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3篇

2023-11-07 09:54:42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书包范文小编精心为您分享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3篇,希望能够给朋友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启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篇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阅读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70-02

1 前言

当今是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单纯的知识型人才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老师和学生必须有效地应用技术,成为合格的信息找寻者、分析者和评价者,并能快速有效的成功解决各种问题,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1]p35老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教学者,必然要适应社会,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创新用型人才,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要教会学生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获得更多的信息,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 信息技术对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包括了阅读、写作等,本文只研究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本文只重点研究精读。

那么,信息技术是如何作用于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的呢?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把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内容作为信息载体,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最大程度培养学生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2]

在了解了信息技术对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先探究传统语文阅读教学都存在哪些问题?

3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课前预习阶段,由于信息来源比较单一,学生无法切身感受写作背景,只能依托参考书望文生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传统阅读教学中,师生口述写作背景,只能凭借文字和听觉感知,并没有深刻印象。预习效果不佳。

在课堂分析文本时,缺乏情境带入和趣味性,学生只能机械的罗列文本知识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传统教学所示,百草园作为乐园的乐在何处,无法生成形象的情境,结果变成了板书上的植物和动物的机械罗列。

在回答问题时,学生的课上回答普遍角度单一,答题要点不全面。教师受传统教具的限制,无法实现教学引导多样化实践,造成学生被动的把知识点记在笔记本上。课堂知识无法内化,加之课后复习不到位,往往答题角度单一,理解不透彻。这样何谈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师的有效教学。

学生缺乏课外阅读训练,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较差,文字的意义转化能力差。教师只局限于课文的阅读教学,谈不到拓展和延伸。无法在课堂上充分展示相关资料,不能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教学任务的催促下,根本谈不到有效教学。

相对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有效教学中呈现出以下的优点:

4 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有效教学中呈现出的优点

4.1 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阅读的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使知识共享,丰富教学内容,加大教学容量。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3]

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阅读内容、信息量大、信息多元化、信息来源多样化。海量信息资源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提高阅读的效率。例如《木兰诗》一文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海量有关北朝民歌的信息,以及花木兰的相关文献,从图像、视频、声音、文本等多媒体信息中,获取更多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花木兰这个历史人物有立体的认识,更能体现预习的价值。

生理特征决定了阅读效率。在心理学关于生理机制的研究中也表明,人的学习是通过眼、耳、鼻、舌、肤五种器官,把外界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大脑皮层,由大脑进行分析、综合而获得知识。实验证明:视觉 83%、听觉 11%、嗅觉3.5%、触觉1.5%、味觉 1%。[1]p91(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在五种器官中,视觉获得知识的比率是最大的,听觉次之,二者结合则效果更加明显。现代信息技术呈现知识时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恰好符合学生知识信息的生理特征。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文本的知识重难点的讲解需要,灵活穿插一些视觉刺激的相关知识信息,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语文学习创设了良好的言语情境,情景代入感强。这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感性材料,遵循了学习认知的规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量变到质变。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不断提高,从而提高阅读效率。直观形象的图像、视频、声音、文本等多媒体信息,互动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学习软件的多功能性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语文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当我们给学生呈现动画范读视频时,学生是很乐于观看,并能对照下面的字幕,自觉学习的。比如拔何首乌的根、听美女蛇的故事等。动画中的情景,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是少有的兴奋、唏嘘和快乐的笑声。这一点是传统文字阅读无法比拟的。

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激发和深化,有利于阅读时突破重点难点知识,从而提高阅读效率。例如在学习白居易《观刈麦》时,如果按照传统教学设计教学,学生听老师口头讲授,由于阅历浅显、时代久远等客观因素,学生无法想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是什么情景?而现代信息技术,直观的材料从视觉和听觉同时再现当时农夫收割的艰辛,更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原文。即明白“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路旁无田妇人的辛酸,也理解了收麦农夫“但惜夏日长”的矛盾心理。进而把握诗歌主题,实现有效阅读。有利于诗的主题的把握。

4.2 有利于语文学习阅读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所谓阅读方式的转变,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身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3]

信息技术下的阅读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阅读缺乏情景导入的缺点,图像、声音创设阅读情景,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使学生身临其境。

改变了望文生义,结合背景感知文章。如案例给出的相P作者的照片、所著的书籍的图片、以及来源网络和其他资料的文字性的介绍等。直观、具象的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更好的了解那个年代、走进作者童年的生活状态。

课上课下互动交流方式多样,应用学习平台、学习软件,使得课堂阅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且注重协作学习,能深入探究学习,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4]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并借助信息技术把阅读教学课堂延伸到课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

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加大课外名著阅读的量。如上述文本所示,学生会对动画中给出的百草园、三味书屋很感兴趣,无需老师过多的强调、讲解,学生会自主学习,甚至去主动阅读《朝花夕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便于检测阅读效果,使课堂各环节紧奏省时。如传统案例和信息化案例中呈现的一样,课堂检测从简单的课后题或者学案中的习题练习,转变成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例:乐景里有哪些植物和动物,带给作者童年的快乐?在看过相关影片后,结合你的童年经历,给大家讲讲你的童年乐事?如果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知识的迁移,阅读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进一步探究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我对校内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实际发出12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02份。下面是调查结果汇总表和柱状分析图:

从表中的各项调查结果,结合柱状图不难看出占到90%以上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下的语文阅读在信息量、信息多元化、信息来源多样化、情境带入感、互动交流方式多样、趣味性、情感体验易被激发和深化、激发课外阅读量增加、便于检测阅读效果方面占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阅读的效率;有利于语文学习阅读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5 结语

信息社会,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应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实现”抽象问题的形象化”和“形象问题的抽象化”。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通过具体并符合学校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处理好以下关系:多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教师整合与学生整合的关系;课堂整合与课下整合的关系;“拿来”和创新的关系;单向学习与多维互动的关系。[5]P63-66用以实现信息技术下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我们都为之努力探索,不断实践,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做到学以致用,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馨,郭丽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11:35,91.

[2] 宗永喜。信息技术辅助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1-28.

[3] 蔡晓玲。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应对策略[G].上海师范大学,2011:1―4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篇二

【关键词】设计主打问题;生成;精彩课堂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因此,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成为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主打问题呢?

一、从课文题目层面设计主打问题

案例点击:《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片断

(阅读全文后)

主打问题:能不能将文章题目改为《邹忌谏齐王》?

生:可以,原因是都有“谏”,大同小异。

(大部分同学都谨慎地回答不行,至于为什么,很少同学能答出)

师:比较两个标题:少了“讽”和“纳”。

师:“讽”是何意?

生: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师:为什么要委婉地劝呢?可不可以直言不讳地对皇帝说自己的看法呢?

生:不可以,因为伴君如伴虎。

师:你知道历史上敢于直谏帝王的大臣有哪些?

生:有魏征、比干、屈原……

师:他们的命运如何?

生:大多命运悲惨……

师:直谏勇气和忠诚固然可嘉,但付出的代价太大,相比之下,讽谏更显出智慧:既让圣上乐于接受规劝,又能保全自身,不啻为明智之举。讽谏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教学反思:本节设计“能不能将文章题目改为《邹忌谏齐王》?”这个问题,由“眼睛”――题目入手,引领学生自己去读、去思、去寻求答案。由于同学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学习起来劲头大,效率也高。这样点拨引导之后,学生就对“讽”的理解加深了。

二、从课文主要内容层面设计主打问题

案例点击:《从百草园到三味屋》教学片断

(归纳事件之后)

主打问题1:“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没意思?双方展开辩论。”

生:“在三味书屋里念书不好玩,文不加点,意思深奥,没劲!”

生:“在百草园里,美女蛇的故事令人毛骨悚然;翻蜈蚣更是危险之极,哪有无忧无虑的乐趣可言?”

生:“上课问‘怪哉’受老师训斥,自讨没趣。”

生:“在百草园拔何首乌的根,弄坏了泥墙,要挨父母打骂”……

主打问题2:“少年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请大家各用一个字来概括两地的生活,以显示不同生活的不同本质。”

生:“百草园的生活特点是一个‘玩’字,三味书屋是一个‘学’字。学有理所当然的规矩约束,玩是无拘无束的。”

生:“在百草园可以学到丰富多样的知识,在三味书屋只会背诵古板深奥的天书,没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两个有关本课主要内容的主打问题,第一个问题引发了一场针尖对麦芒般的辩驳,于是各种犀利而真切的见解纷纷闪现出来。然而这样针锋相对的辩驳也难得出个水落石出的结论。这时,老师因时引入第二个问题,深入的思辨和激烈的争论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文本的意蕴自然也就出来了。课文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

三、从课文主题思想层面设计主打问题

案例点击:《皇帝的新装》教学片断

(阅读文本后,思考讨论)

主打问题:故事中的每个人对“新装”都看得很清楚,但那些大人为什么都不说出真相?

如果你是 ,你能对皇帝说明真相吗?如果 告诉了皇帝真相,其结果会是怎样?

(学生将故事中的人物逐一替换,发现故事里的每类大人都在此问题上碰壁了)

如果你想对皇帝说明真相,你将如何告诉他?

(学生踊跃,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但很快又被学生们自己否定了,讨论的结果是——没有办法。)

对皇帝隐瞒真相意味着什么?

生:名利、声誉、钱、地位……

生:故事里的上层阶级明知而不愿说,圆滑世故;中间阶层明知而不屑于说,事不关己、麻木;处于社会底层的百姓明白了而不敢说,懦弱;还有没有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人云亦云者不会说,无知。

生:我感受到了安徒生所表达的是:在强大的现实势力中,良知的无奈。

教学反思:这个主打问题,重在揭示故事背后隐含的社会意义,即文章的主题思想。第一问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在思考中认识各个阶层对待“新装”的态度;最后的一个问题,既需要学生结合形象意义的理解,又需要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围绕“真相”展开讨论,不仅完成了对安徒生写作意图的深入解读,也完成了一次人格的洗礼,发挥了该文章的德育功能。

四、从课文人物形象层面设计主打问题

案例点击:《孔乙己》教学片断

(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

主打问题:议议孔乙己这个人:一句话短评

从身份、外貌上的认识:

生: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是一个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有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的人。

从习惯、性格、命运上进一步的认识:

生:他是一个对人说话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酒客,是一个偷东西的、经常挨打、迂腐的人,是一个生活在极其冷漠的环境之中的人,是一个受到无情嘲弄的人,是一个精神和肉体上受到巨大摧残的人。他迂腐、卑琐、好喝懒做、偷偷摸摸、自命清高、麻木不仁。他身上还有善良天性等。

从人物塑造,从小说人物的典型性上深入认识:

生:他是一个没有爬上去的读书人,是一个人生的价值连十九个钱都不如的人,是一个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凄然消逝的人,是一个可笑可怜的多余的人。

教学反思:“议议孔乙己这个人”所引起的,实际上是学生对《孔乙己》的整体性评鉴阅读。这一 “主打问题”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高层次的课中活动、形成课堂教学良好的学习气氛等方面表现出了足够的力量。于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人物形象——孔乙己的形象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要掌握好“提问”这门艺术,教师就应优化课堂的“问”, “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创造,“问”出课堂精彩。

【参考文献】

[1]蒋金凤。 自主问题学习模式中的主问题设计。《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05 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篇三

“疑者,觉悟之机也。”人类是不断在质疑和解疑中前进的。对于学生来说,疑问是思考的开始,是学习的开端,如果没有疑问作为学习的前导,那么读起书来只能是浮光掠影,不见真谛;做起事来,也只能是亦步亦趋,不能创新。宋代学者张子厚曾经说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因此,质疑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有了质疑,自然也就要有答疑,即战国时代的大儒孟轲所说的)书包范文○www.shubaoc.com(“问有答者”。“质”与“答”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教师的质疑与答疑,一是来自学生的质疑与答疑。我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点尝试,有了如下的点滴体会。

一、质疑与答疑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老师们一致认为,当今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我以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质疑与答疑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对学生的“金口难开”深感为难,也很苦恼。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还肯发言,回答问题,可是到了初中二年级就很少有同学“开口”了,到了初中三年级就基本上都“羞于启齿”了。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同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使用的方法也不无关系。

质疑与答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靠口头表达来进行。因之这种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在授课时,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我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作者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后,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思考,以争取多数同学发言。几分钟过后,我让同学们举手发言,随即一个平素很少发言的同学举手站起来回答说:“作者童年时代喜欢……;不喜欢……”听了他的回答,我较为满意,并鼓励他说:“答得不错,希望你今后能多发言回答问题。”我接着又提问说:“作者在童年时代为什么喜欢百草园的生活,而不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一位经常在课堂上发言的同学有条不紊的回答说:“因为百草园带给作者无限趣味,而三味书屋的环境呆板,气氛严肃。礼节繁多,读的书似懂非懂,又不允许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还有惩罚学生的规矩,所以他不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在我肯定这个同学的回答之后,一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作者既然不喜欢三味书屋,怎么还怀念他偷偷到二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子玩耍的情景和老先生读书入神时的画面呢?”我还没来得及指定谁回答,一个同学又站起来质疑:“三味书屋这样可恶,作者对先生为什么还持敬重态度?”这两名同学表达力强,是课堂上质疑和答问的活跃分子,他们的提问无疑给课堂带来了活跃的气氛。这一问题提出后,马上就有好几个同学举手回答,我叫他们一个个谈出了自己的见解,然后我补充说:“我们不能说作者完全不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作者对先生敬重,是因为他方正、质朴、博学,他不常对学生用戒尺,不常罚学生跪,在当时那种森严的封建教育制度下,老先生还是比较开明的。我们要否定可恶的封建教育制度,可不能完全否定旧学校里的老先生。”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就是这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质疑和答疑的教学方式,完成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任务,也完成了其他教学任务。课上课下出现了一片乐学的景象。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的效果非常明显,以前那些擅长口头表达的同学更加能言善辩,就是那些不爱答问的同学也变得喜欢答问了,有几位以前直接不敢回答问题,在人多的场合说话结巴脸红的同学,经过近两期的训练之后,也变得发言积极主动,说起话来从容镇定,层次清晰、很有逻辑性了。

二、质疑与答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

率,减轻学生负担

质疑与答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活动密切相关。大凡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时,也是兴趣最浓之际。兴趣之于思维,如影之随形,毛之附皮。运用质疑与答疑的方法,使学生积极思维,动脑动口,收益颇多。

运用质疑和答疑的方法,为学生创造了一种乐于探讨新知识的心理环境。学生在上课时精力集中,喜形于色,自然对学习语文充满信心。一些平时发言不太主动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影响下,也能积极思考,乐于发言了。如讲《藤野先生》一文时由于我采用了质疑和答疑的方法,课堂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一堂课学生提出二十多个问题,老师、同学相互质疑答疑,感情融洽,气氛热烈。下课铃声响了,师生都感到时间太快了,都不愿离开教室。又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我便利用课文内部的矛盾质疑:“《孔乙己》的故事既然‘好笑’,为什么还是‘悲剧’呢?”正由于这个矛盾,使学生“心愤愤”、“意悱悱”,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很快就纷纷举手,争相回答。学生回答后,老师更正补充,问题解决了,学生仍兴趣未尽。由于课堂气氛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在课堂上能相互交流自己掌握的信息和见解。一些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找到了正确答案,这样自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质疑与答疑”的教学法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最新范文

幼儿园大班教育叙事【优秀5篇】11-07

小学语文教学故事【优秀9篇】11-07

社交媒体信息动态分析【通用4篇】11-07

陆游诗词全集【最新7篇】11-07

中学语文论文【最新6篇】11-07

通信技术的创新优秀4篇11-07

2023-2024周杰伦演唱会最新时间表【优11-07

简易计税的账务处理范文8篇11-07

队伍教育整顿个人心得(8篇)11-07

七一讲话心得体会(优秀4篇)11-07

149 247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