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转换 语言转换【优秀3篇】

2023-11-11 11:25:19

书包范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语言转换【优秀3篇】,希望能够对朋友们的写作有一点帮助。

语言转换范文 篇一

关键词:思维言语;外部言语;混沌;有序;语感;口头表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017-02

一、思维言语和外部言语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思维言语和外部言语。思维言语,顾名思义就是大脑最初形成的最直观的内部言语。它具有非常鲜明的无序性和非线性的特征。这里我们打个比方来说,最初的思维言语,就好比无数颗还没有码好的多米诺骨牌,每张牌都带有一定的思维意义,但却没有经过顺序上的排列以及言语表达的过程,所以其内容比较混沌,言语包含的信息比较浓缩。根据权威机构对于思维言语的形成的描述可以发现,思维言语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人们对于外界客观现实以及所见所感的第一认识,属于直觉的范畴,它的形成,虽然没有经过具体的语言上的修饰和转换,却有着实际的思维意义。它来自于客观环境等多种物质媒介给予的感官刺激,属于言语的雏形,是最原始的言语形式。那什么是外部言语呢?在这里我这样给大家说明,不论是出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还是对于某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抑或是自言自语,都属于外部言语的范畴。外部语言,往往呈现出一定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是内在思想的体现。那么外部言语与思维言语有什么联系呢?在这里我简要说明。外部言语在形成之前,首先要经历思维言语形成的过程。外部言语所包含的信息从客观环境中产生并形成,保存在比较混沌且没有语序调整过的思维言语中,然后在某些偶然的情况下经过触发,由大脑主观对这些思想进行分类和归纳,最后通过人的意识进行语言顺序的排列和调整,最后形成外部语言,体现在人们的话语当中。总的说来,外部言语是思维言语的产物,它较抽象的思维言语来说更为具体和直观,在表达的过程中能够给人们更通俗易懂的理解。

思维言语的形成往往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过程,人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例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实现思维言语的获得。但外部言语的转换却常常出现障碍,达不到思维预期的语言表达效果。在多次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考察中我发现,存在这种欠缺的学生不在少数,而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良好的语言转换过程,就成了我们语言教学过程中必须严肃看待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语感

接下来我想引入一个概念,就是语感。根据百度百科对于语感的描述,我总结了一下语感的定义,语感,是对于语言的感悟能力,它体现在语言的感知着是否能够较为完整且跨素的认识语言表达的含义。衡量一个人的语感有多好,其实也就是通过对与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能力的分析和考察。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我认为,要想解决人们现在普遍存在的表述能力欠缺的问题,语感的把握是最有效的方法。

三、语感对语言转化的影响

说到这里也许很多人会不理解,为什么在解决思维言语如何转换成外部言语的问题过程中,要提高学生通过外部言语回归思维言语的过程。接下来,就这个问题,我来具体谈谈我的看法和认识。

通过我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语感表现在一个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把握和回归,它是将具体的客观的言语回归到抽象的思维言语中,通过对于语言文字的认识和转换过程,将文字中所包含的内容呈现在大脑思维当中。也许有人会问,这和刚才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背道而驰,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其实我认为不然。提升学生语感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将语言文字回归大脑的过程,它不是简单地转化,而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于语言文字中语序、形式、词语等多种因素的认识而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系统,在一次次回归思维言语的过程中总结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方法,从而为今后自身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在提高语感的过程中,不同语言文字也为学生们提供了语言表达的例子,通过正确且多样的例子,学生可以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建立健全自身的言语转换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使思想更加全面准确的呈现出来。

说到这里,主要都是在说提高语感对于学生在语言表达形式、语序、词语等方面的积累作用。接下来,我还要针对提升学生语感对于提高学生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方面,谈谈我的认识和看法。

语感体现在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把握,从而在大脑中呈现出语言所包含的信息的能力上。现如今的语言学习,对于学生语感的要求仍停留在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而语感的把握却并非这么简单,语感的提升,不仅需要完成这个过程,还需要将言语再一次回归感性和具体的状态中去,并且,在提高学生语感水平的过程中,我们势必要加强学生对于不同形式语言文字的分析过程。通过长期的不同语言文字的认识和反馈过程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从而丰富自身思维言语的世界,为外部言语的形成创造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最后,针对以上叙述的内容,我想进行一个简要的概括,现列举如下:在现如今学生广泛出现口头表达能力欠缺情况的形势下,语言教学的着力点也需要随之进行完善和调整。思维言语和外部言语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思维言语的形成是外部言语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外部言语的表现力又影响着思维言语的呈现。通过对于人类言语的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总结,我认为提升学生语感对于解决该问题有非常好的帮助。通过对于学生语感的提升,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中语序、词语等多种言语构成要素的积累,并且在不断加强学生对不同语言文字把握的过程中丰富学生们的思维世界,为外部言语的形成提供更丰富的思维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具体实践

语言转换范文 篇二

[关键词]数学语言;转换;概念;分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39-02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们把数学语言进行转换、内化和运用的过程。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概念形成的不同阶段灵活转换数学语言,促进学生提高语言转换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一、在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中引入概念

概念引入是学生感知概念的初始阶段。引入新概念时,教师要用它的前概念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分数是小学数学的核心概念,它的前概念是除法的意义,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化手段,借助直观模型(如面积模型、数线模型等),让学生感知如何表示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的结果,体会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平均分”是分数产生的根源,表示“一半”的大小是分数产生的内需。引入概念时,教师用文字语言“一半”引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充分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课始,教师先抓住文字语言“一半”在操作中的含义,创设小明想把所带物品(有8个奶片、4瓶牛奶、1块比萨饼、1张正方形彩纸)分“一半”给小红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分出它们的“一半”。

学生用动作诠释了“一半”的含义――把物品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们的“一半”。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初步感知分数既可以表示多个物品的一半( 8个奶片的一半是4个,反过来4个奶片是8个奶片的一半),也可以是一个物品的一半。紧接着,一个物体的“一半”的大小如何用一个新的数表示呢?有的学生用[2][1][1] (2分成1和1)表示;有的学生用2|1表示;有的学生用表示;有的学生用表示……学生思维角度不同,反映了分数既可以作为过程性操作的分数(把“1”看作 “2”,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1),也可以作为一个结果的分数2|1、、。分数作为结果,表征形式上不同,但意义一致――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把“关系”意义作为认识分数的逻辑起点,避免学生形成个(量)等同于(比率)的“糊涂”认识。把文字语言表达的“一半”借助动作表征转换为符号语言“”,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概念感知阶段的初步抽象。

二、在符号语言转换为图表语言中形成概念

概念形成阶段是学生的学习重点,也是学生思维过程中最复杂的部分。概念形成不但要学生从许多事物和情境中抽象并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且需要学生能辨e与概念不相关的非本质特征。学生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需要把符号语言转换成图表语言,借助于图形语言的直观性凸显概念的本质特征。

认识的意义时,教师先提出问题:“谁还能想到什么物体的‘一半’?”引导学生先在头脑中建立具象,再提供各种材料(图形、实物)让学生选择,然后带领学生建构“”的现实意义:有的学生选择“切”出实物的“一半”;有的学生选择用图形“对折”出“一半”;有的学生选择在纸上“画”出“一半”……尽管方法不同,但学生在语言转换过程中都反映了“一半”的本质――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接下来,让学生尝试“用图形说话”,结合图形与操作过程解释“”的实际意义,说出其中的“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为什么折法不同,每一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但结果都可以用‘’表示?”“为什么所选材料不同,创造的方式也不同,但都可以创造出?”最后,教师拿出一个胡萝卜,并将其从中间一分为二,问学生“是否每份都可以用表示”,突出平均分物体的大小所指向的模型意义,有助于学生在反思中识别分数意义的本质特征。

学生在实物操作中的“切”“折”“画”等过程就是把符号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的过程。这种转换,不但符合学生思维直观性的特征,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通过动作表征,学生能真正找出分数的图示意义;及时追问和引导,有利于学生在反思中把握知识本质;适时应用图形语言进行反例矫正,有助于学生澄清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混淆;非概念图形语言与概念图形语言的比较,有助于凸现概念的本质属性――分数与所分材料和形式无关,但和平均分的份数有关。

三、在图表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中深化概念

概念深化是指从已获得的概念中能够联想出与之有联系的新概念,可以是表征形式上的联系,也可以是操作方法上的联系,还可以是本质意义上的联系。分数对小学生而言是学习中的难点:一方面因为分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少,学生缺少相关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是因为整数运算是数“1”的累加(减),数的组成规则是“满十进一”,而分数由于“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计数单位也不同,学生无法把整数计数规则顺利迁移到分数认识中,造成认知困难。因此,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把图表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使学生体会分数概念的另一层意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n份,其中的每一份用分数表示就是。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创造分数。有的学生对折一条毛线创造出,有的学生将长方形纸对折两次,创造了它的,也有的学生选择圆形纸片创造出它的……不同分数的产生,帮助学生初步内化了分数与平均分成的份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把1个物体平均分以后,表示其中每一份的数都比1小、比0大。在此基础上,当学生说出一个分数后,教师随即从图上找出对应的分母和分子,帮助学生认识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分数整体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与其中一份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出示一组图形(如下图),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

学生通过创造分数,从认识“”的过程获得操作的方法和表征形式的经验,从而培养了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直条图变成一条线段,并在线段上标出对应位置的分数的过程就是把图表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的过程。学生从认识直条图中的“1”开始,依次认识更多的分数,直观感知每个分数与整体的关系――把直条图“1”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把平均分成2份相当于把整体平均分成4份……以此类推,学生能逐渐掌握分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直条图变成一条线段,线段上每个点都可以对应一个分数,一直平分下去,直至趋近0……用图形语言解释符号语言,能使抽象符号语言变得直观、具体,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分数的“量”感,促进学生对分数的整体认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分数概念的本质意义。

语言转换范文 篇三

语码是不同种类的语言或者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变体的总称。语码转换,又叫语码选择,是在双语体制中,为了适应不同交际对象转换使用不同语码的现象。[1]在社会语言学文献里,语码或代码(code)一般作为一个中性词语,指称语言或语言变体。它强调的是语言系统作为一个抽象的代码由负载意义的成分组成。这些成分在不同的文体、语域甚至不同的社会群组中有不同的体现。[2]用社会语言学方法进行语码转换研究揭示了社会因素(如种族、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和语码转换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且总结出一些语码转换背后的社会动机。[3]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交际手段层出不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仅限于面对面的交流。网络技术的协助和驱动使得处于“身体缺场”境况下的人们同样可以在“虚拟世界”进行会话。网络语言是传播网络的重要载体,正越来越强烈地冲击着传统语言文化,影响着社会。网络语言作为新生事物,记录和折射出网络文化发展的轨迹。因此,网络语言中的语码转换也呈现了新的特点。目前,有关语码转换各种功能体现模式,即语码转换的在哪些方面体现哪些功能的系统论述还屈指可数。作为一种独特的、非传统的语言形式,研究网络聊天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将会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提供很好的材料。

二、理论依据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外许多学者已经从社会、句法、会话分析、心理以及语用的角度对双语者的语码转换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RonaldWardhaugh将语码解释为“一种语言或语言的变体”。[4]既可用来指某一种语言,又可以指某种方言、文体语言,甚至可以指洋泾浜语和人们为了保密起见私下里设置的密码语言。他指出交际的参与者、场景、话题是制约“语码转换”的基本因素。在具体的语境及具体的语码转换中,通常影响它的主要因素只有一个,其他的为次要因素。

(一)情景型语码转换和隐喻型语码转换理论

Blom&Gumperz发现,人们在语言选择上有时并不一定符合当时语境的常规要求,这种偏听偏离引起听话者对另一种语境的联想,是一种隐喻式(Metaphorical)语码转换。[5]Gumperz和Blom于1972年探讨过语码转换的社会意义,将其区分为两种类型:情景型语码转换(Situationalcode-switching)和隐喻型语码转换(Metaphoricalcode-swiching)。[6]情景型语码转换指那些由于改变场合、时间、话题、参与者等因素而引发的语码转换。这类语码转换只能是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中使用,讲话人需要改变自己的语言来适应情景因素的改变从而最终维持讲话的合适性。如中国学生与外籍教师在英语口语练习课上的交谈。隐喻型语码转换则是指在情景不变的情况下,交际者为了表达一定的交际意图而实施的语码转换,如表示强调、引人注意,表示某种情感,传达某种信息等。本文研究基于汉语为母语聊天者在日常聊天中的记录,因此笔者只对网络聊天中隐喻型语码转换做了统计分析。

(二)标记理论

MyersScotton提出的“标记理论”(MarkednessModel)对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把决定混合成分语法结构的语言称为“主体语言”(MatrixLanguage),参与语码转换的其它语言称为“嵌入语言”(EmbeddedLanguage)。她的“标记理论”认为语码选择有“无标记”(Un-marked)和“有标记的”(Marked)的区别。[7]她认为语码代表着一组权利和义务,语码转换主要有两个目的:进行无标记选择和有标记选择。标记性模式从语码的社会价值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解释。[8]Myers-Scotton详尽阐述了有标记(marked)语码转换的模式。她认为所有的交谈者都有一套标记准则,这些准则有助于他们辨别有标记(marked)语码和无标记(unmarked)语码。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学者们侧重研究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并且把语码转换看成是一种“语境化提示”(contextualizationcue)。[9]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也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语码转换。如祝畹瑾的《语码转换功能及其体现模式》、杜辉的《语码转换与社会规则》等,都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语码转换进行了研究和阐述。无标记语码被定义为“就现有的特定情景和因素而言,在社会标准既定的情况下的一种特殊语言变体的选择,它是一种可预料的话语交流媒介”,而有标记语码则是不可预料的。[10]一般情况下,网络聊天的语码转换属于无标记的语码转换(unmarkedchoice),双方在特定的情况下选择心理感觉趋同的言语表达思维,维持二人正常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由此得到预期的谈话结果。在另外一些时候,有标记的语码转换(markedchoice)则提示着话题的转变,说话人有意偏离目前对话双方现有的权力或义务关系,以及改变对话的语气目的。[11]

三、网络聊天中“语码转换”的特点

与日常会话一样,在虚拟的空间中,这种网络聊天中的“语码转换”同样可以精确、形象,逼真地传递信息,听话人也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话语交流的意义。然而,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网络聊天中施话者和受话者双方采取的话语交流方式与口头传递信息又有所区别,具有新的特点。首先,网络交际的双方是不见面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或只识其文),参与者的身份比较隐蔽,说什么和怎样说都没有限制,这就导致了语言的随意性。加之,网上交际主要是利用键盘操作来实现,受打字速度和上网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施话人总要尽量缩短受话人的等待时间,所以往往要按口语的特点来表达思想。其次,交际者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换另外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时,是以一种语码为主,其他语码为辅,有主有次。随着社会经济及语言教学的发展,在会话过程中,人们已不仅限于母语交流,外语也参入其中。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采用定量描述和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选取一些原用语为汉语,英语为嵌入语的实例,比较基于母语为汉语的网络用户在日常聊天中的现象,来描述和分析其社会功能与动机。

四、语料的选取

鉴于网络聊天工具众多,本文国内最为流行的QQ即时通讯工具为语料选取的工具并对所收集的其中50篇聊天记录(除语音、视频聊天)进行语料分析。这是因为:首先,QQ聊天不同于日常口头交际,聊天者是通过操纵键盘来输入文字等信息,可以完全保存聊天记录,有利于进行统计分析。其次QQ受众群体广,具有代表性。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QQ即时通信注册账户总数达77.417亿,即时通信活跃帐户数3.002亿,最高在线账户数达到3.610万(信息来源于腾讯官方网站)。再次,QQ提供了文字转换,图片传输,QQ表情等服务,为纷繁多样的语码转换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五、网络聊天中“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

语码转换的基本功能,如表明社会地位,拉近心理距离等在网络聊天中同样存在。本文通过对所选取的50篇语料分析统计得知,在句内、句际或语篇层次转换共发生112次语码转换。由上表可知,居前三位的社会功能分别是表强调功能的语码转换共38次,占总数的33.93%,起到委婉语功能的语码转换共27次,占总数的24.11%,起到拉近或拉开心理距离功能的语码转换共23次,占总比例的20.54%。除此之外,其他的社会功能,诸如引用、炫耀等社会功能的其它语码转换共发生24次,占总数的21.43%。因此,可以认为,在所起的社会功能的作用中,主要以前三项为重心。现举例就这三种功能进行分析:

(一)强调功能

例1:快乐飞羊15:01:19你在哪个University?Merry15:03:08在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Merry15:06:02你听说过吗?快乐飞羊15:08:28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西北师范大学是吗?快乐飞羊15:11:14是不是兰州的西北师大Merry15:12:31Youareright,Whichschoolareyoufrom?快乐飞羊15:14:47SuzhouUniversityMerry15:16:11苏州大学,Iknow,thankyou!为了方便、快捷和有效的交流,网络聊天的形式远不同于面对面的A-B-A-B的话论转换模式。网络聊天几乎只是在计算机媒介语篇的背景中。在本段聊天记录中,“快乐飞羊”用英文和中文开始对话,英语的关键词是University,而Merry则选择用英语回答了学校名,“快乐飞羊”为了能与Merry继续进行交谈,将语码转换为汉语。接下来“快乐飞羊”用中、英两种语言说出学校名称,起到了强调和重复的作用。在Merry无反应时“,快乐飞羊”再次给Merry发信息。这时Merry选择用英语与对方交谈,而“快乐飞羊”则顺应对方,采用英语,以此使话题继续下去。Merry为表示她知道“快乐飞羊”所说的学校,将语码转换为汉语,起到了强调学校名称的作用。

最新范文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范文【精选7篇】11-11

改革方案【9篇】11-11

重阳节经典文案(精彩10篇)11-11

很火的高考励志语录经典10篇11-11

中秋节周记400字(优秀3篇)11-11

改变自己改变世界范文 改变自已改变世11-11

绿色环保宣传语【经典5篇】11-11

最新教师节活动的主持稿开场白和结束语11-11

新型冠状病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新型冠11-11

最新给老师的新年祝福语 给老师的新年11-11

149 25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