸哀—悲秋—作客—多病—苦恨—潦倒。这样,一个哀怨、凄凉、漂泊多病、穷愁潦倒、悲抑无奈的诗人形象便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如果联系杜甫的一生,联系他当时的情况,联系诗歌表现的特点,便不难发现,整首诗的感情主脉是“哀”。这是杜甫生命的最后的“哀”音——是对人生的一种大绝望,对自身处境的一种大悲怜。哀大则心死,哀轻则悲鸣。也就是说杜甫的这首诗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在这多层质的情感结构中,其核心是“哀”——生命中最痛苦而绝望的感情。

三。意象探微

当我们根据这样的思路,把握了诗人的基本思想感情以后,引导学生进行意象探微,则是诗歌教学必经的一步,否则教学就会有骨无肉。首联诗人为什么对“风”、“天”、“猿啸”有“急”、“高”、“哀”的感觉,对“渚”、“沙”设以“清”、“白”之色呢?为什么“鸟”儿这样低飞徘徊?这些不正是渲染着一种心境的低沉悲凉吗?也正是通过这些来映射诗人生命中的无限凄凉。由于“哀”的情感笼罩全篇,首联中一个孤苦哀伤、心境凄惨的诗人形象便凸现在我们的眼前。颔联则塑造了一个秋意浓郁的境界,“萧萧”言树叶的飘零之声,我们难道感受不到生命的飘零和悲切的哀音吗?从“滚滚”激荡的江水中,不也能感受到杜甫沉郁苍凉激荡不已的内心吗?“萧萧”之声不绝,“滚滚”之音不歇,人生的壮志豪情不减,人生的凄凉无奈不止。颈联用大数目的词,来写壮阔景象,正是杜甫壮阔胸襟的写照,是其心境激荡的显现,是其博大人文情怀的自然展示。尾联进一步抒发穷愁潦倒的感慨,一个“苦”字,就可以感受到杜甫不能为国尽力的那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心境。

四。联读升华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范文 篇七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寥寥数语,由于深刻的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与生命的悲剧意识,并在另一个角度昭示了新一代知识分子在人格精神上的自立成熟,预示着更加伟大的新的艺术审美理想的确立,直启暴雨般丰沛而壮观的盛唐气度,因而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或许是受异族文化和皇室遗风的影响,唐代儒生的理想人格并不是那种只会吟诗作画的谦谦君子风度,而是出经入史,饱读诗书,集文韬武略于一身,陈子昂就是这样一位诗书儒养下的豪侠之士。他从小“奇杰过人”,“驰侠使气”。据载,子昂初到京师,以千缗市胡琴,引起众人惊异。次日集会,他又当众击碎此琴,并趁机散发文稿,“一日之内,声华溢都”,一副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气概,这种气概恐怕也只有唐人做得出,只有像陈子昂这样勇于自新自立的人做得出。

陈子昂就是这样一位具有极强政治见识和政治抱负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令他心情时常处于极度苦闷中。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陈子昂担任武攸宜幕府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因而战争中节节败退,他几次直言相劝,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登上蓟北楼,慷慨悲歌,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举贤与能,礼贤下士的贤君明主;来者指后来的贤明君主。作者登高望远,视通万里,思接古今,对像战国时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魄;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已经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王自己又来不及见到,他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时不我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与生命的悲剧意识极其矛盾的交织在他内心,当他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亘古悠远,深感自身如一芥尘埃般微渺,生命的短促与功业的未就交错,从而引发了他内心深处一种深广无边不可诉说的孤单寂寞,不觉悲从中来,禁不住怆然流泪了。这是一声巨人的长泣,也是一曲巨人的悲吟,更是一首巨人的高歌。它悲壮悲凉却不凄凉颓废,反从一份深长的悲寂中涌出一股厚积薄发的力量与气度,让人感到一份沉潜的力量与震动。孤单寂寞是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人士所共有的独特人生体验与生命意识,因而能超越时空获得广泛的共鸣。不过,陈子昂这一声横绝出世的寂寞悲吟,在此时此境却有特别的意蕴,这是一种生命存在本身的寂寞,这也是经冬历寒如春水般将要喷涌而出的初唐文士所特有的寂寞与抱负,它是初唐文人走向人格精神独立的成熟标识。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独具特色,在初唐文坛诗苑中,如果我们把“四杰”比作急先锋,把刘希夷、张若虚比做左右偏将,那么中军全帅,就非陈子昂莫属了。虽然在审美创造上,初唐“四杰”的诗中已开始出现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刘希夷、张若虚也开创了诗歌的兴象玲珑的意境美,在一定程度上已大大拓展了诗歌创作视野,大胆搅动了诗坛,扭转了六朝骈俪绮靡文风,但那毕竟只属于积极的尝试和朦胧探索阶段,而陈子昂不仅有更加自觉的否定精神,明确标举“风骨”,倡导“兴寄”,以回归反魏“复古”途径来实现超越两晋的革新目的,而且自觉付诸实践,这首《登幽州台歌》就是他自觉理论的有力实践。

这首诗境界宏伟开阔,苍茫遒劲,语言苍劲奔放,一扫六朝诗歌的绮丽脂粉气,极具表现力,诗上两句俯仰古今,写时间之绵长;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辽阔,“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诗人独立苍茫宇宙,宇宙无穷,天地不尽,人生惟余一芥。有与无,虚与实交织在这样广阔无垠的苍茫背景中,表现了诗人极度的孤单寂寞,悲哀苦闷之情,两相映照,慷慨悲哀,分外动人。读这首诗时,我们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茫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图景面前,毅然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而寂寞悲伤的诗人形象。诗人这份从内心深处涌出的寂寞,是一种生命存在本身本真的寂寞,是一份有待升华与超越的无法消除的生命悲剧意识,这份独特的人生体验难以道明,无法宣泄的潜藏在我们许多人内心,陈子昂以巨人的胸怀道出了这一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长叹,不仅获得了对自身生命的超越与升华,而且赢得了极其广泛的共鸣,因而我们深深为之激动着,从而也获得了一份与六朝以来不同的雄浑阔大的审美意蕴美。

这首诗在用辞造语方面,采用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式,不讲规范的格律,不求严整的对仗,颇有几分杂文的意味,且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毫无六朝以来四六骈俪声律的形式束缚,我们似乎可以隐隐窥见其中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萌发,它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也启迪了唐中期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难怪金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到“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极度褒扬了开盛唐诗歌气象的一代宗师陈子昂。

历经生活坎坷和历史磨难的陈子昂,由万象更新的初唐向恢宏开阔的盛唐远望,面对浩渺的历史和无穷的江河,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生命的悲剧意识极其凝重地交织在一起,他感叹着,升华着……这咏叹标志着更有作为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在人格精神上的成熟,这升华也预示着更加伟大的新艺术创作在审美理想上的确立。

登幽州台歌 篇八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回头看,哪有古代明君的一丝踪影?放眼望去,更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想那天地高远广阔,时间久远,我只能独自忧伤,暗暗落泪!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面对挫折,眼看报国宏愿化成泡影,诗人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包括此诗在内的一系列作品,抒发了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内容主旨】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心中压抑已久的悲愤之情,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内心的压抑,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无比孤寂沉郁的心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歌意境】

这首诗虽然很短,只有12个字,却包容时空,营造出了一种极其苍凉悲壮的意境,震撼人心。读罢此诗,我们的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北方原野苍茫广阔的图景,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倍感孤独的诗人独立苍穹,仰天长啸,泪洒青衫……此情此景,令人刻骨铭心。

【表现手法】

这首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背景,来反衬自己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在漫长历史与短暂个人生命的对比中,在悠悠天地与渺小个体的对比中,突出人生悲剧,表现诗歌主旨。

【重要词句】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两句诗一下子把思维从时间的维度拉向空间的维度,把个人的存在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去,使人显得渺小孤寂,把人们引入有限与无限的思考之中,从而使人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诗歌风格】

境界雄浑,语言苍劲,意境悲壮。

【中考链接】

1. (2011青海西宁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 (2010江西卷)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晚次乐乡县①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②夜猿鸣。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②噭:同“叫”。

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架构全诗,从“日暮”开始,到夜色渐浓,至“夜”结束全诗。

B. 颈联以“烟断” “木平”逼真地写出了夜色的浓重。

C. 尾联自问自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更添无尽的乡思之愁。

D. 此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写法相同,粗犷、直抒胸臆。

大学新生贷款申请书 篇九

尊敬的银行和学校**:

我是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xx级硕士xx班的学生xxx,家住湖南省xxx,地处偏远的西部山区,当地交通不便,经济极不发达。

xx年8月,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可以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学习;忧的是,每年3100元的学费从何而来?父母拿着我的录取通知书四处奔走,东借西凑,可是9月份我到大学报到时,仍然还欠600元学费没有交清,是伟大的母校以她宽容的胸膛接纳了我这个寒门学子。之后三年中,我获得学校一次性减免学费2400元、湖南省*奖学金xx元及减免学费1550元、校奖学金500元、考研奖金1000元以及每年500元师范专业奖学金,并且通过自己平时做社会工作获取报酬,我不但圆满完成了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还考**久负盛名的华南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可是如今,父母不再年轻,体弱多病,家境亦无好转,面对每年8000元的学费以及广州高昂的生活开支,亲朋好友的帮助简直是杯水车薪!而我除了要完成学业和科研工作之外,还兼任了社会工作,业余打工的所得很是有限。但是,我依然坚定地选择了读研这条路,因为我知道,在求学成才面前,任何经济上的困难都是暂时的、都是可以战胜的。我不畏惧困难,更不讳言贫穷,所以我郑重地向学校、向一贯以来**寒门学子成长成才的*银行提出助学贷款申请。

我在大学本科学习期间积极上进,遵纪守法,无任何违法**行为,品学兼优,多次获得各类奖项,诚实守信,没有任何不良行为;担任过学生会*等职务,对社会工作尽职尽责,并于xx年加入了光荣的**。我希望在华南理工大学这个人才荟萃的大熔炉里,能够继续创造佳绩,获得助学贷款会使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早出成绩、早日成才,早日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离校后我一定按照协议规定按时偿还贷款,决不拖欠,因为我知道还有很多和我处境差不多的学子等着这笔贷款去交学费!请银行和学校**相信我,我以我的人格作为担保!特此申请,望予批准!

此致

敬礼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十

登幽州台歌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赏析

赏析: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最新范文

稻香歌词精选3篇12-15

郑人买履原文及翻译【最新8篇】12-15

《凿壁偷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优秀312-15

普通话考试流程和内容【优秀8篇】12-15

格林经典童话故事《青蛙王子》(优秀10篇12-15

林清玄作品赏读【精选4篇】12-15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译文通用7篇12-15

节约粮食策划书(优秀4篇)12-15

英语倒装句12种类型精选7篇12-15

《荷塘月色》歌词赏析(优秀4篇)12-15

149 27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