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高三语文知识要点梳理9篇

2023-09-09 00:38:37

在高三总复习的第一阶段,同学们应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语文知识”关。复习时,把高三语文复习资料的要点内容熟练运用,相信可以提高语文成绩!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带来了高三语文知识要点梳理9篇,希望能够为小伙伴们的写作带来一些参考。

人教版高三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一

字音

娴(xián) 于辞令属 (zhǔ) 草稿未定惨怛(dá) 谗人间(jiàn) 之帝喾(kù) 靡(mǐ) 不毕见举类迩(ěr) 濯(zhuó) 淖(nào) 蝉蜕(tuì) 皭(jiào) 然滓(zǐ) 既绌(chù) 商于(wū) 屈匄(gài) 餔(bū) 其糟温蠖(huò) 啜(chuò) 其醨(lí) 汶汶(méiméi)

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6、屈平既绌

7、齐与楚从亲

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9、亡走赵,赵不内

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词类活用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谗谄之蔽明也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明道德之广崇

7、蝉蜕于浊秽

8、厚币委质事楚

9、其后楚日以削

10、时秦昭天与楚婚

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3、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4、颜色憔悴

5、形容枯槁

6、而能与世推移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三)状语后置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梳理脉络

用文中五个字概括出人物经历。

任(第1节)—疏(第2节)——绌(第4节)—迁(第10节)—沉(第11节)

重要语句翻译

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天是人类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描写的是普通事物,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高三语文学习方法 篇二

明晰性

制定目标时,切忌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每一个单元,每一个专题,每一节课,每一项复习活动都要有明确的规定要求,让学生一目了然,心中有数。

可行性

制定目标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切实可行,因材施教。不同的班级要有不同的要求,防止目标过高或过低。过高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过底容易掩盖矛盾,使学生产生自满骄傲心理。

集中性

制定目标时,不可贪多,要集中,一堂课要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争取一课一得或一课两得,“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

连续性

制定目标时,要根据知识的相关性和能力的联系性,有计划有序列地制定目标,以形成知识和能力的链条,达到知识的系统化。

针对性

制定目标时,一要针对《考试说明》规定的各种能力要求,二要针对复习的重点、难点,三要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薄弱环节,努力做到有的放矢。目标要具有可量性。复习目标的制定要便于评估量化和控制,便于在复习过程中进行矫正和反馈。

高三语文学习方法 篇三

1、学好语文重点之一:

字词、古诗词、古文等的记忆背诵或赏析。这类知识的学习重点在课堂上,课上要专心,课后多花点时间去记忆背诵、理解运用。

2、学好语文重点二:

阅读一定要强化,能够做到每天练习一篇阅读。另外可以学习一下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可以激活我们“脑、眼”潜能,培养和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归纳分析、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做提效率;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快速阅读的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我自己学生时代练习过,现在也在受益。

3、学好语文重点三:

提高写作能力。写作的基础是素材和思路,平时要多阅读多积累。高中学习是比较紧张的、时间也很有限,我前面提到的快速阅读在素材积累上就可以提现出很大作用。有了积累,可以多看看那些优秀作文,找找写作的思路,要多动笔写,学会借鉴、运用、融会贯通,这样写作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

语文成绩提高也是需要做题的,平时不能只是一味的记忆背诵,防止眼高手低。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语文,提高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平,有利于我们学好其他各门学科;通过语文学习,使我们高中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有利于我们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语言功底,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顺畅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而达此目的、应该说是不太困难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首先需要端正一个认识,即语文成绩的提高有赖于语文素养的增强,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时间的长久性决定它不能一蹴而就,所以不能急功近利,为应试求成绩,而应砸实语文基础,将其作为一项立身处世的本领努力学习下去。

高三语文学习方法 篇四

适合高三语文的学习方法—系统学习法

如果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那么我们会在自己的大脑中构建出一个合理的知识框架,这一点对于任何学科都适用,但是如果想要将语文知识系统的学习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位同学应该要坐好准备,而且对于考试内容一个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构建出一个完美的知识框架。

适合高三语文的学习方法—多积累

对于语文这一学科而言,积累真的很重要,如:多看课外书籍,可以积累素材。多阅读课外古诗文可以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等知识,对我们的做题是很有帮助的。高三同学想要进行语文的积累主要有四个途径:摘抄、背诵、记忆和训练。积累的方法有三种:单元积累法、考点积累法和易混点积累法。各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用哪种途径,哪种方法来进行积累。

高三同学在积累有关语文方面的知识时,主要积累一下几点:

1)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2)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3)词类的活用。古汉语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有其他一种语法,这是顾客语文必考知识点,要重视。

4)偏义复词,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也会常考考点之一。

5)积累古诗文名篇。不止是会背诵,还要记住其中的字的写法。

6)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可以当做作文素材使用,使自己的作文更加动人。

适合高三语文的学习方法—常训练

不要以为语文这一学科就不需要训练,这是不对的,只不过文这一学科的训练是有套路的,不用像其他学科那样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开拓自己的眼界,语文这一学科我们只需要掌握住答题套路就好了,在进行语文方面的训练时主要训练以下几点:

1)语病题:这是一个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钉子户”在做题时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使用:审读法、紧缩法、类比法、类比法。

2)现代文阅读题:这是语文试卷中的重难点,想要得高分,一定要掌握住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再做这类问题时要做到以下几点:锻炼文本意思、锻炼语境意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写作:对于这部分知识的训练应该是语文中最难得一部分,因为每个人的基础的都不同,所以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但是不论是基础好的同学亦或是基础不好的同学都应该要进行素材的积累,这样才会使作文不显的那么的空洞。

高三语文学习方法 篇五

文学鉴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品的感受、分析、评价,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认识活动,也是阅读能力的表现。文学鉴赏是以理解为基础,由形象感知到情感体验,再到理性升华的深化过程,是一种包括认知在内的审美享受活动。文学鉴赏主要是把握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发现并概括作品中的美感因素,理解、判断、鉴赏其作品内容;赏析、评价语言特色、表达必看等。文学鉴赏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去进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的:

一、注重语感

阅读作品,离不开的语言媒介,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个却缺乏语感的人,是很难进行审美意义上的鉴赏活动的。任何作品,首先是以语言的直观表达,通过人的大脑而形成的意境的迹象,产生一定的联想和个人的感触体会,它往往没有上升到理性的分析的思考,而只是一个初步的概念,但同时会形成强烈的明显的“感觉”印象,比如语言的流畅,语词的新颖,描绘的生动,议论的精辟,演说的精彩等都会形成一个初步的而又非常重要的印象——语感的印象。

二、展开想象

想象,是指读者的形象思维活动,它是进行了鉴赏性阅读的必要途径。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往往具有概括性。读者在赏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想象,去不断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即从有限的描写中推测、联想,对原作品进行补充、扩展、联系、对比的想象,在作者的头脑中形成更加丰富、鲜明、丰满的的人物的形象。

三、深入体验

体验,是指读者的情感反应活动,他是进行鉴赏性的阅读的重要环节。文学作品的鉴赏,必须真正深入到作品的生活场景去,同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会作者感情爱憎,感受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幸福与痛苦等。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反应,从而领会各种人物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

四、力求领悟

领悟,是指读者的理智认识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高级层次。鉴赏作品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如果深入体味作品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的话,那么,领悟无疑则是理智认识的要求与结果。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的高度结合境界,才能真正鉴赏出作品艺术描写的深长意味。

当然,文学作品的鉴赏,因体裁的不同而必有所偏重,但无论哪种体裁,只要按照以上几个步骤去进行品读,无疑会使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高三语文学习方法 篇六

语文一轮复习建议

高三全年复习是漫长而艰辛的路程,其间需要持续承担着不小的内心和外部压力。在复习期间,同学们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或者感到焦躁和厌倦。与此同时,相比于理科,语文这个学科又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现象,导致一些同学在复习中过早地放弃语文学科,宁愿把时间留给其他科目。但殊不知,越是不愿意提供时间,就越没法看到成效,这样的恶性循环不可取。

因此,同学们需要建立信心,在一天两天中,语文确实无法看到明确的效果;但如果是一个月、一个学期,语文可以获得的提高绝对不比其他科目小。建立这样的心态,是成绩飞跃的前提。对基础不太牢靠或者学习不得其法的同学来说,一二十分的提高也是可以期待的。

高考语文的特点是“直接”与课内知识相关的部分较少。但很多同学往往把它理解成“很少考课内”,在复习中对于课内知识不够重视。但实际上,高考语文的考查方式是“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即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以“非课文”的形式考察出来。因此,课内知识的归纳和落实也是复习的要点所在。

在复习中,同学们要注意将曾经松散学习的课内知识点纳入到考试试卷的体系之内,落实清楚每一个知识点在高考中的考察位置。例如,课内文言文字词往往会在文言文阅读题中改头换面,用课外文章的例句来考课内知识;再比如,课内诗词鉴赏往往是熟悉作者的陌生作品,或者是熟悉流派中的陌生人(比如用南宋豪放派的张孝祥唤醒你对辛弃疾的记忆)。实际上,高考语文对我们的要求,无非是“学以致用”四个字而已。

如何提高语文复习效率

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语文成绩是高三同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长期以来大规模的训练是高三同学学习的传统模式,但综观高三同学的现状及考试结果,总觉得付出和结果的比例不尽如人意。那么,高三同学应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进行第一轮复习呢?

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叶圣陶先生也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这就是所谓“习惯出能力”,因此学生首先要致力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制定计划的习惯。高三是繁忙的,为避免顾此失彼,高三同学应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科学安排,务必保证每科每天均有一定量的复习时间。这样,各科就能比较全面系统的复习,不能象一些同学那样,把整个晚上的时间都花在钻研难题偏题之上,这样做往往得不偿失。

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查找工具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查找工具书,不仅可以学到很多老师讲不到的知识,还有助于准确读音、辨析字形、理解词意、领会用法,还可以了解许多历史故事、字词来历,为写作提供原始材料。当然并不是说字字都要查找,要查的是自己没有把握的东西。

高考语文知识点 篇七

易用错成语

曾几何时:表示“过去没有多久”。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学”为名词,常误作动词。

不可理喻:指“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常误用为“不可思议”。

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正确的”。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

守株待兔:贬义词,指“不主动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常误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

耳提面命:褒义词,形容师长殷切教导。常误用为贬义词。

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鼎力相助;敬词,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名噪一时:指在当时很有名声。常误用为贬义词。

始作俑者:指某种坏风气的创始者。常误用为贬指。

不胜其烦:贬义词,指不能忍受其烦琐。常误用为“不厌其烦”。

脑无城府:指为人坦率,褒义词。常误用来形容“贬义词”,贬义词。

身无长物:指人贫困。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鬼斧神工:形容人的制作技艺高超,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相类似的还有“巧夺天工”。

求全责备:指对人苛求完善,后面不能带宾语,与此类似的还有“漠不关心”。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瓜田李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卓尔不群:形容非常优秀,超出常人。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易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易误用为“进入”。

如坐春风:形容受到良好的教化。与“景物”无关。

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到审问。易误解为“争论,明辨是非”。

相敬如宾:特指夫妻相敬相爱。另有“举案齐眉”。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强调过程,易和“浮光掠影”相混。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已见,自以为是。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安土重迁:安居故土,不愿随便迁往别处。易理解相反。

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与“死有余辜”同义。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易误解为“没有成功”。

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无所不为”。

安之若泰:指身上逆境,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与此类似的还有“泰然自若”。

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相混。

期期艾艾:形容人口吃。易误指吞吞吐吐。

首鼠两端:形容迟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易误解为行为前后不一致。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盘算,贬义词。常误解为“殚精竭虑”(用心精力,费尽心力)。

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易误解为尊敬。

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易和“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混用。

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针、政策。易和“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向或做法)混用。

不知所云: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它指的是说话人。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高三语文考试试题答案 篇八

1、(6分)(1)驽马十驾;(2)久在樊笼里;(3)以手抚膺坐长叹;(4)东船西舫悄无言;(5)一樽还酹江月;(6)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处1分,错、漏、添字则该处不给分。)

2、(3分) D (去就:取舍)

3、(3分) B (“以理服人”应为“以情动人”。)

4、(3分)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乎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全对3分,错两个扣1分,扣完为止]

5、(1)将军的英勇是全军之首,才能也是一世的豪杰。(您)摈弃(庸人的)燕雀小志(及时脱离了齐国),仰慕(贤能的)鸿鹄高飞的远大抱负(而投奔了梁王)。[注意“冠”:超出众人。1分、“为”:成为。1分,句意1分]

(2)怎么一下子竟成了逃亡降异族的(叛逆),听见(胡人的)响箭就两腿发抖,面对着北魏的统治者就下跪礼拜,又(显得)多么卑劣下贱![译出“一旦”:一下子;“股”:大腿。各1分,句意1分]

6、(1)①运用拟人的手法。诗歌把无生命的月亮人格化,生动地描写了在长安与家人见惯了的一轮明月,此时却挂在沙漠上,显得有几分愁惨,仿佛在对人垂泪一样。

②运用主客换位的方法。诗人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垂泪。而自己的思乡之念,已形象地寄托于月亮这个物象之中

③融情于景。“汉月”高照,“胡沙”无边,遥相对应,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更衬托出孤身一人在苍凉沙漠上行进的艰难。

④“费”字炼字极佳。诗人没有直接写沙漠夜行的困难,而用“费马蹄”间接体现,“马蹄”之“费”,明指对马蹄的磨损,暗含沙软难行,足见行进的艰难。

⑤运用对偶的手法。两联对仗工整,而且上下句意义互补,上句“汉月”,下句“胡沙”,点明了月照沙漠的情景(或,“愁地尽”与“觉天低”互补,点明沙漠的广袤,路途的遥远),丰富了词语表达的内涵。

⑥用典贴切,内涵丰富。一是点出张骞出使西域与诗人戍边的自然环境接近,二是用这个典故寓指简直要走到天地的尽头,表现路途遥远。(手法1分,分析2分。有例举其他手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分)诗人通过自己由长安人安西时的情景和在军帐中与临行的李判官痛饮,以及酒酣作书,托李判官带回的细节描写,表达诗人不畏艰难、远戍边疆的报国之心(或暗含了李判官人京,旅途艰难,须多保重之意),抒发了怀念亲友的乡思。 (意思对即可。 如有不同看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7、(5分) A(刘、关、张三人当时虽然未成气候,但却跟随着北平太守公孙瓒前来参加讨伐董卓的会盟。); E(黛玉没有生气,更没有赶走宝钗,而是对宝钗的关心非常感激,并对自己以前的误解表示歉意) (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8、(5分)参考答案:

(1)觉慧是个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典型

反抗祖父。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高老太爷勃然大怒。

向鸣凤示爱。高公馆的三少爷觉慧勇敢地向、丫环鸣凤表达爱意。他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枷锁,真挚而热烈地爱着鸣凤。在觉慧的眼中,鸣凤是那般美好,美丽、聪明、贤惠,觉慧在心里默默地如痴如醉地爱着她,已经完全超越了主仆的等级界限。

揭穿“捉鬼,行孝的丑剧。高老太爷病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这个封建大家族迷信神灵,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虔诚地企盼高老太爷的康复。而觉慧则第一个无畏地戳穿了这个鬼把戏。

(2)他十二点前到监狱,呆站近一个钟头才看到犯人出发,可是玛丝洛娃消失于穿着灰色囚衣的犯人中;他坐马车赶到前头,才在女犯中认出了玛丝洛娃,但无法见面;到了火车站才见到玛丝洛娃告知自己将一同前往西伯利亚。犯人们仅从监狱到火车站就因中暑死了五个,这让聂特别不安。(或:他十二点前到达监狱,在那儿呆站了近一个钟头,才看到犯人出发,可是玛丝洛娃消失于穿着灰色囚衣仿佛丧失人类特征的灰色生物(的犯人)中,他坐上马车赶到犯人队伍前头,才从第二排女犯人中认出了玛丝洛娃,却被押送兵拦住不许见面,最终到了火车站聂赫留朵夫才在火车上与玛丝洛娃见了一面并告知自己坐下一班火车一同前往西伯利亚。而就在监狱到火车站这一路中犯人因中暑死了十二个,这让聂特别不安 )

(答案不足80字的,酌情扣分。由于版本不同,外国文学部分人物译名可酌情放宽。事件叙述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分,叙述不完整的酌情扣分)

9、(1)(3分) D(“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的意思是“君子有这三件快乐的事;但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

(2)(3分) 孟子认为“三乐”源于君子天生的本性,是发自内心的快乐,是出于自觉的为善、行仁。

10、(3分)D

11、(3分)A

12、(3分) 不赞同。因为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甲)13.(5分) B(钱的比喻中“偏见”是指不同的意见,而片面的见解或成见);C(作者赞赏道家的做法,但并未下结论说道家是真君子,且文中“道家”指的是一个哲学流派,而非具体的一个人)

14、(4分)因为尽管这三家的思想学说大相径庭,但却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自然社会的深度思考,共同丰富了人类的认识,增添了人类的智慧,作者通过典型事例的选择,有力地诠释了“和而不同”的意义。

15、(6分)

答案示例一:朱熹的观点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为朱熹的解释更接近古语的原意,而且“不盲目附和”也包含了“不一样”的意思,努力追求“和谐”又不刻意“奉承迎合”,从而保持思想与行为的独立性,这也正是古代君子当有的风范

答案示例二:本文作者的观点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为“同”作为“一样”“共同”的含义来使用也曾见于《论语•微子》“鸟兽不可与同群”,“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已成了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法则。

(乙)13.(5分)BC( B项的表述和文章作者对王安石的观点态度背道而驰,自然解说不当;C项是的解说不当原因是没有对此句话前后的语境出发,断章取义了,这里是说“韩琦空有一副好皮囊而已”。)

14、(4分)(2)不善与人相处;(2)仪表邋遢,不重衣食;(3)屡次拒绝朝廷的提升。(第①点可以抓开头一段中的“除去与他自已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一句,以及与韩琦的相处相关叙写概括;第②点可根据“洗浴换袍”和“吃鹿肉丝”等事例叙写作概括;第③点见本文最后一段作者的直接性的评议。)(答对一点1分,两点三分,三点四分)

15、(6分) 此题理解允许有不同看法。但应要求学生注意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结合自己平时阅读而获得的对人物的生平事迹了解来谈,力求做到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16、(1)答案示例:海子:在尘世中孤独地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的精神守望者;顾城:用七彩笔描画世界的孩子般天真的童话诗人;鲁迅:以如椽巨笔为锋刀利剑的文化战士。(4分,答出符合题意要求的两项即可)

17、(1)(3分)答案示例:小沈阳走红引发俗文化价值之争。

(2)(7分)

[答案示例一]俗文化有其价值和生命力,应大力提倡,俗文化不是低俗、媚俗文化,它源白民间,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许多高雅文化往往来源于俗文化,许多俗文化经时间淘洗往往成为高雅文化

[答案示例二] 小沈阳走红是低俗、媚俗文化的泛滥,不应大力提倡,低俗、媚俗文化的泛滥,必然导致人的品位下降,民族审美情趣低下,高雅文化停滞,传统文化健康发展受冲击,及社会产生媚俗倾向。

18、(70分)略

猜你喜欢:

人教版高三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九

一、成语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2、锲而不舍:比喻做事持之以恒。锲,用刀雕刻;舍,停止。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同“又”。

3、虽有槁暴:同“曝”,晒干。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5、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禀赋。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四、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五、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六、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七、文言翻译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所以木材用墨绳量过(再经过加工)就直了,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使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天赋并不是与众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啊。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了,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啊。

最新范文

高三语文知识点归纳(精彩6篇)09-09

在Word中画横线的方法步骤详解(通用5篇)09-09

高三语文优秀范文汇编通用5篇09-09

得过且过的典故(优秀6篇)09-09

分数乘法的同步练习题【优秀6篇】09-09

《善待挫折》阅读答案(最新2篇)09-09

八年级上数学练习册答案优秀5篇09-09

题龙阳县青草湖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精选09-09

小学语文常见表达方法有哪些【优秀3篇09-09

开幕式的致辞范文【精选3篇】09-08

149 209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