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危机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范文【最新7篇】

2023-12-04 11:12:59

书包范文小编精心为小伙伴们整理了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范文【最新7篇】,希望能够对朋友们的写作有一点启发。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 篇一

所谓能源危机,就是指人为造成的能源短缺。这通常涉及到石油、电力或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能源危机往往会引起经济衰退。从消费者的观点,汽车或其它交通工具所使用的石油产品价格的上涨降低了消费者的信心和增加了他们的销。能源危机迫在眉睫,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的投入应用。因而它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然而,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资源的蕴藏量不是无限的,容易采和利用的储量已经不多,剩余储量的发难度越来越大,到一定限度就会失去继续采的价值。克服能源危机的出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用可再生能源和原料全面取代生化资源,进行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不仅是出于生存的原因:与之相连的是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寻找可替代能源已经是迫在眉睫!对新能源的发和运用已经为全球所重视,但是新能源的利用远水解不了近渴,风能太阳能的利用还受地区条件限制,还无法规模性发展,难以短期内替代传统能源,成为新兴产业,预计到2015年左右新能源产业才会具有规模效益。

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资源的价格一日比一日高,而且随着全球经济的加速发展,资源紧缺日渐严重,然而新能源短期内尚且无法起到替代的作用,于是在新旧能源更替期间,改变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局面成为急需。

未来我国将向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转换,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中煤占66%,而石油的可采量仅占世界剩余可采量的1.8%,石油供应面临重大挑战:能源平均利用率为32%,比发达国家低10%。

因此在能源来利用率方面的节能空间是极为巨大的。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 篇二

【关键词】解构主义;物流产业内部结构;能源危机

“解构”是法国后现代主义者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提倡的一种思维方法,即以某种颠覆性的、超常规的思路看待某种现象或变化。解构的方法与结构主义相对立,具有“后结构主义”特征。它反对机械地将万物简化为特定的模式和公式;不是把理性、逻辑看成是至高无上的,而是主张超越理性的定式。

自1973年爆发第1次能源危机以来,世界已经爆发过3次能源危机。每次能源危机的爆发都使世界经济陷入严重的衰退。世界常规油气资源发现的高峰期已过,预计在2010年后有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世界油气资源的争夺会愈发激烈。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2万亿桶,可供人类开采时间不超过95年,在2050年到来之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煤炭,其后在2250年左右,煤炭也将消耗殆尽,矿物燃料供应枯竭。在能源的生产供给不平衡和消费利用的不平衡的实际背景下,一旦世界局势不稳定,或者局部不稳定现象,又或者局部经济的深度波动,将造成能源供给和消费之间的不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是世界的能源危机。能源危机的爆发会给世界经济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是个能源消费大国,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而导致能源的缺口也随之增大,能源危机势必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冲击。

作为新经济时代的产物,现代物流业是在传统仓储和货物运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同时,物流业也是一个大量消耗资源,特别是对传统能源依赖性较强的产业。在当今世纪经济发展出现资源短缺、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恶化等重大危机的复杂形势下,作为大量消耗能源的物流业,在发展上必然面临着很强的制约。因此,物流产业的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球性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物流产业舍弃粗放发展模式下的高能耗型业态群,谋求业态群转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已迫在眉睫

鉴于上述背景,本文尝试从解构主义理论角度观察能源危机下的物流产业内部结构优化问题,打破目前固有的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论”(使用“进化论”的逻辑把后工业产业结构看作某种“进步”);而从解构主义出发去探寻全新的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理论“解构论”,以“后现代主义”的思维看到经济中各部门比重变化背后的某种超常规的变化或断裂。不是用“高级”和“低级”的区别来看待产业内部结构变化,而从它转变过程的“非常规性”观察它的历史独特性。通过分析中国物流产业内部结构现状,针对不同物流业态对能源依赖的关联性程度的差异,思考在物流产业发展中,哪些该大力度加快发展?哪些可以一般发展?哪些该停止发展?哪些该淘汰出局?试图在对现有的产业内部结构进行再次优化后,寻找出物流业在全球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如何才能继续发展的最优产业内部结构体系。

产业结构优化一直是许多国内外学者感兴趣的话题。他们通过不断探索,从多个视角对产业结构优化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侧重于理解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判别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分析制约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探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的定量分析。赫希曼、罗斯托、筱原三代平等人对此问题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罗斯托在1953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过程》一书中,认为在经济成长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中,主导产业群也依次发生相应的更替,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转换。日本产业结构问题的著名专家筱原三代平是在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基础上,于1957年为规划日本当时的产业结构提出两个基准,即“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在其发展经济学著作《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依据投入产出原理,提出了产业关联度标准。赫希曼认为,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它产业会产生较强的后向关联、前向关联和波及效应,产业结构优化应加强这些产业的发展。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可以达到降低单位能耗、实现能耗低增长的目的,这是因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决定着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水平和类型。Jonathan·E·s认ton和Piyush Tiwari从能耗系数的变动、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化等方面分析了这些年来中国能耗强度下降的原因。路正南(1999)、史丹(1999)分别用统计方法对我国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将能源消耗强度进一步分解为各产业的能源消耗强度与该产业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之积,从而能更清晰发现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与趋势对降低能源消耗的作用,也有利于更详细地制定政策建议。徐博、刘芳(2004)等人通过函数推导和实证检验,证实了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得出了第一产业和工业比重的变化是影响中国能源消耗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的主要结论。刘满平(2006)认为能源约束已从“流量约束”状态向“存量约束”状态逼近。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总量及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消费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最大的能源节约,建立节约型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然选择。曾波、苏晓燕(2006)等人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关联效应,并以中国近20年来的数据为样本,并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进一步分析1995年以来产业内部各行业的能源消费特征,分析了各产业与能源消费的相关性,并指出在产业内部,工业是能源消费能力最强的行业,行业影响因子最高。刘益锋(2012)在《应对能源危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能源危机导致产业结构进行协调,第三产业会在经济比重中上升,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方式也会改变,向低能耗、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因此,物流产业也会转变发展方式,进行结构优化。刘龙政(2012)在《中国物流产业碳排放驱动因研究》通过数分解分析方法,得到物流产业的碳排放量正呈不断增加之势,但能源效率有越来越低的趋势,建议依托低碳技术,对物流能源消耗结构升级,从而到达物流产业结构升级。物流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其中一条途径是发展绿色现代物流:李金铠(2008)在《现代物流产业的功能及发展模式探析:基于3E的背景》提出发展在经济(economy)、能源(energy)、环境(environment)和谐发展基础上的绿色现代物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要求。徐广印(2007)在《物流能源消耗与区域经济相关指标的灰关联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资源因素、需求因素、环保因素的各个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到河南地区的物流产业的全国排序,找出河南经济发展的不足和物流产业发展不足方面,为河南物流产业优化提供很好的方向,因此,灰关联分析方法对研究产业结构升级是个很好的方法。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关于物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研究很多,涉及的面也较广泛。尽管学者们研究的角度、分析的层次以及采用的方法有所差异,但可以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不足:首先,虽然在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总体来看还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其二,部分学者局限于第一、二、三产业的“粗线条”研究,产业结构不够细化,对具体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规划研究较少。其三,虽然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对产业结(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90页)构优化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遗憾的是国内对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数据大多停留在2009年之前,以当前能源危机为背景的研究还很少。

针对物流产业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强,目前中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正面临全球性能源危机这一巨大挑战,而国内学者对物流产业内部结构与能源消耗关联性的分析尚未有系统的论证,以及在产业内部结构分析理论的创新研究中尚未能完全摆脱“进化论”的影响。尝试在解构主义理论框架下,将物流产业内部结构演变与物流与能源消耗的关联性研究结合起来,探讨现代物流业应当如何应对全球性能源危机对产业的不利影响,探讨如何借助针对产业内部结构的“非常规性”优化与产业资源的内部整合与合理化组织,形成推动现代物流业跨越发展的动力;追踪低碳经济发展理论前沿,将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与产业经济能源低消耗发展相结合构建理论框架,进而探讨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对实现产业的节约型、环保型的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在解构主义理论框架下,构建平衡能源危机及低碳经济与现代物流业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内部结构。从理论研究上看,该研究将有助于丰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理论和低碳经济发展理论;从实践上看,该研究有助于政府部门指导现代物流业如何应对全球性能源危机对中国经济大冲击,并寻求应该发展什么物流产业,不应该发展什么物流产业,应该进行什么程度的促进或者制约发展等等和结构有关的问题的答案,从而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立柱,王新华,郭中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及定量化方法研究综述[J].山东大学学报,2007(1):62-65.

[2]原毅军,董琨。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理论解释和定量分析[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4]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5]魏梅。资源和环境约束下的城市产业结构优化[J].江苏环境科技,2008(2):75-78.

[6]徐文印,王韵,王巍,等。道路物流能源消耗系统研究现状与理论框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39(4):459-463.

作者简介:

曹丹婷(1979-),女,江西南昌人,法国亚眠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物流教师,研究方向: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 篇三

关键词:建筑节能;能耗;趋势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早在20世纪70年代,建筑节能作为一个新概念被提了出来。建筑节能的中心目的是减少建筑耗能,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建筑节能须以不影响人们感觉舒适度为前提,即室温冬季不低于18℃,夏季不高于26℃。

2004年,围绕石油与能源问题的“大事件”再次集中发生,电荒、油荒、煤荒……,而我国的能源问题更是显露无遗:石油消耗量仅次于美国,燃煤紧张、拉闸限电、北方冬季供暖受阻。各种能源短缺的现实警示着我们,建筑节能已经势在必行。建筑节能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建筑、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电器、建材、热工、能源、环境、检测、计算机应用等许多专业内容,是在许多学科边缘的交叉和结合后形成的,因此建筑节能技术也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包含了多个领域。

在总结国际与国内能源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建筑节能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希望能够使社会各界意识到,建筑节能不单是发达国家的问题,我国也正面临一场真正的能源危机,建筑节能迫在眉睫。

能源危机

储量减少,石油、煤炭、天然气这三种传统能源占能源消费约90%以上,其中石油占一半以上。然而2004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最新数据显示,世界石油总储量为1.15万亿桶,仅供生产41年;全球天然气储量为176万亿立方米,仅供开采63年。全球煤炭埋藏量10316亿吨,可开采231年;核反应原料铀已探明储量436万吨,可供72年使用。可见,全世界最为依赖的能源——石油与天然气,在21世纪的前半,就将日趋枯竭。

2、国际反映

2.1英国:英国政府从1986年开始制订国家节能计划,将建筑节能由低到高分为10个等级。该计划执行的初期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开发商和建造商因节能而增加住宅的造价。但是这部分增加的造价,换来的却是长远的经济效益。按新标准设计的节能型建筑比传统建筑在能量消耗上的消费要减少75%。经过多年努力,目前,英国的新建建筑基本上都达到了最高节能等级的要求,并且建筑的内部舒适程度也因节能构造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2瑞典:瑞典一直十分重视建筑配件的标准化问题,1967年就制定了《住宅标准法》,并规定使用按照瑞典国家标准制造的材料配件来建造的住宅项目能获得政府的贷款。

2.3美国:美国的建筑与中国的建筑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别。美国人口约2.5亿,目前建筑自有率为66%,人均居住面积59平方米,居世界榜首。美国的建筑几乎全部为三层以下。在很多州的法律中有明确规定,若要盖三层以上的建筑,要经过非常繁杂的审批手续。建筑节能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指标,虽然这其中政府的标准起了相当的作用。

3国内情况

3.1.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

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45%。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33%左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建筑耗能比例最终还将上升至35%左右。如此庞大的比重,建筑耗能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

3.2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加剧能源危机

直到2002年末,我国节能建筑面积只有2.3亿平方米。目前,我国已建房屋有400亿平方米以上属于高耗能建筑,总量庞大,潜伏巨大能源危机。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仅到2000年末,我国建筑年消耗商品能源共计3.76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27.6%,而建筑用能的增加对全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率”已经达到了25%。单北方采暖地区每年就多耗标准煤18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多排二氧化碳52万吨。如果任由这种状况继续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

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建设鼎盛期,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亿至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而60%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如此的建设增速,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耗能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因此,如果再不开始注重建筑节能,将直接加剧能源危机。

3.3人均储量少,先天不足,且能耗效率却低

我国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排名上,人均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居世界第41位。因此,一旦平均到个人消费量,就能看出,我国能源并非地大物博,实际上存在先天不足的弱势。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能耗高,能源效率低。2007年,我国终端能源用户能源消费的支出为1.2万亿元,占GDP总量的比例为15%,而美国仅为7%。

3.4我国成为能源消耗大国,进口依赖度提高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全年原油消费量达到2.8亿吨以上。其中全国原油产量约1.92亿吨,进口原油9100万吨,分别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长总量的41%、32%,约每天280万桶和65万桶。

同时,煤炭消耗量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天然气供暖需求量也一直在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为4.5亿吨,年均递增14%;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将由目前的2.7%增长到10%以上,我国对海外能源的依赖程度将达到55%以上。

3.5能源成为我国经济命脉所在,威胁国家稳定安全

2004年全国电荒、煤荒集中爆发。上半年,27个省份全面告急,国家线网被迫拉闸电线80多万次。下半年,北方供暖的城市无一例外都面临能源紧张的考验。以吉林省为例,往年到9月底供热企业储煤应达年用煤总量的80%,而今年供热用煤的储量不足40%;长春市每年锅炉供热用煤为306万吨,截至10月底只有总量的40%入库;在吉林市,每年锅炉供热用煤为46.5万吨,今年到10月底也才入库42%;首都北京也难逃厄运,北京冬季煤炭需求为1460万吨,难以供应。受全国煤炭资源紧、运输难、价格高等因素影响,北京市电煤库存一直在警戒线以下运行,到10月底锅炉及民用燃煤库储煤率不足45%。而为防止大气污染,北京城区的燃煤锅炉大多变为燃气或燃油。随着石油价格的上调,北京冬季供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能源的供给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与国民生产。冬季供暖的短缺,导致很多低保户和困难企业失去基本生存条件,威胁到国家稳定安全。

综上所述,在这样的国情下,建筑节能水平的改善实际上应该比发达国家更为紧迫,建筑节能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扬子江,国外节能建筑现状疯子[J]房材与应用,2003,(5)

[2]陶有生,我国节能建筑材料发展概况[J] 中国建材,1996,(12)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 篇四

关键词:能源消费 现状分析 应对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能源供应国际化所面临的地域政治控制威胁也在加剧。尤其近几年,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拉动下,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较快,一些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能源紧张局面。再加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建设的中期阶段,是世界第二位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供应的保障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必须加强对能源危机的认识和应对策略研究。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国≤www.shubaoc.com≥崛起的动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从世界范围的能源生产与消费情况来看,一次能源的储量和生产量可以满足需要,但由于能源的生产分布并不均衡,能源价格正日益成为改变世界财富分配的重要因素,资源控制导致的能源危机是主要的表现形式。我国能源资源可利用总量比较丰富,结构以煤炭为主,一次能源的生产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了长足发展,基本满足和支持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能源消费总量增加较快,一次能源消费中对石油以及天然气的需求不断增加。本文试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

从能源总量来看,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主要靠国内供应,能源自给率为94%。煤炭是我国的一个主要能源供应,其次是石油,虽然我国的水利资源丰富,但水电也只占到6%,炭、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能源枯竭,势必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的运行。

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出现的问题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上,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由于不合理导致了一系列的能源危机,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供需不平衡。我国供需出现很大的缺口,在1994年有4008万吨标准煤,到了2005年已经缺口16468万吨标准煤,成一种上升的趋势。按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缺口将会越来越大。近几年。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大增,油价一直攀升,这即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的需要,但也从侧面反映我国的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煤炭是主导能源,但据预测,如果按现在的开采速度,我国的煤炭的供给年限保守估计在60年左右。暂且不说煤炭的不利面,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不是采之不尽的。石油是工业的血脉,但是现在本国供给已经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大量依靠进口。

二是结构不合理。从另一个层面分析,进入2l世纪以来,我国快速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世界分工,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我国能源消费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能源消费的因素不仅受到本国因素的影响,更应该从全球视角来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能源消费问题主要表现为消费总量增加、能源强度上升、能源结构调整缓慢。具体表现在高能耗出口制造业的发展对能源消费的拉动、国际产业转移制约能源消费效率的提高。造成这种格局一方面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所致,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地方政府主导下不合理的价格机制所支撑的粗放式增长方式。

三是区域化差异。受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使能源危机集中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地域性,主要是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缺煤、缺电,超出了电网错峰调节能力;另一方面是结构性,石油制品供应不足。国内部分城市柴油、汽油的品种调配经常出现断档现象;第三是政策性,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整政策是决定能源生产、调度、运输的主要因素,石油企业的高度垄断主宰了石油制品市场;最后,城乡能源分配不均,农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村用能水平增长较快,电力供应不足和燃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出现问题的成因分析

在能源生产与消费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出现的能源危机,其原因主要是:

(一)能源的品种结构不合理。以2004年为例,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使用为69%,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7.2%)。我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在较长时期内必须以煤为主,但经济成长过程中对石油、天然气需求的急剧增长必然造成品种供应不平衡,在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超过50%并将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国际能源市场的波动直接影响到石油供应,石油制品短缺将成为能源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能源生产的安全与运输制约常规能源的正常供应。究其原因,在高煤价的利益驱使下,忽视安全生产及安全设施投入不够是主要因素。

(三)环境负荷的影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了我国大气污染物如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都位居世界第一。

(四)能源消费问题不断增长,能源利用率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1957―198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9644万吨标准煤(SCE)增加到96934万吨,增加了9倍。1989~1999年,中国能源消费,从96394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22000万吨。增长26%。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能源系统总效率为93%,只有发达国家的50%左右。

(五)新能源开发利用进展过缓。由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在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方面存在着力度不足的问题,如对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的开展运用等,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

(六)能源政策与宏观调控。从“九五”到“十一五”,我国的能源政策经历了数次调整,也使能源的利用问题逐步趋于完善。目前来讲,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提高能源效率,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效效率的最根本途径。

四、解决我国能源危机的应对策略

国内地区和行业间发展的不平衡使我国能源消费呈现出能耗总量巨大与使用效能低下并存的特点,能源使用效率低下、供应不足是主要矛盾。因此保持我国能源供需平衡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效能、开发、节约”,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开发新能源为主,并树立全社会的节能意识,以保障能源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撑。

(一)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目前世界一些工业化国家都在采取节能措施,联合热电(又称“同时发热发电”)就是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普通发电厂的能源效率只有35%,而多达65%的能源都作为热白白浪费掉了。联合热电就要将这部分热用来发电或者为工业和家庭供热,因此可使能源利用率提高到85%以上,大大节约了初级能源。

(二)开发“绿色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核能以及生物能等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能源被称作“可再生能源”,由于这些能源对环境危害较少因此又叫做“绿色能源”。开发“绿色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目前“绿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达到15%~20%,今后由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老三样”能源唱主角的局面将得到改善。

(三)开发核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危机。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开发的替代能源有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能和水力发电等。据今年7~8月份的美国《未来科学家》杂志报道,科学家预计,到2010年,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能和水力发电将占到全部能源需求的30%。

(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目的是创造国家、地区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能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限制高耗能产业的进入、进行大规模降低能耗的技术改造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核心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五)设置环境影响底线。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对环境污染的容量指标细化落实到地区、行业和具体项目,加强环境监察。严格执法。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六)加强能源的宏观调控,提高国家对能源的控制能力。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能源结构优质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很大。目前世界能源消费已经逐步摆脱了对煤炭的依赖,转向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并逐步扩大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世界能源结构发展的趋势促使中国必须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问题。优化能源结构,中国要从实际出发,明确制定促进优质能源进口及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发展战略,尽快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 篇五

[关键词]日本能源战略;核事故;对中国启示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给能源产业带来巨大影响,促使核能政策转变,核电站处于停摆检查状态,各方对核电走向展开激烈争论。为了弥补核电短缺,短期内日本通过增加火电满足电力需求,长期内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确保能源供给。鉴于日本的经验教训,世界各国对核能安全性展开了深刻检查,一些国家已经提出了“零核能”的计划。对中国而言,应该吸取日本的教训,确保核电安全,谨慎发展核电;确保能源供给,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建立能源危机管理体系,提高能源危机应对能力。

一、核事故对日本能源战略的影响

(一)核能发电量直线下降,电力供给面临严峻挑战

福岛核泄露事故给日本的核电产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2012年5月,日本宣布关闭了运行中的最后一座核电站反应堆,标志着在47年的核电供应后,迎来了“无核电”时代。福岛核事故之前,核能每年大约提供2834亿千瓦时的电力,在电力供给结构中的比例约为30%。从2011年3月开始,核电发电量就呈现直线下降的态势,到2012年5月,日本正式关停了最后一座核反应堆,核电供应为零,导致电力供应明显下降。其中核电比例较高的关西电力辖区最为严重,供给能力相对需求缺口达14.9%。

(二)化石能源消费增长明显,电价上涨,碳排放增加

为了保障国内电力总体供应,日本不得不增加火电供给,导致化石能源消费激增。其中,用于发电的原油消费量2011年比2010年增加114.9%,燃料油和LNG分别增加55.9%和19.8%,天然气增长11.6%,增加幅度居世界第三。另外由于火力发电成本上升,东京电力公司宣布从2012年4月起,面向企业电价提高17%。

核电虽然具有放射性,但它有热值高、碳排放少的优点,是抵抗全球变暖的重要工具。由于日本火力发电替代核电,导致碳排放量明显增加。根据日本环境部监测,201 1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0年高15%2E右,而此前的碳排放量一直处于稳中有降的态势。

(三)可再生能源上升至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地位

为了弥补核电短缺,日本计划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以替代核能。2012年7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固定价格收购制度(Feed-InTariff,FIT),规定电力企业必须以国家确定的固定价格在一定期间内收购利用太阳能、风力和地热等能源所发电力。该制度的实施标志着可再生能源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四)政府更加注重节能降耗,经济社会不堪重负

为了进一步节能降耗,日本政府准备修订《关于合理使用能源的法律》。这部法律对工厂、办公场所、建筑、运输、家庭消费等领域均有严格的要求,而最新提出的修正案要求高能耗企业把单位能耗降低1%。面对严格的节能要求,日本多数企业甚至认为政府限电及节电要求会影响公司发展,政府的节能措施已经给正常经济社会运行带来很大负担。

二、福岛核事故的原因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导致福岛冷却设备失灵,造成了核泄漏惨剧,这是核事故的直接原因。其实,福岛核事故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在核电安全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日本对核电过度强调和依赖,提高了潜在风险。同时核电产业形成利益链条,监管出现漏洞,并且官方过度宣传核电安全性,降低了警惕。

(一)过分强调核能的唯一重要性

1.过分强调核能能够解决诸多问题。日本面临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碳减排压力巨大、可再生能源成本高、节能边际成本高等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日本把核能定位为国家基础能源,企图推广核能解决上述问题。为此,日本政府在推进核能发展上不遗余力,福岛核事故前准备将日本核电占总发电量比例从26%提高到50%。在二代核电技术安全性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制定如此冒进的目标无疑推升了潜在风险。

2.官方严重低估核电经济成本。日本综合资源调查会公布的各种发电成本为:石油火力发电10.7日元/千瓦时,煤炭火力为6.2日元/千瓦时,液化天然气(LNG)5.7日元/千瓦时,核电为5.3日元/千瓦时。但日本立命馆大学大岛坚一教授在考虑发电规模、设备利用率、运转年数、燃料费和财政补贴等因素重新计算出的发电成本为:水力发电7.36日元/千瓦时,火力发电9.9日元/千瓦时,核电10.68日元/千瓦时。按照大岛教授的算法,核电其实是非常昂贵的。另外,如果考虑核废料处理成本和潜在的核事故影响,核电的成本会更加高昂。在论证新建核电项目时,如此低廉的官方核电价格会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致使核电项目缺乏严格论证,核电产业非理性发展。

(二)核电产业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监管出现漏洞

核电站的建设费用巨大,给核电承建商提供了可观利润,而核电承建商的巨额借贷同样也给银行带来了安全而又稳定的收益。为了保证核电的稳定供应,日本政府制定了总成本定价制度,根据电力公司的经营费用和报酬规定电价。该规定使得无论核电生产成本高低,电力部门都会有稳定的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围绕着核电的建设,电力公司、核电承建商和银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不仅如此,核电站的建设还为执政党提供了丰厚的政治资金,为政府官员谋求利益提供了方便。在核电产业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影响下,核电监管松懈,出现安全问题往往企图掩盖过去,而有关核电的长期安全以及后续成本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过度宣传核电安全性

日本政府一直在向公众保证核电的安全性,并通过大量各种类型广告、教科书说服日本民众,以建立核电安全的公众信念。日本曾多次发生核事故,1999年就曾两次爆发核危机,两次事故的国际核能事件分级分别为2级和4级,但媒体并未大规模宣传,人们依然坚信核电安全神话。从上到下的盲目信念导致社会各界麻痹大意,核能因安全神话而陷于作茧自缚之中,安全管理呈孤岛状态。

三、核事故后日本应对政策及评价

日本能源政策的影响因素众多,利益博弈复杂深刻,围绕核电的能源政策至今徘徊不前,不能形成共识。民主党总裁菅直人和其继任野田佳彦为了应对国内民众激烈的反核情绪,都提出了2040年前力争实现“零核电”的目标,并把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源作为替代性基础能源。但民主党方案遭到产业界和美国等多方反对,使其不得不放弃“零核电”计划,并加速了民主党在众议院选举中的失败。自民党安倍晋三就任首相后废除“零核电”政策,提出将在确认安全的前提下重启核电站,并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保证能源供给。日本能源政策在对核能利用的争论中摇摆不定,要重塑安全高效的能源版图,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共识。

(-)缩减核电需要更加可行的替代方案

福岛核事故后,日本能源政策的核心是核电的地位问题。即便是今后继续发展核电,日本政府也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核能。所以,不管会不会制定“零核电”目标,核电今后发展肯定是审慎的,核电肯定会缩减。在缩减核电背景下应找到更加现实的替代方案解决一系列连锁问题,例如如何应对火力发电替代核电所带来的问题,如何以低成本稳定地采购化石燃料,以及如何应对排放的二氧化碳带来的全球变暖问题。

日本对这些题缺乏有效应对,火电除了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也导致日本外贸环境恶化。火力发电激增导致化石燃料进口增加,使2012年日本贸易收支出现创记录的69273亿日元逆差。作为日本主力燃料的液化天然气(LNG)2012年进口额超过6万亿日元,比上一年增加25.4%。在巨大的碳减排压力和贸易逆差面前,日本政府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由此可见,如何有效应对火电替代核电产生的连锁问题成为日本政府的当务之急。

(二)可再生能源政策应建立明确的激励产业机制

为了尽快使可再生能源成为核能的替代能源,日本于2012年7月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固定价格收购制度(Feed-InTariff,FIT),在此之前采用的是新能源特别措施法(RPS法)。RPS法是通过新能源的导入量来调整价格,而FIT是通过确定价格来调整导入量。从实际情况来看,与RPS相比,FIT对可再生能源在全世界的普及起到了更强的推动作用。FIT制度可以快速推进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但也存在几个结构性缺点:

1.FIT制度激励方向不明,导致可再生能源发展不均衡。自从日本实行FIT以来,发电设备认证数量最多的是太阳能发电,而且其中主要是百万瓦级太阳能设施(大规模光伏电站),风力和生物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展滞后。

2.容易使市场非理性发展,产生泡沫。百万瓦级太阳能设备认证数量大约占可再生能源的90%,按照目前的状态,已经极有可能成为百万瓦级太阳能泡沫。欧洲多国就曾爆发太阳能泡沫,政府补贴泡沫破裂后,企业面临破产危机,对产业的负面影响至今还在继续。日本应该充分吸取欧洲的经验教训,理性规划产业发展。

3.新能源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日本FIT制度规定,由资源能源厅确定收购价格,推广采用可再生能源伴随的成本由广大的用电方承担。这就带来一个难题,一方面,收购价格过低,可再生能源企业无法生存;另一方面,收购价格过高,容易产生泡沫,无法培养企业国际竞争力。当下日本设定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比较高,太阳能发电为每千瓦时37.8~38日元,与国际收购价格20日元相比缺乏竞争力。可再生能源定价应该在不伤及发电企业的基础上逐渐降低收购价格,以培养企业国际竞争力。

(三)节能手段需要更加重视社会的可承受程度

福岛核事故后日本政府在各地、各行业均制定了严格的节电措施,这些节电措施已经影响了经济社会正常运行。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2013年向企业实施了关于电力问题的问卷调查,假如夏季继续实施限电及节电,会不会对业务活动产生不良影响。有93家企业作出了回答,制造业(60家企业)中83.3%的企业、非制造业(33家企业)中69.7%的企业回答“有”。节能措施需要更加重视社会的可承受程度,也应该寻求方案,削弱其负面影响。

四、日本能源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核电发展

日本的经验教训表明,核电规划建设务必安全稳妥,杜绝核电产业利益集团的形成,切实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我国核电进入快速发展期,新上项目有过多过快倾向,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拉动GDP增长和制造政绩,核电建设规划过于超前,提高了潜在风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核电发展,必须合理调整中长期规划,积极稳妥地制定建设规模。

(二)努力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

日本过度依赖核电导致福岛核事故爆发,说明能源结构单一是诱发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化石能源主导世界的今天,能源结构多元化才是各国的合理选择。为此,欧盟制定了2020年能源战略,启动战略性能源技术计划,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页岩气革命”使美国天然气消费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发生逆转,甚至已经动摇了世界液化天然气市场格局,影响了世界能源格局。对于中国来说,必须努力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以化解能源领域的矛盾。

(三)建立能源危机管理体系,提高能源危机应对能力

日本、美国等国家经历过几次大范围能源危机,已经建立起国家层面的能源危机管理体制。特别是日本,虽然问题不少,但福岛核事故后能源战略的变化有效维持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转,对应对能源危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国还没有经历过严重的能源危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相对不足,亟需建立能源危机管理体系,特别是国家核事故应急机制,以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坂直人。福岛核电事故与日本能源政策的走向[J].日本研究,2011(3)

[2]赵放。论新世纪日本核能利用与能源结构性矛盾[J].现代日本经济,2007(2)

[3]王俊,陈柳钦。日本是否会放弃核能一日本能源政策走向分析[J].中外能源,2012(5)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 篇六

200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提出,中国煤炭产量不要超过10亿吨为宜。当年,煤炭产量最后的统计结果是9.98亿吨。2003年,中国煤炭产量已经达到16.67亿吨。2004年,预计产量将达到19亿吨。但是,在煤炭产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2004年中国出现了能源严重短缺现象。

能源短缺这一问题实际从2003年下半年已经开始出现,到2004年则发展得更为明显和尖锐。总的表现是缺电、缺煤、缺油,媒体称之为“煤荒、电荒和油荒”。一时间,“中国是否出现能源危机”成为热门话题。对此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中国还没有出现能源危机,但是出现了能源危机的征兆和早期的现象。

之所以说,不能称之为能源危机,是因为能源问题还没有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的影响,生产和生活虽然受到一定影响,但是主体经济活动还在正常进行,经济仍然高速增长,我们并没有出现崩溃式的景象,而是一种短缺性的情形,而这一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如果能源危机出现,则经济会陷入萧条。

有些地方出现用油紧张情况,但离1970年代世界能源危机时汽车排成长龙加油的情形还相差甚远;电力紧张导致江浙等省份出现生产“开三停四”的情况,但全局经济生产正常进行。因此,我称这为能源危机的征兆,如果不加以重视,则会产生严重后果。但是由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及时出台,虽然在局部可能造成一定损失,但却避免了能源紧张问题的危害扩大。

要剖析这背后的原因,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能源供应方面;第二,是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长。从供应方面看,我们发现现在中国煤、电、油的产量并没有比过去降低,而应当说增长形势并不差--2003年中国电力增长速度为16.5%,煤炭产量增长当年在两亿吨以上。但是,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更快,对能源需求的要求更高,因此供不应求的现象才突出出来。因此我认为,经济增长过快才是导致出现能源紧张的最重要原因。

如上所述,尽管中国煤炭产量进一步提高,煤炭出口与日俱增,但因为国内需求旺盛,2003年中国煤炭出口量已经加以控制,有可能比去年还要降低。然而,从GDP指标来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上半年只有9.7%(国家统计局数据)。那么理论上能源供应应能满足经济需要。但实际情况确实出现能源供不应求的情况。因此,我估计,中国经济增长可能远远高于9.7%。实际上,各省的增长速度都远远超过9.7%。

在GDP数字后面,我们要看到,一些重要的、高耗能产品的增长速度惊人,高达20%乣30%,如铝材、电解铝、钢材、钢等。因此,对能源需求显得很急迫。而这是造成今年能源短缺的真正原因。

那么,这是能源没有作好规划的问题吗?恐怕并非如此,而是经济增长过快,导致能源增长无法跟上经济发展速度。能源供应增长受到种种条件约束,不可能无限增长,一是国内新增供应有限,二是国际供应无法控制,而经济增长必定受到能源增长制约。因此,2003年中央出台的一些宏观调控政策,一定程度上及时缓解了能源供求矛盾。

针对能源紧张问题,中央的解决思路是:首先调控经济增长速度,同时对高能耗产品增长速度和出口要严加控制,一些出口退税政策被取消。在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后,钢材、电解铝等产品增长速度下降,但之后又有一定反弹。因此,2005年需要继续贯彻中央宏观调控的精神。2004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再次强调了这一问题。

2004年的能源短缺问题,也引起中央政府开始注意到能源管理这一个重要问题。自从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听取能源工作汇报已经不下三次。而这是前所未有的。中央也意识到加强能源管理机构的重要性。目前,关于这方面流传着种种说法:第一,成立能源部;第二,可能成立能源委员会,由一位国务院副总理牵头;此外,还有可能在国家发改委之内将能源局升格为副部级单位,以加强能源管理工作的协调。

三种方案,不论最终采取哪一种,都是从加强能源管理工作出发的。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采取第一种方案,成立能源部,也还是有许多困难与矛盾难以处理。在目前的经济管理机制下,主要由发改委协助国务院进行决策综合工作,计划、投资、物价、外资利用、产业政策等管理工作俱由发改委履行。如果单独设立能源部,将能源部门的以上工作都统一到其下,则发改委的综合职能将受到影响;如果发改委上述职能不交给能源部,则后者只能管理政策的研究工作,协调的能力则有限。这是加强能源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矛盾。

而另外两种方案在这方面会稍好于成立能源部方案。第二种方案,由一位国务院副总理主管能源工作,发改委亦容易在其工作中将能源管理综合进来。第三种方案最简单,由一位发改委副主任直接管理一个副部级的能源管理机构,加强该部门对外、对各省以及大公司的协调,同时还需加强能源管理部门的人力配置。目前,发改委能源局只不过三十多人(美国能源部有近五千人),实在难以应付能源管理工作的挑战。

美国总统布什上台后,立即由副总统切尼组织了一个专家委员会,研究美国的国家能源政策,对美国的能源战略和政策、阶段计划和目标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指导。相比之下,中国的能源管理还落后于形势需求。因此,不论上述三种方案最终哪一种被选择,未来中国能源管理工作的重点都在于综合决策。能源种类繁多,有煤、电、油、气、核等,各种能源之间存在一定替代关系,而单靠某一种能源是无法解决中国能源需求问题的。因此,各种能源之间如何平衡和国内外能源如何平衡利用都是能源管理工作未来的挑战。

中国的煤炭储量很大,目前的能源结构也以煤炭为主体,但我们不能指望单靠煤炭--煤变油变气--来解决能源需求问题,因为运输、环境等方面存在着限制煤炭开发的因素。中国石油产量,各方认可的预测是不超过2亿吨,到2020年则可能维持在1.8亿吨。但到时,预计中国石油需求将达到4.5亿乣6.1亿吨,届时中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0%乣70%。一般看法认为,一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超过50%,能源供应安全就会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假设中国未来每年需要进口2亿吨石油,则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能力提出挑战。

可喜的是,中央对于保证石油供应安全已经给予很高重视。今年,国家领导人出访,多数时候带有开拓能源供应相关人员,可谓前所未有。但是,要从国外获得更多的石油资源并非轻而易举,比如安大线经过多年谈判,最终变成一条支线。类似这种问题相信还会继续出现。

此外,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也可能影响中国已经获得的一些石油资源。比如中国在苏丹的石油开采工作比较顺利,但假如美国对苏丹制裁,则中国的石油供应会受到影响。各国民族主义的出现也是值得警惕的风险。对以上问题需要中国及时应对,这也离不开一个强力领导机构的支撑。

2005年,预计中国能源供不应求的情况还会持续存在一段时间。2003年以来,由于电力短缺,电力装机容量上马很猛(中国的订单到处飞,全球发电设备制造商满心欢喜),一年投产机组在5000万乣6000万千瓦左右,需要新增发电用煤9000万乣1亿吨。但由于煤炭产量提高不仅仅是一个开采的问题,还牵扯到运输能否保证的问题。因此,预计2005年电力供应还会有一段时间的紧张,但估计到下半年就会有所好转,因为在今年装机容量投产5000万的基础上,明年预计还会有几千万装机容量投产,预计到2007年电力供应短缺情况基本缓解。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 篇七

200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基提出,中国煤炭产量不要超过10亿吨为宜。当年,煤炭产量最后的统计结果是9.98亿吨。2003年,中国煤炭产量已经达到16.67亿吨。2004年,预计产量将达到19亿吨。但是,在煤炭产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2004年中国出现了能源严重短缺现象。

能源短缺这一问题实际从2003年下半年已经开始出现,到2004年则发展得更为明显和尖锐。总的表现是缺电、缺煤、缺油,媒体称之为“煤荒、电荒和油荒”。一时间,“中国是否出现能源危机”成为热门话题。对此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中国还没有出现能源危机,但是出现了能源危机的征兆和早期的现象。

之所以说,不能称之为能源危机,是因为能源问题还没有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的影响,生产和生活虽然受到一定影响,但是主体经济活动还在正常进行,经济仍然高速增长,我们并没有出现崩溃式的景象,而是一种短缺性的情形,而这一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如果能源危机出现,则经济会陷入萧条。

有些地方出现用油紧张情况,但离1970年代世界能源危机时汽车排成长龙加油的情形还相差甚远;电力紧张导致江浙等省份出现生产“开三停四”的情况,但全局经济生产正常进行。因此,我称这为能源危机的征兆,如果不加以重视,则会产生严重后果。但是由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及时出台,虽然在局部可能造成一定损失,但却避免了能源紧张问题的危害扩大。

要剖析这背后的原因,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能源供应方面;第二,是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长。从供应方面看,我们发现现在中国煤、电、油的产量并没有比过去降低,而应当说增长形势并不差--2003年中国电力增长速度为16.5%,煤炭产量增长当年在两亿吨以上。但是,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更快,对能源需求的要求更高,因此供不应求的现象才突出出来。因此我认为,经济增长过快才是导致出现能源紧张的最重要原因。

如上所述,尽管中国煤炭产量进一步提高,煤炭出口与日俱增,但因为国内需求旺盛,2003年中国煤炭出口量已经加以控制,有可能比去年还要降低。然而,从GDP指标来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上半年只有9.7%(国家统计局数据)。那么理论上能源供应应能满足经济需要。但实际情况确实出现能源供不应求的情况。因此,我估计,中国经济增长可能远远高于9.7%。实际上,各省的增长速度都远远超过9.7%。

在GDP数字后面,我们要看到,一些重要的、高耗能产品的增长速度惊人,高达20%?`30%,如铝材、电解铝、钢材、钢等。因此,对能源需求显得很急迫。而这是造成今年能源短缺的真正原因。

那么,这是能源没有作好规划的问题吗?恐怕并非如此,而是经济增长过快,导致能源增长无法跟上经济发展速度。能源供应增长受到种种条件约束,不可能无限增长,一是国内新增供应有限,二是国际供应无法控制,而经济增长必定受到能源增长制约。因此,2003年中央出台的一些宏观调控政策,一定程度上及时缓解了能源供求矛盾。

针对能源紧张问题,中央的解决思路是:首先调控经济增长速度,同时对高能耗产品增长速度和出口要严加控制,一些出口退税政策被取消。在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后,钢材、电解铝等产品增长速度下降,但之后又有一定反弹。因此,2005年需要继续贯彻中央宏观调控的精神。2004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再次强调了这一问题。

2004年的能源短缺问题,也引起中央政府开始注意到能源管理这一个重要问题。自从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听取能源工作汇报已经不下三次。而这是前所未有的。中央也意识到加强能源管理机构的重要性。目前,关于这方面流传着种种说法:第一,成立能源部;第二,可能成立能源委员会,由一位国务院副总理牵头;此外,还有可能在国家发改委之内将能源局升格为副部级单位,以加强能源管理工作的协调。

三种方案,不论最终采取哪一种,都是从加强能源管理工作出发的。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采取第一种方案,成立能源部,也还是有许多困难与矛盾难以处理。在目前的经济管理机制下,主要由发改委协助国务院进行决策综合工作,计划、投资、物价、外资利用、产业政策等管理工作俱由发改委履行。如果单独设立能源部,将能源部门的以上工作都统一到其下,则发改委的综合职能将受到影响;如果发改委上述职能不交给能源部,则后者只能管理政策的研究工作,协调的能力则有限。这是加强能源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矛盾。

而另外两种方案在这方面会稍好于成立能源部方案。第二种方案,由一位国务院副总理主管能源工作,发改委亦容易在其工作中将能源管理综合进来。第三种方案最简单,由一位发改委副主任直接管理一个副部级的能源管理机构,加强该部门对外、对各省以及大公司的协调,同时还需加强能源管理部门的人力配置。目前,发改委能源局只不过三十多人(美国能源部有近五千人),实在难以应付能源管理工作的挑战。

美国总统布什上台后,立即由副总统切尼组织了一个专家委员会,研究美国的国家能源政策,对美国的能源战略和政策、阶段计划和目标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指导。相比之下,中国的能源管理还落后于形势需求。因此,不论上述三种方案最终哪一种被选择,未来中国能源管理工作的重点都在于综合决策。能源种类繁多,有煤、电、油、气、核等,各种能源之间存在一定替代关系,而单靠某一种能源是无法解决中国能源需求问题的。因此,各种能源之间如何平衡和国内外能源如何平衡利用都是能源管理工作未来的挑战。

中国的煤炭储量很大,目前的能源结构也以煤炭为主体,但我们不能指望单靠煤炭--煤变油变气--来解决能源需求问题,因为运输、环境等方面存在着限制煤炭开发的因素。中国石油产量,各方认可的预测是不超过2亿吨,到2020年则可能维持在1.8亿吨。但到时,预计中国石油需求将达到4.5亿?`6.1亿吨,届时中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0%?`70%。一般看法认为,一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超过50%,能源供应安全就会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假设中国未来每年需要进口2亿吨石油,则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能力提出挑战。

可喜的是,中央对于保证石油供应安全已经给予很高重视。今年,国家领导人出访,多数时候带有开拓能源供应相关人员,可谓前所未有。但是,要从国外获得更多的石油资源并非轻而易举,比如安大线经过多年谈判,最终变成一条支线。类似这种问题相信还会继续出现。

此外,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也可能影响中国已经获得的一些石油资源。比如中国在苏丹的石油开采工作比较顺利,但假如美国对苏丹制裁,则中国的石油供应会受到影响。各国民族主义的出现也是值得警惕的风险。对以上问题需要中国及时应对,这也离不开一个强力领导机构的支撑。

2005年,预计中国能源供不应求的情况还会持续存在一段时间。2003年以来,由于电力短缺,电力装机容量上马很猛(中国的订单到处飞,全球发电设备制造商满心欢喜),一年投产机组在5000万?`6000万千瓦左右,需要新增发电用煤9000万?`1亿吨。但由于煤炭产量提高不仅仅是一个开采的问题,还牵扯到运输能否保证的问题。因此,预计2005年电力供应还会有一段时间的紧张,但估计到下半年就会有所好转,因为在今年装机容量投产5000万的基础上,明年预计还会有几千万装机容量投产,预计到2007年电力供应短缺情况基本缓解。

最新范文

学习型家庭事迹材料范文(精选9篇)12-04

经典短文范文(精选3篇)12-04

小学元旦晚会海报的宣传语优秀6篇12-04

涨价的通知(最新7篇)12-04

越努力越幸运励志语录【经典10篇】12-04

青年节祝福语(优秀10篇)12-04

道歉说说签名【精彩10篇】12-04

庆元旦诗歌朗诵稿最新10篇12-04

端午节送给客户的祝福语优秀9篇12-04

笛安经典语录经典4篇12-04

149 266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