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 《静女》语文【精选3篇】

2023-10-28 21:01:34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您分享的《静女》语文【精选3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启发。

澳门古城区导游词 篇一

明末清初,大量天主教传教士以澳门为传教基地,积极从事远东地区的传教工作,并由此创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辉煌篇章。这些传教士来自不同的修会,他们为*带来了**近代的科学技术及人文艺术,又向**介绍了*的文化成就。而作为基地的澳门,在各修会的努力建设下,开创了许多“*第一”的事业,如*第一所西式大学(圣保禄学院)、*第一所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第一所以**金属制版和印刷拉丁文字的印刷厂(圣保禄学院附属印刷所)、*第一份外文报纸(《蜜蜂华报》) ( A Abelha da China)等等。由耶稣会在澳门开办的圣保禄学院(现已不存)及圣若瑟修院,为天主教在远东和*的传教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籍的传教士,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贡献。

到19世纪,随著第一位传教士马礼逊来到***,基督新教也以澳门为基地之一,积极开展传教活动。比如*第一位新教徒蔡高就是由马礼逊在澳门为其洗礼;此外,由马礼逊编写的《华英字典》也是在澳门出版。而由新教徒在澳门开办的“马礼逊学校”更将近代西式学校教育模式引入*,培养出容闳等著名学生,对*教育的现代化作为贡献。

另一方面,澳门民间的妈祖崇拜,表现了澳门与*闽粤沿海居民妈祖信仰一脉相承的关系。但是,由于社会和历史环境的特殊性,澳门的妈阁庙在*众多的妈祖庙中又别具特色。它既有*以至**妈祖崇拜传播和**的典型特征,又因澳门是近代*与**接触最重要的商港,使妈阁庙成为最早向欧洲传播妈祖文化的地方。

在四百多年的历史里,*人与葡萄牙人在澳门历史城区内,合力营造了不同的生活社区。这些生活社区,除了展示澳门的中、西式建筑艺术特色外,更展现了中葡两国人民不同宗教、文化以至生活习惯的交融与尊重。这种中葡人民共同酝酿出来的温情、淳朴、包容的社区气息,是澳门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地方。

游览指南

妈阁庙→港务局大楼(位于妈阁庙左侧的妈阁斜巷)→(往前经妈阁街)郑家大屋→亚婆井前地→(往前经高楼街至风顺堂街)圣老楞佐教堂→(往后至三巴仔横街)圣若瑟修院圣堂→(右折至岗顶前地)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和何东图书馆→(新马路旁边)民**署大楼→(对面)议事亭前地→(左边)三街会馆(关帝庙)→(右边)仁慈堂大楼→(转左)澳门主教座堂(大堂)→(到大堂巷)卢家大屋→(板樟堂前地的左边)玫瑰堂→(大三巴街的尽头)大三巴牌坊→(右边)大炮台→(旁边)澳门博物馆→(左边)旧城墙遗址→哪吒庙→(往左拐出花王堂街)圣安多尼教堂→白鸽巢前地→东方基金会会址→__坟场双→东望洋炮台、灯塔→圣母雪地殿圣堂(澳门半岛的最高峰东望洋山的山巅上)。

澳门古城区导游词 篇二

大三巴牌坊位于大三巴斜港,是圣保禄教堂前壁的遗迹。“三巴”是“圣保禄”的`译音,又因教堂前壁遗迹貌若*传统的牌坊,所以称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已有350多年历史,是澳门最为众熟悉的标志,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初来澳门的游客绝不会错过来此参观、留景的机会。大三巴牌坊视为一座不朽的祭台。游人在感受其雄伟壮观外,更要留意欣赏牌坊(前壁)上精致的浮雕及其含义。牌坊分为上下四层,顶部为三角楣。就整体而言,牌坊表达着两组意义:一组由下两层的方形构成,主要反映耶稣会宗徒及传教士的工作,属于周游地球传教的现世教会一派;另一组是由上层的三角形构成,主要表现至圣圣三(圣父、耶稣基督、圣神)与在天主面前为人类代褥的童贞玛利亚。

从下往上看,在底层大门上方刻有耶稣会(IHS)祭记和学院名称(天主圣母),第二层立有四位耶稣会圣人全身塑像,第三层正中为无原罪玛利亚升天,两边由身着白袍的修士之石刻围绕,极富东方特色。第四层正中为天父之子耶稣雕像,两旁刻着其救赎苦难的象征。牌坊顶部十字架下的三角形,象征着天父的召唤,正中有一幅鸽子形状的铜像,传说**圣神,四周环绕的太阳月亮星辰象征圣母童贞怀孕时的刹那时光。·南湾公园的旅游景点介绍·玫瑰圣母堂的旅游景点介绍·澳门特别行政区旅游景点介绍11990年至1995年,在原圣堂的地址进行了修茸并建成博物馆。游客可入内参观。其中的天主教艺术博物馆内收集了澳门各教堂和修道院具有**性的画作、雕塑礼仪饰物。

释《诗经.静女》的“静” 篇三

人们一直对《诗经・静女》的“静女”一词的解释争论不休,概括起来有以下多种见解,现在简单抄录一些。如“安静娴雅的姑娘”,“贞静之女子”,“贤淑的女子”,“娴雅的女子”,“文雅的女子”,“美女”等。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很理想,未能符合诗意。虽然历来有“诗无达诂”之语,但对“静女”这一关键词理解越接近原意,就越能把握诗歌意旨。因此还是有必要对静女的含义再作些探究,下面笔者从诗意出发,运用训诂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知识求证“静女”一词的原意。

一、“静女”形象的解析

人们对《静女》的主题研究成果不少,都比较一致的认为其主题是表现男女爱情。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给我们异常深刻的印象。诗歌写到静女“俟我于城隅”,“贻我彤管”,“自牧归荑”,足见静女大方,主动,热情;在约会时,还故意“爱而不见”,调皮地男子,考验男子。可见静女的情感细腻,个性活泼率真,还有些天真烂漫。

因此在她身上怎么也找不出“娴雅”、“安静娴雅”,“贞静”,“贤淑”,“文雅”的影子。至于“静女其姝”的“美”,只是情人“我”对对方的爱称,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不能表明“静女”一定美。

那么“静女”一词该如何解释呢?我觉得应该准确表现和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需要客观公正,不带任何思想偏见和主观好恶。如用“贞静”,“贤淑”来形容“静女”就带有不客观的因素,它有封建社会儒学的某些偏见。

笔者认为,解释为“真实不伪饰”要合适些,首先符合人物个性,其次符合诗中“我”的感受。“静”应该是“情”字的通假。

二、《诗经》的来源和流传

从诗经的来源看,“静”是“情”的通假,可能性比较大。我们知道,《诗经》收入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这些诗歌来源一般认为有三种:一是采集来的;二是献诗,《诗经》中的“雅”诗,尤其是大雅,主要是朝中公卿诸士献诗;三是删诗,“颂”诗可能是出自巫史对古祭歌的加工改造。据学者考证“采诗说”是可信的。

《静女》属于“国风”,应该来源于采诗,即从河南一带采集而来的。可能因为方言差异,记录者用同音异形的字记录了这个关键字。还有《诗经》在流传中可能因为辗转传抄,出现书写错误。

在孔子之前,已流传的《三百篇》,后来经秦朝“焚书坑儒”,又遭秦末农民起义的破坏,损失严重,诗歌散逸,伪序始出。现在所见的《诗经》已经不完全是西周至春秋的诗了,其中可能有些被置换,有些被遗失。但是〔shubaoc.com〕《诗经》有一个容易记诵的特点,于是人们凭自己的记忆,经文人记录整理,形成了新的《诗经》,这就是现在看到的《毛诗》。《静女》可能是这个时候记录下来的,有的字和孔子以前的《三百篇》有差距。

三、儒学诠释的附会

到汉代,《诗经》通过心传口授又得到流传。但是在儒家占统治地位的男权社会,那些表现纯真爱情的诗歌,借助心传口授整理出来后,可能带上了男权社会的印记。到宋代,朱熹误读“郑卫声淫”,又大肆推行他的学说,对诗大加修改,其危害甚于秦朝大火,造成了《诗经》研究上许多悬案。

这时候《静女》这首爱情诗首当其冲,主人公大胆、率真自然的个性,违背儒家之“礼”,自然遭到反对,被诬为“淫奔”。这种情况在《诗经》中不乏其例。例如有人认为《关雎》、《有梅》为“淫奔”之诗。

总之,传诗和改诗的人可能把一些敏感词语替换掉,因此完全有可能将《情女》改成《静女》,这一改很符合“礼”压抑人的本性的要求和标准。

四、社会民情的佐证

事实上,初民社会的婚姻恋爱是比较自由,不受拘束的。美国著名学者摩尔根的《古代社会》论述了婚姻演变过程:由乱婚状态演变为以群婚为基础的血缘家庭;然后经历两个集团间的通婚;接着过渡到对偶婚制,它以单偶婚姻为基础,但不是排他性的同居;最后是一夫一妻制。

《诗经》时代可能还处于“两个集团间的通婚和对偶婚制,但有不排他性的同居”的阶段。笔者认为《氓》中就可能表现了“两个集团通婚”“不排他性的同居”现象。“氓”就是外来人口,“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可能表明这点,只是逐渐不被接受。

这时,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还没有后代的诸多严格限制,“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虽然也存在不完全自由的情况,但恋爱的大胆奔放和自由,是这时代的主流。

《静女》反映的内容和人物性格符合社会实际,而且“情”是全诗主题,作为关键词的“静女”,显然与诗意和人物性格不符,这个词本身就带有“礼”的印记。“静女”一点儿也不“静”,更显得“多情”,她是追求自由,自然率真,情感真挚的精灵!

五、文字声韵的考据

我们把“静”认为是“情”的通假,从文学角度和社会历史方面看是可信的。但还需要在语言的角度予以验证。

在古代汉语里,我们考察“静”与“情”通假的条件,理论上,“静”,从青争声,疾郢切;情,从心青声,疾盈切。从两字上古音的音韵地位看,声母、韵母都相同,符合通假条件。

先秦文献中,有“静”与“情”通假的例子。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诗经・女曰鸡鸣》

中静不留,裕德无求。 ――《管子・势》

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礼记・乐记》

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

――《礼记・表记》

饰貌者不静。 ――《大戴礼・文王官人》

以上几个例子都是先秦至汉初“静”与“情”的通假,同时在《诗经》等先秦文献中“静”和“情”并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诗经・宛丘》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柏舟》

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 ――《周易》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周易》

说明古代本有“静”和“情”,它们的通用,只是人们为了方便而出现的用字现象,是很地道的通假。

综上所述,“静女”是带有儒家思想价值观的用词,“情女”比较符合《诗经》实际,“静”是“情”的通假,应该解释为“真实不伪饰”或“率真”。

作者单位:广东清远连南民族高级中学(513300)

最新范文

王绩《野望》原文、译文及赏析5篇10-28

个人对照检查材料整改措施(优秀3篇)10-28

岑参简介【最新8篇】10-28

孟母三迁全文及译文最新8篇10-28

《杯弓蛇影》原文及翻译(优秀3篇)10-28

盲人摸象课文原文(优秀5篇)10-28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赏析翻译(精选10篇)10-28

朱熹《家训》最新5篇10-28

土力学心得体会【最新6篇】10-28

红楼梦十二曲——枉凝眉原文及赏析(2篇)10-28

149 24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