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173首(最新5篇)

2023-10-25 22:57:26

五言绝句是中国诗歌体裁之一,属于绝句的一种,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精心整编的五言绝句173首(最新5篇),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有一些帮助。

中班语言教案:《挤啊挤》 篇一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学习用“看热闹、拥挤、危险、桥塌了、可笑”等词句讲述画面的主要内容。

2、能迁移已有经验,讲述画面的故事情节。

3、积极参与讲述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挤啊挤》。

2、红袋鼠、小公鸡、小青蛙木偶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教师分别出示红袋鼠、小公鸡、小青蛙的木偶。讲述故事的开头。

1、教师出示木偶向幼儿问好。

教师:小朋友们好,我是红袋鼠,我是小公鸡红帽子,我是跳跳蛙,我们是好朋友,今天约好一起去公园玩。不早啦!我们出发啦!

2、教师讲述故事的开头。

教师:公园里面真好玩,看看树,有松树、柳树、琵琶树。看看花儿,有桃花儿、杏花儿、樱花儿。红袋鼠、小公鸡火帽子、跳跳蛙三个好朋友到公园后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引导有人运用已有经验讲述图中内容。

1、教师出示图1,引导幼儿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图片。

教师:当红袋鼠、火帽子、跳跳蛙来到公园后,他们看到了什么?公园里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1中小动物们的不同表现。

教师:湖中的小岛很热闹,很多人都往那儿跑。红袋鼠、火帽子、跳跳蛙看到谁在跑?猜猜这是三个好朋友心里怎么想的?

3、教师引导幼儿学习运用词语“看热闹”完整的讲述图1的`内容。

(三)教师出示图2,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故事内容。

1、教师边出示边**。

教师:火帽子、跳跳蛙急着想跑到小岛上去看热闹,他们是怎么过去的呢?

教师:他们看到湖上有什么?小竹桥上有谁?桥上站了这么多的动物,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四)引导幼儿用猜测的方式讲述图3的内容。

1、教师:猜猜看,小竹桥上站了很多人以后会怎样?(鼓励幼儿大胆说一说自己的猜想,在集体面前表述自己的见解)

2、教师出示图3,引导幼儿围绕“桥塌了”讲述图中内容。

(五)启发幼儿思考,猜想故事的结局,并完整的讲述故事。

1、引发幼儿猜想

教师:究竟小岛上有什么事情引得大家都来观看呢?

2、引导幼儿大胆说出猜想。教师鼓励有特别想法的幼儿主动说一说。

3、教师出示图4,幼儿观察。

教师:那么多人急着想看的是谁呀?小老鼠在干什么?

4、教师鼓励幼儿两两结伴,完整的看图讲述故事。

(六)教师引导幼儿谈论,进一步思考故事的内涵。

1、教师:小老鼠做的事情值得大家不顾安全的去看吗?你觉得小动物们做的这件事怎么样?为什么?(学习运用词语“词语”)

2、讨论: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言绝句范文 篇二

从选录数量看,钱起诗歌的选录占“大历十才子”选录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是“十才子”中诗歌选录最多的诗人。从选录体裁看,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中唯一一个各种体裁都有选录的诗人。由此可见,在沈德潜心目中,钱起“十才子”之冠的名号绝非浪得虚名,与“大历十才子”其他成员相比,钱起的诗作更加符合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的编选标准,与沈德潜的诗歌主张相契合。钱起,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可确考。钱起生长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时期,据王定璋先生分析,其生平和创作大致可分为及第前的求仕和漫游(天宝十载前)、沉沦下僚期(天宝十载至广德元年)、入省为郎至谢世(广德元年至建中年间)三个阶段(《前言》)。钱起一生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一个朝代的盛与衰。唐诗于此时也处于两大高峰的低谷期,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因前有李白、杜甫的光芒照耀,后有元稹、白居易的光辉的掩映,故略显暗淡。作为低谷期中较为杰出的诗人,钱起创作于这样一个尴尬的环境,只能努力继承总结,进行反思创新。因此,钱起的诗作中,不仅存留有盛唐的余韵,还带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使他的诗歌不可避免的包含了两种时代精神融合与碰撞,记录着“盛唐体”向“大历体”转变的种种痕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征。在唐代这个大家辈出、群星闪耀的时期,钱起的诗歌成就可能并不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作为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诗人,钱起在唐诗的发展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值得我们投以更多的关注。

2《唐诗别裁集》中钱起律诗的选录

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中才能比较全面的诗人,他的诗作可以说是各体兼备,这可能也是钱起为什么是“大历十才子”在《唐诗别裁集》中唯一一个各种体裁都有选录的诗人的主要原因。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共选录钱起诗作30首,其中律诗17首(包括五言律诗8首,七言律诗5首,五言长律4首),占所选诗作总数的一半还多。那么,为什么钱起律诗在《唐诗别裁集》中选取数目所占比重如此之大,他的律诗有何可取之处呢?《唐诗别裁集》中钱起五言律诗共选录8首,在律诗这一体裁中所选数量最多。一方面,这主要与当时科举考试一般用六韵五言诗联系紧密。另一方面,这与沈德潜编选《唐诗别裁集》的目的密切相关。他希望能够通过唐诗的编选,为后学提供范本,垂示准则。他认为:“诗至有唐,菁华极盛,体制大备。学者每从唐人诗入,以宋、元诗流于卑靡。”(《凡例》)故提倡学诗者在初学时应由唐诗入手,以唐诗为典范。因此,在编选《唐诗别裁集》时,沈德潜选录了一定数量的应制诗和试帖诗。五言律诗作为唐代近体诗格律成熟得最早的一种体裁,与试帖诗体式最为相近。客观上,这为钱起五言律诗的选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钱起自身来看,由于时代的特征,钱起的五言律诗没能开拓出盛唐诗歌那样阔大的场面、雄浑的气魄,但他善于用白描的语言刻画身边事、眼前景、心中意的写法使他的五言律诗形成了独特的个人特色。与盛唐诗歌相比,钱起的五言律诗减少了对典故的运用,而白描成分有所增加,这提高了他五言律诗的透明度,加强了诗歌形象的清晰度,具有一种清空、澹静的诗境。此外,钱起五言律诗不仅对仗工整,突出特色还在于他的“流水对”,即严羽所谓的“十字对”。这种对仗上下两句字面相对,意义相关联,双句单意,如行云流水般灵动轻快。钱起《送征雁》中“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便是这种一气呵成、畅而不隔的流水对佳联。钱起的七言律诗是他创作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体裁。蒋寅先生指出:“除了五律之外,大历诗中成就最高、在艺术上对盛唐有所发展的要数七律”,“大历七律的意义是在唐七律发展史上开拓了萧散闲雅的境界,它将盛唐名家如李颀的洗练工稳、王维的精工雅致发展得更加纯熟。这一结论完全适合于钱起的七律创作”。钱起身为“大历十才子”之冠,他的七言律诗洗练工稳,精工典雅,在技巧的运用上已达纯熟之境。如《阙下赠裴舍人》一诗本是钱起向裴舍人表达恭维、求援之意的诗作,由于巧妙运用了“景语”这一表达技巧,使得恭维之意隐约曲折。尤其是诗的前四句,虽句句都在恭维裴舍人,却只字不提裴舍人,恭维十足,但又不露痕迹,足见钱起技巧运用之娴熟。不过,不可忽略的是,钱起后期的诗歌虽在技巧和风格上进一步纯熟,创作了不少名章迥句,但早期思想上的光芒却不再现,浓重的应酬气息使他的作品缺少了打动人心的情感内容,这是诗歌艺术技巧所无法遮掩的。因此,钱起的七言律诗中虽佳句不少,但整体创作的评价并不太高,这可能也是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他的七言律诗不如五言律诗选录的多的一个主要原因。

3《唐诗别裁集》中钱起绝句的选录

《唐诗别裁集》中,沈德潜选录钱起五言绝句2首,七言绝句3首,绝句这一体裁共选录5首,占钱起诗歌选录总数的六分之一。这与钱起律诗的选录数量相比,差别是很大的。沈德潜在选录钱起绝句时,为何选取数量与律诗差别如此之大?在钱起大量的绝句中,沈德潜又为何独独选取这几首?我们不妨以《唐诗别裁集》中钱起《归雁》这一首七言绝句来分析。蒋寅先生认为:“从总体来看大历七绝水平是不高的。”并分析其原因:“他们不太遵从七绝的‘体’”。如沈祖棻先生所指:“七绝这种以短小的篇幅来表达丰富的内容的特征规定了:它在创作中,必须比篇幅较长的诗歌更严格地选择其所要表达的内容,摄取其中具有典型意义,能够从个别中体现一般的片断来加以表现。因而它所写的就往往是生活中精彩的场景,强烈的感受,灵魂底层的悸动,事物矛盾的高潮,或者一个风景优美的角落,一个人物突出的镜头。”(《引言》)以此为标准,大历诗人的七言绝句并不尽如人意,对于七言绝句的创作,他们既不关心题材的选取,也不讲究句法和章法,语言粗糙缺乏锤炼。因此,大历诗人七言绝句出色的作品很少。钱起身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七言绝句必然存在大历诗人七言绝句不可忽略的共同缺点。沈德潜在选录钱起七言绝句时,也许就是看到这一点,故选录数量不多。但钱起毕竟是“大历十才子”之冠,他的七言绝句具有着独特之处,这可能也是在大历诗人七绝诗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钱起七言绝句仍有选录的主要原因。《归雁》是《唐诗别裁集》钱起七言绝句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首,沈德潜选录此诗不无原因。钱起这首《归雁》,借“雁”抒发思乡之情,以“归”字为题眼,凝聚了全诗的神韵、意境,耐人寻味。“雁”是候鸟的一种,春季飞往北方,秋季飞往南方,在古诗中是一个具有比兴意义的意象。古人认为,大雁南飞,不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们栖息在湘江,度过冬天后飞回北方。这首绝句中,钱起一反历代诗人把春雁北归视为理所当然的惯例,故意对大雁的北归表示不解,故诗的起句便以“潇湘何事等闲回”劈空设问,询问大雁北归的原因,给读者以突兀之感,接着以“水碧沙明两岸苔”补叙湘江风景优美、水草丰盛,刻意忽略大雁习性,表示湘江如此美丽富饶,对大雁北归表示不解,引起读者兴趣。诗的三、四句,钱起对大雁北归的原因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湘灵月夜鼓瑟,凄凉哀怨,大雁因不胜其哀,不得已而飞回。三四句中,钱起借优美的神话和丰富的想象,描画出湘灵鼓瑟的凄清画面,赋予大雁人的情感,塑造出通晓音律、多愁善感这一大雁的形象。通晓音律本属人之才能,大雁如何能为之?钱起将通晓音律的才能赋予大雁,可谓设想奇绝。他将思乡的情感都聚集在一个“归”字上,由果溯因,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借大雁北归婉转表达出自己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非一般咏物诗可比。由此可见,钱起这首七言绝句并无大历诗人七言绝句选材不精、构思率意的短处,反而构思巧妙,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意趣含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4沈德潜诗论与钱起诗歌的选录

一般而言,选本只是编选者按照一定的标准选录他人的诗歌,缺乏原创性。但实际上,面对众多诗人的众多诗作,编选者在选录过程中,所选录的诗人诗作都受其文学观念的强烈影响,体现着其具体的审美标准和诗学主张。《唐诗别裁集》即是一部具有一套系统标准的唐诗选本,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沈德潜的诗歌理论和主张。他所选录的钱起的诗作是“大历十才子”中最多的,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我们不得不思考,钱起诗作满足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选录的何种要求?沈德潜在编选《唐诗别裁集》时,标准又有哪些?《唐诗别裁集》前言中谈到,沈德潜“信奉‘温柔敦厚’的诗教,宣扬‘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要求诗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前言》)。因此,选录过程中,沈德潜表现出鲜明的儒家诗学观念,极为重视有助儒家教化的诗作,如歌功颂德、忧国忧民的作品,选录较多。此外,沈德潜编选《唐诗别裁集》旨在“垂示准则”,为后世之学提供范本,故其所选诗作除注重思想内容之外,也注重神韵和技巧。钱起诗歌创作分三个阶段。早期壮志满怀,多关注社会现实之作;中年入朝后,沉沦下僚,见蒙退隐之心;之后为求拔擢,奔走于权贵豪门之间,多唱和应景、点缀升平之作。其最后一个阶段诗歌技巧最为成熟。因此,从内容标准来看,钱起不管是早期关注社会现实之作,还是后期点缀升平之作,都满足沈德潜关于诗歌“温柔敦厚”的要求。从编选目的来看,钱起在后期频繁的唱和活动中,诗歌的艺术技巧和风格进一步成熟,又满足于沈德潜编选《唐诗别裁集》“垂示准则”的目的。从另一层面来看,钱起的诗歌创作是符合沈德潜诗歌的理论和主张的。如结束钱起“献赋十年犹未遇”的《省试湘灵鼓瑟》,便是最能体现沈德潜编选《唐诗别裁集》标准和目的的一首诗歌。此诗为试帖诗。既为试帖诗,从编选目的看,此诗满足了沈德潜为应考士子“垂示准则”的标准,从诗歌思想看,此诗必然没有批判时政、揭露封建社会矛盾的内容,这符合沈德潜选录标准。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是公认的试帖诗范本,试帖诗因种种限制,往往束缚了诗人的才思,感情难以自由抒发,钱起此诗不然。他发挥其高超的诗歌驾驭能力,不仅紧扣诗题,而且想象驰骋,将有声无形的音乐表现的生动形象,尤其是诗歌的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更是堪称一绝,神思绵绵,耐人寻味,展现出钱起高超的艺术技巧,让人为之佩服。

言绝句范文 篇三

中国有悠久的诗歌传统,从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开始,诗歌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两千多年来,作诗几乎是每一个中国读书人必须具备的修养,就连引车卖浆者也能说几句“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来。

但是,自“五四”以来,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中国人与包括古诗词在内的传统文化已经相当隔膜了。不仅如此,就连一些基本概念,人们也很难分得清了:譬如“古体诗”和“近体诗”。很多人认为清朝之前所有的诗都可以称为古体诗,民国以来的诗则应该称为“近体诗”。此乃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从大处说,中国古代诗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古体诗,另一类叫近体诗。古体诗的称呼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于是,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古体诗押韵较自由。

近体诗大体分为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所以,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以唐朝为时间参照的一对概念,如果把时间参照点错误地移到现在来理解“古体诗”和“近体诗”,犯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万卷”该有多少书

当我们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学识渊博的时候,会很自然地用“读书破万卷”这句成语,意思是,万卷书都被翻破,足见读书之多。那么古人的“万卷”究竟又该有多少书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句,出自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意思是说,自己年轻时便读了很多书,文采很好,下笔如神。杜甫这样说自己不是自吹自擂,他从小努力学习,刻苦读书,七岁就写过歌颂凤凰的诗,九岁就能写很好的大字,十四五岁时就能写出像样的文章,二十岁时,杜甫的学问已经很渊博了。

言绝句范文 篇四

其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其二: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其三: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

其四: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其五:迢迢万馀里,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言绝句范文 篇五

近年来,文学教育似乎在升温。1959年报刊上开展“怎样教好语文课”讨论,提出“反对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现在看来,前者很中肯,后者虽有针对性,但有负面影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文学教育受到削弱,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对头。例如,常常把小说当作一般的记叙文来教;教诗歌,却不注重朗读、品味,而多作繁琐讲解,弄得索然无味。直到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情况才有所好转。1996年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也强调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教育更加引起重视。

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练,感情最为丰富。可以说,欣赏诗歌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矗本文拟就诗歌教学策略谈一点个人意见。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抒情诗自不待言,即便是叙事诗或阐明哲理的诗,也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真切感人。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矗诗歌与其它文体相比,能较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优秀的诗篇能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并启示真理。但它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当如何如何,而是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阅读欣赏诗歌,应从情绪和感情着眼,从语言入手。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诗歌遗产光辉灿烂,“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新诗成绩斐然。中学语文课本编选了不少古诗、新诗,而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如何运用教学方法,众说纷纭,教学效果一直不怎么理想。

我以为,总体说,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适当传授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点评、朗读、背诵。通过点评得其精要,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进而背诵,加深理解,并且作为一种素养积淀下来既经济又受用不荆。

先说古诗教学。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古诗,一般都比较浅显。当然也还有个语言障碍的问题,但只要引导学生参照注解,必要时讲一下背景作为辅助,就不难疏通内容大意,领会思想感情。但不要求理解得很透彻,不宜铺排讲解,一首小诗分析一两节课,占去大量教学时间。诗的意境可以不涉及,因为很难说清楚,学生也难于理解。诗的风格也难讲难懂,如陶渊明的朴厚,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三言两语讲不清楚,也不易理解,深入品味可以留待将来揣摩。炼字用词倒要有选择地讲一讲,因为有利于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古诗词在这方面很讲究,例子很多,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僧·敲月下门”,“微风燕子·斜”,“窗·含西岭千秋雪”,“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春江水暖鸭先·知”,“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其中加点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但最终还要集中精力朗读、背诵。朗读要处理好句中停顿,做到清晰流利,感情恰如其分,抑扬顿挫不作为硬性要求。一般不用借助手势动作。朗读流利后就可背诵,最好能在课堂完成;理解便于背诵,暂时不很理解也可以背诵。有条件的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吟诵,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至于体裁、格律知识,很有用,要讲一讲,但要讲得通俗易懂。鉴于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语文教学发展不平衡,许多教师缺乏这方面的常识,这里着重介绍一些,供教学参考。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近体诗的对仗,又称对偶,主要有两层要求:一、声音要平仄相对,即仄声对平声,平声对仄声;二、意义要同类相对,即实对实,虚对虚,数对数,名对名,动对动,甚至再近,名的鸟对鸟,兽对兽,等等,总之是类越近越好。例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对仗工整。汉字单音节,而且有四个声调,可以分为平、仄两类。古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指其中的平声,声调悠长;“仄”指其中的上声、去声、入声,声调险仄。现代汉语的四声来源于古四声,如果也按平仄分类,则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是“平”,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是“仄”。普通话没有入声。粤方言、湘方言等却保留入声。上面《绝句》的标调,是按古四声标的,因此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如“白”标为“仄”,而不标为“平”,因为它是入声字。这点知道一下就是了,不必指导学生去深究。又,其中“西”、“门”二字是平声。这里本应用仄声字的,但诗人没有因辞害意,用了平声字。当然也还有个“一三五不论”的灵活性,因此并不犯忌。这点下面再讲。至于这首诗意义相对,且同类相对对得很好,很容易看得出来。

近体诗要求对句和出句平仄相对之外,还要求在一句诗里平仄相间,以便形成均匀而多变的节奏,从而加强音乐性。所谓平仄相间,就是诗句中逢双的字平仄必须交替。即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例如,该句的第二字为平声,第四字就要仄声,第六字又要平声;反之,如果该句的第二字为仄声,第四字就要平声,第六字又要仄声。还以杜甫《绝句》为例:

两个(仄)黄鹂(平)鸣翠(仄)柳

一行(平)白鹭(仄)上青(平)天

窗含(平)西岭(仄)千秋(平)雪

门泊(仄)东吴(平)万里(仄)船

总之,平仄是句与句之间声调相对的关系,又是本句内部的声调关系,以两字为一节奏点,平仄交替。这里讲的是常体。古人作诗有变通、拗救之说,是例外,非常体,这不必向学生细讲。以上介绍的有关古诗的知识,给学生讲多少,讲哪些,或集中教,或分散点拨,教师可灵活掌握。

再说新诗教学。新诗教学与古诗教学的基本点相同,都要着重于朗读、背诵。阅读欣赏新诗,没有时代的隔膜,没有语言障碍,知识也比古诗简单,这是方便的一面。但是,新诗受外来诗歌的影响,表现手法比古诗复杂了许多,给理解诗意带来一定的困难。况且现代人读新诗,理应要求高一些,深入一些。

首先,要求真正领悟诗中的感情内涵,区别这种感情是否积极向上,是否给人美的享受。然而,要捕捉诗人切实的思想感情并不容易。有的诗命意鲜明、直抒胸臆,比较好懂;有的诗很含蓄,把真意藏匿起来,而以曲折或折射的方式加以暗示,就得费力揣摩了。读后一类诗,要注意领悟,少作一些无谓的解释,也许倒会接近或切合诗的真意。怎么领悟呢?下面介绍几种切入角度,也可看作方法,供教学参考。

第一,从诗的意象(诗人意中之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例如,读艾青的《盼望》: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从总体氛围看,这首诗揭示了一代海员的情怀。而千百万海员豪迈而丰富的性格,不正是亿万人民精神风貌的诗意的概括吗?

第二,要注意诗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避免理解上一味追求实指。就《盼望》的“出发”“到达”而论,说的是通常意义的出发、到达吗?不是。这是比喻,又是象征,诗中通过对这两种盼望的具象(具体形象)的描绘,表现的是海员们与大海“拼搏”的渴望,是到达“胜利”彼岸的期待。因此,我们阅读欣赏时需要了解,诗人往往表面说的是这个,所指的却是那一个。试看郭沫若“五四”时期写的《炉中煤》: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烧到这般模样!

这个“炉中煤”所“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就是“五四”时代中国的象征。“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又是形象的比喻,这两个比喻充分传达出诗人怀念祖国的炽热而深切的感情。

第三,许多诗本身着重于虚写,阅读欣赏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要通过意象的表面呈现,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以艾青的《鱼化石》为例: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最新范文

周杰伦晴天歌词(精选6篇)10-25

《春夜喜雨》古诗译文(通用8篇)10-25

读书心得体会(优秀5篇)10-25

春夜喜雨古诗原文及译文【最新8篇】10-25

新学期寄语简短霸气精彩6篇10-25

国庆中秋双节祝福语2023简洁大气【6篇10-25

陶渊明《饮酒》词赏析(通用5篇)10-25

爱国影片心得体会(最新10篇)10-25

诗歌《在阳光下成长》(精选5首(最新4篇)10-25

场管理五要素:人、机、料、法、环【精选10-25

149 238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