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总集 诗歌总集优秀6篇

2023-05-12 09:31:07

这里是书包范文精心整编的诗歌总集优秀6篇,让您更全面的了解诗歌总集的相关知识。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 篇一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乐歌,一般认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他们显然对那些面貌互异的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等)。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各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可以认为,由官方制作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业之一,在《诗经》时代是不断进行着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这一记载遭到普遍的怀疑。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谓“逸诗”,数量极少,如果孔子以前还有三千多首诗,照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则在《论语》中,孔子已经反复提到“《诗》三百”(《为政》、《子路》等篇),证明孔子所见到的《诗》,已经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现在见到的样子差不多。要之,《诗经》的编定,当在孔子出生以前,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只是孔子确实也对《诗经》下过很大功夫。《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前面引《史记》的文字,也说了同样的意思。这表明,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的音乐已发生散失错乱的现象,孔子对此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于古乐的原状。他还用《诗经》教育学生,经常同他们讨论关于《诗经》的问题,并加以演奏歌舞(见《论语》和《墨子·非儒》)。这些,对《诗经》的流传都起了重要作用。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诗经》的作者来源

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诗作来源

《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其中,尹吉甫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尹吉甫出生于江阳(现泸州市),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晚年被流放至房陵(房县古称),死后葬于今湖北房县青峰山。房县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遗存,今出土清代纪念《诗经·烝民》作者尹吉甫石碑。《诗经》中《大雅·烝民》、《大雅·江汉》皆为尹吉甫所作。

诗经四大家是哪四家?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即:

鲁人申培,取其国名,称为鲁家诗。

齐人辕固,取其国名,称为齐家诗。

燕人韩婴,取其姓氏,称为韩家诗。

赵人毛苌,取其姓氏,称为毛家诗。

因此,鲁诗的创始人是鲁国人;齐诗的创始人是齐国人;韩诗的创始人是燕国人;毛诗的创始人是赵国人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诗经:绵

2.诗经:灵台

3.诗经采薇的创作背景

4.诗经:雝

5.诗经:青蝇

6.诗经:车攻

7.《诗经:渭阳》赏析

8.诗经:萚兮

9.诗经:野有蔓草

10.诗经:大雅·荡之什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 篇二

《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在先秦称为《诗》,有时也举其整数称为“诗三百”。到了汉代,《诗》被朝廷正式奉为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编纂成集的`过程,有种种说法。一是周朝廷专门设有采集民间歌谣的官员,他们四处采访,收集民歌,把各诸侯国的民歌得以集中起来。二是周朝还有“献诗”的制度,公卿士大夫在某种场合要给天子献诗。《诗经》中的不少“雅”诗,就是这样汇集到一齐来的。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形式。其中,“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分为周南、召南、邶、卫、王、郑等15《国风》,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与“小雅”。“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共40篇,又分“周颂”、“鲁颂”与“商颂”。《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2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关于《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作为诗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形式,《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比较整齐,但又常常使用二字至八字一句的形式,灵活自由,读来节奏自然。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代影响很大。中国古代诗人都在不一样程度上受到《诗经》的影响。《诗经》研究之后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 篇三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经体裁

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

“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

诗经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也就是此刻所说的修辞。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比喻之意。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感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能够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资料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关雎和鸣,来引出下文写男女求偶。

诗经“六义”

资料上的“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诗经名句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在那河的那一旁。

2、死生契阔(qìkuò),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译: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齐垂垂老去。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译:当初离家出征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如今归来路途中,雪花纷飞漫天扬。

4、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精选阅读(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 篇四

精选阅读(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闪耀着永不泯灭的光辉。

《诗经》本来只叫《诗》,正因选定的诗歌有311篇(6篇有目无诗),因此也叫《诗三百》。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科书,以后的儒家学派就把它奉为经典,于是出现了《诗经》的名称。《诗经》最早的诗大概写在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出于春秋中叶,作品时刻大约包含六个世纪。在西周时代,中国的音乐和诗歌都到达了相当高的水平,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乐师,透过各种途径,不断地搜集各地区和各阶层的诗歌,并加以整理供演奏用。进入春秋时代后,虽然兵灾不断,但这项工作没有中断。《诗经》就是经过这样的长期积累之后,相传再由孔子修改、删定的。

《诗经》按音乐的不一样,把作品分《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称《国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且绝大部分是民歌。《国风》共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共十五个地区和国家的乐歌,如《郑风》是郑国调,《秦风》是的是秦国调。《雅》是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证明与其他地区的音乐有别。雅诗又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小部分是民歌。《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祖先及统治者功德的乐曲,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诗经》的精华,主要在《国风》部分,这些作品不少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和剥削,追求自由、幸福、理想生活的愿望和要求。

《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形式。它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其中比、兴是我国歌谣的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精选阅读(2):

诗歌总集诗经扬之水赏析 篇五

诗歌总集诗经扬之水赏析

《扬之水》抒写在外戍卫的士兵思念家中的亲人,盼望回家的感情。诗歌总集诗经扬之水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

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注释

①扬:水流缓慢的样子。②束:捆扎。楚:荆条。③鲜;少,缺少。④女:同汝,你。⑤迂(kuang):同誑,意思是欺骗。 ③薪:柴。

译文

河中之水缓缓流,

成捆荆条冲不走。

没兄没弟没亲人,

世间只有我和你。

别信他人的谗言,

他们其实在骗你。

河中之水缓缓流,

成捆柴禾冲不走。

没见没弟没亲人,

世间只有我二人。

别信他人的谗言,

他人的话不可信。

赏析

常言说,亲如兄弟,情同手足。这话道出了人间至爱亲朋间的余情。人间最难得的,恐怕难以再有比这亲情更让人感到动心和珍贵的了。

可是,在生活的现实中,我们有时觉得最好的并不是自己的。亲人,而是投合自己的人,奉承巴结自己的人。煮豆燃豆箕,用其骨热油的丑剧时有发生,这表明人间亲情有时会脆弱到一触即潰、亲朋反目为仇的地步。

这是一个千古怪圈:我们一方面企盼和珍视亲情,一方面又会在外部因素的引诱下亲手毁灭亲情;我们一方面相信他人是地狱,他人居心叵测,一方面又会把大灰狼当亲人而与自己真正的亲人疏离。

道理明明白白,但几千年前古人的感叹,在时光的流逝中似乎从未使人们清醒起来。肉食者们的倾轧且不必说,平民百姓也常有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想法。

恐怕我们永远也逃不出这个怪圈。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简介 篇六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简介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乐歌,一般认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他们显然对那些面貌互异的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等)。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各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可以认为,由官方制作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业之一,在《诗经》时代是不断进行着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这一记载遭到普遍的怀疑。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谓“逸诗”,数量极少,如果孔子以前还有三千多首诗,照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则在《论语》中,孔子已经反复提到“《诗》三百”(《为政》、《子路)等篇),证明孔子所见到的《诗》,已经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现在见到的样子差不多。要之,《诗经》的编定,当在孔子出生以前,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只是孔子确实也对《诗经》下过很大功夫。《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前面引《史记》的文字,也说了同样的意思。这表明,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的音乐已发生散失错乱的现象,孔子对此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于古乐的原状。他还用《诗经》教育学生,经常同他们讨论关于《诗经》的问题,并加以演奏歌舞(见《论语》和《墨子·非儒》)。这些,对《诗经》的流传都起了重要作用。

《诗经》表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及典章制度。

现在,《诗经》的'注释版本很多,《十三经注疏》中有《诗经注疏》,清以后关于《诗经》的著作主要有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陈奂的《诗毛氏传疏》和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

《诗经》里的很多诗歌属于史诗,所以可作为史料使用,内容大致有五类:

一、周人早期的历史及传说。如关于周的祖先后稷的神话、周族从豳迁到岐的故事;

二、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

三、社会制度情况。土地分配、赋税、耕作、殉葬的内容都有反映;

四、政治黑暗、民间疾苦、人民反抗。著名的《硕鼠》和《伐檀》就愤怒地斥责了贵族的剥削;

五、自然灾异的记载。《诗经》记载了周幽王六年(公元前776)九月六日发生的大地震,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地震。

最新范文

2022虎年春联优秀10篇05-12

同课异构听课心得体会优秀4篇05-12

英语导游欢迎词 (菁选优秀5篇05-12

张养浩行义文言文翻译【最新3篇】05-12

小学校园运动会通讯稿通用5篇05-12

我的学习生活普通话三分钟 (菁选最新805-12

优秀的个人自传9篇05-12

初一语文知识点复习资料(5篇)05-12

简历中自我描述怎么写(最新5篇)05-12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文案【经典4篇】05-12

149 133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