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范文【精选7篇】

2023-11-03 08:30:58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计划吧。计划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整编的校企合作范文【精选7篇】,希望能够给朋友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启发。

校企合作 篇一

关键词:校企合作 ;研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生产技术的变革、生产工艺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球环境危机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职业技术教育也从未像现在这样负载着极其神圣的使命。被发达国家誉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的职业教育是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阵地,它担负着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为了实现其教育目标,单纯依靠传统的培养模式即学校包办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是达不到的,因而必须采取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教育者与劳动者相结合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国内外对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多,主要关于合作教育的起源、定义与内涵,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国内外校企合作的特征和现状,以及中国职业院校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经验的现状,本文试图综合各类研究文献,梳理校企合作的发展脉络。

一、校企合作的历史渊源

校企合作教育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科学技术在生产上越来越多的运用,要求科学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要求生产劳动与教育的逐步结合,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和企业便开始了自发式的零星联系,这就是世界范围内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萌芽[1]。校企合作教育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Sundland Technical College)在工程船舶与建筑系中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2]。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工程学院教授莱尔曼。施奈德开创了“学工交替”教育,首次推出了校企合作教育[3]。

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对合作教育的描述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4]。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对合作教育的描述是:“合作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将课堂学习与在公共或私营机构中的有报酬的、有计划的和有督导的工作经历(Work Experiences)结合起来;它允许学生跨越校园界限,面对现实世界去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并确定职业方向”[5]。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CAFCE)对合作教育的描述为:“合作教育计划是一种形式上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合作教育雇主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计划。通常的计划是提供学生在商业、工业、政府与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工作实践与专业学习之间定期轮换”[6]。

我国最早使用的校企合作概念是校企合作教育的简称。合作教育的英文为:Cooperative Education,我国在引进此名称时先将其意译为“产学合作教育”,后为使这一概念与我国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的习惯提法相符,经1995年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会员大会讨论通过,将“产学合作教育”改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7]。“校企合作”与“产学合作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同为一个概念并无本质区别。合作教育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的教育模式[8]。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训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互利互惠;其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顶岗实践;以提高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具有育人主体和育人环境的“双元性”、学生实践情境的真实性、“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有效性、人才通道的直接性等特点[9]。

二、我国校企合作的历史发展

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实行的半工半读、以及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等等,都涉及合作教育的成分,可谓校企合作的雏形,校企合作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严格地说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后5年的“引入”阶段[10]。在此期间,中国教育与世界各国开始进行广泛的交流,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采用“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模式进行产学合作教育实验,标志着我国进入“引入”阶段;第二阶段则以1991年4月在上海成立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为标志,产学教育进入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实际探索阶段;1997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产学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产学合作教育进入第三阶段,由民间有组织的实验走向官方有组织有计划的试点,表明产学合作教育已纳入我国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中,至此,产学研合作教育这一概念正式形成[11]。中国校企合作的历史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萌芽期――企业办职业教育、发展期――由企校分离走向引企入校、紧密期――政府主导型校企合作,目前中国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为校企一体化发展[12]。我国校企合作教育起步较晚,在1917年黄炎培等人曾提出手脑并用的思想,后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但因战争等原因职业教育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开始与世界广泛交流,主要是学习和借鉴国外校企合作教育,90年代开始进行校企合作教育的试点,我国的校企合作开始进入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当中[13]。

在我国,对于“校企合作”这一名词也有着不同的表述。例如,产学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等。目前我国企业界和教育界主要实施的是两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一种是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还有一种是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包括高职、中职以及其他各种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的合作[14]。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包括狭义与广义两个部分。其中,狭义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15]。广义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则是指所有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各类教育机构、培训机构与企事业单位的各种层次、各种方式的合作[16]。

三、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

随着校企合作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广度不断地延伸,各国对校企合作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国际上大致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代表是德国的双元培训制、日本的官产学合作;二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代表是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三是以行业为主导的模式,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是最为典型的“行业主导型”模式,其行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7]。国外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1.以学生就业为方向;2.顶岗工作,有偿劳动;3.系统而又严格的管理;4.有国家制度的保障;5.有政府政策的支持;6.推动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18]。

而在我国,自80年代中期,合作教育引入我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工作在借鉴国外合作教育的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试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对于国内校企合作的模式,目前学者们主要有两种分法:第一,按照合作的深度来分,校企合作可分为浅层次合作模式即“企业配合”模式、中层次合作模式即“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深层次合作模式即“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三种模式;第二,按照具体的培养方式来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主编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一书收录了我国各高职院校九种产学合作教育的模式,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l”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一科研一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20]。同时,在国内,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现状表现出“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全面”、“由无序到规范”、“由校企自主到政府主导”等特点[21]。其现存模式也可分为三类:(1)按照办学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校办产业(企业)式、行业(企业)办学式、校企股份合作式、校企互动式;(2)按照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2+1式”、“订单式”、“工学交替式”、“产教结合式”、“半工半读式”;(3)按照校企合作的内容,可分为技术合作式、人力资源合作式、资本合作式、教学内容合作式;(4)根据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方式和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企业配合式、校企联合培养式、校企实体合作型式[22]。

综观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历史演变历程,有关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的思想与实践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通过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思想扩大了教育的内涵,开创了职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从洋务运动时期实业学堂的兴起,过渡到职业学校从行业企业中分离出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形式与内容得到了不断地探索与深化。

参考文献:

[1]芦丽君。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2]于忠辉。校企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4 (12)

[3][9]陈启强。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4]耿洁。工学结合及相关概念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3-15

[5][6]凌志杰。县级职教中心校企合作实现形式研究――基于迁安市职教中心办学历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7]杨晴。商科类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8]张炼。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J].职业技术教育,2002(36)

[10][11]黄沪琳。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个案研究――以东莞塘厦理工学校为例[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0

[12]徐建华。我国校企合作的历史变迁及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9(07)

[13]凌志杰。县级职教中心校企合作实现形式研究――基于迁安市职教中心办学历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14][19]苏俊玲。美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5][16]孙琳。产教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7]李琦。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以东北师大皓月中等职业学校为个案[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8]黄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20] 张杰。高职教育“订单式”校企合作交易成本构成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21][22]]宗彬花。中职校企合作现状。现存模式及突出问题分析[J].职教通讯。2007(11)

作者简介:

校企合作方案 篇二

关键词: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实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08-02

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出一批掌握会计基本原理和核算方法,同时具备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专业,随着中职教育在校学习时间的缩短,学生生源质量的不断变化,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也随之变化,会计专业的对口就业成为中职学校的一大难题,中职会计专业教育步入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对口就业难”的尴尬局面。所以,校企合作实训模式的实践探索迫在眉睫。

一、校企合作实训的意义

1、快速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工作能力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实用型学科。企业在招聘会计时,往往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刚出校门的会计专业学生普遍缺乏实务经验和实践经验,往往不能立刻胜任会计工作。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企业需要有经验的会计人员,而会计专业学生无法获得相关经验。因此,校企合作实训模式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能有效丰富学生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缩短适应企业的时间。

2、能够进一步解决学生顶岗实习的问题

顶岗实习是中职学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执行教学计和课程大纲的关键环节,是实施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教学形式,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就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和初步的技术经验,达到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提高学生工作能力。校企合作实训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对口的岗位上进行学习,逐步掌握实践技能。

3、实现学校与企业共赢

企业补充了大批的新鲜血液,顶岗实习学生能帮助企业完成大量的基础工作,企业还能在顶岗实习生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企业队伍,同时,减轻了学校在学生就业方面的压力。对于学生来说,校企合作能够帮助他们快速的把理论转化为实践,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会计校企合作的现状

当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培养方法局限于校内实训课和校内实训基地的模式。例如安排一定课时量的仿真会计实训,或者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模拟的会计操作。这种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与实际工作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而会计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会计资料涉及企业的机密信息,需经过相关负责人批准后才能查阅。企业往往由于担心机密资料外泄而拒绝接收顶岗实习学生。即使企业愿意接收实习学生,但是由于会计工作的专业性比较强,企业需要花费比较多的人力对实习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同时,由于会计岗位的性质不能像类似销售岗位可以一次性接纳较多人员,无法为企业带来经济收入,造成企业需要花费的成本较高,企业接收学生的积极性往往较低。因此,建设符合中职学校的实训平台迫在眉睫。

三、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通过采用松散型、紧密型、引入型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1、松散型合作模式

(1)松散型合作方式

松散型合作模式是采用校园招聘会和校友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零散的向企业推介学生前往实习。

开展校园招聘会的同时,针对性的选择有较多我校毕业生工作的单位,与其签订松散型校企合作协议,规范合作模式,每年派一至两名毕业生前往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得到老校友的帮助,而且不会大量增加企业的负担,又可以帮助企业引进新员工,绝大多数企业愿意接受这一合作模式,每年可解决50-80人左右的实习学生去向。

(2)松散型合作模式的优势

相对灵活的就业模式,既可以吸引大批企业前来招聘,又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选择的权利。

(3)松散型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时效性差,主动权掌握在企业手中,无法保障充足的岗位,学校无法很好的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动态。

2、紧密型合作模式

(1)紧密型合作方式

紧密型合作模式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文化,教授企业所需知识,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人才,拓宽就业门路,分流就业方向,提高就业质量,减轻就业压力。

2012年起,与上海热风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热风店长(理财)班”、“热风财务班”两个冠名班,实行订单培养。2011级学生在第四个学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会计专业的认识,按照自己的意愿报读冠名班,学生报读冠名班后,学校将按照冠名班的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上海热风投资有限公司将按合作协议规定给予资金和物品的资助,并按照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安排顶岗实习(就业),为学生制定岗位成长(发展)规划和培养计划。

根据企业的需要,“热风店长班”增设《热风企业文化》、《热风商品知识》、《市场营销》、《商业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理财基础》、《仓储管理》和《岗前培训》等课程,适当减少会计专业课程;“热风财务班”增设《热风企业文化》、《热风商品知识》和《岗前培训》等课程。由于“热风店长班”、“热风财务班”的培养目标明确,顶岗实习(就业)岗位明确,属于对口就业范围,因此,不仅减轻了就业压力,也有效提高了就业质量。

(2)紧密型合作的优势

给予学生按照自己个性和特长重新选择方向的机会,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同时,原来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单一、机械的模式化教育,忽视个性差异,对不同个性的同学,想学的东西不能学,不想学的也要学。学生按照自己个性和特长选择培养方向,按照企业培养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培养目标明确,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紧密型合作存在的问题

①部分学生不愿意重新调整班级和宿舍。

②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工作量较大。

③重新分班,使学校和班主任增加了工作量。

④单一企业工作岗位依然有限,需要通过实习期考核才能进入会计岗位学习,依然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会计实习需要。

3、引入型校企合作模式

(1)引入型合作方式

引入型合作模式采取引进校外企业和自行建立的方式在校内依托专业优势建立起校中企。校企双方将从招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就业、技能培训与社会服务等实现全方位的合作。校中企的运行将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共同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实现校企生三赢。

①制定校中企人才培养方案,与招生就业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管理方案》,明确企业应当具备的资质和能力,设立“准入资格”,对校企合作方案进行审查,评估可行性。

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估结果,通过邀请和走访相关企业,于2012年与南宁市中智会计有限公司展开合作,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和基础设备,企业提供实训设备、材料和师资,共同组建“会计服务公司”。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③由于企业拥有大量的记账和税务业务,学校以“教学班”为单位,以“周”为时间,组织学生前往实训,帮助企业整理原始凭证,对记账凭证进行分类和粘贴。同时,企业老师将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讲解,传授学生工作技巧。对于拥有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企业将在顶岗实习期间聘用其为正式实习员工,下发工作任务,给予相应的工资。

(2)引入型合作的优势

①记账的对象往往是中小型企业,基础业务较多,符合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学生能够在实训过程中接触真实的会计资料,直观的感受会计工作,加深对会计专业的认识。同时学生能够帮助企业完成大量的基础工作,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②一改以往相对枯燥的教学模式,体验式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且工资的激励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重视程度。

③由企业主导教学能够让学生直接在学习中培养工作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缩短学生成长的时间。再加上企业员工对待问题的处理方法和对待学生的态度往往与学校老师有所不同,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不断要求进步,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④对于学校老师来说,通过与企业员工和会计业务的接触,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手段,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行业动态,提升自己的时间能力和教学水平,壮大“双师型”队伍。并且可以借此组建经济实体,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

(3)引入型合作存在的问题

①对合作企业的要求较高,同时,企业无法获得丰厚的报酬,降低了对企业的吸引力。

②如果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受聘于“会计服务公司”,由于企业对于正式员工的要求是必须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企业的全部会计处理,因此学生只能以实习生的身份进行工作,相对于其他行业或企业来说报酬偏低。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引入型合作模式是目前最好的一种合作方式。会计服务公司业务处理难度相对简单,适合中职学生德学情,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一举多得,对学生的锻炼价值最高。但是,由于场地、经费、合作企业方面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引入型合作模式作为校企合作的唯一模式,三种模式相结合才是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丽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广西教育。2011(11)

校企合作 篇三

一、培养目标的结合

首先要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观念,一切以社会需要和企业需要为准则,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去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的问题。明确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未来的准员工,就是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初步具备员工的基本素质,能够适应在企业的发展,即将进入企业的人。其次要树立“以就业为根本”的服务学生理念,一切以学生需要和对口就业为宗旨,着力解决校企合作中主体缺失的问题,形成促进双方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制度框架和动力机制,培养学生严谨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习惯、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谐的团队精神。再次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的技术骨干与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放矢地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员工。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对学生实行对口培养,加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生产与教学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

二、培养方式的吻合

校企合作的双方都在为培养“准员工”这个准成型产品而相互考证,学校既要保证培养技能人才的需要,又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问题,而企业更加关心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爱岗敬业、技术熟练的高素质员工队伍,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把学校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为此,可以选择以下培养方式进行尝试:①让学生尝试入校后先到企业进行见习,然后返校学习的方式。尽管学生没有岗位生产技能,甚至不会工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习,他们对工厂的生产环境、生产状况、从事的工作有了一定了解,产生了好奇心和许多疑问,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坚定了他们学技能的信心。②经过在校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学生有了一定实战基础,再到合作企业进行岗位训练,让所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查找不足,有针对性地弥补。再返回学校学习,这样学生的自理能力就会明显增强,就会自觉自愿地学习。③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掌握了基本的岗位技能后,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既可缓解学校的实习压力,又可满足企业岗位用工需求,学校可派专业教师进行跟踪管理,共同完成培养计划。

三、教学资源的组合

一是合作中企业专家可到学校兼职授课,学校教师可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教师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熟悉企业化管理,以培养更贴近企业的人才,学生毕业即可上岗工作,大大缩短企业用人成长周期。教学资源组合的另一目的是企业可向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实训场地,改善学校的实习条件。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全程参与到学校的招生、教学、就业的三大环节中。二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课程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完成任务的能力,这决定了课程制订的逻辑起点,目的是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分析的对象是任务,而不是完成任务的人本身。三是课程的转换来自于工作任务分析。任务模块转化为课程模块其目的是形成完整的课程门类和课程结构,便于学生完成所学专业的某个典型的综合性任务,使学生获得所学专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

四、教学形式的融合

在教学形式上,一种是以学校为主体,采取“工厂式学校”的教学方式,采购与企业生产相配套的设备,参照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流程,通过企业提供的项目进行教学,实现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另一种是以企业为主体,实行交叉式在岗培训与脱产学习,如学生第一年用约3个月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7个月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二年用约7个月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3个月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正式顶岗;使学生理论与实践两不误。以上两种形式,其共同特点就是力图让学生对工作任务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具体表现为:①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深刻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尽可能促进学生独立完成包含“咨询、计划、决策、实施、评价”的行动过程。②对完成工作任务相关的知识、技术等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完成生产任务所应具备的、符合工作需要的综合性知识,促进学生实践过程与能力形成过程的结合。因为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过程。

校企合作方案范文 篇四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问题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030-02

一、风景园林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兴起背景

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综合性与应用性较强的发展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相关的实践岗位越来越注重专业化应用型人才的建设与培养。但是,目前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依然固守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习―实践”相分离的机械化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往往会出现两种发展方向:一种是理论性较强但缺乏具体实践能力的学科型人才;另一种是实践能力较强但缺乏理论指导的技术型人才,无法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双向型”综合人才。

基于这种培养弊端,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注重将企业、学校、个人三者的要求与能力有效结合,充分考虑企业的人才建设需要,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制订专业化的培养方案,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可以到企业中去进行具体的实践,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完美融合。

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进步,高校相关的建设专业也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日益重视。由于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技术型人才缺乏,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便发挥了重要的建设作用。

1.充分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发展。在校企合作建设方案的运行过程中,企业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建设资源、资金支持、技术保障以及实习基地等。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企业与学校的长效发展机制。学校在享用企业支持的同时也要充分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根据企业的人才应用类型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这一培养模式不仅解决了高校建设资源短缺、实习机会与实习基地不足的发展难题,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优秀的人力保障。

2.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难题。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建设的深入演化,我国的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加,“就业难、难就业”成为了当今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就业问题。尤其对于风景园林专业这样的应用性专业而言,国家需要大量的园林人才,拥有多种多样的就业机会,但是本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大多存在专业能力不足、技术缺乏等发展缺陷。基于目前的种种发展问题,有必要采用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以及社会岗位的具体需要,高校组成学生发展队伍,与具体的建设岗位签订人才“订单”,实现一项或几项技术的专门化发展,不仅为企业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专业化人才,促进了学校专业的整体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高校学生的就业难题。

三、风景园林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问题

1.根据现实需要制订未来发展计划。在进行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候要确定好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为了避免有效的资源浪费,学校应该提前做好市场调研,对企业以及社会要做深入调查和研究,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问卷调查、校园招聘会、企业讲座等,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岗位的要求进行充分的了解认识,在空缺人才以及专业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加深合作力度。

2.专业化教师资源缺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建设者和帮助者。目前,高校的教师多为高学历、高院校出身的优秀教师,拥有过硬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活跃的教学思维,但是却缺乏具体的实践能力。对于风景园林专业而言,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常常会有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情况,如果教师没有具体的实践经验,又不具备实际的操作技能,将会阻碍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的签订以及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有效学习。

3.开发实践教学基地,实行人才定向培养。学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在社会中更好的实践,尽管人才的定向培养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培养性,但是定向性人才培养可以更快、更稳的促成和实现专业化人才的有效养成。风景园林专业一般都开设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的高校,为学生的实践基地搭建了更加有力和广阔的平台。在实践基地建成之后,学校与企业可以指定人才培养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技术人才,消除人才流失的困扰以及提高企业建设的积极性。

四、风景园林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

1.根据现实社会需要制定未来发展规划。社会需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而变化的,风景园林专业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但是为了避免有效资源的过度浪费,学校首先要有充分的社会调研,可以利用“校园招聘会”、“企业讲座”、“调研报告”等,对企业的岗位要求进行充分了解,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适合企业要求的专业化人才。例如,风景名胜区规划、园林建筑设计、景观生态学都是风景园林专业的热门发展方向,所以,学校可以针对具体的发展要求,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培训优秀的毕业生可以直接为企业所用,投身于实际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

2.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增加具体实践机会。风景园林专业不同于一般的学校专业课学习,由于生态植被的生长存在季节性与周期性,所以学校与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学与实践的时间,争取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实践机会。学校可以实行“阶段性教学”模式,将不同的专业课按照课程种类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时间,在一门专业课结束之后,及时安排学生的具体实践操作,充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春季是植被生长旺盛的季节,所以实践课可以集中安排在3―5月份进行,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一次性完成实地考察、设计图制作以及具体规划建设过程。

3.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实行人才的“定向性”培养。虽然人才“定向性”培养目的性比较强,缺乏灵活性,但是“定向性”的人才培养可以加速实现专业化人才的养成。很多高校开设风景园林专业,高校所在区域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利用经济区域的优势,与更多的优势对口企业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有目的和有方向地培B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人才,能有效的提高单位用人的成交率,学生顺利就业不但解决了就业问题,还能从心理上提高其自信心,使其能很快的适应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对学校和企业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校优化考核,及时制定利于就业的政策,企业也能降低招聘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4.培养“教、做”一体化的教师团队。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所谓“教、做”一体化的教师团队就是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自身技术能力,充分掌握风景园林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知识,并且要具备系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教授表达能力。因此,要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召开相关专业课程研讨会,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全国性的园林专业竞技大赛以及深入教学基地进行具体的实践与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完善教师的激励与奖惩机制,对实践教学能力较差的教师进行适当的物质惩罚,或者让其深入企业实践基地进行实地学习,不断增强教师的薄弱技能,为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开发稳定的后备建设资源。

五、结语

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最终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订单式”人才建设体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通过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的不断完善与融合实现最终的发展目标是现代化园林业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方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化应用型园林人才。

参考文献:

校企合作方案 篇五

1.1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软件行业发展和更新很快,短时间内就有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高校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常常落后于企业,如何缩小学校培养的软件专业学生和企业对软件开发人员的要求的差距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武昌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系围绕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目标,联合软件开发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成立校企联合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符合企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软件开发公司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讨论,根据企业的需求动态调整教学方案,设置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课程,打破了高校关起门来,独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习惯,打破了人才培养方案相对稳定的惯例,校企合作联合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符合企业的对人才的需求。除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外,武昌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常组织担任企业软件工程师的校友,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建议,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证明,使用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后,学生的应用能力更强,更能适应企业的要求。

1.2构建真实的教学平台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尽快适应真实的企业开发。武昌理工学院信息工程构建了基于真实的工作环境(RealWorkingEnvironment)、真实的实训项目(RealTrainingProjects)、真实的项目经理(RealPro-jectManagers)、真实的工作压力(RealWorkPressure)和真实的工作机会(RealJobOpportunities)的教学平台。武昌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在项目实训期间,严格按照企业办公环境的设计,每人一个独立机位,严格执行企业的考勤制度和工作汇报制度,真实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实训的项目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让学生在完整的项目中学习整个项目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充分体验一个团队的工作过程。在实训中,每个项目都由企业项目经理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带队的项目经理都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在实训项目中有模拟客户代表给项目组施加真实的项目压力,当遇到客户需求变更等问题时,考察其应变能力。在实训项目中,根据学生的表现,企业提供真实的就业机会,企业直接与学生签约。通过构建真实的教学平台,进行企业级真实项目实训,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软件开发过程,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创新能力。通过项目实训,学生普遍感到充满信心,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的开发环境。

1.3改进教学体系

ACM和IEEE-CS的SWEBOK定义了软件工程学科的内涵。武昌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学委员会基于SWEBOOK框架,按照软件工程课程群的总体知识结构,重新设计了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对课程的学时、权重、结构,以及课程间的衔接进行了改进。将课程分为通过通识类、开发类和工程类三类,分阶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注重基础理论课、课程实验课、课程设计、企业项目实训、毕业综合实践等环节,通过这些环节,将课堂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训相结合,使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衔接。基础理论课主要涉及软件工程专业需要的基础和公共性知识。这部分知识主要由学校任课教师讲授。课程实验主要针对具体课程的某些知识点设计的实验。其可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通过课程实验,学生掌握常用的软件开发语言,了解常用的算法,具备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课程设计采用小组分组,自组团队,模拟企业设置岗位角色,进行角色体验,熟悉软件开发流程,培养软件开发能力。企业项目实训在企业高级开发技术人才的指导下,以真实项目为载体,进行软件设计,提升软件开发能力。在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阶段,采取企业开发人员和学校教师组成的双导师制,企业导师为其提供综合实践环境,提供技术指导。学校教师负责毕业设计相关文档的指导工作。

1.4编写合适的校企合作教材

目前,市面上校企合作的教材比较少,有的教材并没有企业软件开发人员真正参与,有的教材理论多,实践少,有的教材难以适应企业对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武昌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与企业开发人员紧密合作,编写精品实训教材。实训教材以项目为中心,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根据真实工作的情景设计课程的学习情景,确定教材的框架和编写模式。根据真实的岗位需求,编写典型的工作任务。根据真实的能力需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分阶段更新教材。

1.5加强师资建设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武昌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构建了由学校教师、企业研发工程师和项目经理、高水平的外聘教师三部分组成的高质量应用型师资队伍。学校十分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到合作单位进行学习和交流,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增强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进行“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不定期为教师开设培训班。学校依托甲骨文工程(武昌理工学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的合作,每年固定派教师参加学习。学校还直接从企业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开发人员担任实训课程教师,充实教师队伍。

1.6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除了课程教学和项目实训外,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组团队、自拟课题、自主设计、自主管理完成项目设计,对于创新型强、应用水平高的项目学校进行创新学分奖励,并可冲抵相关课程积分。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软件设计大赛、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等比赛,以赛促学,通过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趧趶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应用能力。

1.7鼓励学生获取职业技能证书

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说,职业技能证书十分重要。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培训,获得技能证书。为了学生顺利获取接技能证书,学校安排集中时间进行集训,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考前辅导。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获得指定证书的学生,允许进行课程置换或学分奖励。不少学生在毕业时获得了思科的CCNP、CCIE和甲骨文的OCP、OCM证书,应用能力有较大提高。

1.8建立质量监控体系

改变以前单纯教学督导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现状,由企业开发、管理人员和教学督导共同组成质量监控小组,负责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根据项目实战的特点,检查教学大纲和教学课件,不定期组织质量监控小组进课堂听课,了解学生反馈,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企业随时与学校沟通,反馈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和实训中的各个环节质量进行监控。

2.结语

校企合作 篇六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据调查,我国23个省(不包括自治区、直辖市)目前平均每省拥有各类技校近百所,在校生省均20余万人,每年毕业生省均10万余人,就业率均高达90%以上。技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率连年居高不下,且供不应求。技工院校的发展前景似乎一片大好,但同时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社会对相当数量技校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评价并不高,多数企业对毕业生的定位是简单的操作工人,而非现在社会和企业所真正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当前,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和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上的共同目标,在企业生产岗位上进行锤炼,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关键。因此,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将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这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规律,应作为一个重要的理念贯穿于学校办学的全过程。校企合作是企业“量体裁衣”式地培养后备劳动者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企业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最有效、最直接、最经济的方式和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可使学生更加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技校毕业生与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和劳动成本。同时企业可以储备优秀的技能人才,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是一个互惠互利,双赢的必经之路。

二、开展校企合作的对策

制度创新。校方可组织、调动由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行业和技工院校代表以及有关方面专家,共同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发展规划,确定培养方向和发展目标。技工院校亦应建立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校企合作模式和制度。学校要选派教师到企业跟班生产实习,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现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工艺等问题。逐步将学校开设的部分专业课或实习指导教学课程交由来自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逐步建立“企业教学咨询”制度。鼓励企业为院校提供实训设施设备;通过生产岗位上的“传、帮、带”,进一步强化技能操作训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安全生产、劳动纪律和团结协作意识,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培养制度。有双方制定的制度做保障,校企合作之路会越走越宽。

管理创新。校企双方通过共同研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课程体系和开发高技能人才的教材,共同选定培养高技能人才师资,并实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企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零距离,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争取取得专业对口和有条件的企业支持,形成“品牌”合作联盟;通过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培训课程和教材,确定培训考核方法,形成品牌专业,让校企合作的真正内涵体现在教学和培养学生的技能上,为企业输送符合要求的人才。

市场创新。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签订合作协议,探索订单合作、投资合作、教学合作、研发合作及产业合作等多种模式,努力形成共生共赢的校企关系。以确保校企合作的目标,这同样是校企合作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保障。实行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也是目前探讨的新模式,实践证明是最有效的。企业依托技工院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积极参与教育与培训活动,根据市场要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三、校企合作的实践

哈尔滨技师学院是由五家实力雄厚的技工学校合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业院校。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尝试,逐步建立了适于学院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合校以来,成功搭建与哈尔滨德力电气有限公司、哈尔滨博实物流设备有限公司、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光学仪器厂等多家公司企业的校企合作平台。其间,哈尔滨技师学院与各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协议中哈尔滨技师学院提出在合作中为企业提供多项服务。

2009年7月6日至8月15日,哈尔滨技师学院派遣教师到黑龙江杭奥电梯公司现场实践。其间,电气系与该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实施安全教育(人身安全、维保工地安全),使教师了解电梯相关法规、安全标准,并参与维保、提高操作技能。通过此次“教师深入企业学习”的合作活动,使学院教师耳目一新,并以教师为媒介将市场中电梯行业的新技术、新知识、高科技智能控制等新技术带回学校,使教学不脱离实际。随即哈尔滨技师学院与黑龙江杭奥电梯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不但从学生就业方面,而且教师可随时参与企业实践,并做到具体量化,把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今后还将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将电梯实训场所设置在电梯公司的安装现场, 学生在现场进行实地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而改善电梯专业学生就业出口问题。

校企合作 篇七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

一、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经济新常态的界定

何谓经济新常态?它是相对于上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状态的界定,中国经济发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状态,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经历着由赶超型经济常态转变为成熟经济常态。经济在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已步入中后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方式也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据相关调查显示,2010年一季度到2014年最后一个季度,我国GDP增速持续保持在个位数。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3%。由此可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在其合理区间将逐渐下移,发展速度已经进入“换挡期”。经济领域的质量和速度是一种错综复杂关系。上一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廉价的人工成本以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利用上的。随着社会新常态的发展,各个层面都在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在这个大背景下也逐渐失去其存在的空间。同时,经济结构面临新的压力,必须进行新一轮的调整和重组。

(二)经济新常态对行业和产业发展的影响

在原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传统经济形态使中国积累了巨大的经济财富,但是也随之带来很多弊端,不能适应新阶段的经济发展。现如今,各行业和产业面临越来越大的调整和变革压力。上一个经济阶段下,大多数行业采用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和低成本的工业化,导致目我国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工业模式是至关重要的。新经济常态下,企业要改变传统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不能让传统产业的弊端蔓延到新兴产业甚至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原因

(一)校企合作创新

企业经营模式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主体的地位并不十分突出。我国涉及国计民生和战略性资源的国有企业无论在地位还是资源拥有量上都优于其他企业,几乎不会把创新经营看成一个核心问题去关注,再加上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行政机构,企业自身的发展创新还要受行政的导向,这些因素导致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动力不足。而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必须创新经营模式以适应新阶段的经济发展要求。首先,企业要以市场主体的地位积极主动立足市场需求、把握市场机遇,同时创新经营、规避市场风险。其次要注重自身人才的储备,选择性地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赢得智力上的支持。

(二)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

上一个经济阶段下,大多数行业采用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和低成本的工业化获得较高的收益,企业缺乏管理创新的动力。经济新常态下的管理模式较传统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管理创新成为了企业转型的关键问题之一。企业管理创新是其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的关键,它具有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利润和竞争力的优势,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因此,企业的创新管理势在必行,而校企合作是企业更好开展创新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开展校企合作面临的机遇

(一)有利的市场环境

经济新常态是一个漫长的新阶段,这个时期的经济将面临新的压力。企业只有创新改革,尤其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上创新改革,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由于经济新常态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企业更需要新型人才来转变自身的发展方式,提高竞争力,创新前行。这就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更重要的是也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机遇。高校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实力,这正好是经济新常态下企业急需的人才和科技资源。这样互惠互利的市场环境为校企合作创造了极佳的机会。

(二)政策改革的契机

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高度重视经济的新形势、新发展,比如:鼓励个体创业,扶持新型战略产业,激发企业的发展创新,尤其是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鼓励高校建立科技园,并在一些高校实施改革试点区,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和开展创业。这些鼓励性措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这也将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产业需求,乃至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机会。

四、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校企合作面临的挑战

(一)校企自身管理上的束缚

经济新常态给校企合作带来了机遇和动力,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目前经济上的改革仍处在调结构、稳增长的阶段,相关的配套制度并非完善。传统的企业管理和高校管理体制仍然存在,并束缚和限制了校企合作。尤其在高校管理领域,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严重束缚公办高校的自主办学空间。高校不能自主进行校企合作,在遵守学校相关制度规定和创新校企合作的夹缝中求生存。由于没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激励,再加上一些校企合作的企业和高校贪图短期的成效和收益,不利于校企合作深入全面的展开。

(二)高校绩效评价机制的挑战

高校的绩效评价机制一直都是学校管理工作上的重心。因为高校绩效评价机制直接关系着高校重点项目、博士点、科研项目级别、、学校招生规模等等重要的数量指标,高校尤其重视考核教师的科研绩效,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大多数教师只看中科研项目和文章发表,而忽视教书育人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久而久之,高校的教育难免下滑,难免会造成脱离实际的教学,脱离社会的研究,不利于高校服务推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更别说满足教育与社会行业、产业和企业的需求,这无疑是徒增了校企合作的难度。

五、经济新常态下校企合作的对策和措施

(一)充分利用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机遇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和发展,我国经济上开始了新一轮的变化。单纯利用人工成本,追求规模效益已不再是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了。新常态下,要求企业稳定、持续发展,注重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更要求学校的科研和教学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产业和企业需求。在经济大洗牌的机遇下,高校应注重对新型人才的培养,关注行业、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技术,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发展。

(二)科研与创新、创业、就业相融合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高校应积极推进科研与创新、创业、就业的融合,以便推动企业和高校的双重创新、创业与就业的发展。高校教师不能闭门造车,应走出校门,在了解市场需求后,根据调研资料和产业需求,创新课程教学,培养企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不在理论中找课题研究,而是走入社会企业中,在创业、就业的市场中调研,围绕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研究的重点和课程建设的方向。只有间接性介入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中,才能有的放矢地满足适合新经济常态的企业发展需求,真正奠定校企合作的良好平台。

(三)推进校企利益共同体建设

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高校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文明传播为追求。双方的利益看似完全不同,但却有着彼此相连的利益链。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引领社会进步的力量,它的重要价值就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应为企业所用,应当成为推动社会的一份力量。而高校如何让学生融入企业就成了关键。高校应首先与企业合作,深入了解企业,依据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需求开展因时制宜的教学。较之企业来说,高校的发展有赖于高素质人才、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企业应积极与高校合作,吸纳科学研究和人才,赢得智力支持,拥有市场竞争的资本。校企合作给予了高校学生实践学习的平台,也为自身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开辟了新的途径。因此,高校与企业应顺应经济的发展需求,立足双方互惠的利益点,积极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4]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政策创新[J].中州学刊,2015,(2).

[5]鲍烨童。新常态下的企业发展路径[J].中关村,2015,(2).

[6]何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

最新范文

vi设计范文(精选8篇)11-03

电路原理图范文(精选10篇)11-03

郁达夫故都的秋范文优秀7篇11-03

银行服务理念范文优秀4篇11-03

情人的悄悄话(经典10篇)11-03

教师短信(最新3篇)11-03

科技强国论文范文优秀4篇11-03

公式编辑器范文(优秀9篇)11-03

老师给学生的赠言经典10篇11-03

事业的祝福语优秀3篇11-03

149 24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