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高三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6篇)

2023-02-25 23:09:15

我们都知道高考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次至关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语文文言文和阅读是复习的难点和必考点,怎么复习文言文。帅气的书包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了高三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6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启发。

高三语文重要知识点 篇一

一、语文基本知识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1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6、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

二、语文学法归类

1、课文预习六步法:查注生词,扫清三字;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把握背景;标明段序,分清结构;画关键句,体会作用;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赏诗三步法:知人论世、译析字面、阐明主旨。

3、划分文章结构四法:依据表达方式、找寻明暗线索、依据时空顺序、依据逻辑顺序。

4、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明中心,亮出主旨;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承上启下,自然衔接;前后照应,和谐统一;侧面烘托,间接映衬;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增强语言,突出特征。

5、辨别七类文章写法:对比写法、象征写法、烘托写法、以小见大写法、先扬后抑写法、虚实结合写法、夹叙夹议写法。

三、易错成语50例

1、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3、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作的艰苦。

4、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5、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

6、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7、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1、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之意。

12、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3、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4、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

15、分庭抗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16、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17、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隘、很片面。

18、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19、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20、讳莫如深:隐瞒的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21、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2、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3、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24、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发展的趋势。

25、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26、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27、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

28、梁上君子:代称窃贼。

29、屡试不爽:屡次实验没有差错。

30、鳞次栉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齐。

31、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

32、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

33、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34、如数家珍: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35、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过分谨慎,不敢或不肯开口。

36、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37、色厉内荏:外表强硬,内心空虚。

38、尸位素餐:空站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

39、拾人牙慧:拾取人家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

40、石破天惊: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41、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官,他的同伙也相互庆贺有官可做。

4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只要为人真诚,忠实,为人品德高尚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景仰。

43、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不善于团结或笼络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

44、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45、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

46、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47、烜赫一时: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

48、虚与委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49、一傅众咻:一人教,众多的人干扰。

50、余能可贾:还有力量没有用完。

诗歌鉴赏板块 篇二

考查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知识点: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要特别问到,才回答此点;尤其要注意的描写手法,如动静、视听、声色、远近、虚实、白描;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2、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4、基本题型及答法:审题问什么就答什么, 是什么——为什么(结合分析)——怎么样(效果,情感)

高三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篇三

词类活用

1、妆、服:莫不靓妆丽服(名作动,戴着……妆饰,穿着……衣服)

2、栉:栉比如鳞(名作状,像梳齿一样)

3、丘:檀板丘积(名作状,像山丘一样)

4、云:樽罍云泻(名作状,像云一样)

5、状:无得而状(名作动,形容,描述)

6、下:壮士听而下泪矣(名作动,流下)

7、觞:最可觞(shāng)客(名作动,劝人饮酒)

8、吏:吏吴两载(名作动,作官)

高三语文重要复习知识点 篇四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

2、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说(说,通“悦‎”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6‎。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 。‎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9、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 10. 不敢‎倍德 (“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1

11‎。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1‎

12、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1

13、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现代文阅读板块 篇五

专题一散文

第一节:分析作品的结构

一、整体思路:简析时先答出运用了什么结构思路,然后再具体分层答层意。

二、照应:首尾、题目、文中前后句的照应

三、过渡(承上启下)

四、作用类(内容、结构和特殊表现手法)

(一)文首

1、结构和思路:①点明主旨,总领下文;②引出描写对象,为下文做铺垫;③点题,交代起因或缘由。

2、内容:考虑句子本身表达的意思,与写作对象和主旨的联系以及对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作用。

3、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要考虑富有特色的语段(如反衬、对比),要结合这些特殊性答出妙处,如引人入胜,自然的引出下文,吸引读者,与下文构成对比、抑扬,激发读者深思,或交代文章写作思路等。

(二)文中

内容;

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特殊表现手法:

(三)文末

内容上:写了什么内容,表现写作对象什么特点,,深化主旨,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观点

结构上: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特殊表现手法:

第二节:概括段意、主题

一、归纳段落内容:分析句间关系,划分层次,抓中心句,抓关键词

二、归纳文章主旨:1、解读题目法;2分析首尾法;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第三节:体会语句含义

一、理解含蓄句 二、理解主旨句

1、从关键词语入手;2.从分析修辞入手;3.从特殊位置入手;4.从文本主旨入手;5.从相邻句子入手;6.从结构层次入手

第四节:鉴赏形象、技巧

一、人物形象

1、内容、主旨、情感上的作用

2、形式上(结构)的作用

3、注意艺术手法

4、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作用

二、物象作用

1、形象特征(外在、内在)

2、其他内同人物形象作用(内容、结构、艺术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1、记叙

⑴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⑵记叙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2、描写

⑴描写的技巧: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②动静、虚实、正侧③借助修辞描写④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⑵写景的角度①感觉角度:视、听、味、嗅觉等(绘声绘色、绘形绘色)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③写景顺序:远景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⑶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提供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环境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③展示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作铺垫

二、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想象、联想、类比、烘托、对比、渲染、点面结合、以小见大

三、修辞方法(侧重具体段落和句子):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四、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陈、铺垫等

五、语言

考查角度语言特点与风格

第五节:探究与综合性选择题

专题二 小说

第一节:把握故事情节

一、情节概括

1、以情节发展的过程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以线索为中心概括

3、以人物形象角度概括

二、分析某处情节的作用

一、解答此类题需考虑“四对关系”

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考虑

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

①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作用。

②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

(4)就结尾来说:

①出人意料的结局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②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5)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

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4、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考虑

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二、掌握常用答题模式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常用答题模式:___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三“探究情节结构是否合理”类题目的解题方略

1、解答思路

(1)亮出自己的见解(合理)→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主题引述论据分析→从写作时代上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

(2)亮出自己的见解(合理或不合理)→从文本情理上分析→从文本叙事形式上分析→从现实的实际上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

2、常用答题模式

表述观点+论证分析+点题总结,一般采用“总—分—总”式,有时也采用“总—分”式。

三、线索的作用(或题目的作用):①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始终;②对人物形象、主题、情节上的作用

第二节:分析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①点名时令,地点,交代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

②渲染故事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③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暗示社会环境⑥深化作品主题

2、社会环境:①交代人或活动的时代背景②揭示小说主题

③暗示小说结局

第三节:鉴赏小说形象

一、答题模式:___是一个……。的人物形象(注意身份地位)。列举事例说明,或者是 ……。.(事件),说明……。

注意是“形象特点”还是考查“形象”,是“概括”还是“赏析、分析、说明”

解答“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的5个思维角度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3)从分析情节入手。(4)从分析环境入手。(5)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二、人物刻画的作用

1、手法:①正面描写:肖像、行动、细节、语言、心理②侧面描写:景物衬托,人物烘托,人物反衬(显示两方面完全相反的内容,但都要说)

2、作用:①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烘托)了……的人物形象;②表现或揭示主题;③为下文做铺垫等在故事情节上的作用;④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

三、小说的主人公:①贯穿始终;②矛盾冲突的中心;③与小说主题相关;④可不止一人

分析“人物的作用”

运用“三考虑”思维,找准答题切入点。

1、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2、考虑对主题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3、考虑对社会的作用

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二、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题解题指导

第一,根据文本内容、主旨及题干要求,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明确答题的思维方向。

第二,掌握答题的思维角度,“次要人物”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作用:

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

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

第四节:主题、标题和综合性选择题

一、主题

抓题材、人物、情节发展、环境,把握小说主题。主题概括语句包含两方面:内容+主旨

二、标题

要全面解读标题作用,可运用“六是否”思维:

1、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关注以时间、地点、环境等为题的文章。

2、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关注以物象为题的文章。

3、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关注以人物为题的文章。

4、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关注以人物特征为题的文章。

5、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关注以事件为题的文章。

6、标题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关注以情感为题的文章。

三、综合性选择题

名句文章板块(教材回归)

名篇必须全部熟背

语言表达板块

1、扩展与压缩:①新闻压缩②说明文语段压缩③提取关键词

④下定义。压缩:明文体,分层,提炼,整合答案

2、选用、仿用、变换句式:①仿句(重视隐性要求,例句结构)②整散互换(何为整句)③长句变短句(基本步骤)短句变长句(基本步骤)④下定义(格式,和短变长的区别)⑤主动句与被动句,⑥常式与变式句(成分倒装:主谓倒装、状语后置、状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3、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4、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5、图文转换(漫画、图标、图表)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 篇六

当堂训练1

班级: 姓名: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除 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联系写作背景,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词,回答以下问题。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天,指明丽美好的春日。

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当堂训练2

班级: 姓名: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阅读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

句具体分析。

最新范文

蜕变成长励志的句子【经典5篇】02-25

沧桑的句子(精彩5篇)02-25

检讨书自我反省800字【最新3篇】02-25

押韵的句子(经典8篇)02-25

那些触动心灵的句子经典5篇02-25

高考录取通知书特快专递邮件全程跟踪查02-25

冬天吃火锅的句子【经典2篇】02-25

努力奋斗的句子(精彩3篇)02-25

心情美美哒句子经典5篇02-25

描写海的句子(8篇)02-25

149 82661